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國男性的巨嬰心理 原創

2021-02-25 渡仁心理Pro

為了讓心理學溫暖更多人,我們需要你的文字,你的分享,讓愛傳遞下去,還等什麼呢?速速投稿郵箱453972583@qq.com讓心理學滋養每個心靈!

文:熊江偉 | 渡仁原創

曾經常常在看完《蝴蝶效應》,《年鑑計劃》等科幻類電影之後,跟身邊的人交流說如果能回到過去就怎麼樣怎麼樣之類的話題,說到自己的時候,我最想回到的是高中時期,那是我第一次戀愛的時候,那也是我第一次結交到到現在還有聯繫的好友的時候。

我們每個人都在人生中的某個事情或多或少的遇到了生命中這樣那樣的一個人,卻也同時留下了無數的遺憾,曾在午夜夢回的時候,試圖去彌補,去補償著一些缺失。

電影《夏洛特煩惱》就終於讓我們大家內心的願望不再只是停留於夜晚的夢境,而以視覺效果的形式出來了,這是一次集體的催眠,這是對整個80年代出生的人在心理上的一次補償。

很開心的是,電影選了我最喜歡的高中時代,讓我們的主人公夏洛回到了高中時代,然後做了很多我們一直想做卻不敢做的事,跟班花談戀愛,反抗霸權的班主任,成為學校的明星。甚至幫我們圓了把明星夢。本以為這樣,我們的願望就可以實現,將迎來一次完美結局的時候,穿越時空後的夏洛的故事最後卻給我們上演了一處非常殘酷的人生結局。

很多人會覺得如果自己是夏洛,就不會那樣,一定會珍惜眼前擁有的。咋一聽好像有道理,但仔細一想,如果我們明白夏洛的本質是一個始終無法長大的「巨嬰」的話,便會明白無論以何種方式重生,在自戀模式中循環的巨嬰們,結局都是一樣的。何為「巨嬰」?身體是大人,心理確是嬰兒,這就是「巨嬰」。

我們來看看夏洛具備哪些特質,從一開始的打腫臉充胖子到後面的過度膨脹,其實反映了很多中國男性的典型特質,極度自卑以及作為另一面的極度自戀。作為無法長大的一代,這兩個典型特質構成了中國男性們作為「巨嬰」的基礎。

為什麼說自卑,夏洛一開始去參加婚禮,為了能讓自己在曾經喜歡的女孩子面前「有面子」,甚至不惜去租一套昂貴的衣服撐臺面。也就是說,內心其實是害怕我們被看不起的,那麼這種自卑心理是怎麼形成的呢,追根朔源,還是跟父母有關。影片中夏洛是單親家庭,這是造成他自卑的一個原因。

另外我會覺得,家庭中的親子關係,也是一個因素。中國家庭中,父母跟孩子的關係,不要說是如朋友般了,很多其實是如君臣般的。父母如君,君上說什麼都是對的,孩子都必須要順從,孩子如臣,君要臣做什麼,臣就要做什麼,不然就是不道德的,就是不對的。

孩子取得了什麼成績想跟父母分享,父母卻直接否定,並說要什麼怎樣怎樣就更好了,當孩子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話的時候,自卑的種子就埋下了。試問連父母都不能接納自己,更何況是這個世界,自卑的背後是對這個世界深深的不信任。

再來看自戀,夏洛在通過「剽竊」別人的歌曲一舉成名後,便開始得意忘形,甚至無法接納他曾經「剽竊」過的歌手,因為其根本原因就是這背後的自戀——我是最棒的,我是最好的,不能有人跟我一樣好。

一個人在無法承受自己的自卑感,已經在現實面前顯得微不足道的那種痛苦的時候,便會幻想出一個讓自己現在的狀態非常自然成立的理由——我被選中的,如今的苦難都是要讓我擔當更大的責任的考驗。

於是,人格中自戀的部分就出來了,那麼一旦這個人取得了相對的成功,那麼他便會覺得自己所相信的得到了印證,於是自我便異常的膨脹了起來。但是你知道,生活給我們造成的缺失,是無法通過膨脹感來填滿的,當內心的空虛出現的時候,我們便會進一步邀請到更多的人來填充這個無底洞。

「巨嬰」們都是如何誕生的呢?

