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詩的孩子,不會砸玻璃」 | 詩歌如何影響一個人?

2021-02-07 中國詩歌網

紀錄片《人生第一次》中,拍攝到了雲南保山漭水初級中學的一堂詩歌課。

這所學校的811個孩子,有一半是留守兒童。

為了幫助這些早熟的孩子能夠訴說內心的情感,支教的大學生康瑜開設了一堂名叫「四季詩歌行動」的校園詩歌課:「春光課」、「夏泳課」、「秋日課」、「冬陽課」……

人生第一次,山裡的孩子提起了筆,書寫屬於他們的第一首詩。面對陌生的文體,孩子們略顯羞澀,但老師很快便驚異地發現,每一個孩子都是詩人。

「烏雲和白雲結婚/我們歡呼著/去撿他們撒下的喜糖」


「宇宙像一個沒點著的煙花/沒人願意給他一點火光/他生氣了 憤怒了/把自己點燃了/宇宙煙花爆炸了/宇宙誕生了」


正如《人生第一次》中所說:「會寫詩的孩子,不砸玻璃」

「會寫詩的孩子不會去砸玻璃」

圖片來自紀錄片《人生第一次》

人類理解世界有兩種基本方式:

其一是以理智的、邏輯的方式理解世界,它以探究和揭示客觀世界的真相為目的;

其二是以感性的、直覺的方式理解世界,它以探索和發現心靈世界的奧秘為目的,並通過情感中介把客觀世界內化為心靈內部的存在,達到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統一。

從前一種理解方式,發展出了精密的科學和高度抽象的哲學;從後一種理解方式,則發展出了種種不同樣式的藝術

詩歌、音樂、舞蹈、繪畫都是人類以感性的方式理解世界的重要藝術形式。理解世界和人類自身,是它們的共同目的;創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是它們共同的手段。

但由於表現的媒介不同,創造的藝術形象各有特色,它們在理解世界的方式上也有差異。

有很多證據表明,詩歌、音樂、舞蹈三者有著共同的起源,而且在最初是一種三位一體的混合藝術,後來才逐漸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藝術形式。

詩歌以語言為媒介,偏重意義;

音樂以聲音為媒介,注重和諧;

舞蹈以形體為媒介,看重姿態。

詩歌和音樂都是時間的藝術,兩者的關係尤其密切。

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詩、樂一直相伴而行。近代以來,兩者才逐漸分立,但依然算得上情誼親密的姐妹。

音樂以聲音為媒介;詩歌以語言為媒介,聲音也是語言的一個重要成分。

兩者都有用節奏抒發情懷、感動人心的功用,節奏是兩者共同的生命。

但兩者也有重要的差別,音樂只用聲音,它的節奏是形式的、整齊的、規律的。詩的節奏既有音樂的成分,又受到語言的節奏的影響,傾向於自然、變化和非規律。

音樂的節奏是抽象的,它所喚起的情緒也是抽象的,沒有固定和明確的對象;詩在聲音之外還有文字的意義,可以據此創造出具體、鮮明的情境,它所喚起的情緒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有明確對象的。

文字的意義總是含有理智的、邏輯的成分,所以,詩歌在感性之外常常還帶有理性的因素,音樂則是純感性的藝術。

詩歌中常常含有鮮明的視覺形象,這使它與繪畫也攀上了親戚。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為有聲之畫,畫為無聲之詩」,都是就詩與畫的這一層聯繫而說的。

王維的詩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上圖為藏於美國火奴魯魯藝術學院的王維畫作《長江積雪圖》

