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高劍:拍電影是為了藝術?別這麼虛偽!丨青年導演「新生力量」 · 制鮮者

2021-02-10 烹小鮮

  喵族碼字員:老九

 

8月,在海拔2261米的西寧,你很難不被電影吸引。當然,還有愛電影的一群人。

在這裡,無數銀幕內外的故事正在發生,而這些故事的締造者,正是中國電影最生猛、最無畏、最具挑戰精神的新力量——青年導演。

他們無法被定義,也無需被定義,他們所需要的,只是創作的空間與世界的側耳傾聽。因此,帶著對「新生力量」的關注和期待,我們坐在幾位青年導演面前,發掘這些年輕的面孔下,豐滿的靈魂與蓬勃的創作生命力。

他們各不相同,因為生活經歷、電影理念、藝術風格、影像呈現、敘事方法大相逕庭。他們又步調一致,無論將電影視為工作、夢想還是生活的全部,導演們都走在創作、創新的路上。

今天,我們將對話《藏曆一年》導演高劍。

第一次以導演身份參加影展,高劍與他執導,講述藏區四季中發生四個不同故事的《藏曆一年》氣質相似,相比其他「一年級生」,多了一絲淡然。

在和高劍獨家對話之後,我想這篇稿子必須要以問答的方式呈現。速記發來,這種感覺更甚。我怕加以修飾,會打破導演自有的情緒。

「如果有人一直說喜歡電影,我覺得太虛偽。」

「拍電影是純技術活,所謂的激情都是扯。」

「沒有一個導演或影片對我有很大影響。」

「青年導演沒必要訴苦,把陪媳婦玩兒的精力用來拍電影比什麼都強。」

   

這幾句話放在這兒,很容易被認為是譁眾取寵,但坐在高劍對面,我發現他並不是刻意的站在大眾對立面,他所傳遞的,只是自己的經驗和看法。

這些看法有的尖銳,有的是個人主義,但歸根結底,都離不開「接地氣」這仨字。正如採訪高劍的地點,一個會不停竄出薩摩耶的寵物店外,周遭則充滿電梯與上下行人的聲音……

     

烹小鮮:什麼時候開始對電影產生的興趣?

高劍:沒興趣,只是大學學的影視專業。

我覺得很多人在被迫做一件事兒後,會用「喜歡」解釋自己的行為,比如很早之前我也會說特別喜歡電影。但電影只是一種表達思想的媒介。「人無常性」,一個人不可能對一件事兒長期保持激情、保持興趣,如果拍電影是純激情、純興趣,那太扯,太虛偽了。

一開始激情來自利益的驅動,但時間長了,當激情變成一種傷害,比如拍的電影沒人喜歡,比如沒掙到錢,那怎麼可能還有激情?所以激情是相對的,還是要以利益為前提,咱們不必太過虛偽。

烹小鮮:沒有激情,創作會不會失去靈魂?

高劍:說難聽一點,創作就是技術活。咱們創作劇本,要挖掘社會事實,設計起承轉合,之後通過視聽語言呈現故事的狀態,這些影像化表達全是技術活。

你說追求藝術,藝術有什麼意義?別那麼虛偽。你要是不懂技術,再有激情拍出來的也是垃圾。

 

高劍的西藏隨拍

烹小鮮:對你而言喜歡電影是偽命題,那喜歡表達是不是創作的動力?

高劍:對,我喜歡表達,加上人有追求成就感的需求,所以如果我的表達能引發一些思考,那自己也會獲得成就感。

當然物質是安全感的來源,那有沒有生活的希望,也是我選擇做電影的因素。起碼在畢業的迷茫期內,電影給我的人生帶來了一絲希望。所以趨利避害,我選擇進入這個行業,現在已經差不多10年了。

烹小鮮:10年中,哪一位前輩或者哪一部電影對你影響最大?


