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作家—— 三毛

2021-02-08 上海塞萬提斯圖書館

在作家三毛逝世30年後的今天,她的作品仍然名列於最暢銷的中文書籍。數以百萬計的讀者通過文字,見證了她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和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遊歷西語世界的經歷,她無疑是中國和西語國家之間的橋梁。三毛是新女性的象徵,她的人生更是一部非凡的戲劇作品!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歌手齊豫在1979年唱的這首歌曲在當時風靡一時。儘管由於某些政治解讀,《橄欖樹》這首歌曲在臺灣被禁唱將近十年,但仍然傳遍亞洲,甚至今天仍然有許多人哼唱著它的歌詞。歌詞的作者三毛是中國最著名的女性之一。或許,是遠東第一位女性嬉皮士。



她是極少數週遊世界的女性,不願意循規蹈矩,也是把瑪法達帶到中文世界,教會她說中文的人。她是獨一無二的。三毛環遊世界時,旅行還是一種無法想像的奢侈, 三毛卻跨越空間的界限以第一人稱講述了自己的旅行。三毛是譯者、作家,也是名流,通過她的經歷,在紀實和故事之間,她創立了一種新的情感教育:不僅塑造了一種全新的女性榜樣,還為中國公眾打開了未知的視野。

撒哈拉沙漠,加那利群島和拉丁美洲對亞洲讀者來說幾乎是創造和想像出來的地方,是不可思議的目的地。「我從來沒有去過三毛談論的地方,但是她的文字讓我認識了它們。」三毛研究會會長白馬邊喝綠茶邊解釋道。



三毛,圖片來源:Creative Commons


而事實上,人們所熟知的Echo Chen(原名陳懋平)的生活,其實從一開始就圍繞著旅行展開。三毛(Echo)於1943年出生在重慶一個富裕的基督徒家庭。在日本全面侵華後不久,她與父母和兄弟姐妹一起搬到了南京,但在三毛五歲那年,全家又乘坐渡輪去往臺北。留在大陸的只有三毛祖父在定海的家,現在已經修繕,成為三毛紀念館。


「Echo擁有廣闊的世界觀。她的思想與當時的女性不同,非常有個性。她十三歲就輟學了。」三毛的弟弟陳杰說。妹妹(因三毛在家庭中是二女兒而被如此稱呼)曾被數學老師指控作弊。老師在她的眼睛周圍畫了兩個零,並命令她圍著學校走一圈。三毛從此再也沒有去過教室,而學校中的學習日程只得由私人課程代替。


三毛,圖片來源:Creative Commons


「白羊座是創造力,積極向上,女性化,富有同情心,敏感愛哭,愛幻想,驕傲且憂鬱的代表。對物質財富不感興趣,更喜歡活在幻想中。另外,白羊顧家且熱愛大自然。」三毛正好契合了這個星座所有的特點。六十年代初期,三毛已經發表了一些故事,據她弟弟所說,在這些故事中三毛講述了內心的悲傷。其中兩篇——《惑》和《雨季不再來》發表在《無處不在日記》中,由西班牙出版社拉塔(Rata)譯成西班牙語。


只有小學學歷的三毛在1964年被獲準研習哲學,但在大三那年她輟學前往歐洲學習德語和西班牙語。當時,馬德裡的中國人並不多,但已經有營業的中國餐廳了,餐廳由臺灣駐羅馬大使館的廚師創立。這位廚師名叫蘇耀明,是三毛父親的朋友,因此她住在這位廚師的公寓裡。


葛羅一家八個孩子就住在樓上。「她顯然是充滿異國情調的,並且深深地吸引了我們。當時只有16歲的荷西·馬利安對她一見鍾情。這是他的一位朋友告訴我的。我原先並不知情,但荷西向三毛告白,三毛因為比荷西大八歲,以他太年輕的理由拒絕了他。」卡門·葛羅(荷西姐姐)在阿爾梅裡亞的家中講道。