但兩者的形象畢竟不同。畫是靜止的空間藝術,它捕捉的是事物瞬間的情態;詩是流動的時間藝術,它呈現的是事物連續的、變化的情態。

詩不能像繪畫那樣把一樣哪怕最普通的事物表現得毫髮畢現,畫也難以將哪怕一首最簡單的詩的意韻完全展示出來。

兩者所用材料不同,在表現形象上各有特點,畫不能盡詩之長,詩也不能盡畫之工。另外,繪畫與音樂一樣是純感性的藝術。

可見,詩歌是帶有某種綜合性的藝術。它所創造的藝術形象,既有視覺形象的成分,又有音樂、舞蹈等時間藝術的節奏成分。

在感性之外,它還兼有理性之長。正因為如此,詩歌就成了人們理解世界的獨特藝術形式,為我們理解世界和自己提供了一種獨特的、難以替代的方式。

「閉上眼睛的時候/我看到了綠色的風/它撫綠了山林樹木/燙金了我的小牛/親吻了家裡的白牆/染黃了阿爹的苞谷/但我不會把風變色的秘密/告訴你」

                                               ——施應鎖

從古至今,世界上眾多知名的和不知名的詩人創作了無數風格各異、異彩紛呈的優秀詩篇。詩歌的典籍浩如煙海,優秀詩人燦如列星。

這些詩篇表現了人們豐富精微的內心世界,展示了變幻無窮的大千世界和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創造了一個輝煌燦爛的詩歌藝術世界。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早在春秋時代已經編定(公元前6世紀或更早),它收集了產生於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到春秋中葉的詩歌作品305篇;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抒情詩人屈原(約前340—前278)出現於戰國晚期。

從那以後,我國古典詩歌經歷了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兩千餘年的發展,創造了輝煌的傳統,可謂代有才人,名篇迭出,形成了唐詩、宋詞兩大詩歌高峰,湧現了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李賀、李煜、蘇軾、黃庭堅、陸遊、辛棄疾、黃仲則、龔自珍等眾多的大家名家。

20世紀初,中國詩歌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詩人們開始採用流行的口語寫詩,改變了詩歌語言長期脫離口語的情況,這種新的詩歌形式被稱為「新詩」。

新詩雖然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也已經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輝煌,出現了郭沫若、艾青、戴望舒、卞之琳、穆旦、海子等眾多的優秀詩人,一些新詩名篇也在人群中廣泛流傳。這些都增加了我國作為「詩國」的光榮。

歐洲最早的詩歌產生於希臘,荷馬(約公元前9世紀到前8世紀之間)的兩大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既是歐洲最早的詩歌,同時也是兩座後人難以企及的藝術高峰。

古希臘女詩人薩福被稱為第十位繆斯,她的抒情詩至今仍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古羅馬產生了維吉爾、賀拉斯、奧維德等大詩人。

進入文藝復興以後,歐洲各國都產生了具有世界影響的大詩人,義大利有但丁、彼特拉克、塔索等,英國有莎士比亞、彌爾頓、華茲華斯、濟慈等,法國有拉馬丁、雨果、波德萊爾、馬拉美等,德國有歌德、席勒、荷爾德林、海涅等,俄國有普希金,波蘭有密茨凱維支……

進入20世紀,歐洲詩歌發展的勢頭不減,法國的瓦雷裡、佩斯,奧地利的裡爾克、特拉克爾,英國的艾略特、奧頓……這些熠熠生輝的名字使20世紀的歐洲詩歌足以媲美以往的任何時代。

我們的鄰邦印度最早的詩歌總集《梨俱吠陀》產生於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4世紀左右,在南亞次大陸上產生了世界上篇幅最大的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現代印度又貢獻了泰戈爾這樣傾倒了整個世界的詩歌大師。

中亞的波斯在10世紀至14世紀之間出現了菲爾多西、內扎米、莫拉維等著名的史詩詩人,魯達基、海亞姆、薩迪、哈菲茲等著名的抒情詩人,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詩歌輝煌。西亞的以色列也有自己輝煌的詩歌業績,《聖經》中的《雅歌》是至今傳誦不絕、難以逾越的抒情詩名篇。

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也擁有自己的詩歌傳統,自19世紀以來,這片大陸又陸續為世界詩壇貢獻了狄金森、惠特曼、龐德、弗羅斯特、威廉斯、史蒂文斯、米斯特拉爾、聶魯達等大詩人,極大地改變了世界詩歌的版圖和面貌。

非洲詩歌擁有自己的深厚傳統。產生於公元前24世紀到公元前16世紀的《亡靈書》是一部龐大的宗教性詩歌總集,也是人類最早的書面文學之一,其中的很多詩篇至今仍為人傳誦。現代非洲則產生了桑戈爾、索因卡等傑出的詩人。

大洋洲也擁有自己燦爛的詩人星座,澳大利亞的朱迪絲·賴特、紐西蘭的巴克斯特等優秀詩人,都為世界詩壇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