高劍:現在想想,沒有了。

畢業後我開始按照導演劃分,做系統的觀影,每個導演都會建一個文件夾,每個文件夾會放能找到的,該導演的一切片子和資料,當時建了大概500個文件夾,比如基耶斯洛夫斯基,我會從他的處女作看到最近的作品。早期可能對電影的技術層面會有比較大的觸動,比如風格、攝影、剪輯、聲音設計、音樂等都十分優異的《夢之安魂曲》。但之後對技術、視聽語言慢慢麻木了,我會更關心像《沙之丘》之類有思想表達的電影。

 

《夢之安魂曲》

再到後來,我發現電影必須通過視聽語言來呈現,它的表達方式和潛力是有限的,所以最後我更醉心於更加寬泛的文字書籍,花大量時間看書,但絕不止故事或電影之類的書籍,這10來年大體是這麼一個過程。

烹小鮮:沒有覺得特別好的電影故事嗎?

高劍:我覺得電影就是虛構的故事,和咱們通過語言講故事只是表達方式不同。故事更像一種娛樂方式,即使大家的接受度更高,但故事也只是故事而已。相反,人活在世上,需要了解世界,文化和思想才是最直接的載體,文化和思想才是人類最偉大的創造。非故事!

烹小鮮:但不可能每種情緒、每種觀點的表達,都通過散文和詩歌。

高劍:是這樣的,很多東西會在兩極之間徘徊,就像每部片子都在故事性和思想性之間遊走。類似陰陽、兩元論的概念,密不可分又對立統一。只不過在我心中思想表達更重要,有思想表達的內容會更深刻,也更立得住。如果單純講故事,從某種角度上講,那會是浪費觀眾的時間,因為觀眾在思想層面沒有得到任何收穫。

烹小鮮:所以你特別不喜歡大部分商業片?

高劍:談不上不喜歡,但存在即為合理。再者我喜不喜歡這種主觀判斷沒意義,只是狹隘的價值觀而已。不過當我需要一些正面情緒的話,我會看一些偏商業的喜劇內容,僅此而已。我覺得商業片沒什麼思想表達,但看到那麼多人為之瘋狂,說實話挺羨慕的。作為一個電影創作者,目的不就是讓大家看到自己的片子,然後給予認可嘛。

烹小鮮:什麼時候開始創作《藏曆一年》的?為何會創作一部西藏語境的作品?

高劍:2015年,原因很簡單的,我希望在30歲之前拍出第一部作品,給自己之前的付出一個交代。但我特別不喜歡社交,不喜歡委曲求全,所以寫完劇本後,我覺得製片人給不了我太多機會,於是我開始計劃在自己資金可控的情況下拍攝。當時一個朋友說西藏特別好,我也特別感興趣,所以就決定去西藏拍一個文藝片。

當時西藏題材的電影不多,而且我就想拍一個小眾的題材,來吸引觀眾眼球。但到了當地之後,「藏地新浪潮」起來了,所以當時我很鬱悶,邊拍我邊擔心藏區的內容扎堆出現,外界會甚少關注我的片子。

烹小鮮:為拍攝做了那些準備?


高劍:有安排後,為了讓創作更紮實,我開始閱讀西藏的相關書籍,包括藏傳佛教、西藏文化等等,邊看腦海中邊形成春夏秋冬輪迴的框架,之後就背包去西藏,根據片中不同的季節找合適的故事,感覺差不多就寫了這個劇本。

 

高劍的西藏隨拍

烹小鮮:除了這種擔心,在籌劃到創作的過程中,還遇到過哪些困難和挑戰?

高劍:沒有。所有可以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我特別不喜歡矯情,總說自己這麼困難那麼困難。有什麼困難?已經過來了,已經站在這兒了,沒有困難!

烹小鮮:但作為青年導演總會遇到資金上的壓力。

高劍:我覺得這個世界是公平的,付出必然有回報。所以如果沒有成功,可能就是付出太少。把陪媳婦玩兒的精力用來拍電影比什麼都強。你付出的籌碼放左邊,得到的回報放右邊,世界需要左邊重於右邊。

因為電影創作本身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兒。第一步故事文字化、第二步文字影像化,這兩步有多難?可能對青年導演而言,幾百萬、幾千萬、上億的大投資做不了,但可以做小一點的盤子。

烹小鮮:在製作上解決了所有困難,那成片也沒有遺憾麼?


