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我們經常會說房子住個20、30年就會很老了,住個30-40年的房子那一定要拆遷了,可是不曾想過在成都北一環,還矗立著這樣一個建築群落,它的歷史可能與祖國同壽。它見證了成都計劃經濟時代的繁榮,也見證了城市日新月異的改變,可卻未曾想過,時間卻把它留在了這裡。
它像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在一環路上搖搖晃晃,曾今居住在這裡的「鐵路崴客」大多數已經搬離,剩下的都是不想走,或者走不了的居民們,和著一大群進城務工尋找便宜居所的打工人,組成了一環路上最大的「貧民窟」。
鐵路新村位於金牛區撫琴街道,東面臨九裡堤南路、南面是一環路、西面臨沙灣路、北面是沙灣東一路,總面積約540畝,是原當時號稱鐵半城的核心區域,也是中鐵二局職工宿舍。
當時的鐵路新村好不熱鬧,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一應俱全,供應站、醫院也配套齊全,計劃經濟時代下無比繁榮的產物,卻在如今,已經一點也看不到它昔日榮光的模樣。
隨著整個區域的動遷改造,鐵路學校逐步交給地方,一環路內的大片區域也已經被整體拆遷,拔地而起的是高樓,是大廈,而一環外的鐵路新村卻像是被遺忘的星光,黯淡的隔著北一環閃耀,但,幾乎快要看不見了。
從動遷伊始,10年、20年過去了,周圍已經大變樣了,可鐵路新村依然沒有變化,路還是曾經的路,可是人已經全變樣了。
走進這邊區域,引入眼帘的不是老成都的生活氣息,而是破轉、爛瓦,老式平房和搖搖欲墜的四層紅樓;地面已經完全經不起任何折騰,混雜著泥漿、汙水的地面讓人根本不知道如何下腳,更可怕的是:如果遇到下雨天,這一切不但不換有絲毫的好轉,甚至變本加厲。今年8月的一場雨,讓整個鐵路新村多處被淹,平方的居民一邊用隔板擋水,一邊往屋外舀水,可讓居民難過的不是這種糟糕的環境,而是似乎沒有期盼的動遷計劃,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是頭。
除了條件惡劣外,還有居住在這裡的人群。誰能想到,現在可以在成都用600元的價格在北一環路租上一間套一,如果你不要求獨立廁所,甚至400-500元也能租到,連套二的價格也能用800-1000元租到,大量的流動人口租住在這裡,再配上小商小販,老弱病殘,形成了雜亂而又獨立的生態。
缺水、斷電、網絡不便、排水不善、人員雜亂就是鐵路新村最真實的寫照,即使有「三供一業」的改造,可那就像刮痧一樣,不能說飲鴆止渴,但真的無濟於事,因為鐵路新村,它太老了,它也累了。
居住在這裡的居民,真的非常渴望搬離。在一個飄著小雨的天裡,筆者深入鐵路新村,供應社原址的門口已經佇立起地鐵,現代化的入口和雜亂的新村形成鮮明對比,無論是遊泳池還是公共廁所,都已經經不起任何的折騰。唯有開了近30年的彭記火鍋和老媽火鍋還訴說著這裡的繁華,可已經徒然。在彭記的旁邊,這裡的居民搭起一個拆遷登記棚,邊用落葉烤火,邊在裡面守著登記。一抬頭,都是溝壑爬滿臉龐的老嫗和大媽,寫滿了憔悴。
可能他們已經在這裡很久了吧,可能他們已經把這件事情當成人生中最後一次駐守,為自己駐守,也為鐵路新村駐守。
鐵路新村拆遷已經開動,但它真的可能的等不了太久,20年前的動遷計劃給予當時居民的是希望,可現在的動遷計劃更像是居民等待的舞臺謝幕,他們等的太久了,渴望住進新居,渴望新的開始,只可惜「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鐵路新村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呈現在成都市民眼前,哪怕它已易名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