他們一定有一個極度溺愛他們的母親,卻又極度傷害過他們的母親。母親很溺愛孩子,什麼好的都想給他們,但是那不是真正的給,而是一種缺乏尊重的給。那種給是因為「我怕你在路上摔倒,所以我幫你把你要走的路都走了,你看我多愛你啊「,這樣不僅讓孩子內心憤怒,同時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感覺到很深的自卑以及讓孩子感覺到」我是世界的中心,因為我是父母的中心「,從而養成過度的自戀性格。

我們看到的李天一,李剛等孩子都是這樣類型的極端狀態的。而馬冬梅正好符合養成這樣孩子的母親特質,非常愛夏洛,甚至願意為他跟壞人進小樹林,但是跟夏洛一起之後,也會因為生活中的事情說說夏洛,給夏洛很多否定。這樣極致的愛,也就是跟夏洛的成長軌跡相符合的,心理學上說到,大部分人,其實找另一半的標準,都很難脫離自己母親的陰影,我們都是在人海中尋找自己另一個「母親」,如此最後夏洛還是跟馬冬梅在一起,就不奇怪了。

影片最後給了我們一個看似很甜蜜的結局,夏洛每時每刻都抱著冬梅,然而我們明白生活不僅僅是抱抱就夠了的,我們看到一個老是逆反「母親」的「巨嬰」變成了一個順從的「巨嬰」的同時,我們還要看到「巨嬰」依然還是「巨嬰」,不會因為說變乖了就不是了。「巨嬰」要成為少年,最後變成真正的男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夏洛的這場煩惱是否會在影片後繼續我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這不是他一個人的煩惱,這是一個時代的煩惱,而且是大多數內心是孩子的成人們的煩惱。

也許只要當「巨嬰」們放棄了去彌補,放棄了去成就那個自以為可以很完美的自己,接納了自己對這個世界其實並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重要的時候,煩惱才能被釋懷,被接納,那些造成煩惱的罪魁禍首們,才能被真正的原諒吧。


作者簡介:

熊江偉,來自渡仁心理諮詢,渡仁心理咖啡館店長,北海道大學文學部人類科學心理學研究生。

本文版權歸 渡仁心理諮詢 所有,如轉載需獲得公眾號:我愛心理學 授權。

自我探索工作坊僅剩4個名額

通過封閉式成長小組(12人),籍由心理遊戲、圖畫、沙盤、釋夢等方式,深入你的潛意識層面,帶你去了解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自己。