高劍:我是不喜歡後悔的一個人,始終覺得遺憾後悔對事情發展沒有任何正面作用,況且自己用心去做,不該說有什麼遺憾!

比如在劇本裡,我將演員表演的所有細節都寫得很清楚,拍攝過程中我的拍攝腳本、聲音設計也非常詳細,之後就是採集素材的過程,整個做下來沒覺得哪裡遺憾,都很好,相對比較順利。

烹小鮮:換一種問法,復盤《藏曆一年》之後,下部作品會不會作出調整或改變?


高劍:問下部作品有點早,我也不確定,可能有下部作品,也可能沒有下部作品。如果有下部,我希望雅俗共賞。如果沒有下一部,我覺的片子得接受社會的檢驗,如果我用心了,但圈子不認可,社會不接受,我拍片子欠的錢都還不上,那就說明我的作品不該出現,沒有經過社會的檢驗,那我離開導演這個貴圈就完事兒了,我就是個被淘汰的人而已,談什麼下部片子,真沒必要了。我該騰個窩,讓能經過檢驗的年輕人出現。

 

《藏曆一年》海報 高劍:觀眾和觀眾不一樣,如果臺下坐著張藝謀,陳凱歌,他們說你這片子真牛逼,那我超有成就感。如果一些觀影能力不成熟的觀眾說喜歡電影,對我可能沒有太大意義。當然好的評價我很喜歡,也很感激。但還是順其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沒必要特別高興和亢奮。

烹小鮮:在露天放映時,有觀眾說除了「春」,在其他故事中找不到共情,你怎麼看?


高劍:年輕人在有限的人生經歷中,一定對童年的故事更有感觸,所以「春」是OK的。但到了「秋」,他們無法體會一個中年男人對家庭的責任。到了「冬」,老爺子離開世界,灰飛煙滅的感覺更是太過遙遠,所以你讓他怎麼有共情。

我反倒覺得一些年輕人感受不到是一種正面的信息,說明我沒有把秋冬篇拍得那麼幼稚。不同經歷的觀眾對片子感受固然會不同。

也許還有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他們對西藏的了解就是牧民、牧區,但了解的不夠全面。西藏還有小鎮和城市的。我拍的秋冬季節西藏的小鎮和城市,可能和他們心目中的西藏有一定不同,所以他們心中的認同感需要他們對西藏全面的了解才會得到。不同世界觀的觀眾對片子感受也會不同。

烹小鮮:《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講述的也是老年人垂死的故事,但很多年輕人也能獲得共情。


高劍:我覺得不能太片面,你只是聽到了個別觀眾的聲音,我也有聽到喜歡電影的聲音,所以千萬別拿一部分觀眾的評價衡量一部影片的好壞,還是要自己更理性的分析判斷電影的好壞,切不可人云亦云,堅持自己的判斷以及價值觀。這個世界需要的是每個觀眾自己對影片的理性感受,而不是別人對影片的感受。

前兩天也有你這樣的記者問我類似的問題,但其實我還是蠻排斥聊過去和未來的。過去已經過去,沒有任何意義,將來還未發生,也沒有意義。只不過你有需求我才和你聊一聊過去。至於未來,誰都控制不了自己變化的狀態,控制不了世界對你的反饋。那為什麼一定要說沒有意義、且不可控的未來呢?

烹小鮮:但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人生方向吧?

高劍:人生規劃一定會有,只是沒必要說,去做它就是了。  

 

一般說自己未來的計劃,更多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我覺得我不需要這樣,所以我不喜歡說未來。這個問題我沒法給出明確的回答。

 

《藏曆一年》劇照

 

最後一段對話,是我們邊走邊聊的。期間,我和導演閒談到審查的問題。想像中,他會對放大自己的情緒,跟我「情投意合」。為此我第一時間暫停了錄音,就怕落人口實。

但沒想到,高劍的回答與我的想像截然不同,作為一名青年導演,高劍很支持廣電總局對電影的審查,甚至某些言論的管控,在他看來也是很有必要的。

看到我有些驚愕,他慢慢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橫看成嶺側成峰。每個人都習慣站在自己有利的角度上看問題、解釋問題,但自己的角度就是客觀的、正確的麼?審查確實對創作者有一定的限制,站在創作者角度上,確實會有不喜歡,確實會有不好。但很多時候,人們對一些東西的判斷,是社會給予的,是圈子環境給予的,未必是客觀、理性的判斷。