在遊歷歐洲和美國後,三毛於1970年返回家鄉,能講德語,西班牙語和英語。她在大學教書,並和一位比她大二十歲的德國教授訂婚了。但這位未婚夫卻在婚禮前夜猝死,而三毛毫不猶豫地選擇割腕自殺。據說,這不是她第一次有自殺的想法,但是那時人們很少談論抑鬱症或精神疾病,因此三毛最後在悲傷中逃離,回到了西班牙。


「白天,我將思念你的笑容並以此存活/夜晚,星星將與我為伴/你將如一束陽光,照亮我漫漫前路/我走了,但我向你發誓明天我即歸來」,當尼諾·布拉沃在西班牙的廣播中這樣唱時,荷西·馬利安服完軍役,已然是個真正的男人了:蓄鬍須,穿合體的襯衫,有些緊身的喇叭褲。當時三毛已經離開西班牙五年了,但荷西並沒有忘記三毛。最終,兩人在初次相識的康塞普西翁區的同一層樓相遇。借著一個吻和一朵花:這次他們墜入愛河並決定步入婚姻殿堂。


三毛和荷西,圖片來源:Creative Commons


「那時沒人知道他們在約會,有一天他們兩人約我並跟我說了他們的計劃。』你的父母不會喜歡我』,三毛對我說,我回答說,『你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是中國人』。但我的父母從未反對過這場婚禮,」卡門·葛羅回憶說,並聲明是她本人將相關文件帶到了西班牙駐葡領事館裡,那裡有臺灣設立的辦公室,方便他們辦理結婚手續。 


1974年,兩人前往撒哈拉沙漠(那時仍為西班牙殖民地)並在那裡結婚。三毛用香菜裝飾帽子,荷西用駱駝頭骨作為結婚禮物。「明天結婚三毛」,是三毛髮給家人的電報中唯一寫下的文字,至少她是這樣敘述的。她的故事儘管講述了自己的經歷,但卻有虛構的成分。她在自己的一篇紀實散文中寫道:「我一直想成為講故事的人。」


在西撒哈拉首都阿尤恩中一間坐落於撒哈拉沙漠、沙丘和墓地間的郊野房屋中,三毛向臺灣《聯合報》投稿,被編輯部採納。她的第一個故事《沙漠中的餐館》立刻獲得了成功。三毛這個筆名是她為了紀念漫畫裡的流浪男孩「三毛」而取的,一時間她變得家喻戶曉。


海市蜃樓,從天窗掉進餐廳的山羊,偷鞋子的鄰居,如強姦一般的婚禮,奴隸,咒語,獨立叛亂甚至無趣的海外僑民,一切都在這裡發生,而三毛講述了她如何獲得麵條及裝飾房子的經歷。共同生活的面孔,鄰居的八卦或是街區巫醫的變化,都展現了她充滿冒險氣息的生活,這些日子充滿日常的煙火氣息,但又不失三毛浪漫的視角。


《瑪法達》1980年版,圖片來源:豆瓣讀書


三毛是漫畫《瑪法達》的譯者,並且筆名也來自於漫畫,她熱愛冒險。「她的風格看起來很簡單,但也很有難度,使用了很多隱匿的互文手法」,三毛著書的西班牙語譯者艾琳·託·卡羅焦評論道。


她在自己的文字中以絕對的女英雄形象出現,獨自旅行,好奇而灑脫,不困擾於伴侶或孩子(在儒學文化中這兩項要求幾乎是女性無法迴避的),她掌握四種語言並與每個人交談,不管是熟人還是陌生人,這在那時的中國是極為叛逆的形象。幾乎如同季諾筆下的瑪法達一般。


「我不是女權主義者,但我絕對不想失去自己的獨立和自由,所以我一遍又一遍地重申在婚後我將仍擁有自由的靈魂,否則,我不會考慮結婚。」她在自己的第一本散文集中這樣寫道,儘管後來她也會擔心房子是不是乾淨,食物是不是煮熟了,丈夫和客人是不是滿意,甚至她拒絕了時不時出現的所有追求者。這一結合非常完美:既推動了她自由夢想的實現,同時女性讀者們也從中獲得了共鳴。