工作坊安排

每周六14:00-16:00 連續9周課程

【費用】1280元/人

【報名熱線】18981783213 or 詳詢「我愛心理學」公眾號

【地址】成都市成華區建設路10號萬科鑽石廣場1901-1903


腦洞大開,以上選項太少怎麼辦?答:後臺回復任何你想說的話,我們皆認真對待。

相關焦點

  • 巨嬰,中國家庭幸福的最大殺手
    據中國精神科醫師協會的一份數據調查顯示,中國婦女患有產後抑鬱症狀的人群比例高達50%-70%,超過10%的人如照料不周會發展成嚴重的抑鬱症。這其中,固然與中國重男輕女的不健康社會文化有關,但另一個重要因素,則是巨嬰爸爸。
  • 巨嬰中國人,心理年齡有多大?
    關於中國人還集體停留在1歲前的嬰兒期的最有力證據,就是中國的吃文化非常之發達。1歲前嬰兒還有一個重要特點是,嬰兒必須和媽媽在一起,並且嬰兒的生活是不能自理的,這也是中國成年人最經典的特徵,都說明中國人的集體心理還停留在1歲前。
  • 中國式婚姻的現狀:巨嬰與照顧者
    作者:羅近月 出處|美靈心生活ID:meilingxinli為何巨嬰一詞讓人興奮?  我們都知道,最近心理圈出了一本暢銷書叫《巨嬰國》,是武志紅老師的最新力作。只這一個書名,就讓粉絲們大呼過癮,預售籤名版8萬冊被一搶而空,等我反應過來也想買一本時,才發現只能等再版了。
  • 從《千與千尋》到《夏洛特煩惱》,談中國巨嬰
    巨嬰,顧名思義,就是巨型嬰兒,引申義為那些在生理年齡上已經長大成人,而心理年齡依然停留在嬰兒時代的人。  坊寶寶與中國式的巨嬰何其相似——雖說《千與千尋》出自日本,但對於巨嬰的評判標準,國與國之間是沒有界線的,而日本與中國一衣帶水且長期深受儒家影響,兩國人在某些方面思維方式驚人的相似,電影中的坊寶寶便與中國式的巨嬰一脈相承。
  • 《溫室裡的加穗子》:「巨嬰」一代的背後
    二十年前,孫隆基在書裡寫道:「現在中國的下一代早已不是盛開的一代」,二十年後,希望我們都能巨而不嬰。 「巨嬰」一詞,我們並不陌生,前幾年《巨嬰國》的橫空出世,圍繞它的討論一度上升到了國民性層面。最近一部日劇《溫室裡的加穗子》裡的女主角,就是一個典型的「巨嬰」式人物。
  • 聖母和巨嬰,哪個更嚴重?
    網絡上各種關於女人(我關注的主要是中文網際網路,所以其實是中國女人)該找什麼樣的男人的段子,其精神可以總結為這樣一句話:把女人當嬰兒一樣照顧,照顧到無微不至;把女人當女神一樣崇拜,崇拜到絕不說一個不字。
  • 中國式巨嬰,正在毀掉三代人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有些中國人的心理年齡,沒有超過1歲,還停留在口欲期。」總體來說,巨嬰主要有三個特點:1. 以自我為中心在巨嬰眼中,他們是宇宙的中心,全世界都是自己的所屬品,所有人都得按照他的想法來。前不久合肥女子攔高鐵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
  • 蒼煙空:彼得潘的「巨嬰綜合症」
    後來我豁然開朗,因為這是一群中國語境下長大起來的巨嬰症患者。他們並非心理不成熟,思維不縝密,相反,他們心理極其成熟,像注射了生豬催化素一般,他們思維極其縝密,一般人不是他們的對手。他們認為對他人及世界的終極評判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他們用思想及意念來劃分他人,並輔以話語及行動以實施控制行為。
  • 巨嬰國
    武老師認為中國人多是巨嬰,當巨嬰在現實中發現自己似乎並不能事事順心,無所不能時,就容易壓制自己的攻擊性,這種被壓抑的攻擊性,如果釋放出來,就會傷害比他弱的人,如果不釋放出來,就會變成內心的負能量,比如就變得抑鬱了。
  • 誰是長不大的大人 「巨嬰」再成兩岸三地網絡熱門詞
    「巨嬰」一詞2016流行2016年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所著的《巨嬰國:國內心理學家系統透視中國國民性》曾在兩岸三地都引發討論,心理諮商師武志紅提到,許多中國人是成年的嬰兒,即使身體已經發育心理卻還停留在嬰兒階段,心理特點是共生、全能自戀,偏執分裂,只要世界不按照自己的意志運轉就想要毀掉世界。