對每個政體而言,為了保持長治久安,都需要對意識形態類進行管控。就算管控會限制藝術和思想的發展,但政體的穩定勝於一切。存在即合理。站在政府角度上,審查制度也許是最省事、最穩妥的穩定國人意識形態、穩定中國政治體制的方法。

不理解的人可能是相對狹隘的站在了創作者的角度上、站在眼下短時空下看待問題。大家看看歷史就知道,歷史上混亂的時代就是意識形態混亂的時代,意識形態對人民的團結、國家的穩定至關重要。如果知道諸多內情,也許大家會發現政府也不容易。有些東西必須掩藏,有些東西必須偷梁換柱,有些東西必須管控,但這些它還不能向大家解釋具體為什麼那麼做。政府只是做了被人罵但確實應該做的事情。

如果有朋友確實希望政府在審查上管控弱些,也許得等到中國的軟實力超越世界各國,中國在意識形態上不可能受其他勢力的攻擊時。

況且,如果放開審查,中國就會有好電影嗎?不會的,爛片中國還會是爛片中國。

如果放開審查,中國屆時會出現不同類型的片子而已,但浮躁的創作狀態仍舊是浮躁的創作狀態,製作水準仍是現在的製作水準,審查制度和製作水準是不相干的兩碼事,應給予理性的區分。以伊朗為例,在審查更嚴苛的條件下,但仍誕生大量優秀的作品。

所以,審查制度下,也是會有優秀的作品。」

高劍對於審查的看法,與之前的觀點類似,明顯區別於大多數人。而我作為大多數,在採訪過程中和導演多次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討論,結果自然是誰也說服不了誰。

好在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只要互相尊重,那思想能夠交融甚好,但碰撞也別有一番滋味。而這番滋味,或許就是更多思考的來源。

