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人生第一次》中,拍攝到了雲南保山漭水初級中學的一堂詩歌課。
這所學校的811個孩子,有一半是留守兒童。
為了幫助這些早熟的孩子能夠訴說內心的情感,支教的大學生康瑜開設了一堂名叫「四季詩歌行動」的校園詩歌課:「春光課」、「夏泳課」、「秋日課」、「冬陽課」……人生第一次,山裡的孩子提起了筆,書寫屬於他們的第一首詩。面對陌生的文體,孩子們略顯羞澀,但老師很快便驚異地發現,每一個孩子都是詩人。
「烏雲和白雲結婚/我們歡呼著/去撿他們撒下的喜糖」
「宇宙像一個沒點著的煙花/沒人願意給他一點火光/他生氣了 憤怒了/把自己點燃了/宇宙煙花爆炸了/宇宙誕生了」
「會寫詩的孩子不會去砸玻璃」
圖片來自紀錄片《人生第一次》
人類理解世界有兩種基本方式:
其一是以理智的、邏輯的方式理解世界,它以探究和揭示客觀世界的真相為目的;
其二是以感性的、直覺的方式理解世界,它以探索和發現心靈世界的奧秘為目的,並通過情感中介把客觀世界內化為心靈內部的存在,達到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統一。
從前一種理解方式,發展出了精密的科學和高度抽象的哲學;從後一種理解方式,則發展出了種種不同樣式的藝術。
詩歌、音樂、舞蹈、繪畫都是人類以感性的方式理解世界的重要藝術形式。理解世界和人類自身,是它們的共同目的;創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是它們共同的手段。
但由於表現的媒介不同,創造的藝術形象各有特色,它們在理解世界的方式上也有差異。
有很多證據表明,詩歌、音樂、舞蹈三者有著共同的起源,而且在最初是一種三位一體的混合藝術,後來才逐漸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藝術形式。
詩歌以語言為媒介,偏重意義;
音樂以聲音為媒介,注重和諧;
舞蹈以形體為媒介,看重姿態。
詩歌和音樂都是時間的藝術,兩者的關係尤其密切。
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詩、樂一直相伴而行。近代以來,兩者才逐漸分立,但依然算得上情誼親密的姐妹。
音樂以聲音為媒介;詩歌以語言為媒介,聲音也是語言的一個重要成分。
兩者都有用節奏抒發情懷、感動人心的功用,節奏是兩者共同的生命。
但兩者也有重要的差別,音樂只用聲音,它的節奏是形式的、整齊的、規律的。詩的節奏既有音樂的成分,又受到語言的節奏的影響,傾向於自然、變化和非規律。
音樂的節奏是抽象的,它所喚起的情緒也是抽象的,沒有固定和明確的對象;詩在聲音之外還有文字的意義,可以據此創造出具體、鮮明的情境,它所喚起的情緒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有明確對象的。
文字的意義總是含有理智的、邏輯的成分,所以,詩歌在感性之外常常還帶有理性的因素,音樂則是純感性的藝術。
詩歌中常常含有鮮明的視覺形象,這使它與繪畫也攀上了親戚。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為有聲之畫,畫為無聲之詩」,都是就詩與畫的這一層聯繫而說的。
王維的詩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上圖為藏於美國火奴魯魯藝術學院的王維畫作《長江積雪圖》
但兩者的形象畢竟不同。畫是靜止的空間藝術,它捕捉的是事物瞬間的情態;詩是流動的時間藝術,它呈現的是事物連續的、變化的情態。
詩不能像繪畫那樣把一樣哪怕最普通的事物表現得毫髮畢現,畫也難以將哪怕一首最簡單的詩的意韻完全展示出來。
兩者所用材料不同,在表現形象上各有特點,畫不能盡詩之長,詩也不能盡畫之工。另外,繪畫與音樂一樣是純感性的藝術。
可見,詩歌是帶有某種綜合性的藝術。它所創造的藝術形象,既有視覺形象的成分,又有音樂、舞蹈等時間藝術的節奏成分。
在感性之外,它還兼有理性之長。正因為如此,詩歌就成了人們理解世界的獨特藝術形式,為我們理解世界和自己提供了一種獨特的、難以替代的方式。
「閉上眼睛的時候/我看到了綠色的風/它撫綠了山林樹木/燙金了我的小牛/親吻了家裡的白牆/染黃了阿爹的苞谷/但我不會把風變色的秘密/告訴你」
——施應鎖
從古至今,世界上眾多知名的和不知名的詩人創作了無數風格各異、異彩紛呈的優秀詩篇。詩歌的典籍浩如煙海,優秀詩人燦如列星。
這些詩篇表現了人們豐富精微的內心世界,展示了變幻無窮的大千世界和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創造了一個輝煌燦爛的詩歌藝術世界。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早在春秋時代已經編定(公元前6世紀或更早),它收集了產生於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到春秋中葉的詩歌作品305篇;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抒情詩人屈原(約前340—前278)出現於戰國晚期。
從那以後,我國古典詩歌經歷了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兩千餘年的發展,創造了輝煌的傳統,可謂代有才人,名篇迭出,形成了唐詩、宋詞兩大詩歌高峰,湧現了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李賀、李煜、蘇軾、黃庭堅、陸遊、辛棄疾、黃仲則、龔自珍等眾多的大家名家。
20世紀初,中國詩歌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詩人們開始採用流行的口語寫詩,改變了詩歌語言長期脫離口語的情況,這種新的詩歌形式被稱為「新詩」。
新詩雖然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也已經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輝煌,出現了郭沫若、艾青、戴望舒、卞之琳、穆旦、海子等眾多的優秀詩人,一些新詩名篇也在人群中廣泛流傳。這些都增加了我國作為「詩國」的光榮。
