從初夏到晚秋,鱔魚愛好者的福氣天

2021-02-17 溫州遊食光

愛吃鱔魚的人,自入夏便開始饞這一口了。

01.  全國人民都怎麼吃鱔魚

廣東冰鎮鱔片



黃鱔最肥美的時節其實是立秋,剛好是小暑至白露中間那一段,也就是八月末。那段時間天氣微微轉涼,卻又暑氣未消,正是水銀計起落不定之時,對愛吃黃鱔的人來說真是大福音。如若這一天仍是燥熱難當,那就可試下廣東人喜愛的冰鎮鱔片,扒開一叢冰,把被冰沁得晶光水滑的大片黃鱔翻找出來,略蘸上點芥末醬油,吃其生鮮脆甜。


上海鱔筒燒肉煲



如若這一天下了場雨,氣溫驟降,則可以吃上海人慣於製作的鱔筒燒肉煲,渾圓肥壯的鱔筒與五花肉以紅燒肉的做法同燉,做好後揭開煲蓋,微溼的空氣中頓時氤氳出一股細膩的濃香,嘗一下,鱔筒被肉香浸潤,味道又鮮又肥又糯又潤。

廣州黃鱔煲仔飯

這麼說著,想必大家都會對吃黃鱔心生嚮往吧。那寒冬的我,而最令人無端被鱔魚誘惑的,則是一煲熱氣騰騰的黃鱔飯。

說起吃黃鱔煲仔飯,廣州市內有好幾家都很善做。新泰樂的黃鱔飯用的鱔魚較肥,飯偏幹身;黃鱔世家則是手撕鱔肉,村野氣十足,且飯味濃鬱。

不過最有口碑的,乃是從大排檔起家的東興飯店做的黃鱔血飯。他家用來做黃鱔飯的鱔魚體型不大,肉質較為細嫩,劃成鱔絲後與鱔血一起下鍋炒香後,再放到煲中與飯同焗。所以最後做成,一掀開蓋子,滿屋便「鱔香洶湧」。吃起來除了鱔魚肉香甜鮮美,飯粒油香飽滿之外,還有鍋底焦香四溢的鍋巴讓人一口一個嘎嘣脆,並且是越嚼越甘香。

試想想看,如果是在說話都能哈出白氣的冬日,走進屋子便有這樣一鍋黃鱔飯等著你,該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啊。

杭州蝦爆鱔



話說,從小在臨江臨湖地區長大的中國人,大多有著不一般的黃鱔情結。杭州菜裡很隆重的一道叫做「蝦爆鱔」,要把鱔魚片用素油爆、葷油炒、麻油澆,最後與清炒河蝦仁一起擺盤上桌,也可以與面同吃。


無錫脆鱔


無錫人則愛吃脆鱔,去骨的鱔魚要先下鍋油炸,然後再用濃滷調味。


湖南燜黃鱔


湖南人自家做鱔魚,常常會留血再烹煎,並且燜黃鱔時必放紫蘇,出鍋時必配水芹菜。

四川水煮鱔片


四川人則喜歡做水煮鱔片,或者在吃火鍋時放鱔魚,麻辣的味道更襯託出了鱔魚之嫩滑美味。


淮揚熗虎尾和炒軟兜

但說起中國最懂吃鱔魚的地區,莫過於淮揚一帶了。淮揚廚師善做「熗虎尾」,是將鱔魚背部的一段淨肉,用滾水汆燙後再調味的一道拌菜。另一道「炒軟兜」,也是取的鱔魚脊背上的肉,放油鹽醬油糖蔥姜爆炒,出鍋後再撒點胡椒粉。看似簡單,其實很講究火候,如果火候掌握得不好,鱔魚便會不嫩不酥也不香了。


