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經獲得話說世界公號授權發布
本內容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話說世界》20卷叢書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人的文學瑰寶,在世界範圍內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和由衷喜愛。
在阿拉伯人的眾多文學作品中,沒有任何一部能夠擁有與之媲美的影響,即使是《古蘭經》也不例外。
幾百年來,《一千零一夜》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一些故事被多次改編為影視作品。歐洲人也將《一千零一夜》譯為《阿拉伯之夜》(Arabian Nights),而在中國,它還有一個更為傳奇、神秘的名字——《天方夜譚》。
這幅畫出自《一千零一夜》,描繪了阿拔斯王朝的哈裡發哈倫萊世德正在聆聽一個宮廷詩人朗誦(巴黎國立圖書館)。
作者為何人
按照《一千零一夜》中的描述,古代印度與中國之間有一個薩桑王國。
喜歡打獵的國王偶然發現王后與僕從私通,憤怒的君主處死妻子後,再也不願意相信女人。他每天迎娶一位處女,然後在第二天早上把她殺掉。
苛政持續了很久,直到宰相的女兒決定拯拯救這個國家,自願嫁給國王。
進宮之後,她每個晚上都給國王講一個有趣的故事,待到天亮的時候,故事總會講到最緊要的關頭,於是國王只好把新娘留到第二天,想聽她講完故事再去殺掉。
這樣一直繼續了一千零一個晚上,君主終於決定不再殺人,和她白頭到老。國王說:「你的故事讓我感動。我將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永遠保存。」於是,就有了《一千零一夜》這本書。
不過這只是一個美麗的故事,《一千零一夜》的編寫者僅僅藉此將眾多的故事在結構上聯繫起來,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
關於這一文學巨著的作者,至今仍然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這部作品是10世紀,伊拉克地區一位文學家編纂的,為此他請教了眾多詩人和民間藝人。
不過,多數學者認為《一千零一夜》並非在同一時期、於同一國家、由同一作者完成,而是經過眾多作者幾代人的積累擴充,最終在埃及定型的長篇作品。
這一過程上自8世紀,下至16世紀,前後大約經歷了800年的時間。
對於中國的讀者來說,《阿里巴巴和四十個大盜》的故事實在是耳熟能詳,幾乎沒有人不知道「芝麻!芝麻!開門吧!」這一咒語。
內容包羅萬象
《一千零一夜》的內容包羅萬象,十分豐富,一個大故事中往往包含著若干個小故事,它們盤根錯節,層層深入,情節錯綜複雜,節奏感極其鮮明。
心理描寫又細緻入微,合情合理,手法奇巧動人,把瑰麗的幻想和真切的描述巧妙地融為一體,構成曲折多姿、變幻莫測、奇麗感人的藝術境界。
書中常把威嚴的帝王將相、普通的庶民百姓、常見的花鳥魚蟲以及人們想像中的神魔鬼怪,巧妙地融入一篇篇富於哲理的故事情節中,表現了主人公與命運抗爭、與大自然周旋,在成功路途中與各種艱難險阻鬥爭的冒險精神,令人不忍釋卷。
阿拉伯文學的研究者通常將《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來自印度、波斯的古代故事,大約在8世紀前後被譯為阿拉伯文。
第二部分形成於阿拔斯王朝時期,體現了首都巴格達的繁榮景象。
第三部分來自14到16世紀的埃及社會,在這一時期,使用阿拉伯語的埃及民間作家對《一千零一夜》的前兩部分進行了修改和補充。
因此,也有人認為《一千零一夜》反映了古代埃及的社會風情。
作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件奇珍異寶,《一千零一夜》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受到各國讀者的關愛,它對世界文學藝術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早在十字軍東徵時期,它的一些故事就被帶回歐洲。
在18世紀初,一位歐洲學者將這部作品的一些故事譯成法文,並正式出版發行。
這一舉動對歐美各國乃至中國、日本的文學創作產生了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都在不同程度受到它的影響。
