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盧人在251年穿越多瑙河,並在戰爭中殺掉一個皇帝

2020-12-28 格根的家常事

萊茵河疆界雖然相對較短,但由八個軍團守衛。奧古斯都時代的軍隊是長期服役的,基於義務徵兵,越來越多的士兵來自行省。蠻族只在地方性的特殊團體中服務,如巴利阿里群島的投石者,或是多瑙河行省的重裝騎兵。步兵軍團是羅馬軍事力量的核心,一般有28個軍團,共16萬士兵,都在邊界服役,或是在西班牙、埃及這樣較遠的行省服役,由一些騎兵、援軍和特殊兵種協助他們。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期服役於同一地區使軍團的能動力下降。人們開始攜家眷和其他不易遷走的侍從在駐防的城鎮定居。但是國內的道路網給予了帝國指揮官快速在各地巡邏的優勢。軍隊配置的平衡逐漸改變,以響應戰略變化的需要;萊茵河軍團在3世紀初撤出了一半,同時多瑙河的軍隊增加了一倍。公元200年後不久,日耳曼人在邊界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他們要求在帝國境內定居。

一些人無疑是被羅馬的制度、文明和財富所吸引,但也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的影響。由於中亞自然因素(例如氣候)和政治因素(例如漢朝皇帝對Hsing-Nu的討伐,就是日後為歐洲人所熟知的匈奴)的變化,居住在更東部的其他民族被迫西遷,一系列的種族幹擾隨之開始,後來一定有人無意中衝破了羅馬疆界。在北部以萊茵河作為邊界的結果之一就是將不同的日耳曼人進行相互區分,他們沒過多久就成長起來,不知不覺中對未來的歐洲做了進一步的瓜分。蠻族的數量肯定沒有那麼誇張:通常他們每次派到戰場上的人數只能是2萬至3萬人。儘管力量被牽制而分散於各處,但對於3世紀的羅馬帝國,這個數量也顯得太多了。羅馬人不可能永遠抵抗住他們,也曾試圖緩和。

首先允許一些萊茵河的民族定居在羅馬領土上(在那裡他們還被招募去幫助保衛邊疆,抵抗後來的入侵者)。之後是另一支種族——高盧人在251年穿越多瑙河(並在戰爭中殺掉一個皇帝);五年之後是法蘭克人(另一支)穿過萊茵河。然後是阿勒曼尼人向南入侵,遠至米蘭,當時高盧人繼續進軍希臘,之後從海上掠奪義大利和小亞細亞。多瑙河兩岸的達契亞於270年被放棄。

3世紀對於羅馬來說是一段恐怖的時期,無論是在東部邊界和西部邊界都差不多,當時在帝國內部又展開了新一輪的內戰和皇位爭奪。22位皇帝(除了冒牌貨)不斷更替。最後一位安東尼皇帝,於192年在一場宮廷陰謀中被掐死(這導致了另一年的「四帝共治」),3世紀時,好幾位皇帝被他們自己的軍隊殺害。有一位皇帝與自己的總指揮官開戰(後來他被一個官員出賣給高盧人,並被高盧人所殺)。沉重的賦稅、經濟的衰退和高漲的物價同時打擊著人民,迫使他們遠離這些尊貴的圈子;當地方富豪和有錢人開始意識到自己如果徵收沉重的賦稅就會招致不滿時,他們就不願成為城鎮議員和官員了,這種賦稅甚至經常以實物的方式繳納,而且隨著財政危機而變得越來越糟。

城市開始自己重建防禦城牆。在安東尼時期是不需要這樣的,但現在即使是羅馬也這麼做。3世紀後期,從未設防的城鎮也建立起了防禦工事。3世紀末羅馬的運氣來了,又一個有能力的皇帝登基了,除此之外很難有其他的辦法。首先力挽狂瀾的是一個伊利裡亞人奧勒良(Aurelian),元老院樂觀地稱他為「羅馬帝國的修復者」,儘管他因為要徵服波斯而被謀殺。他的繼承者像他一樣,是一名優秀的士兵。將近十年後的284年,另一位伊利裡亞人戴克里先(Diocletian)登基。他不只是重建(至少是重現)了帝國的古老權力和榮耀,實際上他還改變了帝國運作的方式。