粉絲們的信很快就紛至沓來。信件太多了,以至於三毛的父親根據他們要求的回應類型將信件進行了整理。三毛這些年來的著書被用西班牙語彙編成《撒哈拉的故事》,這是她最傑出的作品,於1976年完成,當時三毛荷西夫婦遭遇了綠色進軍(摩洛哥政府發起的佔領撒哈拉的群眾遊行),最終被迫離開非洲。




三毛和荷西在海上,圖片來源:Creative Commons

加那利群島是他們的下一個目的地,也是新時期的標誌。當時三毛在東方已頗為出名,但是在拉帕爾馬島或特內裡費島,鮮有人認識她。在這一時期三毛除了旅行、繪畫、寫文章外,還通過荷西了解到瑪法達並開始翻譯。根據1980年版《瑪法達》的記載,荷西在沙漠中唯一的書店裡買到了這本漫畫。 


經過必要的改編後,中文版本的《瑪法達》成為了暢銷書。根據魯賓·波斯塞發表在《當代》的研究,不僅蛋黃醬被改成了醬油,米格利託的倉庫也變成了馬先生的商店,一些政治指涉也被省略了。瑪法達變得不那麼犀利了。


對於三毛來說,這是很穩定的幾年。這一時期的故事被收錄於《加那利的故事》中出版,內容包括巫師,趕集人,當地首批中國遊客,她的姻親,當然還有她的丈夫——荷西。


卡門說:「荷西處於熱戀中,他對三毛的評價一直很好。只有一次當我去拜訪他們時,荷西對我說『你看三毛生病了,她不想見任何人……我娶了一個非常敏感的女人,任何事情都會讓她生氣。』」三毛也在自己的紀事錄中也記錄了類似的情節,儘管尚不清楚在她身上發生了什麼。 


1979年,三毛的父母第一次去加那利看望了女兒,並認識了他們的女婿。那是他們唯一的一次會面:荷西在水下捕魚時溺水身亡。三毛說:「如果我的父母當時不在這裡,我會投水自盡。」


加納利群島「橄欖樹」紀念雕塑,圖片來源:Creative Commons


三毛最終沒有這樣做,但她變得不一樣了,之後她回到了臺灣。除了上課,寫作和公開採訪外,她還與荷西進行了靈魂對話。她的弟弟說:「我看到了她在與荷西精神相通時所畫下的畫作。儘管只是或大或小的圓圈,但她向我解釋了這些圓圈的意義。」三毛說她知道她的丈夫在哪裡,以及他們將何時再見。 


那時三毛已經是一個文化偶像,是社會中的怪人。她的書從八十年代開始在中國流傳,一開始是複印的盜版,後來有了簡體中文版。她立時聲名鵲起。在一個從集體主義演變而來的社會中,出現了一位談論欲望和自由的女人。


1981年,她還代表臺灣一家報社來到拉丁美洲。在六個月的遊覽中,她訪問了墨西哥、宏都拉斯、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哥倫比亞、厄瓜多、玻利維亞、秘魯、智利和阿根廷。儘管旅遊中的寫作極為匆忙,她獨特的寫作風格和詼諧幽默仍未改變。亞洲讀者在閱讀時能夠了解拉美市場上賣什麼東西,住宿環境如何或計程車司機的種族主義言論。在阿根廷,她似乎還和一個高喬人擦出了火花。


《萬水千山走遍》,圖片來源:豆瓣讀書


回程後,她出版了《萬水千山走遍》以及其他書籍,並於1989年訪問了中國大陸。在出生40年後,她再次踏上了故土。錄像帶展示了她乘船到達故鄉的經歷,她被數十人和錄音機包圍著,驚訝,難過地哭泣,緊抱著先祖墳墓。「爺爺我回來了。如果你想我和你一起離去,我就去。」她在墓碑前哭喊道。相機記錄下了她手握一抔泥土的這一刻。