另有一個要點,則是放進去的調料不能過重,如果醬油太多,自然就遮蓋了鱔魚本身的鮮味,變成了一團醬糊糊。這兩個菜,用的都是鱔魚的同一部位,為何一個叫「虎尾」另一個則叫「軟兜」呢。這是因為「虎尾」為涼菜,碼出來的一段段肥厚的鱔片泛著金光,透著油亮,好似靜止的老虎尾巴。


而「軟兜」則是熱菜,炒出來鑑定為上品的標準即是,用筷子夾起一塊鱔片,它是否嫩滑到如絲綢般透著彈性,兩端自然垂墜,猶如女孩兒家的真絲肚兜。如果炒砸鍋,鱔片太老太硬的話,就不能被叫做「軟兜」了,只能是外套夾克了。淮揚人對吃鱔魚的講究從此處可見一斑。

上海響油鱔糊


上海人也是鱔魚愛好者,作為滬人的我,自然也是吃著鱔筒燒肉煲和響油鱔糊長大。尤其是響油鱔糊,過年去本幫飯店必要點這一道菜。泛著油光,肥鱔盤踞的白瓷盆上桌後,服務員還必要將一勺滾油往鱔糊上澆一下,瞬間燙得蔥花吱吱作響,四周則瀰漫出美好的油脂香和胡椒粉的味道。對我來說,這便是歡快濃鬱的過年味道了。而那一聲響油,可要比任何花炮的爆裂聲都更有年節的氣氛。

(文 by 殳俏)


02.  傳奇鱔魚料理:燉生敲

在1976年出版的《淮揚菜點選編》裡,有一道名叫「燒生巧」的,鱔魚雖未經「生敲」,但除此之外的烹飪手段和程序大體相同,也算是熟能「生巧」吧:黃鱔拆骨後「用刀切成二寸半長的段,起熱鍋放入豬油,待油溫達六七成熱時,放入鱔魚肉炸至虎皮色時倒出。用原鍋放入豬油一兩,加入大蒜瓣煸香,放入黃鱔段,再加入蔥姜、黃酒、醬油、白糖、精鹽和適量的清水,先用大火燒開,再轉小火燒至肉有九成爛後,用大火將湯汁加入味精收濃,淋上豬油一兩,撒上胡椒粉,取出裝入湯盆中即可「。


由此看來,"燉生敲「與"段鱔「以及」燒生巧「之間的關係,也多少又些」殊不可解」了。

(文 by 沈宏非)

03.  教你做最當季的鱔魚菜

盛夏時節的兩道黃鱔料理,一道清淡,一道濃重。你也可以跟著學做。

先說說鱔絲炒茭白。這個時節的江浙主婦,會在下班後急匆匆地去菜場,買上一斤黃鱔。挑那種小指粗細的,叫攤主少燙幾分鐘,然後細細劃開。再去蔬菜攤上買根無錫茭白,回家,就是一道熱騰騰的下飯菜。


(photo by 十三老師)

黃鱔洗淨,切成寸把長的段,一點點料酒,一些些生粉,先在一邊醃著。茭白去殼,再切掉一點外面嚼不動的表皮。切橫刀片,細細切絲。怕腥氣的不妨準備一小撮薑絲,接著,就是要準備下鍋了。

眼下的黃鱔不比那時候,養殖的總有些河泥腥氣。冷油冷鍋,再加一勺豬油,把薑絲爆香,再撈出來(不然會苦)。等到八九分熱的時候,把黃鱔段和茭白絲一起下鍋,速速翻炒,一口糖,一小勺生抽。最好再勾個薄芡,出鍋時撒上白胡椒,這道下飯菜就完成了。千萬不要做人家(小氣),油要多,火要旺,這樣出來的才會真正帶著傍晚回家時的煙火氣,百姓人家倦鳥歸巢的味道。

到了周末,家裡如果來了客人,鱔絲炒茭白就有點上不了臺面了。大燒馬鞍橋有個家常簡化版,叫做蒜子鱔筒紅燒肉。考究點的用個砂鍋,懶的話隨便是個鍋也行。


(photo by 十三老師)

