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裡的《巨嬰國》

2020-12-28 蓮軒亭西南讀書會

晴初——蓮軒亭西南讀書會

把問題保持在一個清澈的水池中,看看有沒有一朵蓮花會綻放。

——美國催眠師史蒂芬·吉利根

還記得之前看過一本書,書名《巨嬰國》,網絡上簡介《巨嬰國》是著名心理學家、專欄作家武志紅先生的扛鼎之作,集多年來在心理學領域精耕之大成。首次提出「巨嬰」的概念,即身體上是成年人,心理水平卻是嬰兒,是為巨嬰,這樣的國家就是巨嬰國。想想最近某些國的一些表現,我很想說,他們很有這方面的感覺。

老實說,我並不完全贊同作者的所有觀點,但並不影響我對這本書的內容的好奇。它以剖析人性(主要是指國人)的行為根源,進而循序漸進的講解人性是什麼樣的,為什麼會這樣子。觀點明確集中,佐以旁徵博引,努力去闡述各個主要思想觀點,比起那些你懂的『教科書版』還是會輕鬆少許。不過我是屬於看的比較慢的或許是因為理解能力偏弱難免跟不上作者的思維腳步,書裡有些地方的對於我而言,難免深邃了,無怪作者,是自己才疏學淺,不過不妨我留下對其的認可的部分觀點與認識。在此,轉載一個個人認為還是比較中肯的評價,並進行了一些小的梳理。

一、能量體。

每個人都是一個能量體。能量體向外伸展,如被看到呢,就是向生的、光明的、正面的,如不被看到,就是死的、黑暗的、負面的。差別在於,是否被人看到。作為一個能量體,人需要向外伸展自己,這個能量被其他人接住,建立了連結,這股能量就獲得了祝福,就變成了正面;這一個具體的伸展不被看見,這股能量沒有被接住,就發生了詛咒,就變成了負面。負能量向外表達,就變成了對他人的攻擊,如怨恨、憤怒、鄙視、諷刺等;負能量對內表達,就是對自己的攻擊,如自卑、羞恥、抑鬱等。凡是負能量,既對外攻擊他人,同時也在對內攻擊自己,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理解和接納。

二、巨嬰的三大特徵

1.共生。病態共生是有害的,如傳統的大家庭、集體主義、沒有界限、統一思想等。

2.全能自戀。巨嬰的核心心理,中國人的皇帝夢,追逐至高無上的權力,生殺予奪、話語權、唯我獨尊。

3.偏執分裂。非黑即白、非敵即友、你死我活。

三、我們該如何辦

人際關係交往中,積極主動伸展能量,用愛向外建立連結;避免讓能量向內攻擊自己,被動的行為都是應激,對自己就是傷害。積極拓展心靈空間,也就是心胸開闊,接納、理解、包容別人的負能量,通過愛的力量,把負能量轉化為正能量。隨著一本本好書的閱讀,認知水平的迭代提升,去真正實在地看明白很多事,更懂得人性,以及認識父母的好,戀人的好,朋友的好。我是單親家庭長大,但在我的上學、就業、戀愛等重大人生選擇上,爸媽其實是給了我足夠的尊重的,但也會及時幫助我規避一些大的風險和錯誤。儘管他們文化不高,卻極富智慧和遠見。他們肯定不知道什麼是「邊界」,卻做得很明白;也不知道什麼是「巨嬰」,但他們活得很獨立,是我們的榜樣。我不能說自己完全不虛偽、不驕傲、不貪婪、不虛榮、不冷漠,但確實在他們有意無意的教育下成長的不過度依賴別人,擁有最起碼的良善,也還算比較自立,當然有的時候也挺脆弱,人性嘛,不得不承認有時還是帶有巨嬰性質。好在朋友不多卻都真摯誠實,大都上進好學,努力工作,心中有愛。

通過看了《巨嬰國》這本書,結合之前朋友推薦的《遇見更好的自己》主要有這幾個認識:

1.主動向外伸展自己的能量,建立連結,避免對內攻擊自己。很明顯,我已經攻擊了自己好多年,需要慢慢調節。

2.學會接納和理解別人發出的能量,對別人,建立了連結,產生了正能量;對自己,提醒自己,避免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3..人際關係的關鍵是:邊界。想要維持一份關係或者感情,必須明確邊界,即使關係再好,越過了邊界,關係必然破裂,不能長久。

如作者最後寫到的曾有一個感悟: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需要很多踏實的細節累積而成。所以,真正的好東西,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本書,雖然還稱不上非常滿意,但它的確是由我21年來很多踏實的努力,累積而成。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活得飽滿而自在,願我們都能證到這一點:生命是為了更好地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更好的自己,因為,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

