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第一個桂圓中華老字號
文|排骨
民間有這樣一句話:廣西桂圓數玉林,玉林桂圓數博白,博白桂圓數三灘。
1988年出版的《廣西傳統食品》一書記載,博白縣是廣西桂圓的主要產區,素有「中國桂圓之鄉」的美譽。早在唐代初期,博白民間就盛行曬烤桂圓肉;至今,桂圓加工仍是博白農民一項重要家庭經濟收入。
申請到了中華老字號
博白人黃江興在廣西桂圓行業第一個申請到了中華老字號。2月7日下午,黃江興把筆者帶到了他的「老巢」——三灘鎮守育村雞濟湖屯。在黃江興家門前,赫然矗立著12棵有幾百歲的桂圓樹。黃江興身高169釐米,伸開雙臂,也得要三個黃江興才能合抱一棵桂圓樹。這些老齡桂圓樹並不老態龍鍾,均能開花結果,每株桂圓樹的年產量可達到1000公斤以上。近些日子天氣轉暖,老桂圓樹冒出了花須。
這12棵桂圓樹是黃江興的祖上留下的。黃江興說,以前他家門口有幾百棵這樣的老樹,但很多老樹都老死了。村裡人提議砍掉剩下的12棵老樹,在原地培植新的樹苗,黃江興捨不得,拒絕了別人的好意。黃江興至今依然記得村裡幹部對他的叮囑:「桂圓老樹是個寶,一定要好好保護!」
上世紀80年代末,黃江興開始琢磨申請中華老字號的事情,他參加了廣西第一批中華老字號的申請,但因名額有限,沒有通過。經過幾年等待,他才得到機會,拿到了廣西桂圓行業內第一個中華老字號。
「那時候申請中華老字號,程序簡單,要求也不高,只要在當地有一定名氣,加工歷史50年以上,年加工規模20萬元以上,往上面交個材料就可以了。」黃江興說,現在要想申請中華老字號,需要符合更高的要求。
1999年,黃江興迎來另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那就是以三灘鎮鎮名命名的桂圓商標批了下來,也促使他開始向有機桂圓進軍。2007年,黃江興得到農業部批准,開始發展有機桂圓的加工。有機桂圓需要3年的轉換期,即一株桂圓樹按照有機食品的標準培育3年之後,才能成為真正的有機桂圓。在3年轉換期間,只能使用轉換期的有機食品標誌。「離轉換期到期的日子已經不遠了。」黃江興說,就是2009年10月。
據自治區農業廳的有關專家介紹,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這3種食品是標準逐步嚴格的產品,有機食品的標準最高。
博白桂圓曾為他人做嫁衣
廣西桂圓產區分布較廣,主要分布在玉林、貴港、崇左、南寧、百色等地,各地均有較好品質的桂圓上市。其中博白的生曬桂圓肉以其乾爽成粒、肉似果狀、色澤金黃、味清甜可口、營養豐富而飲譽海內外,1993年在曼谷「中國優質農產品及科技成果設備展覽會」上被評為銀獎。
博白縣農業局提供的資料顯示,該縣近年每年參與桂圓生產、加工等流程的人數達10萬人左右,年產桂圓肉數千噸,遠銷日本、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早在1991年,博白被農業部授予了「桂圓之鄉」的稱號。博白著名的桂圓加工大鎮三灘鎮,幾乎家家建有加工桂圓的烤房,不少家庭配有大型烘乾機。
作為「中國桂圓之鄉」,博白目前的桂圓加工大多是家庭小作坊,散布在村屯戶落,未能形成搏擊市場的強大合力。很長一段時間內,博白桂圓竟沒有一個自己的商標和品牌,只能靠物美價廉去爭取市場一席之地。而廣東等外地一些客商將博白桂圓精心包裝,搖身一變成為自己的產品,身價倍增,讓博白人頗有「為他人做嫁衣」的苦楚。不過,近年來這種情況有了變化,博白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有關負責人透露,博白桂圓已出現了規模化的加工企業,博白縣廣源食品公司是該縣第一家獲得「QS」(即食品生產許可證)標誌的桂圓加工企業,其產品暢銷國內外。
桂圓裡的老故事
黃江興家族祖祖輩輩都做桂圓,故事可以信手拈來。
解放前,黃江興的爺爺是一擔一擔地挑著桂圓,步行走到廣東省的廣州、湛江一帶賣的,賣了桂圓之後,買鹽挑回博白,做一陣子鹽生意。擔子沒有空著回來,就能讓黃江興的爺爺多做一單生意。家裡加工那麼多的桂圓,不可能憑藉一個人來挑賣,因此黃江興的爺爺每次去廣東,都是組織四五人出行,相當於一個「擔擔隊」。到廣東走一個來回,所要的時間是二十來天。他們使用的擔子不是竹編的籮筐,而是大陶缸,陶缸外壁纏繞草繩,陶缸內底部放置桂圓,桂圓之上鋪一層吸水紙,紙上用生石灰覆蓋。如此小心翼翼地對待桂圓,主要目的是讓桂圓保鮮,可安然保存一年左右。
黃江興的父親也是這樣繼承祖業的。在黃江興腦子裡,現在依然能呈現祖輩、父輩走廣東的線路圖:從三灘出發,過博白英橋,下廣東塘蓬、石嶺、廉江、遂溪,到湛江,然後從湛江出發,經化州縣、茂名市直至廣州。返回也依這條路線。明眼人一看,這條路線實際上繞了一個大彎才到廣州。如果走博白、玉林、容縣、廣州的路線,就很近。當時黃江興的祖輩、父輩為何不這樣走呢?黃江興說,這是因為這條近路要經過容縣一座大山,山裡有很多山賊,逼著他的父親、爺爺選擇了沿海路線的遠路。
桂圓加工沿用傳統做法
博白當地流傳一種極為傳統的桂圓加工方法,即在加工桂圓之前,先把新鮮桂圓煮熟。黃江興說,這種做法的目的是延長加工時間,在沒有冷庫的年代,剛摘下來的桂圓一兩天就開始變質腐爛,新鮮桂圓煮過之後,能多保存幾天。
在桂圓加工旺季,當地人要請大量臨時工挑果肉,即從新鮮桂圓裡取出果肉。挑果肉是個技術活,要求手不能碰到果肉。因此,當地人挑果肉都使用一種特殊工具——果挑。左手捏緊桂圓,右手執果挑破開桂圓外殼及果肉,果挑伸入肉內旋轉大半圈,輕輕一挑,果核彈出,再取果肉。「以前的果挑是全銅做的,現在改為不鏽鋼。」黃江興說,在他家裡,目前還保存有多個銅製果挑。
現在博白人加工桂圓的方法,在傳統的基礎上有了一些改進。比如烤溫高低決定著桂圓的品質,以前烤桂圓沒有溫度計,只能憑藉經驗,如今安置有溫度計,隨時可以掌握烤爐的溫度。一般來說,烤爐溫度控制在50~60攝氏度之間為宜。
編輯 | 夏巖
END
排骨,廣西全州縣石塘人,70後,報社記者。人在南寧,心在雲端。第一份工作是生產汽車配件。改行後主要寫、偶爾畫,喜歡讀些閒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