所謂一國有一國之詩,一代有一代之詩。所有這些由世界各國人民在不同時期創造的輝煌篇章,共同構成了人類的詩歌寶庫,成為先人留給我們的最為寶貴的精神遺產之一。

正是這些古老的、新鮮的詩篇,改變了人與世界的關係,把一個陌生而危險的世界變成了人類詩意的家園,把一個外在的世界變成了一個人性的、內在的世界,從而讓人類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

它們對人類的精神生活產生和繼續產生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不斷塑造和豐富著人們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

閱讀詩歌是親近人類文明成果的一種直接而有效的方式。它將為我們接通最古老、最現代的智慧,讓我們和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人物進行面對面的傾心交談。

如果我們在一生中都能夠不斷和詩歌保持這種接觸和交流,無疑將對我們的精神成長產生深刻的影響。它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理解我們自己。它還會為我們提供創造的動力,激勵我們創造屬於自己的優秀精神成果。

少年時期是人一生中感覺最敏銳、情感最活躍的時期,少年的心靈天然地傾向於詩歌。正因為如此,這個時期也是培養、提高詩歌鑑賞力,形成良好的詩歌趣味的最佳時期。

為了幫助少年朋友更好地閱讀和理解詩歌,為他們進入世界詩歌寶庫提供一份初步的導遊圖,我們編寫了這本《未名詩歌分級讀本·中學卷1》

本書選入了各類優秀詩歌108篇,它們大多是歷經時間淘洗的、千古傳誦的名篇。全書分上中下三篇,其中

上篇、中篇按生命的母題組織單元,上篇主要涉及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中篇主要涉及人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以及與歷史的關係,

下篇則按詩歌的要素和特點來編排單元。

為了給讀者朋友理解這些作品提供適當的指導,我們在每首詩後附綴了長短不一的閱讀提示。這些提示是我們閱讀這些詩的點滴體會,並非什麼不可移易的結論。對於詩歌來說,這樣的結論也不存在。

讀者應該敞開自己的心靈,讓自己的心靈和詩歌文本進行全面的、親密的接觸,充分感受詩歌文本之美,從而獲得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

這種親身的體驗才是閱讀詩歌的最大收穫。

此外,我們還撰寫了若干詩歌知識專題,介紹了一些最基本的詩歌知識。這是為了幫助讀者在廣泛閱讀詩歌作品的基礎上,對詩歌獲得一定的理性認識。希望這些知識有助於讀者舉一反三,更好地閱讀和理解詩歌文本。

在撰寫這些知識專題的時候,我們參見了中外詩人和學者的相關論述。特別是「詩歌的節奏和韻律」一節,涉及的知識比較專門,而新詩的節奏與韻律問題更是一個有待深入研究的課題,在撰寫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我們參考了郭沫若、朱光潛、王力、艾青、卞之琳等詩人和學者的有關論述,也發揮了一些自己的意見,不當之處,請讀者和海內方家批評指正。

西渡

2019年5月

(本文為《未名詩歌分級讀本 中學卷1》序言)

西 渡

原名陳國平,著名詩人、詩歌批評家。北京大學文學學士、清華大學文學博士,現為清華大學教授。曾獲劉麗安詩歌獎、《十月》文學獎、第六屆「長江杯」江蘇文學評論獎暨第五屆揚子江詩學獎等。

   

