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的食材任你千萬種,但遇到那一抹「紅」時,其多變的魅力和誘惑如同川劇的「變臉」一樣神秘耐人尋味..「川國演義」。
一家經營三十多年的川菜館,「生」於海南,長在廣州又名楊京津。做為一家有時間沉澱的餐廳,菜品創新多變,環境也要有自己特有的符號和氣質,尋找文化根源,用新的設計形式來詮釋「川國演繹」。
設計的靈感有時在剎那之間,行走在成都水井坊,錯落有致的建築形態,高高低低,猶如青城山的層巒疊嶂。特有的建築群形態,讓人不由的想起林雨堂所說的「宅中有園,園裡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這是大中國人終極的院落夢想,亦是「川國演義」夢想空間,也是靈感的源泉。
設計方案除了要滿足運營需求外,就是要凸顯其文化。文化是形式的母體,而這種文化衍生出來的新形式是內斂的心境所致----圍合空間。將中式四合院這種特有的建築形式延伸到本案中,通過房子(包間)的體塊錯落有致的布置,房子與空間圍合成院落亦是通道也是廊道,成了一個開放的、多元的就餐環境,一個根植與本土文化的空間特質。
▼設計概念
▼ 餐廳入口區域
餐廳入口處如同我們傳統四合院一樣,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面灰瓦「影壁牆」和一副屬於巴蜀特有的紅色臉譜。以不變的「紅」迎接百變的人。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做為院落空間,少了竹子是「無味」的,入口右側廊道盡頭,植一排竹子掩映穿插在空間中,半遮半掩盡顯空間趣味。
在空間中行走,總能激發人前行的探索欲望,每一個空間看似的「終點」卻是另外一個空間的起點,轉折中前行,一收一放,讓顧客總是不自覺想要探索何處是盡頭.,真正有靈魂的空間不單依靠表面裝飾去吸引眼球,而是通過對空間動線的「設計」,增加人與空間互動的趣味...
▼餐廳「一進院」
▼餐廳「二進院」
包間與包間通過廊道相互分割又相互連接,形成了相對獨立的院落,不自覺讓人置身於「院中」,讓人難忘的應是在院子裡圍桌而坐、把酒言歡,可風花雪月、可低聲吟唱,最醉人的莫過於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互動。
屋裡屋外朦朧之間、私密之間流露出是人與人之間的近距離的互動,或擦肩而過、或回眸一笑,這種刻意的設計,是希望讓人和人能多點「溫度」,這溫度不是來源與顏色或材料而是這特有的「建築群」形式傳遞出來的溫度。
外建築用胡桃木似水墨畫畫中的線條,勾勒出建築的形態,也勾起心中對院子的嚮往。
特有的建築圍合形式,使每個建築高低錯落相互連接,自然形成不同斜度的「人字形」屋頂,這種不刻意的空間形式,為每個包間增加了一些趣味和獨有的特點。每個包間是獨立的建築也是互通的室內。
▼餐廳「三進院」
▼餐廳包間
在主材上我們主要選用了灰色瓦片和青磚, 因為它們是悠遠而深邃,是一個很獨特的文化符號,我們只是「借用」,並未改變其特性,層層疊疊的瓦片組成牆面,錯落有致的瓦片鋪設屋頂,深淺不一的青磚鋪設地面、疏密有秩的竹林映射,用一種新的方式去嫁接文化,利用意識之眼讓心靈能觸及到空間的「 溫度"。
川國的美食不僅是隱藏在那舌尖上的豐富體,更重要的是置身於快節奏的都市裡,來到這裡可以慢下腳步,讓心靈可以感受到「院落」所流淌出的溫情與趣味。
本文來源於網絡,文章內相關項目信息的智慧財產權歸其權利人所有,全築設計對其不享有任何智慧財產權,僅做學習交流目的。若文章存在任何智慧財產權爭議,請相關權利方及時通知全築設計,以便全築設計迅速採取適當措施,以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