由於出身卑微,他的思想非常傳統,並把自己的角色看得非常高尚。他採用了「約維烏斯」(Jovius)這個名字[即朱庇特(Jupiter),是眾神之王的羅馬名字,即古希臘的宙斯(Zeus)]使他看起來具有神一樣的形象,獨自一人支撐起文明世界。戴克里先尋找解決帝國問題的實際方法,他企圖通過調整物價和工資來解決通貨膨脹,儘管這釀成了很大的災難。他最重要的一步,也許連他自己也沒有看出其中暗含的意義:不同於任何其他個人,戴克里先開啟了兩分帝國的道路。如果沒有他,這種結果或是類似結果的出現顯然會受到很大的爭議。羅馬把位於希臘化東方的亞歷山大帝國所轄範圍的大部分與地中海希臘世界西部相連接,即使是亞歷山大這位偉大的徵服者也未曾到過這裡。

只有在3世紀的困難時期,這些遺產所有(顯著的)不同點之間的不協調性才顯現出來。困難之一就是,當帝國需要富足的東方為對付蠻族和波斯人提供經濟資源和人力資源時,同時需要對西部行省的問題給予一定的關注。公元285年,戴克里先想出一種即使不是解決也是解脫的辦法。他沿著一條線將帝國進行分割,把達契亞和潘諾尼亞(Pannonia)分開,把非洲和埃及分開,並為西羅馬指派一個共治皇帝,像他一樣命名為「奧古斯都」。每個皇帝都有一個助理,被任命為繼承人並稱之為「愷撒」。「元首」(Princeps)這個名號已被廢除,其他的改變隨之產生。

元老院尚存的一點點權力也沒有了,這時的元老只是榮譽的象徵。原來的行省被分割成更小的單位(教區),由皇帝提名的人統治,越來越多地由羅馬化的地方精英管理。軍隊被重新組合併進一步擴大;徵兵製得以恢復,很快就有50萬人參軍。這種調整很有助益,但也有它的不足。保證和平繼承奧古斯都之位的機構只生效過一次,就是在戴克里先及其同僚退位時(公元305年,戴克里先在克羅埃西亞海岸退位,在那裡的很多現代城鎮都圍繞著他的巨大皇宮的殘骸)。一支更龐大的軍隊意味著更沉重的賦稅,而這些要由比前幾個世紀還要少的人口來承擔。

雖然長期以來,一直都會有相應的對策。儘管人們更多的是希望實現統一,但是每個皇帝事實上都接受了分裂的事實。這不只影響了羅馬歷史,對今後歐洲格局的形成也很重要。另一項改革就是更加強調統治者的獨一無二,他們幾乎是神聖的,特別強調統治者的權威(這也表明人們不再把帝國視為理所應當的事,他們不再以過去的方式效忠於帝國)。這預示著古代希臘-羅馬傳統的宗教寬容開始衰落。基督徒恢復了為帝國文明作貢獻的職責。羅馬帝國最後一次對基督教的迫害發生在303年,由戴克里先發動。但這已經不能波及全國各地,也沒有使他逃脫退位的命運,雖然在埃及和亞洲要比在西方持續的時間長一點。此後,出乎意料的是,基督教已經處在徵服世界的前夕。