世界文學巨匠伏爾泰將最高的讚譽獻給了這部作品,他說:「我把《一千零一夜》通讀四遍之後,才算領會到文學藝術的滋味。」
辛巴達故事的插畫。傳說辛巴達是一個經歷豐富的阿拉伯商人、航海家和冒險家。在大航海時代,他的故事受到歐洲人的熱烈歡迎。
早期中國的翻譯
中國最早介紹《一千零一夜》這一作品的,可能是晚清名臣林則徐在鴉片戰爭期間編輯的《四洲志》。
作者在第六、第七章集中介紹了阿拉伯世界的歷史和地理情況,在描述阿拉伯人學術、文化等方面的成就時,林則徐寫道:
「本國人復又著輯,論種類、論仇敵、論攻擊、論遊覽、論女人,以至小說等書。近有小說《一千零一夜》,詞雖粗俚,亦不能謂之無詩才。」
作為嚴肅的官員,林則徐似乎不太欣賞這一民間作品,但也承認它的文學價值。
幾十年後,著名學者嚴復在20世紀初翻譯西方學術著作《邏輯學體系》時,在按語中提到了《一千零一夜》。他認為:
「《天方夜譚》不知何人所著。其書言安息某國王,以其寵妃與奴私,殺之。後更娶他妃,御一夕,天明輒殺無赦。以是國中美人幾盡,後其宰相女自言願為王妃,父母涕泣閉距之,不可,則為具盛飾進御。夜中雞既鳴,白言王為女弟道—古事未盡,願得畢其說就死。王許之,為迎其女弟宮中,聽姊復理前語。乃其說既弔詭新奇可喜矣,且抽繹益長,猝不可罄,則請王賜一夕之命,以褒續前語。」
基本上介紹了故事開篇的主要內容。後來《天方夜譚》的書名,可能就源自嚴復的這段文字。
嚴復塑像
自號「知新室主人」的近代翻譯家周桂笙在《月月小說》擔任外文編輯時,曾用文言文翻譯了部分《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
據後來學者考證,周桂笙應該是按照英文版翻譯的,取名《阿拉伯夜談笑錄》,並且有所節略。
經過他的翻譯,《漁夫的故事》這一神奇傳說,變得有些類似《捕蛇者說》的警示寓言:
「某漁者,家赤貧,一妻三子幾不能贍。漁者凌晨即操網出,而又自為定例,日凡投網四次,所獲多寡悉聽於天, 不多投也。一日,天未明即起至海濱,解衣投網,三投三舉,皆無所獲……」
當然,周桂笙在作品的後記中,也暗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而王至是,蓋已悔前誓矣,因亟命除去殘暴苛酷之例,引咎自責,而國人賴是以安, 莫不頌希臘才之賢德焉!」
比周桂笙稍晚的著名文學家周作人,1904年於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看到了一本插圖版的英文《一千零一夜》。
他深受《阿里巴巴與四十個大盜》這一故事吸引,於是廢寢忘食的將之翻譯為中文。
在這部名叫《俠女奴》的文言文譯作中,周作人對故事進行了一定的改動。
他刪除了不符合儒家禮教的內容,並修改了女主角的歸宿,安排她像中國古代傳說裡的俠客那樣不知去向。
同周桂笙一樣,周作人翻譯這一作品也有很強的政治訴求,他說:
「有曼綺那者,一女奴也,機警有急智。其主人偶入盜穴為所殺,盜復跡至其家,曼綺那以計悉殲之,其英勇之氣頗與中國紅線女俠類。沉沉奴隸海,乃有此奇物,亟從歐文移譯之,以告世之奴骨天成者。」
按照傳統章回小說的做法,他還在結尾配詩一首:
「行蹤隱約似神龍,紅線而今已絕蹤。多少神州冠帶客,負恩愧此女英雄。」
伊斯蘭教重視詩歌的宣傳功能,宗教學者賦予詩歌最尊貴的地位,同時也對詩歌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古蘭經》曾批評伊斯蘭教出現之前的某些詩人:
「詩人們被迷誤者追隨。你不知道嗎?他們在山谷中彷徨。他們只尚空談,不重實踐……不義者,將來就會知道他們獲得什麼歸宿。」
在阿拉伯帝國的全盛時期,歌舞生平的繁榮景象釀就了詩歌創作的高峰,號稱「一百個公民而有一萬個詩人」。
從古至今,阿拉伯詩人都擅長以豐富的辭藻、細膩的柔情描寫自然風景、動人情懷,詠嘆大千世界的千變萬化,抒發對各種美好事物的真摯熱愛。
阿拉丁神燈郵票。按照《一千零一夜》中的描述,阿拉丁神燈的故事發生在古代中國。不過這是一個完全阿拉伯化的故事,人們很難將其和現實中的中國聯繫起來。
《一千零一夜》劇照。《一千零一夜》為歷代藝術家們提供了大量素材,人們將其改編為話劇、電影和動畫片等,進一步擴大了它的影響。
有人認為這部作品是10世紀,伊拉克地區一位文學家編纂的,為此他請教了眾多詩人和民間藝人。他深受《阿里巴巴與四十個大盜》這一故事吸引,於是廢寢忘食的將之翻譯為中文。按照《一千零一夜》中的描述,阿拉丁神燈的故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