歐洲最早的詩歌產生於希臘,荷馬(約公元前9世紀到前8世紀之間)的兩大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既是歐洲最早的詩歌,同時也是兩座後人難以企及的藝術高峰。
古希臘女詩人薩福被稱為第十位繆斯,她的抒情詩至今仍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古羅馬產生了維吉爾、賀拉斯、奧維德等大詩人。
進入文藝復興以後,歐洲各國都產生了具有世界影響的大詩人,義大利有但丁、彼特拉克、塔索等,英國有莎士比亞、彌爾頓、華茲華斯、濟慈等,法國有拉馬丁、雨果、波德萊爾、馬拉美等,德國有歌德、席勒、荷爾德林、海涅等,俄國有普希金,波蘭有密茨凱維支……
進入20世紀,歐洲詩歌發展的勢頭不減,法國的瓦雷裡、佩斯,奧地利的裡爾克、特拉克爾,英國的艾略特、奧頓……這些熠熠生輝的名字使20世紀的歐洲詩歌足以媲美以往的任何時代。
我們的鄰邦印度最早的詩歌總集《梨俱吠陀》產生於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4世紀左右,在南亞次大陸上產生了世界上篇幅最大的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現代印度又貢獻了泰戈爾這樣傾倒了整個世界的詩歌大師。
中亞的波斯在10世紀至14世紀之間出現了菲爾多西、內扎米、莫拉維等著名的史詩詩人,魯達基、海亞姆、薩迪、哈菲茲等著名的抒情詩人,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詩歌輝煌。西亞的以色列也有自己輝煌的詩歌業績,《聖經》中的《雅歌》是至今傳誦不絕、難以逾越的抒情詩名篇。
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也擁有自己的詩歌傳統,自19世紀以來,這片大陸又陸續為世界詩壇貢獻了狄金森、惠特曼、龐德、弗羅斯特、威廉斯、史蒂文斯、米斯特拉爾、聶魯達等大詩人,極大地改變了世界詩歌的版圖和面貌。
非洲詩歌擁有自己的深厚傳統。產生於公元前24世紀到公元前16世紀的《亡靈書》是一部龐大的宗教性詩歌總集,也是人類最早的書面文學之一,其中的很多詩篇至今仍為人傳誦。現代非洲則產生了桑戈爾、索因卡等傑出的詩人。
大洋洲也擁有自己燦爛的詩人星座,澳大利亞的朱迪絲·賴特、紐西蘭的巴克斯特等優秀詩人,都為世界詩壇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
所謂一國有一國之詩,一代有一代之詩。所有這些由世界各國人民在不同時期創造的輝煌篇章,共同構成了人類的詩歌寶庫,成為先人留給我們的最為寶貴的精神遺產之一。
正是這些古老的、新鮮的詩篇,改變了人與世界的關係,把一個陌生而危險的世界變成了人類詩意的家園,把一個外在的世界變成了一個人性的、內在的世界,從而讓人類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
它們對人類的精神生活產生和繼續產生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不斷塑造和豐富著人們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
閱讀詩歌是親近人類文明成果的一種直接而有效的方式。它將為我們接通最古老、最現代的智慧,讓我們和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人物進行面對面的傾心交談。
如果我們在一生中都能夠不斷和詩歌保持這種接觸和交流,無疑將對我們的精神成長產生深刻的影響。它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理解我們自己。它還會為我們提供創造的動力,激勵我們創造屬於自己的優秀精神成果。
少年時期是人一生中感覺最敏銳、情感最活躍的時期,少年的心靈天然地傾向於詩歌。正因為如此,這個時期也是培養、提高詩歌鑑賞力,形成良好的詩歌趣味的最佳時期。
為了幫助少年朋友更好地閱讀和理解詩歌,為他們進入世界詩歌寶庫提供一份初步的導遊圖,我們編寫了這本《未名詩歌分級讀本·中學卷1》。
本書選入了各類優秀詩歌108篇,它們大多是歷經時間淘洗的、千古傳誦的名篇。全書分上中下三篇,其中
上篇、中篇按生命的母題組織單元,上篇主要涉及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中篇主要涉及人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以及與歷史的關係,
下篇則按詩歌的要素和特點來編排單元。
為了給讀者朋友理解這些作品提供適當的指導,我們在每首詩後附綴了長短不一的閱讀提示。這些提示是我們閱讀這些詩的點滴體會,並非什麼不可移易的結論。對於詩歌來說,這樣的結論也不存在。
讀者應該敞開自己的心靈,讓自己的心靈和詩歌文本進行全面的、親密的接觸,充分感受詩歌文本之美,從而獲得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
這種親身的體驗才是閱讀詩歌的最大收穫。
此外,我們還撰寫了若干詩歌知識專題,介紹了一些最基本的詩歌知識。這是為了幫助讀者在廣泛閱讀詩歌作品的基礎上,對詩歌獲得一定的理性認識。希望這些知識有助於讀者舉一反三,更好地閱讀和理解詩歌文本。
在撰寫這些知識專題的時候,我們參見了中外詩人和學者的相關論述。特別是「詩歌的節奏和韻律」一節,涉及的知識比較專門,而新詩的節奏與韻律問題更是一個有待深入研究的課題,在撰寫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我們參考了郭沫若、朱光潛、王力、艾青、卞之琳等詩人和學者的有關論述,也發揮了一些自己的意見,不當之處,請讀者和海內方家批評指正。
西渡
2019年5月
(本文為《未名詩歌分級讀本 中學卷1》序言)
西 渡
點在看,分享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