相關焦點

  • 高盧戰爭(古羅馬)
    高盧地理位置公元1世紀,羅馬共和國面臨危機,國內政治鬥爭激烈,政壇上克拉蘇,凱撒,龐培嶄露頭腳,凱撒為了招兵買馬,建立獨栽體制,發動了高盧戰爭。高盧土地肥沃,兵源充足,一直是羅馬招募新兵的重地,戰略意義十分重要。公元前58午,凱撒出兵山南高盧,擊敗了數最多的赫爾維提亞部落。同年,凱撒又一舉擊敗了日耳曼國王奧斯維特的軍隊,並將戰線推進到萊茵河附近。公元前56年,凱撒發動遠徵軍,大規模北上,徹底徵服了高盧。
  • 暴君尼祿死後,誰會成為羅馬帝國的新皇帝?
    在這三個月中,羅馬帝國處於一種權力真空的狀態,但加爾巴幸運得出奇,這一百天中竟沒有一個人公開質疑加爾巴的權力。駐守羅馬城的近衛軍司令薩比努斯曾企圖利用近衛軍奪取政權,但他沒能贏得近衛軍的忠誠,很快就被逮捕處決了;參與平定高盧叛亂的萊茵河軍團想要推舉他們的指揮官魯弗斯為皇帝,但魯弗斯拒絕了。
  • 《西洋古代軍事戰略》古羅馬篇 第九講 高盧戰爭
    西洋古代軍事戰略第二章 古羅馬  第九講 高盧戰爭  主講人: 尤裡烏斯愷撒 綺羅生  整理人:尤裡烏斯愷撒 綺羅生  一 高盧人與高盧  在以前的課中,我們講過,高盧人,也叫凱爾特人,是生活在西歐的土著居民,由許多民族構成,分布很廣。
  • 愷撒戰記:愷撒為何要攻打高盧?愷撒如何創造與敵人作戰的機會?
    關於從攻打赫爾維蒂人(Helvetii)開始的高盧戰爭,截至公元前51年,愷撒寫了七本《高盧戰記》,後來他的愛將奧盧斯·希爾提烏斯(Aulus Hirtius)又寫了一本,講述內戰爆發前期。《高盧戰記》是一種客觀樸素的報導,按古羅馬標準主要是史料,而非言辭華麗的史書。
  • 焙茶 | 凱撒在《高盧戰記》中寫了什麼?
    高盧人的性格較為急躁,性情多變且好奇。《高盧戰記》中曾記載道,「高盧人行事一向倉促、突然,臨近各邦由於受其權勢影響,亦群起尤。」高盧人這種行事急躁,易受煽動的性格也可在愷撒對歷次戰爭起因和作戰謀略的描述中略見一二。例如,文內提人扣押羅馬軍官後,厄蘇維地區和古裡阿沙立馬上效仿,扣押了進入他們境內的羅馬軍官。
  • 【杏園讀史】劉軒:「史學家」凱撒的「歷史著作」《高盧戰記》 ——《高盧戰記》書評
    《高盧戰記》是羅馬共和國末期傑出的軍事統帥、軍事家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所寫,共七卷,記述他在高盧作戰的經過,從公元前58年至公元前52年,每年的事跡寫成一卷。第一卷(公元前58年)介紹高盧概況,日耳曼人對高盧的進攻,愷撒的反擊以及日耳曼人在維松提奧被戰敗;第二卷至第六卷分別敘述凱撒同高盧諸部族的衝突和戰爭以及對不列顛的兩次遠徵;第七卷(公元前52年)記述高盧人利用義大利的內亂發動大規模騷亂,凱撒自義大利重赴高盧,加以平定,最後攻克克阿萊西亞並俘獲其領袖維爾琴革託裡克斯。
  • 日耳曼人查理曼為何成為羅馬人的皇帝?
    在羅馬覆亡的476年和查理曼加冕皇帝的800年之間,歐洲300多年沒有一個皇帝,歷史學家把這段時期稱為「黑暗時代」。
  • 愷撒的高盧戰記
    曾為蘇拉麾下的將領龐培為獲得足以制衡元老院的力量,於公元前60年與愷撒和克拉蘇結為政治同盟,自此開創了羅馬政壇「三頭政治」的局面。公元前59年,愷撒被三頭同盟推選為羅馬執政官,並在任期結束後爭取到了高盧行省長官之職。自此之後的九年,愷撒在高盧境內徵戰連連,擊敗了眾多蠻族的叛亂和入侵,並磨鍊出一支驍勇善戰且忠於自己的部隊。
  • 在這不平凡的春天,請聽一曲《藍色的多瑙河》
    每年12月31日的新年音樂會,在維也納金色大廳中都會想起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它透過依然籠罩著歐洲大陸的冰雪,將春天的信息提前傳遞到人們的心中,它跨越千山萬水,漂洋過海,從歐洲大陸到整個世界,讓每一個熱愛生命的人都怦然心動,都對春天充滿嚮往。而你知道,它誕生在什麼樣的歲月呢?它為什麼能夠穿越時空讓不同年代,不同國度,不同種族的人們感動呢?
  • 凱撒徵服高盧時殲滅一百萬人,並讓士兵任意處置十萬女俘虜
    高盧總督凱撒成名之戰是徵服高盧的戰爭,事後凱撒將此次戰爭記錄了下來,稱為《高盧戰記》,在位期間創立了「儒略曆」。 凱撒徵服高盧的戰爭開始於前58年,結束於前51年,前後發動了8次遠徵,最終徵服高盧地區,成為羅馬的版圖。