「她壓力很大。在最後的時光中拒絕接受採訪和談話。只有家人能夠看望她並且必須先徵得她的同意。」她的弟弟說。1991年1月4日,三毛在臺北一家醫院中接受治療,她拿起長筒襪,夜裡上吊自殺。年僅47歲,出版了二十本書。


家人決定將她火化並用真名埋葬她。儘管和數百個壁龕在一起,人們還是能一眼就認出三毛的墓。她的墓以及荷西在拉帕爾瑪的墓前總是擺滿了遊客留下的鮮花。


本文作者:露西拉·卡佐格裡奧,上海大學文學博士,中西雙語文學雜誌《Chopsuy》編輯



為了紀念三毛逝世三十周年,今天在西班牙拉帕爾馬島上,三毛的親屬將參加紀念講座,同時當地公眾可以參加紀錄片《三毛:沙漠的新娘》首映式。無法在現場參加活動的大家,後續也可以通過「上海塞萬提斯圖書館」B站主頁觀看視頻。


相關焦點

  • 作家三毛:我在撒哈拉沙漠痛快地活過
    生與死之間的漫長旅程就像一段拉扯著的橡皮筋,長短不過是極限之內的微小差距,而在這無差別的生命旅程中,唯有賦予意義,生命才方顯獨特與壯闊。就像三毛說的:「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痛快地活過。」三毛去流浪,找尋華袍覆蓋之外的遠方,找尋自由與心靈的棲息。
  • 一本書的沙漠旅行—三毛侄女朗讀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Sanmao為紀念已故作家三毛七十七歲冥誕(3月26日),作家何曼莊邀請三毛的侄女陳天慈、以及三毛作品譯者們Irene Tor Carroggio、Sara Rovira、Annelous Stiggelbout、Mike Fu(傅麥)分別以中文漢語、西班牙語、加泰隆尼亞語、荷蘭語、以及英語五種語言朗讀三毛作品 《白手成家》。
  • 從李敖的視角看他是如何評價作家三毛的?網友:一針見血
    1979年我復出後,皇冠的平鑫濤請我吃飯,由皇冠的幾位同仁作陪,我到了以後,平鑫濤說:「有一位作家很仰慕李先生,我也請她來了,就是三毛。 」於是他把三毛介紹給我。三毛跟我說:她去非洲沙漠,是要幫助那些黃沙中的黑人,他們需要她的幫助,她是基督徒,她佩服去非洲的史懷哲。
  • 作家三毛怎麼看作家賈平凹?
    賈平凹和三毛,同為中國著名作家。說起來,三毛在內地比賈平凹成名還稍早些,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三毛已經名揚祖國大陸的大江南北了。那時的三毛和瓊瑤齊名,很多青少年都讀過三毛的書並以此標榜自己很文藝。提起三毛,賈平凹是遺憾的,兩個投緣的同行,未曾相見卻天人永隔,的確令人感到十分可惜。接著,賈平凹寫了悼念文章《哭三毛》和《再哭三毛》。前一篇是賈平凹聽說三毛去世消息時的悼文,後一篇為賈平凹寫的在收到三毛的來信後的心情,讀後令人悲痛。
  • 三毛:她的孤獨,源於她始終沒有走出沙漠!
    過後,三毛對荷西說:「我也在想——也許——也許是我潛意識裡總有想結束自己生命的欲望。所以——病就來了。」「我是說——無論無怎麼努力在適應沙漠的日子,這種生活方式和環境我已經忍受到了極限。」她對沙漠的嚮往與奔赴,沙漠對她的疏離與拒絕,都是顯而易見的。
  • 三毛:賈平凹的書連標點符號都很有意思,賈平凹一哭再哭三毛的死
    臺灣著名作家三毛七八十年代可謂紅遍中國和臺灣,三毛以散文著稱於世,對小說也有研究。不過,三毛以她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經驗為潛在動力,開創了文學界的三毛時代。三毛一生著作頗豐,而且都是青年們愛看的書籍。三毛,背叛了家庭與西班牙的荷西結婚,成為了那個時代追求愛情自由的叛逆代表人物,一時間成為街頭巷尾議論的焦點。三毛的文學成就還是很高的。但是,她說她看大陸作家的書,只看兩個人的,其中一位就是賈平凹,並誇讚說賈平凹的書連標點符號都很有意思。三毛創作的書,到現在在中國大陸都很有市場,人們都還是很喜歡閱讀三毛。不僅僅是三毛對荷西的愛情故事感人,更重要的是三毛很愛看書讀報。
