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人到50歲,我才找到了人生真正的活法

2021-02-08 騰訊網

賈平凹在《五十大話》中說:平生一片心,不因人熱;文章千古事,聊以自娛。這是他五十年的人生感悟。人在不同的年齡都有對人生不同活法的不同感悟,關於活法,沒有對錯,只有真心。

「平生一片心,不因人熱;文章千古事,聊以自娛。」換句話來說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看破世事的淡然態度,在我看來,這句話適用於所有人。

《五十大話》

賈平凹先生的文字不嬌柔、不做作,他的樸實深深地感染著一代人。五十歲是人從中年步入老年的過渡期。在《五十大話》中,靈魂與身體要分離、吃飯要講究、身體要注意,這是賈平凹先生五十歲的感受,平淡又樸實。

「人的一生其實幹不了幾樣事情,而所幹的事情都是在尋找自己的位置。」人都是需要安全感的,為什麼人需要工作呢?因為人們需要從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找到自己的位置。

從《五十大話》中我看到了賈平凹先生的淡然又上進。

五十歲的年紀,不再刻意去追尋外界的功名利祿,但又堅守自己,不因身體的衰落而神傷。對於上了年紀的人,年紀越大越容易生病,可他卻「苦中作樂」,細細地品味生死的意義。

在淡然中有透露著不服老的倔強與堅強,要養生、要欣賞、要做好事,不要恨人,幸福的過日子,這是賈先生對於自己五十歲的要求。

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可能達不到賈平凹先生的境界。但是既然生而為人,總是要做些什麼的,活著就要認真地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走自己的路,找屬於自己的活法。這樣你便是人生的強者。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賈平凹先生的文章一向力求自然,不僅在專注於自然景物上的描寫,在語言敘述上也力圖做到自然呈現。

五十歲了,開始睡得不踏實、頭髮也禿掉了一半、吃飯要講究…想必這些都是一個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年逾半百的老年人生活的真實寫照了吧。

面對日漸衰退的身體,賈平凹依然執著地追尋著生而為人的意義,始終保持著謙遜的態度。他關注個體,在他以往的作品裡面,他所塑造的人物如金狗、成義等都體現了他對個體意義的探索。

在五十歲的年紀,賈平凹先生終於成為自己生活的強者,幸福地過著自己的日子,對於功名利祿來說可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態度。實在令人敬佩。

在老家有一個老人,為人和善,從不與人交惡。他一共有兩個孩子,都是女孩兒。在那個年代的農村,重男輕女的觀念還普遍存在,家中如果沒有男孩是會被笑話的。但是由於當時計劃生育的政策,他不能再生育。聽其他人說,當時因為家中沒有兒子,他總是被人笑話。「樂呵呵的天天過,有男有女都一樣人」說這是他的口頭禪。

人活著本就很累了,明明自己很漂亮,卻因為被人的一句,你真醜,就去整容,最後卻面目全非;新買的衣服明明自己很喜歡,卻因為別人的一句,你眼光真差,便將其鎖入衣櫃;你明明已經很努力活著,你有你的活法,為什麼連取悅自己的權利都要留給別人呢?

前段時間《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刷爆了朋友圈,初看這篇文章時,深深的不安與焦慮將我包圍。看看他們,再看看自己,這篇文章仿佛將我所有的不堪與懶惰毫不留情的撕裂開來。可真的是這樣嗎?

「他已經不光光是在販賣焦慮,而是在製造恐懼。」這是人民日報對他的評論。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精英階層只佔據了國家1%~3%,卻吸引著絕對多數的人的目光。可他們卻忘了真正支持這個國家的是那些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人們。

曾看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世界上窮人都消失,只剩下精英,那麼世界會是怎麼樣的?"無疑,這就好像將你扔進了原始森林,底層商鋪、餐飲服務、交通運輸一下子全都失去了支撐,社會又該如何繼續下去呢?

無論你身處何時,身在何方,處於社會的哪個位置,都要學會知足常樂。我們是為自己而活,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學會自己取悅自己。

人生的活法是自己找到的

我們在網上常常見到人生最正確的活法、人生的高級活法、這才是最正確的活法等等,看到類似的標題,我們總是迫不及待的點進去,如聖經一般的捧閱,急不可待的去實踐,最終卻發現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等到暮年回首,依然長嘆人到底該怎樣活呢?