點在看,分享給更多人  

相關焦點

  • 《寫詩真好玩:樹才老師給孩子的詩歌課》:讓孩子們知道寫詩不難
    童年是詩歌的黃金時代。這時孩子心裡感受到什麼,就能隨口說出什麼,他們對世界異常敏感,也對語言異常敏感。近日,青豆書房推出詩人、兒童詩歌教育倡導者樹才的新作《寫詩真好玩:樹才老師給孩子的詩歌課》。在作者看來,學會寫詩,寫作文根本不是難事。「孩子比大人離詩更近。
  • 詩人樹才教近七千個小朋友寫詩:給孩子上詩歌課,我的心又暖過來了
    這是詩人、翻譯家樹才給孩子們上詩歌課的瞬間。迄今為止,樹才面對面教過五六歲至十二歲的孩子寫詩,至少已有近七千人。而線上詩歌課、詩歌講座,樹才則開過上百場。給孩子們上詩歌課,詩人樹才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近日《寫詩真好玩:樹才老師給孩子的詩歌課》與大小讀者見面。
  • 《寫詩真好玩》:用詩歌打開孩子的表達自信和想像力
    精選中外名家詩作,一詩一講,每個孩子都會愛上的詩歌寫作課! 《寫詩真好玩》作 者: 樹才出 版 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青豆書坊童年是詩歌的黃金時代。這時孩子心裡感受到什麼,就能隨口說出什麼,他們對世界異常敏感,也對語言異常敏感。詩人、兒童詩歌教育倡導者樹才認為:孩子比大人離詩更近。學習詩歌,是孩子學習使用漢字、開啟內心想像力的最佳方式,也是對一顆童心的最好庇護。自2014年起,樹才給孩子們講詩、教孩子們寫詩,足跡遍布全國,無數孩子在他的啟發下寫了人生的第一首詩。
  • 豆瓣9.1分•央視出品《人生第一次》之《長大》:寫詩的孩子,是光
    這些孩子的父母有些外出務工,有些在家務農,但相同的是,很多家長並不怎樣關心、也不知道如何關心孩子的心靈成長。而在這811個孩子中,只有一半能考上高中,那些考上高中、最終走出大山的孩子不會再回來。對於留下來的孩子來說,種茶、幹農活、去外地打工,他們所面對的未來就是這些。許多孩子因為體察到生活艱難而早早懂事。他們或者努力,或者叛逆,但卻同樣沉默——「就像山裡的瀑布,突然就沒了聲響」。
  • 成為孩子的生命領路人——獻給孩子家長的詩歌沙龍
    與孩子一起寫詩——第一堂課:做一個發現孩子天份的伯樂 一、只有你最可能是發現孩子天分的伯樂。 1)家長與孩子一起學習的好處; 2)不懂藝術的家庭難以培養出懂藝術的孩子; 3)深度參與孩子的藝術實踐。 3、如何與孩子進行藝術交流。
  • 26歲硬核美女學霸,教會5萬多大山孩子寫詩!登上《我是演說家》
    我是個自私的孩子我希望雨後的太陽只照射在我一個人的身上我會感到溫暖看著她,康瑜又覺得心疼,又忍不住想:這些大山孩子,從小經歷了更多的貧窮、苦難、分離,或許他們更需要的是表達、被傾聽、被關注寫詩不就是一種最好的方式?!
  • 【當攝影遇見詩歌】每天選取一張快拍小友照片,為你寫詩!
    喜歡攝影,喜歡寫詩,喜歡運動。去年,每月的版主工作小結,墨生一月一組圖配詩,形式新穎,耐看耐讀。2015年,墨生又給大家帶來了視覺文化大餐。在快拍私攝影欄目推出專欄——#當攝影遇見詩歌#每天選取一張快拍小友的照片,配上他自己寫的詩歌呈現。
  • 寫詩的「打工人」 | 盤點各行各業的詩人
    寫詩難以謀生,詩人往往有份固定工作,詩歌屬於996之外的愛好。
  • 敬畏兒童的詩性,讓詩歌回到故鄉
    文/葛昌明孩子需要什麼樣的詩歌?如何創作符合孩子身心特點的優秀童詩?長期以來,詩歌、教育界人士都在思考這一問題。中國是詩歌的故鄉。一部《詩經》忠實記錄了上古先民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世世代代在傳唱;唐詩宋詞裡蘊含著無限風光,令人嚮往已久。
  • 寫詩的畢卡索與繪畫的畢卡索
    by 京極夏彥寫詩的畢卡索與繪畫的畢卡索年過五旬的畢卡索,他的特別有格調的雄性荷爾蒙,並沒有因此頹廢減少,直至到了五十四歲這一年,他剛剛與妻子分手,而且他對所謂藝術的焦慮也暫時趨於平靜。他開始斷斷續續寫詩,後來我們看到的素描與文字搭配的詩與畫,並不是畢卡索故意為之,可能大多來源於書籍的編輯。
  • 詩歌就是呼吸 | 陳克華 X 歐陽昱 | 磨鐵詩歌獎特別策劃3