  • 三毛和王洛賓
    1989年4月,三毛來到大陸。三毛的旅行計劃裡,曾想去兩個地方,一是新疆南部塔克拉瑪幹沙漠,一是從黃河源頭順流而下或沿黃河溯流而上到源頭。三毛是在大陸出生的,對大陸有很深厚的感情。她到上海見了「三毛爸爸」、居住在上海的著名漫畫家張樂平先生,40多年前,三毛看到的第一本書就是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
  • 劉曉慶監製&主演的三毛電影被指侵權
    時光網訊 作家三毛(陳平)的作品和傳奇的經歷影響華人世界,2016年鳳凰傳奇影業曾發布籌備三毛電影《撒哈拉》,2017年完成備案公示,關錦鵬擬執導。  鳳凰傳奇影業總裁蔣浩介紹,鳳凰傳奇影業拿到三毛影視版權實屬不易:團隊耗時一年時間提案、籌備,最終以誠意打動對方才拿到版權,正在籌備中的三毛電影《撒哈拉》是公司耗時最久、投入精力最多的一個項目,希望能通過一部好的大銀幕作品,在中國的影史上留下作家三毛的名字。
  • 三毛、金庸、王菲如何?在李敖嘴中不堪一擊,非常深刻
    緣何他能有如此之殊譽呢,因為他的評論總是能如此地深刻和入木三分,能夠具備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的頭腦,從一些名人和社會現象中抽象出一般人看不到的本質與因素,因此可以看出他具有極強的洞察力和判斷力,但同時他也會因為一些尖銳猛烈的語言而被人們詬病為尖酸刻薄,期中的一些言論甚至引起了極大爭議。
  • 才女作家張愛玲,蕭紅,三毛,我更喜歡蕭紅,你呢?
    家庭背景和經濟方面起初看起來是3位作家裡最富有的。張愛玲的家庭在那個時代,是可以追溯到皇親國戚的,張愛玲的祖父張佩倫和李鴻章是故交,祖父留下了豐厚的遺產,起初她的家庭是富有的。父親張志沂是個抽大煙的,黃賭毒一樣不少,如此父親,母親受不了,4歲時,母親就離家去英國了,母親在她的人生中,來了又走,走了又來,來了又走。父親的家每天烏煙瘴氣的,抽大煙,黃賭毒,是他父親的人生標籤。
  • 臉上被塗抹墨汁的少女、未婚夫死在懷中……三毛一生中的七個瞬間
    所以,我接受了從夢中得到的「靈感」,嘗試用這個角度來寫寫我所摯愛的作家三毛。01 那個臉上被塗抹墨汁的青澀少女少女時代的三毛,那時候她叫陳平,已開始展現她作為情感類作家耽於幻夢的感性特質,偏愛文藝,嗜好讀書,而拙於理性思維。
  • 《我的姑姑三毛》:陳天慈帶你走近另一個三毛
    1973年,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隨後與荷西結婚。1976年2月,移居加那利群島;5月,出版第一部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講述夫妻二人在沙漠的生活經歷。1977年到1979年,先後發表《哭泣的駱駝》《稻草人手記》《溫柔的夜》等散文集。1980年,荷西意外逝世後回到臺灣定居。1982年,根據中南美洲旅行經歷所創作的散文集《萬水千山走遍》出版。
  •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中那些令人細思極恐的情節
    人煙稀少,給本就靜謐的沙漠更是籠罩了一種詭異的氣氛。在我們的印象中,沙漠就是一個神秘的異域。而在那裡生活的人因遠離文明太遠,缺乏與外界的交流。他們大部分人從出生至死亡,都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文化教育。在他們的文化裡,宗教信仰至高無上。在三毛所描寫的撒哈拉沙漠裡,她周圍生活的大部分是些撒哈拉威人,大多信奉回教。她曾遇到過一件怪事。