接納和理解自己也接納理解除自己之外的人事物,常懷一顆仁愛之心,再好的朋友也要保持剛剛好的邊界距離,誠如佛家《金剛經》所言 有容乃大,無欲則剛,仁者無敵,行者無疆。

文字:晴初

編輯:晴初

圖片:來源於網絡

(蓮軒亭西南讀書會出品)

相關焦點

  • 巨嬰國
    武志紅老師的新書《巨嬰國》就是這樣的一本書,我感覺這本書註定要暢銷,而且是非常暢銷。為什麼?——武老師想解釋為什麼中國人活得這麼擰巴?他的觀察點是從中國人的孝道入手。這註定是一個讓大家有看點的話題,武老師的文字和視角又很獨特,能逼你代入思考,畢竟這些話題都是我們每個人都繞不開的生活。
  • 笑吧,分享武志紅《巨嬰國》序言的感受,看看巨嬰是什麼
    一我自己不喜歡武志紅書,我認為他們是心理科學書籍和非心理學書籍。至於《巨嬰國》,當你聽到別人的討論時,你對閱讀認真不感興趣。在我參加的心理學專業封閉小組學習小組中,一位老師推薦了這本書,組長感覺很好:「感謝老師的分享,建議每人備一本《巨嬰國》,作為我們體驗小組的參考書。
  • 蒼煙空:彼得潘的「巨嬰綜合症」
    那時我便有點哭笑不得,這是誇傑克遜呢還是嘲笑傑克遜呢,從當時的語境來看,大概率是誇他的。彼得潘是一部蘇格蘭作家最早以童話劇形式出現的小主人公的名字,他愛幻想愛自由愛飛翔,拒絕長大。我猜人們誇傑克遜心裡住著個彼得潘,是想說他有一顆童心的意思。但彼得潘在心理學家的眼裡就是另外一種意義了,它通常指哪些不願長大、迴避成長現實的成年人。
  • 巨嬰,中國家庭幸福的最大殺手
    ——曾奇峰,《<巨嬰國>序言》「巨嬰」是指被集體主義文化壓抑個性的成年人,是被扭曲的家庭關係、親子關係塑造的具有嬰兒行為模式的成年人。贊同者說他文筆犀利,質疑者說他思想極端,頭條問答上有一條評論說,自從看了張維為的介紹才發生了轉變,認為武志紅「別有居心」,微信讀書上則有人說「五毛言論一律不理睬」。說白了,巨嬰心理是指依賴他人卻又妄圖控制他人的不成熟心理。
  • 從《千與千尋》到《夏洛特煩惱》,談中國巨嬰
    坊寶寶與中國式的巨嬰何其相似——雖說《千與千尋》出自日本,但對於巨嬰的評判標準,國與國之間是沒有界線的,而日本與中國一衣帶水且長期深受儒家影響,兩國人在某些方面思維方式驚人的相似,電影中的坊寶寶便與中國式的巨嬰一脈相承。
  • 聖母和巨嬰,哪個更嚴重?
    但這種驚訝也足以顯示,在一個絕對聖母和絕對巨嬰的關係中,巨嬰會期待著對方徹底無私,而當對方真做到徹底無私時,巨嬰真可能會坦然笑納。 我第一次聽到咪蒙的愛情故事,是一位來訪者講的,那時咪蒙還沒出名,就是一位普通的記者,寫了自己的故事,而被我這位來訪者看到。
  • 《溫室裡的加穗子》:「巨嬰」一代的背後
    「巨嬰」一詞,我們並不陌生,前幾年《巨嬰國》的橫空出世,圍繞它的討論一度上升到了國民性層面。最近一部日劇《溫室裡的加穗子》裡的女主角,就是一個典型的「巨嬰」式人物。相比於日本,我們似乎更習慣將「巨嬰」一詞與男性聯繫起來,比如在網絡上被口誅筆伐的「媽寶男」。
  • 中國式巨嬰,正在毀掉三代人
    這場鬧劇持續了將近五分鐘,事後女子還在採訪中說:「我覺得動車在一個站就停10分鐘,我還剩2分鐘,我為什麼就不能上車呢?」在教育學中,這種行為叫「自我中心化」。面對自己想做的事情,表現出誓不罷休的態度,即使為此破壞規則,違背道德,甚至有可能危及公共安全,也在所不惜。當巨嬰附體,他們就是「神」。
  • 中國式婚姻的現狀:巨嬰與照顧者
    作者:羅近月 出處|美靈心生活ID:meilingxinli為何巨嬰一詞讓人興奮?  我們都知道,最近心理圈出了一本暢銷書叫《巨嬰國》,是武志紅老師的最新力作。只這一個書名,就讓粉絲們大呼過癮,預售籤名版8萬冊被一搶而空,等我反應過來也想買一本時,才發現只能等再版了。
  • 巨嬰中國人,心理年齡有多大?
    因為還處在共生期,所以巨嬰們不能獨立地好好待著,必須和別人黏在一起,而黏一起後,全能自戀的心理又驅使他們拼命爭戰,很容易達到你死我活的地步。離不開,又要你死我活地爭奪話語權,所以最好是弱者順從強者。(三)偏執分裂。所謂偏執,即我的判斷、我的意願必須堅持下去。所謂分裂,即,事情一分為二,且兩者不能並存。