正如《藏曆一年》中表現的一年四季。當冬天結束,春風又起,一個輪迴也將再次降臨。

相關焦點

  • 專訪葉錦添丨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的幕後故事
    但最難的是為電影灌輸美術語言,怎麼把導演想像的世界用服化道等手段表現出來,是美術指導的必修課。所以包括製作、繪圖、構圖、燈光,甚至怎麼接電你都必須要懂,不然就沒法設計。好的美術指導一定要同時做視覺和場景,就像「視覺導演」一樣統一電影的風格。在我的認知系統中,這個工作是最為重要的。
  • 「甲子」丨 「影像行動」巡展季·四月十佳榜單
    曰:「物者萬物也,格者來也,至也。物至之時,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應於物者,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準確地說,就「個體」而言,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被」那些「不可名狀」的「情愫」撞擊心頭的「瞬間」,而此種情境可以是熟悉的,亦可以謂之陌生狀態。作品中的人物在「現實環境」與『抽象時空』之間「相遇又相斥」,或並行、或交叉、或停留。
  • AMEx1006青年影展 | 在我們拍電影的路上,我們是誰?
    ///預告片///  在我們拍電影的路上,我們是誰?尹松,1991年出生於雲南,2015年畢業於雲南藝術學院。現任摩登天空藝術顧問團隊,顏俊傑電影工作室導演/製片職務,作品涉及影視、音樂、展覽等多個領域。
  • 專訪原一男 | 一生格鬥,拍出人的「狠」與「恨」
    中國紀錄片導演吳文光曾如此形容:「(如果)小川紳介的電影是直接捅向社會的子宮,那原一男的鏡頭奔的是人的子宮。」一生格鬥,拍出人的「狠」與「恨」——專訪紀錄片導演原一男與被攝者一決勝負的格鬥技45年的導演生涯裡,原一男只拍了5部紀錄長片(另有一部電視紀錄片和一部劇情片),拍攝期往往長達5年、10年,鏡頭貼近被攝者,影像的暴力性也讓觀者留下深刻印象。中國紀錄片導演吳文光曾如此形容:「(如果)小川紳介的電影是直接捅向社會的子宮,那原一男的鏡頭奔的是人的子宮。」
  • 影視城開啟2.0版本,「5G+」時代需要做好這三大準備 | 專訪陳建瑜•制鮮者
    從2019年5G商用元年開啟之後,各行各業都踏上了「5G+」的探索之路。每一次的科技變革都會推動文化產業向前邁進一大步,5G時代近在眼前,影視行業正在「顛覆自我」。雲傳輸、雲渲染、後期前置、跨時空特效實時修改、告別綠幕摳圖……這一切在5G時代都將成為常態,搭上5G超高速快車,影視行業將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 特立獨行的《刺》,藏著國產女性題材劇的「野心」丨專訪作家李尚龍、總製片人肖霄 · 制鮮者
    近日,烹小鮮(pengxx01)對話《刺》的主創人員——原著小說作者李尚龍、總製片人肖霄,解讀女性題材成長劇的破圈法則。誰成想,文章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網友指責李尚龍「侮辱我們的學校」,校領導輾轉找到他,「別把事兒鬧大,請刪掉微博」。「我第一次意識到,校園暴力如此猖狂。那麼好,你們越想息事寧人,我就越弄出大的聲響。」於是,李尚龍著手創作小說《刺》。
  • 高銘謙:群像青春,成長是核心 | 制鮮者
    為了更加了解當前國產青春劇創作的現狀,烹小鮮聯盟主筆和《親愛的麻洋街》總製片人兼編劇高銘謙聊了聊「麻洋街」裡的青春。從最初僅有日常生活用品的小「雜貨鋪」,到有了不少香港貨的「港貨鋪」,再到匯集了時尚前沿的「小香港」,「那個開在街巷口的鋪子,翻新了三次,其實表達了三個時代不同的變化,是時代變遷的一個濃縮。」
  • 閆安:步入中年的「青年導演」
    「遊蕩」這個詞很準確,因為催生出這個行為的原因是「睡不著」。2000 年初,閆安在遊戲公司「育碧軟體」工作,實習期滿後正式成為這家公司中國區的三個創意總監之一,年少得志,卻沒有「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意氣。「我讀大學時看了好多電影,整整三大皮箱的碟片。但那時候沒有做導演或是編劇,更直接點說,沒有進入影視行業的想法。做影視對我來說是一件很飄渺的事情。
  • 高銘謙:群像青春,成長是核心 | 制鮮者
    從最初僅有日常生活用品的小「雜貨鋪」,到有了不少香港貨的「港貨鋪」,再到匯集了時尚前沿的「小香港」,「那個開在街巷口的鋪子,翻新了三次,其實表達了三個時代不同的變化,是時代變遷的一個濃縮。」這種由居住形態所反映出來的社會經濟活動和社會文化生活功能,構成了獨特的「街巷文化」。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像「麻洋街」一樣的街巷成為拆遷規劃的主要區域。《麻洋街》裡學建築的曾行再度歸來,也開啟了「街巷文化」的變革。隨著「麻洋街」拆遷的臨近,馬曉曉、歐小劍、易東東等一群少年也即將與青春告別。