醫生和老師是最該被尊重的職業,一個拯救肉體,一個拯救人生。在幼時遇見一名好的老師,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放牛班的春天》中,馬修一位平凡的音樂老師。這樣一位教師,他的經歷是那麼的平凡,但是他的愛和樸實的教育,改變了一群「不良學生」的一聲。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遇見過這樣一位平凡的人,他的樸實的言語溫暖了你整個生命呢?也許你說你從未遇見過,可你是否想過你就是這樣的人,你也許曾在那些不知名的瞬間影響了某些人呢。

「看不穿明月預兆,又何必悲戚今朝。」平平淡淡的活著,不斷的去探索,千萬人有千萬種活法。知足上進,溫柔且堅定,知道自己為什麼而上路,知道自己將去向何方,不懼外物。

關於死亡

一個人從未想過死,他也必不熱愛生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們註定要面對的一件事。我們也許年齡不同,品行不同,經歷不同,但是,有一點我們必定相同,那就是我們必將走向死亡。

在神話中,后羿為長生求靈藥;在古代,秦始皇尋求長生藥;在現代,如果一個村子出一個百歲老人,十裡八鄉的人都會前來請教他長壽的秘訣。人們畏懼死亡才尋求長生,可最終都逃不過死亡的命運。

據統計,世界上每分鐘就有110人死亡,每秒就有近2人死去。死亡固然可怕,但正是因為死亡,我們才知道生的可貴。死是人最後的歸宿、聞道的遲早、是一種解脫和幸福,對於死亡我們完全可以坦然面對。但真正的無懼死亡的人,大概也許只有聖僧一類的人才能做到吧。

第一次有死亡的記憶是六歲時,那時見到姥爺躺在大大棺材中,不解的問,為什麼姥爺要躺在那裡面呢?他們告訴我他死了。我又問,為什麼在燒這些黃色的紙呢?這些是錢,我們把他燒了,你姥爺就可以拾起來花了。我便學著他的樣子一起燒了起來,可是我卻想著,為什麼要在裡面撿錢呢?出來撿不好嗎?

兒童對死亡是那麼的天真,又無畏。人為什麼畏懼死亡呢?是因為死亡痛苦的過程嗎?不,我們畏懼的是思維停止,畏懼的是不再思考,畏懼的是不能感知這個美麗的世界。曾看過這樣一句話,當對生命再難有留戀和興趣,死亡宛如回歸。

如果你身處低谷,卻又畏懼死亡。那我想要告訴你,勇敢的走下去的吧,因為你的畏懼恰恰反應出了你對這個世界的留戀,說明這個世界對於你來說,可能也沒那麼的差勁。

《活著》中說: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不得不來;我們最終離開這個世界,是不得不離開。

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依。2020年的這場疫情,確實讓許多人不得不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他們中的許多還未來得及找到自己真正的活法,還有許多未能完成的事情。你所遙不可及的現在,可能是別人遙不可及的夢。

對於我們許多人來說,我們也許達不到不為外物所影響的境界,但是我們能做的就是認真的對待,認真的活著。真正的活法,需要我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

不要著急,慢慢來,總有一天,你會發現,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今年五十歲,到了五十,人便是大人,壽便是大壽,可以當眾說些大話了。」說是大話,其實是賈平凹先生對這五十年生命的樸實體悟。

賈平凹出生在農村,他的文章始終體現著他對土地的熱愛,在這其中也透露著儒釋道思想對其的影響,他在五十大話中所說的「以文字立身,用以字畫養性"又說"不浪費時間,不糟蹋糧食。」正是他一貫的人生堅持。與其說五十歲的他才找到了人生的真正活法,不如說他只在五十歲更好的認識到了自己。