  • 魯豫:巨嬰讓人討厭,但關於巨嬰的劇卻出奇好看
    巨嬰招人討厭,但關於巨嬰的影視劇卻出奇好看。
  • 日本是「壽司國」,美國是「牛排國」,在老外眼裡中國是什麼國?
    在我們國家有一句古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說的就是每個地方的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飲食習慣,就拿我們國家來說,南北方雖說都在一國之中,但是南方人喜好米飯,但北方人喜好麵食,這也就是其中的差距了,這一差距不僅僅是在國內,在國與國之間也是如此。
  • 為什麼《巨嬰國》下架
    複查網絡途徑購買巨嬰國全部缺貨,搜索條目大幅減少。。得到專欄的相關音頻節目全部失蹤。。近日,武志紅的《巨嬰國》遭下架,該書出版以來所引發的討論卻越發火熱。《巨嬰國》2017年第一個網際網路熱門關鍵詞彙將是:巨嬰。 去年底,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的思索21年,歷時5年完成的書《巨嬰國》,紅遍了網際網路。
  • 誰是長不大的大人 「巨嬰」再成兩岸三地網絡熱門詞
    有評論提到該造謠者已經27歲,卻還要父親幫他為錯誤找藉口,這背後是父母對於成年人過分溺愛所導致;也有網友提到,巨嬰現象的背後是社會上程度不足導致的,關於「巨嬰」一詞定義以及造成的社會影響成為網絡熱點。無獨有偶,日前香港前特首梁振英在臉書上發文提到國際戰線上的「政治巨嬰」,也引發香港「政治巨嬰」一詞的討論。
  • 巨嬰老公,到底是誰養出來的?
    就好比,我的一些來訪者經常會跟我討論說,我丈夫是個巨嬰,他在家什麼都不做。我生了孩子之後,不僅要照看小孩,還要照顧他。他在工作上跟人發生了衝突,也是一個勁的指責同事。假如我跟他說,你有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你自己會不會也有一些問題。他就炸毛了,或者躲到房間裡不出來,拒絕再跟我講話。
  • 巨嬰國:「中國式」家庭關係,不允許個體有獨立的「精神生命」
    文 /求心內佛今天繼續讀《巨嬰國》,還沒讀完,但是感受很深,代入感很強。這本書的作者是武志紅,一名心理諮詢師,這本書結合了他之前接聽心理熱線、負責心理專欄、輔導心理個案、分析社會百態的種種,還有他個人對於人生的思考和生命的體驗。
  • 巨嬰論古典版——王陽明不動心學
    編輯:夢如雨菲巨嬰概念,在心理學者武志紅的話語中,是指人在成年後心智仍然不成熟的現象。然而,我們誰願意別人講自己的心智不成熟呢?因而,武志紅的巨嬰論遭病詬,及其《巨嬰國》被下架,是情理之中、自然不過的事情。不過,在小編的話語中,所謂巨嬰,與其心智是否成熟之間並無關係,而是借用嬰兒無法觀見和識別自己的內心這一基本事實及判斷,而將一個人在成年後仍然不能觀見和覺察自己內心的現象,稱之為巨嬰。從這個角度看,巨嬰論更近於元認知理論,是對元認知理論的具體運用,是中國化的元認知理論。
  • 日本是「壽司國」,印度是「咖喱國」,那老外眼裡中國是什麼國?
    日本是「壽司國」,印度是「咖喱國」,那老外眼裡中國是什麼國?
  • 淺析中國男性的巨嬰心理 原創
    咋一聽好像有道理,但仔細一想,如果我們明白夏洛的本質是一個始終無法長大的「巨嬰」的話,便會明白無論以何種方式重生,在自戀模式中循環的巨嬰們,結局都是一樣的。何為「巨嬰」?身體是大人,心理確是嬰兒,這就是「巨嬰」。
  • 不要輕易拿「巨嬰」這個概念,去攻擊其他人,而是應該思考一下,我們如何相處?
    武志紅說,經常看到人們討論「老人倒地扶不扶」問題,其實老人被扶後反怪他人也是巨嬰心理的體現,「這些老人是巨嬰,巨嬰不能為自己的失控負責。他們發生失控後一定要找一個人去怪罪,用怪罪對方的方式,為自己的失控找到原因,也找到歸罪對象。」這就是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巨嬰國》一書中所說的,中國人其實都是沒長大的——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