  • 高盧的「榮耀」
    實話說啊,在大多數兔子的印象中,除了拿破崙之外,對高盧雞的印象就是各種段子了…比如當年小鬍子漢斯推高盧雞的時候,那真是打的沒有對方投降的快,正所謂藍星上任何一個動物都不能在高盧雞投降之前將其打敗…特別是到了當下的這個時代,一說高盧雞那就是各種乳…嗯,乃們都懂的。
  • 凱撒《高盧戰記》
    而對於一些比較有觀察力的人來說,文字、詩歌本身就是說明,即是注釋。這種說法在寫代碼的人來講也是成立的,或者大部分是正確的,他們也有一個共同的看法——代碼即注釋。1.所以讀《高盧戰記》我首先發現的是它的行文的流暢和文雅,以及戰爭所鼓起的雄壯的餘塵,描寫人物的感情也是樸素直白,頗類似於《荷馬史詩》。
  • 古代高盧:從山南高盧到納博尼西斯和阿基坦,在羅馬治下的交融
    公元前59年,高盧總督尤利烏斯·愷撒越過盧比肯邊界,發動了「高盧戰爭」,9年時間裡,愷撒奪取了整個高盧地區(大致相當於當代法國),並把以庇里牛斯山、阿爾卑斯山、塞文山、萊茵河和羅納河為界,周長超過3000英裡的地區(除了部分同盟者的城市)變成了高盧行省,後者還被規定每年上繳大量錢財。
  • 薦書丨凱撒戰曲:高盧戰記_內戰記(套裝共2冊)
    《高盧戰記》記述了愷撒從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51年在高盧作戰的經過。愷撒傳世名著,拉丁文典範之作,內涵豐富:軍迷觀戰,史家論事,民俗學者探究歐陸人文,謀略家悟王霸之道,愷撒迷看愷撒。徵服高盧,愷撒贏得了重要的政治資本。《高盧戰記》樸實客觀的文字背後,是處心積慮的辯護,回擊龐培,蒙蔽元老院視聽,塑造個人英武仁慈的英雄形象。書中洋溢著對羅馬精神的自豪,充滿了對蠻族英勇淳樸的敬意和對文明的反思。
  • 瓦豪河谷 多瑙河邊的詩意棲居
    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過程,多瑙河蜿蜒的水道穿過了由混合花崗巖、石英、長石和雲母組成的礦物質豐富的片麻巖。在陡峭梯田上的原生風化花崗巖土壤中種植出了出色的雷司令。文/初二攝影/《中國周刊》記者 楊劍坤支持機構/維京遊輪責編/李春梅搭乘維京遊輪內河的奢遊線路,沿著多瑙河分支瓦豪河谷由西向東的方向緩遊充滿神秘的古堡和廢墟,眺望連綿起伏葡萄園掩映著的古老小鎮和村莊,就著美酒品嘗當地出產的鹹肉、火腿和香腸拼盤,奧地利的小鎮風情就這樣拉開帷幕,以無窮華麗的沉靜方式呈現多瑙河邊的詩意棲居。
  • 從羅馬人、高盧人的交織中感受葡萄酒的起源和飲食文化的傳奇故事
    公元98年,古羅馬皇帝圖密善(Domitien)曾試圖下令讓軍隊拔除種植在高盧土地上的葡萄藤,可惜這道法令下得太晚,已經沒有任何政治力量能夠抹除葡萄酒在經濟和社會上的影響。飲用葡萄酒已經成為地中海飲食習慣的一部分。遊吟詩人的故事通過遊吟詩人的口口相傳,我們還能聽到那些古老而動人的傳說故事。在那些敘述中,我們經常能看到葡萄藤的身影。
  • 公元177年圖拉真皇帝去世時,帝國的覆蓋面積達到當今美國的一半
    到3世紀末,帝國人口的十分之一都已經成為基督徒,其中包括一個羅馬皇帝(至少是名義上的),另一個皇帝似乎將耶穌基督納入在他房中供奉的神明之中。在當時的很多地方,地方統治者與地方基督教領袖進行官方的交流,因為他們在社會中地位突出,而且主教起了很大作用。公元177年圖拉真(Trajan)皇帝去世時,帝國的覆蓋面積達到當今美國的一半。
  • 高盧戰記:凱撒崛起的基石,羅馬帝國的前兆!
    彼時,克拉蘇和龐培作為蘇拉的部將,在鎮壓斯巴達克斯奴隸起義(前73年)和兼併本都王國(前65年)的過程中崛起,從而掌握了大量的政治資源,而凱撒更多是充當二人勢力緩衝的平衡器角色。然而伴隨著凱撒在高盧地區的所向披靡,他在羅馬共和國內部的聲望也隨即上升,最終成為國家的實際掌控者。那麼,凱撒是如何徵服高盧,從而一躍成為前三頭中最具權勢之人的呢?
  • 高盧戰記譯箋·第一卷 譯者弁言 解題
    [凱撒]還留下了關乎他自己事功的《高盧戰記》以及涉及龐培的《內戰記》。由於《亞歷山大裡亞戰記》、《阿非利加戰記》與《西班牙戰記》的作者不明,一些人就認為是歐璞皮烏斯,另一些人認為是希爾提烏斯——那位還(etiam)補寫了《高盧戰記》未完成的末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