相關焦點

  • 【學習時光】賈平凹:真正的人生從五十歲開始
    人生很多時候,發生的事都不在我們的掌控之中,往往我們想實現的生活,也不盡人意。 50歲,人的生命進程就走到了一半,前半生不停地在長大,後半生不停地在老去。 賈平凹先生在五十歲的時候,同樣也遇到了人生的瓶頸,但他很快便把人生看透,活得也十分精彩。
  • 賈平凹:我想讓「賈平凹」消失,重新開始
    如果有一整天的空閒,早上八點賈平凹就到書房坐下開始寫東西,中午在書房自己做點吃的,「陝西人對吃不講究,一碗麵一碗餃子就可以了」,吃完了他睡會兒又開始寫,一直到五點。五點以後,作協的人來跟他說單位的事情,說完了就晚上了。晚上賈平凹就不寫了,跟普通人一樣吃吃飯、打打牌、吹吹牛,「別人幹什麼,我就幹什麼」。
  • 賈平凹:一個人活著其實僅僅是一個人的事!孤獨才是人生常態
    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別。——《千與千尋》人生就是一場孤獨的旅程,在這個過程中了我們會擁有也會失去,會遇到許多有趣的人,也終會與他們告別,總有這麼一段路,你要告別他人,自己去闖一闖。
  • 知名作家賈平凹,娶小17歲的妻子,賈平凹:年輕貌美誰會不愛
    賈平凹有著那個年代男作家的一向特徵,性壓制,50年代生的人,大多閱歷過貧乏的青春時期,文革等,大約80年代鄧麗君的靡靡之音才傳送過來,而這時分最旺盛的生理的激動期曾經過去,但是心理上從未衰退,所以賈平凹如此並沒有什麼奇異的。賈平凹,我國著名文學家,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天才。
  • 為什麼沒人追你?賈平凹:女人若是泥鰍,男人才有蒼蠅般的勇敢
    關於愛情,有句歌詞是這樣形容的:「我和你,男和女,都逃不過愛情。」童話故事裡的美好讓人嚮往,而現實中幸福往往缺貨,所以我們才無比渴望獲得。愛情的本質是什麼,是吸引力。那如何吸引異性喜歡和青睞呢?著名作家賈平凹一針見血說:"女人如果是一條總在手指間滑脫而去的泥鰍,男人就有了蒼蠅一樣的勇敢。」這句話細品發人深省。
  • 人到中年,悠閒才是生活真正的必需品
    人到中年的人,每天過的都是忙忙碌碌的,忙著掙錢,忙著提升自己的地位,也有好多人忙著家裡的瑣事和家務,人的每一天都被這些事物佔著,沒有自己空閒的時間,這也就像是一個沒有空白的生命,這樣的人生過得幸福嗎?更多的是把自己都輸了,沒有空白的人生,心裡不會有寧靜和精神的愉悅,好像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藝術好像就是留白,會留白的人生才能充滿著幸福,其實悠閒才是生活真正的必需品。
  • 盧梭諷刺的名言,揭露了很多人從10歲到50歲愚蠢的一面,發人深省
    那麼很多人從10歲到50歲愚蠢的一面是什麼呢?如果不讓大家往下讀,也不讓大家去看盧梭的名言,大家會怎麼回答?40歲應該都結婚生子,孩子都很大了,這個時候自己的人生路,目標,也漸漸穩定,找到了方向,準備拼搏一把,一直幹到退休。
  • 賈平凹《暫坐》:教你看懂人生浮沉,聚散無期,生死無常的新作
    1993年,賈平凹的長篇小說《廢都》問世。這是一篇頗為叛逆、挑戰傳統的小說,寫的是大西北城市裡一群知識分子的生活,內容上關於男女愛情的描寫極為大膽,甚至有人稱其為「有色」小說。寫此文時,賈平凹41歲,在此之前他早就憑《商州》、《浮躁》有了名氣,之所以寫這樣一本小說是因為他希望自己的創作能有一個突破,從文化層面轉為對生命本體層面。
  • 賈平凹:我對家鄉的感情是又恨又愛(上)
    「交通現在非常方便,公路也修得好,車少的時候,一個半小時就到了老家。我父親的那個年代,民國時期十多歲他去西安求學,完全靠步行,穿著草鞋走了7天到西安。新中國成立後,我去西安上學,有了公路,丹鳳縣到西安,每天通一趟客運汽車,沙土路圍著山盤旋,早上出發到傍晚,才到西安城裡。」賈平凹對我回憶說。
  • 演員柏寒人到中年才出名 40歲找到人生真愛
    然而,兩歲時,父親因被劃為「右派」而下放到農村,父女倆22年都未能相見,柏寒是跟著母親和姥姥長大的,後來母親自殺了。年紀小小的柏寒嘗盡了人世的悲歡……1978年,不再唯出身論,柏寒第一次去考中央實驗話劇院,也就是國家話劇院的前身,因為長得夠「可憐」,以悲劇演員類型被錄取了。那一年,她已經22歲了。生活的磨難,讓柏寒的生命陰雲密布,但是她卻依然堅強而執著地追尋著自己人生的航標。
  • 賈平凹:每個人來到世上都是一場「暫坐」