買大鱔魚,回家用一點點粗鹽把身上那滑膩膩的膠質洗了。剪斷,用筷子把肚腸攪出來,放一邊。再買五花帶皮的豬肋條,切成麻將牌大小,飛水飛透。小火熱鍋(不放油),用雙長筷子,夾著肉在熱鍋裡慢慢熬出豬油。最好熬到有一點點的微焦,脂肪層變成潤潤的奶白色,香得讓人流口水。

熬完了所有的肉塊,鍋裡的油可千萬別倒了,把蒜子爆香,這個時候,廚房裡的味道充滿著勃發的生命力,仿佛在念一段咒語,「變好吃,變好吃」,而心中的饞蟲,基本都是要爬到了喉嚨口。

把煎香的蒜子,肉塊一起放到砂鍋裡。水放足,大火燒開。滾水了,換成中小火,千萬記得要大塊的冰糖,熬到湯汁慢慢發黃了,再倒一點好的老抽,蓋上蓋子,等待咒語成真。咕嘟咕嘟的聲音之下,蒜子變得綿綿的,甚至化開。肉肉開始從硬到軟,脂肪融化在湯汁裡,逐漸粘稠。

別心急,還有一半湯汁的時候,把鱔筒放下去,用勺子小心地攪一攪,別翻破了肉皮,就沒有賣相了。蓋子蓋回去,換最小的火,繼續燉。當湯汁收到有點粘底的時候,一切,大功告成。這一鍋端上桌,必然是要咽下一口口水,蒜子軟糯,五花肉香甜,鱔筒吸收了冰糖和老抽的好味道,酥酥的,特有的腥鮮之外,還有靡靡的夏日香氣。再來一碗飯,用湯汁拌一拌,既有面子,還是老少皆宜的好味道。

