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首屆江南文脈論壇開幕儀式上,配合暖場專題片播放的是一曲清麗曼妙的《牡丹亭》。江南戲曲的代表、600年前誕生於崑山的「百戲之祖」崑曲,娓娓如訴,韻味悠長。除了崑曲,「太湖一枝花」錫劇、絲竹悠揚的評彈、啼笑雋永的越劇、包容時尚的滬劇等地方戲曲都在這片山靈水秀的土地上綻放風採。「戲曲與江南文脈分論壇」上,專家學者從文脈流傳視角,剖解戲曲發展與江南文化的內在關聯。
崑曲,作為中國劇種中最具有文學性的劇種,恰恰誕生於江南,這不是偶然,而是文化上的必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朱萬曙說,文脈是基礎,戲脈是支流,沒有文化的支撐,戲曲的生命也是有限的。對吳江沈氏家族和蘇州一帶大部分崑曲演出進行研究,朱萬曙發現,明清時期參與戲曲創作的文人士大夫越來越多,很多人家中都有戲班子,吳地民間戲曲發展非常蓬勃。
朱萬曙認為,江南文脈,廣義上來說是文化之脈,狹義上來說是文學之脈。從文學之脈來說,戲曲和文學是重疊的,戲曲也是文學體裁的一種,但作為呈現在舞臺上的表演藝術,它和文學既有重疊又各自呈現出不同的風貌。明代,寫傳奇劇本、玩家班,是文人的生活方式。朱萬曙說,詩歌主要體現抒情傳統,小說主要體現敘事傳統,戲曲文體卻把詩、詞、駢文、散文和小說的特點、風格融合在一起,是十分複雜的綜合性藝術。文人們,尤其是江南的文人們,玩的就是這種「十項全能」。這給後世帶來了豐富的藝術財富,遍及文學、音樂、美術、舞臺等各個層面。
明清時期士大夫為了探討文藝、怡悅情性,往往自髮結成組織、團體。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劉水雲認為,文人結社與演劇度曲的結合是明清時期江南特殊的戲劇文化現象,推助了戲曲創作和演出的繁盛,提升了江南戲曲的藝術水準。「社集可以讓文人曲家和戲曲演員直接接觸,做現場教學。」劉水雲說。由於文人對戲曲的喜愛,明代樂伎地位有了較大的提高,南京、蘇州、杭州等江南歌舞繁華之地,是文人結社交遊的樂土。為今人所熟知的「秦淮八豔」紛紛成為社團小集體的核心人物,士大夫和樂伎情感上的依戀和傾慕,在造就了一段段傳奇的同時,推動了文人結社和戲曲的融合。
士大夫參與戲曲創作使其由俗而雅,《牡丹亭》《長生殿》《西廂記》《桃花扇》等崑曲劇目終成經典。
江南戲曲的文人屬性,使得這一藝術形式過於表現文人生活情趣和孤高品格,隨著俗文化的發達,清代中後期崑曲和其他劇種之間著名的「花雅之爭」,本質上是江南雅文化遇到的挑戰。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範金民選取「花雅之爭」這一重要的史實,從經濟史的角度進行深度解讀。官府對花部劇種的禁演並未產生明顯的「打擊」效果,崑曲市場逐漸凋零。劉水雲認為,從中可看出到了清代後期,由於花鼓、灘簧、彈詞等「接地氣」的藝術形式緊密結合江南城鄉的日常生活,更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但今天,崑曲這樣的陽春白雪再度復興,所謂「盛世元音」,說明了江南文人生活方式重遇合適的時代氣候。
本報記者 吳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