    每天有多少時間用在寫詩、譯詩、做詩歌交流,以及思考與詩歌有關的問題上?歐陽昱:我去年五月初離開在上海任教了7年的大學(從2012年起),回到澳大利亞,又重新過起自由寫作、自由翻譯的生活。寫作和翻譯幾乎各佔一半,翻譯多時寫作少一點,翻譯少時寫作多一點。每天從一早開始就寫詩,到中午出去散步又說詩,所以花去的時間挺不少。
  • 姜雨琦|詩歌讓我的世界更有趣——《孩子選孩子的詩》感言(13)
    這本書太好了,不光是有孩子的詩,還有孩子的畫。那一幅幅畫裡,都有孩子們的想法,都是一首首詩。說起畫來,我有很多話要說。我有時候是先畫出了畫,再寫出詩的。我的那首詩歌《幼兒園最後一天的小花》也是跟畫有關。我的很多詩都是這樣來的。
  • 「對不起媽媽,我考砸了」,當孩子說考砸時,家長該如何應對?
    相信很多家長都經歷過孩子考砸的時候,看到卷子上鮮紅的叉叉和可憐的分數,想必一定是怒火中燒。 這個時候,父母應該怎樣應對呢? 其實上文案例中的蔣女士雖然對怎樣應對並沒有十分清楚的認知,但對孩子情緒上的呵護卻做得非常到位。
  • 知名詩人、翻譯家樹才幾年來為近七千學生上詩歌課
    迄今為止,樹才面對面教過五六歲至十二歲的孩子至少已有近七千人。而線上詩歌課、詩歌講座,樹才則開過上百場。給孩子們上詩歌課,詩人樹才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近日《寫詩真好玩:樹才老師給孩子的詩歌課》一書與大小讀者見面。
  • 「詩界莫扎特」辛波斯卡:我偏愛寫詩的荒謬,勝於不寫詩的荒謬
    ……我偏愛寫詩的荒謬勝過不寫詩的荒謬。……在二戰的飄搖動蕩中,因為家庭貧困,辛波斯卡未能讀完大學,但她卻成為波蘭最受歡迎的詩人,在詩歌領域的成就影響至深。在幾十年的寫作生涯中,辛波斯卡只發表了不到200首詩,可見她對作品的嚴苛程度。另外,作為翻譯家,她還將許多優秀的法國詩歌翻譯成波蘭語。
  • 田曉菲4歲寫詩、13歲進北大,35歲成哈佛教授,詩歌被海子讚賞
    是被蘋果砸了一下,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還是洗澡的時候,發現浮力原理?她是美女也是天才,既沒有被蘋果砸,也沒有發現什麼定律,只是她4歲可以寫詩,而且在2006年,年僅35歲的她成為了哈佛大學教授。因為文學特長活出了很多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她就是田曉菲。田曉菲出生於1971年的哈爾濱,但是哈爾濱的冷,卻沒有封凍小美女的詩意。
  • 銀行防彈防砸玻璃價格和厚度規格-特盾特玻
    防彈玻璃與防砸玻璃之間的區別我們在下面相關推薦的文章中有說明介紹,而由於防彈標準的變更我們可以看到防彈與防砸性能的融合(GA165與GA844標準),兩個標準同時具備的時候可以稱之為防彈防砸玻璃,而銀行專用常見為防彈防砸玻璃多少錢一平方?我們先從厚度規格和標準要求了解該型號透明材料。
  • 一家三口遊動物園遭黑熊爬車砸玻璃 車內孩子被嚇得哇哇大哭
    一家三口遊動物園遭黑熊爬車砸玻璃 車內孩子被嚇得哇哇大哭 2020-11-17 10
  • 兒童詩創作:尋找中國詩歌的童心
    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員、翻譯家樹才從2014年開始教5歲至10歲的孩子寫詩。他說:「一開始,我有點擔心這麼小的孩子會不會寫詩,但幾年下來,我發現五六歲的孩子雖然自己不會直接寫詩,卻可以說出詩來,爸爸、媽媽幫他們記錄。孩子和詩的關係是靈感在孩子身上的自由發展,當孩子感受到審美衝動的時候,如果讓心裡的感覺脫口而出,一首詩就有了。
  • 臥室衛生間,隔牆砸掉改成玻璃牆!隱私咋辦?裝個木質推拉門就行
    我身邊有個朋友就比較有意思了,因為很喜歡酒店的設計,裝修時乾脆直接將隔牆砸掉給改成了玻璃牆!別說,臥室看著確實敞亮多了,不過隨之問題也就來了,隱私性該如何保障呢?畢竟裡面有馬桶有淋浴房,要是沒有遮擋的話,感覺非常尷尬。對此這位朋友是這樣解決的,透明衛生間外裝個木質推拉門。可別小看了這扇木質推拉門,作用還是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