相關焦點

  • 食單 初夏到晚秋,鰻魚飯愛好者的福氣天
    ---【about | 鰻魚飯】日本吃客們將鰻魚飯視作夏日風物詩在每年傳統的夏季「土用丑日」(今年就是7月24日到8月5日啦)所有日本人都會瘋狂尋找好吃的鰻魚飯據說還有「吃了鰻魚飯夏天不中暑」的說法不同於壽司,天婦羅,拉麵等的日本鄉土料理「鰻丼(鰻魚蓋飯
  • 鱔魚粉絲
    不像我,在東臺過早,除了稍有名氣的魚湯麵外,再就是包子饅頭油條,也有酒釀餅燒餅啥的,只是都沒啥特點,不合咱湖北佬的口味,吃過幾次就厭棄了,搞的我吃著東臺的魚湯麵,想著老家的鱔魚粉絲。 鱔魚粉絲是老家有名的小吃,相當於武漢的熱乾麵一樣。
  • 林清玄:鱔魚骨的滋味
    朋友點了一個大號的酸菜白肉鍋,加了幾盤羊肉、一些牛肉卷餅,然後把菜單推到我面前,叫我點一些菜。我點了幾個菜,特別點了爆炒黃鱔和韭黃炒鱔。跑堂的過來,看了看菜單,好意地探詢:「先生,您點了兩道鱔魚呢!」「對了,我喜歡吃鱔魚!」
  • 清燉鱔魚湯
    曾經看過這麼一個故事,分享給大家:       從前有一個叫周豫的讀書人,特別喜歡吃鱔魚,尤其喜歡清燉鱔魚湯……
  • 晚秋 - 晚秋_中國廣播網
    晚秋 2012-05-02 12:09  來源:中國廣播網我要評論   電影《晚秋》改編自韓國上世紀60年代的經典之作,與湯唯搭檔的是韓國人氣偶像玄彬,故事背景由韓國首爾轉移到美國西雅圖,片中,湯唯飾演的短期釋囚安娜,去西雅圖參加母親的葬禮。
  • 鱔魚骨裡的媽媽滋味
    林清玄這樣寫道:  媽媽經常向賣鱔魚的婦人央求拜託,殺了鱔魚剩下的骨頭,一定要留給我們,媽媽深信鱔魚的骨頭布滿鈣質,還有各種維生素,對我們這些正在成長的孩子,大有幫助。  每天晚上.媽媽總會從鱔魚攤提回一大袋的骨頭,洗也不洗就丟到大鍋裡熬煮。  因為,媽媽說鱔魚骨頭上還帶著鮮血,那是最為滋補的,洗淨多麼可惜!  熬過兩三個小時,鱔魚骨頭幾乎在鍋中化完,湯水變成咖啡色,水面上浮著油花,這時,媽媽會撒一把蔥花,關火。  鱔骨湯熬成時,夜已經深了。
  • 爸爸的味道之爆炒鱔魚
    就快到父親節了,朋友圈裡都在讚美父愛。說到爸爸,其實從我記事起,爸爸是經常出差和下鄉的。
  • 18款鱔魚菜品
    2、此菜講究鱔魚的滑嫩所以幹煸鱔魚的火候很重要。先用大火將生薑、蒜炒香,再入鱔段, 立即改中火當看到鱔魚肉質收縮,立即倒入啤酒改小火帶蓋燜3分鐘、然後打開蓋大火收汁,前後共用5分鐘即可。 把土鱔魚從腹部剖開治淨後,逐一在鱔魚背部剞花刀並改刀成段,隨後下沸水鍋裡汆一水,撈出來待用。
  • 【今日食譜】鱔魚粉絲煲
    【鱔魚粉絲煲】也算得上是川菜中比較有名的一道菜。
  • 13款鱔魚菜品 當季熱銷
    ,炒香出色後,摻入豬骨湯並調入鹽、料酒、海米粉和複製醬油,最後下入響皮塊並小火燒入味,即成鱔魚澆頭。製作:1、將鮮活小鱔魚淖水後,用竹籤劃成絲;2、把香菇、冬筍、美味牛肝菌放盤中墊底;3、燒開秘制酸辣湯,放入鱔絲,蓋在盤中野菌上;用色拉油把鮮花椒、青紅椒顆粒炒香,倒在鱔絲上即成。提示:把握鱔魚淖水時火候。特點:鱔魚細嫩,酸辣味濃。
  • 吃鱔魚是江蘇內鬥的唯一解決辦法
    當然,即使內部鬥得再水深火熱,也總有些一致的東西能夠達到大一統,比如,吃鱔魚。江蘇人對鱔魚的熱愛和崇拜,真的不分蘇南蘇北,擺到飯桌上,咱們都是好兄弟。許多哪怕土生土長在江蘇的人,也未必能明確表達出鱔魚究竟是何地位,但總歸也沒逃過一碗鱔絲在飯桌上的「高光普照」。江蘇一直物產富饒,飲食文化也比較繁榮。
  • 跟著歌唱家學咽音唱歌法,還有養顏護嗓湯菜組合、皮蛋魚腥草燴鱔魚,難忘的歌聲與美食!