  • 呼蘭胖子:日本機場唱國歌,某些國人的巨嬰心態非常嚴重
    一篇題為《175名中國乘客被棄成田機場,日本警察暴力拘捕一名同胞,現場唱起國歌!》的文章在網上流傳。乍一看,似乎中國乘客在日本遭受重大的不公正對待,民族自尊心被侮辱。但我們綜合多方的資訊才發現,這事兒與歷史矛盾、國家大義、民族情結毫無關係,甚至是一件很讓中國人丟臉的事情。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 從機構到大咖的無釐頭,正是巨嬰心理的自然流露
    心理諮詢專家武志紅在解剖國人人性的《巨嬰國》一書中提出了巨嬰(即成年嬰兒)這樣一個頗有創意的概念,並斷定多數國人都是巨嬰。他們擁有成年人的生理年齡,而心理年齡卻還停留在一歲前的嬰兒狀態。作為弗洛伊德的經典概念,口欲期與俄狄浦斯期的說法早已深入人心,精神分析師們不僅用該理論來分析個人心理年齡,甚至還用它來分析一個民族甚至一個國家的心理年齡。據說,國內的精神分析學界有一個基本共識:中國人的集體心理年齡沒有超過1歲,基本上還停留在口欲期。最有力的證據就是中國的吃文化非常之發達。口欲期的集中表現則是,好吃,而且,什麼事都要經過嘴來體驗。
  • 孤獨沉睡的大地之子——沙漠「巨嬰」,讓人表示心疼、淚目!
    旅遊是一項很好的戶外活動,它能使人心胸開闊,心曠神怡,調節人心理活動,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本文章由旅途趣聞遊天下獨家發布,歡迎小夥伴們閱讀。本作者希望,自媒體帳號運營者以守法為基,以誠信為本,以崇德立身,合法合規的運營好,有序健康的發展。
  • 淺析水的原型意象(之三)
  • 恐怖的恆河猴實驗到中國式巨嬰,多少孩子正承受著以愛之名的傷害
    武志紅老師在《巨嬰國》這本書裡把這樣的群體定義為「巨嬰」:巨嬰,即成年嬰兒。身體上,是成年人了,而心理發展水平,卻還是嬰兒水準。武志紅老師-巨嬰國有太多的中國式巨嬰,把啃老當作理所當然,心安理得地拒絕長大。他們雖然生理年齡已經是成人,但心理年齡仍似嬰兒般。
  • 「古今滔滔」成人如何避免情緒失控,瞬間變成巨嬰?
    所謂巨嬰型人格, 就是成人一直認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不能接受與自己預期不符的事物。  每個成人都可能瞬間變成哭鬧的巨嬰  對生活中頻繁出現的巨嬰,自媒體常將其標籤化,或者冠以「中國式巨嬰」,或稱其為「溺愛式巨嬰」。
  • 魯豫:巨嬰讓人討厭,但關於巨嬰的劇卻出奇好看
    巨嬰招人討厭,但關於巨嬰的影視劇卻出奇好看。
  • 我眼裡的《巨嬰國》
    首次提出「巨嬰」的概念,即身體上是成年人,心理水平卻是嬰兒,是為巨嬰,這樣的國家就是巨嬰國。想想最近某些國的一些表現,我很想說,他們很有這方面的感覺。老實說,我並不完全贊同作者的所有觀點,但並不影響我對這本書的內容的好奇。它以剖析人性(主要是指國人)的行為根源,進而循序漸進的講解人性是什麼樣的,為什麼會這樣子。
  • 不要輕易拿「巨嬰」這個概念,去攻擊其他人,而是應該思考一下,我們如何相處?
    中國父母容易認為,孩子在3歲前怎麼對待都可以,反正孩子也記不住。實際上,孩子越小,越需要呵護和照顧,如果孩子嚴重缺乏愛,就會導致最嚴重的心理問題。帶來的後果是,我們內心裡都有一個匱乏的嬰兒,渴望再有一次機會,找到好的母愛,以治療生命最早期的傷痛。具體的表現,就是在到處找媽,不願生活自理,總想找人照顧自己,幫自己「擦屁股」。
  • 陳思呈:巨嬰方鴻漸的真實面目
    或者這麼說,巨嬰都需要一個父親,遇事可以一五一十地稟告。方鴻漸其人,甚有巨嬰人格的影子。他看似玩世不恭,其實,與其說玩世,勿寧說胡塗。例如製作假學歷這事,當時他的想法是:「父親和丈人希望自己是個博士,做兒子女婿的好意思教他們失望麼?買張文憑去哄他們,好比前清時代花錢捐個官,……反正自己將來找事時,履歷上決不開這個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