  • 廣西高校劇目展演丨遇見話劇 ,遇見新青年,遇見自己
    2019南寧市青秀·新青年戲劇節「高校劇目展演」武漢新青年戲劇節丨403國際藝術中心新青年戲劇節給予青年戲劇者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激發大學生戲劇創作表演熱情,提升活動在大學生群體的影響力。🔺 廣西藝術學院丨面對斯芬克斯"欲望洪流中的自我放逐"
  • 專訪青年藝術家張天語:用藝術之光,勾勒心馳神往
    專訪青年藝術家張天語:用藝術之光,勾勒心馳神往 2020/10/27 16:51 來源:信陽日報 瀏覽:331
  • 偽君子3.0丨虛偽的真誠比魔鬼更可怕
    虛偽和真誠是人類永恆追尋的課題,《偽君子》的背後,通過角色表達於達爾杜弗的集中矛盾,展現的是人人皆虛偽的真理,這樣戲劇化的喜劇表達,展現的主旨究竟本身是不是就是一個悲劇?陽光照耀到的地方,黑暗才顯得更加深邃。外表可人的後媽,看似與這個家庭相處融洽,可內心的孤獨愈發的濃重。
  • 專訪張力川:「講理」的甜寵劇,不比任何類型差
    採訪中和導演約飯的情況不少見,但約了場球還是「大姑娘坐花轎——頭一回」。按理說,我八成是採訪了一位體育題材作品的導演,但事實上,坐在對面的這位國家一級足球運動員,執導的竟然是甜寵劇。這位「文體兩開花」的最佳形象代言人,是企鵝影視和聚禾影畫聯合出品的《仲夏滿天心》導演張力川。他不僅打破了我對甜寵劇導演的想像,更希望通過作品打碎大眾對甜寵劇的固有認知。
  • 我們為中國青年動畫導演準備了一個特別的論壇!
    第十四屆中國國際動漫節中國青年動畫導演論壇活動將邀請國內新銳的動畫導演、製片人、動畫專業人士、行業媒體等現場分享心得感悟和產業內探討,並與現場專業觀眾面對面交流互動,在論壇中還將發布青年動畫導演的最新作品,為動畫行業發聲,旨在進一步提升活動專業性,促產業跨界合作,打造一個聚合國內一線青年動畫導演,專注於動畫人創作交流、藝術研討的平臺。
  • 為什麼導演都愛穿馬甲?
    雖然沒人能知道馬甲的這些口袋裡都裝著什麼泣鬼神的工業法器,但胸前沒兜兒的導演宛如裸替。有位導演朋友對秘姐講,不想穿馬甲,是一些青年電影人的逆鱗。這種四孔八袋的敞篷服裝,很難穿出帥感,不穿又顯得自己不接地氣。在某段時間內,不穿馬甲,都不好意思對別人說自己是「拍電影的」。
  • 「青年」何往?——九問梁振華 | 制鮮者
    此次,烹小鮮(pengxx01)覓得時機與梁振華對談,從多方面了解一位青年影視人的心路歷程。當《青春你好》這個劇本,導演因為看了一個綜藝節目,希望把一個金融界驕子改成反串藝人,我做了那個說「不」的人,也是自己作為製片人的第一部作品也即《冰與火的青春》,在這樣的契機推動下,我也開始了自己的製片人之路。
  • 「青年」何往?——九問梁振華|制鮮者
    此次,烹小鮮(pengxx01)覓得時機與梁振華對談,從多方面了解一位青年影視人的心路歷程。 因為編劇的創作總會受到各方力量的幹擾,且總在被動的接觸信息,製片人、導演、演員等以「市場之名」告訴你要創作什麼樣的內容,編劇總是被告知,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屏蔽掉了大眾真正的看法。那麼為何不去接受第一線的消息,去第一現場感受,做一個市場和觀眾近身肉搏的人呢?
  • 路人乙專訪·影視丨翟導演義祥
    第九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藝術貢獻獎《電影世界》袁登宇、導演翟義祥、嘉賓王小帥圖片源於《電影世界》雜誌採訪者按:這個純粹為了克服個人現實生活中交流障礙的專訪因為懶惰、對生活、電影的愛恨交加幾度擱置,直到想起那句狗血而必不可少的「不忘初心」。
  • 一口入魂,「鮮」味皆是複雜的曖昧
    袁枚在《隨園食單》裡寫:「清鮮者,真味出而俗塵無之謂也;若徒貪淡薄,則不如飲水矣。」食材再清鮮,若被粗暴對待,也會變得淡薄。我們嘗到的大多數「鮮」,其實是對真味的提煉與升華。這當中包含考究的烹飪工藝,節制的調味技巧和對食材的珍惜、忠誠與尊重。
  • 「此生功課」丨《墨具五色》之於藝術總監劉若瑀的生命意境
    看完我的〈莊周夢蝶〉,果陀夫斯基問了我一句:「是誰在做夢?」當下,我傻了,老先生又問我說:「你是在做你的夢呢?還是在做莊子的夢?」我被問得啞口無言,只覺得這是個大哉問!而我身為創作者,竟然沒有思考這個問題,其實根本不知道莊子要表達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