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閱者: 楊濤(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在吃某些食物後,乳糜瀉和腸易激症候群(IBS)患者都有可能引起胃痙攣、排氣和腹脹,那麼能說出它們的區別嗎?
一、乳糜瀉患者的食物反應
患上乳糜瀉後,患者的免疫系統會對含麩質的食物產生反應。麩質是穀物中所含的一種蛋白質,如小麥、大麥和黑麥中均含有。
乳糜瀉患者吃含有麩質的穀物、麵包和其他食物後會感到非常難受。
1、患者人群
兒童和成人都可患上這種疾病,但是,患者在人口中的佔比不足 1%,有些不吃麩質的人也可能對麩質很敏感,但這並不表示他們患有乳糜瀉。
2、乳糜瀉症狀
患者可能出現腹瀉、胃痙攣、排氣和腹脹或體重減輕。有些患者還會出現貧血,這意味著身體產生不了足夠的紅細胞,並感到虛弱或疲勞。
患者還會出現胃酸反流、胃灼熱、發癢性皮疹或水皰、腳部或手部麻木或刺痛、關節疼痛、頭痛、口腔潰瘍或牙釉質損傷等症狀。
患有乳糜瀉的兒童更容易出現嘔吐、腹瀉、感覺不到飢餓,他們會有大肚腩或腸道腫脹,並可能出現大便惡臭。
3、病因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乳糜瀉的病因,某些基因會增加患乳糜瀉的概率,有些人僅在懷孕或承受巨大壓力後患上乳糜瀉,此外,感染也會引發這種疾病。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4、長期風險
隨著時間的流逝,乳糜瀉會損傷腸內壁,且患者的身體無法攝取充分的營養素。患者還可能患乳糖不耐症,在吃奶製品後出現痛苦的排氣。
如未從食物中獲取充足的鈣和維生素 D,患者的骨骼會變得脆弱或變軟,這會增加患者不孕或流產的風險。
患有乳糜瀉的兒童無法攝入充足的食物或營養素,進而無法發育出強壯的骨骼和肌肉,患兒的身體發育會落後於其他兒童。
約有 20% 的乳糜瀉患者在停止攝入麩質後仍會有症狀,這些患者當中還有一些 IBS 患者。
二、腸易激症候群
腸易激症候群是一種影響大腸(結腸)的疾病,約 10%~15% 的人患有 IBS,大多數患者有輕度或中度症狀。
1、腸易激症候群症狀
IBS 可引起強烈的胃痛或腹脹,便秘或腹瀉,或在不同時間出現這兩種症狀。
與乳糜瀉一樣,IBS 在患者進食後突然疼痛,患者會突然想要上洗手間,並且大便可能帶黏液。
有些女性 IBS 患者會在經期內的不同時間點發作,比如經期開始前幾天會腹痛和腹瀉,經期中開始排氣和便秘。
2、病因
醫生並不知道 IBS 是由什麼引起,有可能是大腦向腸道發送關於如何消化食物的信號時出了問題,壓力不會引起 IBS,但會使患者感覺煩躁。
3、長期風險
IBS 不會引起任何長期健康問題,但它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症狀可能反反覆覆出現。
三、乳糜瀉還是 IBS?
如果在吃某些食物後,立刻出現嚴重的胃痛、腹瀉或排氣,應該去看醫生。
並告訴醫生症狀開始的時間,以及可能的引發因素,醫生會對患者進行一些檢查,以找出問題所在。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1、驗血
驗血可顯示患者是否有乳糜瀉抗體或血液中的鐵含量是否較低,鐵含量低是貧血的徵兆。
2、內鏡檢查
醫生會通過一根帶有燈光的細長管來檢查患者的小腸是否有損壞,並採集組織樣本,也叫活檢,以檢查是否具有乳糜瀉徵兆。
3、骨密度檢測
這是一種低劑量 X 射線檢查,能顯示患者骨骼中有多少礦物質,它可以預測骨骼的強壯度,以及骨折的可能性。
目前還沒有針對 IBS 的檢驗方法,醫生檢查患者的症狀以排除其他原因,例如乳糜瀉、克羅恩病或潰瘍性結腸炎,如果沒有任何上述症狀,那麼很可能就是患上了 IBS。
四、治療方式
無論是患上乳糜瀉還是 IBS,改變飲食和生活方式都有幫助,避免吃可能引發症狀的食物,鍛鍊也可以保持肌肉和骨骼強壯,同時還能緩解壓力。
1、避免含麩質的食物
比如小麥、大麥、黑麥、斯佩耳特小麥、麥芽或黑小麥,不能喝啤酒或麥芽酒,大米、燕麥、玉米、土豆等可以吃。
如果牛奶或奶製品會帶來困擾,那麼患者就需要避開它們,注意麩質的意外來源,比如維生素或沙拉醬。
2、使用類固醇來減輕炎症反應
如果乳糜瀉已對腸道造成了嚴重損傷,患者需要使用類固醇來消炎。
如果不能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的營養素,患者需要服用鈣、維生素 D 或其他維生素補充劑。
3、找出對自己造成困擾的食物
如果患上 IBS,需要找出對自己造成困擾的食物,嘗試堅持低 FODMAP 飲食(指的是存在於天然食材或食品添加物中的一群短鏈碳水化合物及糖醇),並持續幾周,並且停止吃某些碳水化合物,然後慢慢地再加回飲食中,目的是找出那些特定食物。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4、多攝入纖維食物
患者通過服用瀉藥或在飲食中添加纖維食物來治療便秘,同時也可以在附近藥店買藥用於治療腹瀉。
如果患者需要,醫生可開具治療胃痙攣或疼痛的藥物。某些抗抑鬱藥可緩解 IBS 症狀,但還需要進行更多研究才能確定。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索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