    賈平凹:寫作並不是逮著什麼寫什麼,我在城市生活了近50年,閱了那麼多人和事,但在這些人和事裡發現了什麼,這些發現又都是我自己的而不是別人的,這是最重要的,也是寫作衝動的原因。《暫坐》裡的那些女子是有原型的,我和那些原型常在一起,她們是一群別樣的女子,過著別一樣的日子。
  • 賭王背後6個女人的明爭暗鬥,暴露了人生的5種活法
    賭王和藍瓊纓相識於一場舞會,以舞定情,當時的藍瓊纓才14歲。你14歲在幹嘛?還背著書包學習,不諳世事。而她已經憑藉姣好的面容和出色的舞技成功吸引了一位富豪的注意。雖然那時的賭王還沒有後來那麼呼風喚雨,但混跡商海多年,閱人無數,而14歲的藍瓊纓能夠得到他的青睞,並且成為賭王的合法妻子,足見必有高超的手腕。
  • 人生在世,哭和笑都要瀟灑!要有自己的活法
    人生匆匆而過,多少都會留下一些痕跡。在一生當中自然會經歷過很多的事情,悲歡離愁都是一種經歷。人生在世,哭和笑都要瀟灑!要有自己的活法。生命中或許有著很多平淡的日子,每天過著重複的生活,做著重複的工作,忙碌得丟失了自我。
  • 賈淺淺:從「賈平凹前任愛女」到「爆紅詩人」變身史
    一半是因為她的詩作,一半是因為她的身份——賈平凹的女兒。很難說哪個因素居多,有可能——是後者。賈淺淺(一)確切地說,賈淺淺是賈平凹第1段婚姻中的那個女兒。賈平凹的第一任妻子叫韓俊芳,與賈平凹是老鄉,都是陝西省丹鳳縣棣花鎮人。賈平凹22歲那年,二人經人介紹認識。
  • 賈平凹:我是鄉村的幽靈在城市裡哀嚎(圖)
    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談到他專注於農村題材的深耕,賈平凹說:「我習慣了寫它,我只能寫它,寫它成了我一種宿命的呼喚。我是鄉村的幽靈在城市裡哀嚎。」  農村的景象讓他無言以對  賈平凹說,小說《極花》素材來自一個老鄉的真實故事,這位老鄉的女兒在10多歲時遭人拐賣,後被解救出來,半年後,老鄉的女兒竟又跑回了被拐賣地。
  • 賈平凹《五魁》:一個新娘,到死都沒能成為真正的女人,誰害了她
    相比而言,賈平凹的作品更令人難以理解,人性像是被放逐在荒地,失去了約束一樣失控。除了《廢都》帶給我強烈的不適與震驚之外,他的幾部短篇小說在性質上也不遑多讓。比如《五魁》,賈平凹一改奔放的文風,而是用收斂的筆調和節奏娓娓敘來,但是呈現給讀者的,是越思考越沉重的驚濤駭浪。他不再是簡單地刻畫人性,而是展現命運的宏大和無可奈何。
  • 到了50歲,才發現自己似乎不需要什麼真正的朋友了
    以前我們總是在生活中做各種選擇,比如跟哪個朋友吃飯,要去哪裡玩等,每天都要面對不同的選擇,而到了50歲以後,就不需要再去面對這些選擇,此時你會發現,自己真的沒什麼朋友,找遍了自己的通訊錄,才發現沒有可以真正說話的人。
  • 從汪涵到名嘴白巖松:人生後半段最好的活法,是做減法
    汪涵曾經說過,人生後半段最好的活法,就是做減法。他覺得,如果自己的微信好友達到100人,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那他就會適當刪掉一些人。把重要的人請進生命,把沒必要的人,清理出去。汪涵曾經在《野生廚房》這檔節目中說:我現在已經45歲了,人生後半生最重要的不是觀眾,不是工作,而是陪伴家人。
  • 賈平凹:我不是衝著獎去寫作,《萬物有靈》:寫盡孤獨,從容自在
    小時候因為父母加晚班,所以我是害怕一個人的黑夜,經常會鑽進被窩裡躲避這些「未知的恐懼」,蜷縮在被窩裡,暖暖的才覺得安全。尤其是在母親離世以後,內心裸露的不安感更明顯了。曾經努力嘗試改變這種孤獨的感覺,但我的內心卻無法消散歲月留給我的悲傷。直到有一天我捧起了賈平凹的散文精選《萬物有靈》,我才把這份孤獨丟進深淵,真誠面對人生。
  • 賈平凹:三年裡,我一直就覺得我媽沒死!
    2018年《朗讀者》節目發布會上播放的一個片段讓在場的無數人潸然淚下,斯琴高娃用飽含深情的聲音朗誦了文學大師賈平凹《寫給母親》一文,讀完之後,在場的很多人,包括主持人董卿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人死如水,我媽一定還在牽掛我賈平凹一生寫下了太多的優秀作品,《廢都》、《秦腔》、《古爐》、《醜石》,每一個作品拿出來都足以奠定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與這篇作品相比,《寫給母親》這篇短小的散文實在算不了什麼,但並不妨礙這篇散文成為他的作品中最感人至深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