    從120斤到95斤從失聲到重新登臺她更加注重健康飲食一滴油不用,原汁原味養顏護嗓湯菜實在妙營養卻很苦澀的苦瓜,這樣做既好看,又好吃:達人鄭海燕不僅做了護嗓菜,還教給大家科學的練聲方法:「咽音練聲法」,音樂愛好者注意啦!
  • 【活色生香】鱔魚的三四十種曼妙的舞蹈
    2、虎皮鱔魚製作方法:二兩重野生鱔魚破肚去刺打花刀,用七成開水氽成片,剁好五花肉茸入味,鑲入鱔魚肉,另一半用蒸籠蒸熟,用色拉油炸成金黃色,再用扣碗上蒸籠。特點:蒸好的鱔魚飄於湯麵,鱔魚柔軟可口,湯質清澈,蒜香撲鼻,營養豐富。
  • 晚秋蘆花吟
    清風徐來歲月香2020-11-21 17:39:00晚秋文/陳成鈞山色空濛蕩朔風,晚秋蘆花吟文/陳華平蘆花臨岸水長流,慣看春華轉暮秋。鴻雁匆匆飛又過,輕彈箏柱自閒悠。山村晚秋文/夢中的小溪靈谷群山靜且幽,餘輝淡淡籠峰頭。小村空曠無人語,老樹泛黃有鵲留。
  • 【泡椒水煮鱔魚】幾根泡椒爽口開胃
    我家最喜歡做鱔魚,除了都愛麻辣的口味,再就是做法時間短,能鎖住鱔魚的鮮味,每次吃完鱔魚,剩下湯汁的再配上麵條!一個字:絕黃鱔也稱鱔魚、長魚等,肉質鮮美,營養價值很高,祖國醫學認為:黃鱔有補氣養血、溫陽健脾、滋補肝腎、祛風通絡等醫療保健功能。今天分享一道河南傳統名菜軟兜鱔魚的做法
  • 重慶的味道---水煮藤椒麻辣鱔魚蛙
    材料:自製泡野山椒,胡椒粉,紅薯澱粉,小米辣椒,大蒜,老薑,鹽,白糖,雞精,新鮮青花椒,幹麻椒,美蛙,鱔魚做法:1.美蛙和鱔魚用鹽,胡椒粉,紅薯澱粉,料酒醃製片刻,、鍋裡燒開清水,把醃製後的美蛙和鱔魚在沸水裡汆燙一下撈出,不可久煮哦3.野山椒剁碎,大蒜老薑切片,小米辣椒切成圈,4.鍋裡倒入油燒熱,下入姜蒜片炒香,在倒入剁碎的野山椒和幹麻椒炒香,然後加入適量的開水煮開熬煮5分鐘入味,5.倒入汆燙後的美蛙和鱔魚段,調入鹽,胡椒粉,雞精,白糖,煮至於美蛙和鱔魚熟透6.倒入容器裡,撒上新鮮的青花椒,淋上熱油,一道又麻又辣又鮮美的鱔魚蛙蛙就做好了
  • 從倫敦阿比路錄音棚到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在葉國輝《晚秋》裡聽見...
    2018年,指揮家李·雷諾茲(Lee Reynolds)執棒倫敦交響樂團,在這裡錄製了《晚秋——葉國輝與倫敦交響樂團》,收錄了中國作曲家葉國輝5部交響樂作品。阿比路錄音棚80多年的歷史中,錄製過無數經典,包括披頭四在內的許多殿堂級樂隊都曾在此留聲。而《晚秋》是中國作曲家首次在阿比路錄音室完成個人交響樂作品專輯的錄製。
  • 小黃魚小鱔魚這麼做最簡單最好吃
    退伍後的劉永先到現在還時常想起那酸甜的滋味,如今經過不斷地改良和再創,劉叔叔終於復刻出了回憶中的味道~ 小黃魚酥脆,湯汁酸甜加以果脯,帶著果香想吃出回憶中的美味首先要挑選好食材仇大廚說每至盛夏,就回憶起兒時和小夥伴們一起抓鱔魚的時光~
  • 臺南 | 新營【陳記鱔魚面】,隱藏的鐵皮屋下的美味
    因為網路上很多在地人大力推薦這間【陳記鱔魚面】,所以我就決定來這兒吃吃看。七月底,臺南的溫度真的是熱的很,但一到這鐵皮屋下,卻還是能看見絡繹不絕的在地人。甚至很多是中年男子自己一個人過來吃,感覺我們作為觀光客過來,還顯得有點突兀!
  • 電影《晚秋》同名小說中文版上市
    3月23日,由韓國男星玄彬與中國女星湯唯共同出演的韓國影片《晚秋》即將登陸內地各大院線,同時,由該片導演、韓國著名編劇、導演金泰勇著寫的小說《晚秋》中文版小說亦將同步上市,全本解密這段2012最觸動人心的文藝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