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大象席地而坐》,給大家帶來了哪些思考
我喜歡小眾電影,但《大象席地而坐》這種題材和表達的方式我不喜歡,它兇殘的撕掉生活美好的面具,打碎了一切生的希望,我知道那本該是人類的終點,可事實是我們竟還有出路。我對痛苦的認識大多來自思考、理解和別人的經歷,我無法切實的理解他,這是我的幸運,有些人覺得始終都無法跟生活和解,是過於倔強,另外一些人覺得,誰跟生活和解了,誰就是慫貨,我恰好介於這兩者之間。我不愛這個世界,但我想愛些其他的,身邊的人,山上的風景,切切實實的生活,因為我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那為我捨命的主而活,所以無論怎樣過,都會是最精彩的樣子。
《大象席地而坐》大概這部影片包含了所有不美好的事情,看過以後讓人又頹又喪,但是確實是值得發人深省的作品,現實,直白,直擊內心。滿洲裡那頭大象(精神嚮往),老爺爺說得對,心裡想著,就在這,別去才能處理好這裡的事。因為去了,和現在一樣糟,連精神寄託都沒了。本片特色:長鏡頭,拍攝人物鏡頭的景別採用中近景,不完全展示發生的事件,在電影中給人以強烈的壓迫感,冷色系配色,同期聲和長鏡頭,慢節奏,複雜的劇情,給人以無奈壓迫和頹靡之感。
道具含義深刻:精神依賴、安全感需求、歸屬感需求、存在感需求、逃避現實的美好象徵。到處都充滿了這種絕望和壓抑的感覺,整個電影時間也太長了,在將近4個小時裡,把悲觀表達的淋漓盡致。這部電影是我個人覺得中國最黑暗的電影,一點也看到希望,完全沒有正能量和樂觀情懷,從片頭到結尾都是各種的逃離或死亡。有個大象,啥都不幹,就擱那坐著,你以為會是多麼可笑的事,最後卻發現是無奈的現實。
要是影片稍加剪輯一下就好了,有的部分不能說多餘,但是時間過長,但願每次在山重水複疑無路時,都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要相信存在即合理,黑暗的存在或許是讓我們更加期待光明的到來。這個世界本來就有太多的無奈,太多的問題,太多的無法理解。人們總以為能逃避,或者說去追尋幸福的地方,但能不能實現呢,只能說電影裡給了答案,只不過需要你自己選擇,只要生活就有傷害,細細想來其實自己已經過得很好了,珍惜每一天,開心的過好每一天。
有次朋友提到,堅持是件很難的事情,尤其生活裡對自我的追求,那個窮困的畫家為例,深山裡過著隱的生活,與電有關的設備使用都是問題,可所有人都很尊敬他。看完電影,這件事又想起一次,想起了胡波,可能是看到了這些人發著光創作的樣子,而我就像在夜裡走著的人,看到光的亮,不敢做飛蛾,又不甘心繞過去。認認真真的把電影和書看完,感受就是名氣大於電影本身吧,滿目蒼痍的為喪而喪,陷入一種偏執的無路可走。真希望社會對年輕人寬容一些,不要讓自殺成為才華橫溢的代名詞。
講真,我抗拒看這種壓抑的片子,因為一段時間佔據熱搜,於是選擇嘗試觀看。引用臺詞:混亂一攤全部掃走又會再來,悲苦從未遠離,幻影的大象恰恰就是他們自以為了不起卻又寸步難行的自己。電影裡的人物圈與我的相距很遠,可能我不能過去客觀的感受,評價他們的生活,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苦衷。但是全片的記錄手法很樸實,沒有炙熱明亮的燈光,只是用著記錄的手法進行敘述,電影製作中每人真實又投入,演員炸裂的演技和導演的合作密不可分,希望人間多點你覺得值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