  • 都說三毛與荷西的愛情故事是假的,那一切都是三毛自己臆想的?
    直到1998年,有人出版了一本書《三毛真相》。這本書將三毛和荷西虛構愛情故事推上了風口浪尖。據說,這位作者去了三毛生前的居住地,採訪了她的好友和鄰居,最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三毛有嚴重的精神疾病,抑鬱、癲狂,在作品中常常說謊。
  • 三毛與荷西的曠世愛情,真如書中那樣浪漫?馬中欣直言:一場騙局
    但大約是文人情感過於豐富的通病,在感情上總是會格外執拗,三毛跟舒凡相處越來越累,她想用結婚來捆綁住舒凡,得到的卻是舒凡的厭煩。 1967年,三毛用出國來威脅舒凡,但舒凡始終無動於衷,受了情傷的三毛選擇去到西班牙學習,就這樣認識了年輕的荷西。初遇那年三毛24歲,荷西16歲,半大的西班牙少年就這樣對來自中國的姑娘一見鍾情。
  • 三毛親屬起訴「見字如面」,網友:「尊重作者,尊重作品」
    作家三毛親屬狀告《見字如面》節目組,稱節目組擅自播出了三毛父親寫給三毛的信,為了追求煽情的效果,還對原信的內容進行了刪改。不得不說,節目組不應該為了追求節目效益侵犯作家。擅自播出就算了,還為了煽情更改原信件,網友表示:「不過是欺負已逝之人。」不少人都曾讀過作家三毛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沙漠中的飯店》等代表作。
  • 被附體、到陰間窺生死薄、離奇自殺…作家三毛的靈異故事還沒有停止?
    聽起來浪漫,但在此之後,三毛的文藝人生就染上了幾分懸疑畫風。其中最可怕的,莫過於受到來自沙漠的詛咒。她的文章《死果》中寫道:1974年,她在毗鄰沙漠的小鎮上撿到一條古怪的項鍊——由麻繩串起的小布包、心形果核和一塊銅片。因為覺得好看,就帶回家,洗一洗改一改,美美地戴上脖子。
  • 誰才是三毛心中的「橄欖樹」,歌手王洛賓?高中生荷西?都不是!
    作家三毛三毛大家都很熟悉,是臺灣作家,與瓊瑤齊名,而且是瓊瑤阿姨的閨蜜。她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每個生活階段都是人們談論的焦點。作家三毛三毛的一生都在追求內心想要的生活:詩、遠方和愛情。荷西對三毛一見傾心,便向其求婚,他對三毛說:你等我6年,等我讀完大學4年,再服2年兵役,6年後我來娶你。三毛根本沒有把他的話放在心上。6年後,三毛經歷感情中起起伏伏,偶然機會再次來到西班牙,他想起了那個小男孩荷西,便給他寫了一封信,倆人便在了一起,很快便結了婚。
  • 三毛的婚姻觀:幸福的婚姻就是我行我素
    (01)保持本色,婚姻幸福三毛在《撒哈拉沙漠》中寫道:我不是婦女解放運動的支持者,但是我極不願在婚後失去獨立的人格和內心的自由自在化,所以我一再強調,我還是「我行我素」,要不然不結婚。幸好是河西,他懂三毛,他喜歡三毛的特立獨行,機靈古怪,我行我素。幸好是三毛,他沒有受到當時男權主義的影響,他的婚姻觀,崇尚自由。他不依附於任何人,不向男權低頭,寧願不結婚。
  • 三毛:想起了沙漠就想起了水
    但是它開始的那兩句,什麼「想起了沙漠就想起了水,想起了愛情就想起了你……」給我的印象卻是鮮明的。這種直接的聯想是很自然的,水和愛情都是沙漠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東西,只是不曉得這首歌后段還唱了些什麼事情。我的女友麥鈴在給我寫信時,也說,我常常幻想著,你披了阿拉伯人彩色條紋的大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