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毀---韓愈.唐

2021-02-07 悠然聽

主播:林風悠悠            今天是我們一起欣賞名家作品的第 334 天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

聞古之人有舜者,其為人也,仁義人也。求其所以為舜者,責於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聞古之人有周公者,其為人也,多才與藝人也。求其所以為周公者,責於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聖人也,後世無及焉;周公,大聖人也,後世無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責於身者重以周乎!其於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為藝人矣。」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藝易能也,其於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於人者輕以約乎?

今之君子則不然。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詳,故人難於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於人,內以欺於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其於人也,曰:「彼雖能是,其人不足稱也;彼雖善是,其用不足稱也。」舉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是不亦責於人者已詳乎?

夫是之謂不以眾人待其身,而以聖人望於人,吾未見其尊己也。

雖然,為是者,有本有原,怠與忌之謂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嘗試之矣,嘗試語於眾曰:「某良士,某良士。」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不若是,強者必怒於言,懦者必怒於色矣。又嘗語於眾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應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不若是,強者必說於言,懦者必說於色矣。

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嗚呼!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之行,難已!

將有作於上者,得吾說而存之,其國家可幾而理歟!

—————————————————————————————————

譯文:

        古時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嚴格而全面,他對待別人寬容又簡約。嚴格而全面,所以不怠惰;寬容又簡約,所以人家都樂意做好事。聽說古代的聖人舜,他的做人,是個仁義的人。探究舜所以成為聖人的道理,就責備自己說:「他是個人,我也是個人,他能這樣,我卻不能這樣!」早晚都在思考,改掉那不如舜的行為,去做那符合舜的。聽說古代的聖人周公,他的做人,是個多才多藝的人。探究他所以成為聖人的道理,就責備自己說:「他是個人,我也是個人,他能這樣,我卻不能這樣!」早晚都在思考,改掉那不如周公的,去做那符合周公的。舜,是大聖人,後代沒有能及得上他的,周公,是大聖人,後代沒有能及得上他的;這些人卻說:「及不上舜,及不上周公,是我的缺點。」這不就是要求自身嚴格而且全面嗎?他對待別人,說道:「那個人啊,能有這點,這就夠得上是良善的人了;能擅長這個,就算得上是有才能的人了。」肯定他一個方面,而不苛求他別的方面,論他的今天的表現,而不計較他的過去,小心謹慎地只恐怕別人得不到做好事應得的表揚。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種技能是容易學得的,他對待別人,卻說:「能有這樣,這就夠了。」又說:「能擅長這個,這就夠了。」豈不是要求別人寬容又簡少嗎?

  現在的君子可不同,他責備別人周詳,他要求自己簡少。周詳,所以人家難以做好事;簡少,所以自己進步就少。自己沒有什麼優點,說:「我有這優點,這夠就了。」自己沒有什麼才能,說:「我有這本領,這就夠了。」對外欺騙別人,對己欺騙良心,還沒有多少收穫就止步不前,豈不是要求自身太少了嗎?他們要求別人,說:「他雖然能做這個,但他的人品不值得讚美,他雖然擅長這個,但他的才用不值得稱道。」舉出他一方面的欠缺不考慮他多方面的長處,只追究他的既往,不考慮他的今天,心中惶惶不安只怕別人有好的名聲。豈不是責求別人太周全了嗎?這就叫不用常人的標準要求自身,卻用聖人的標準希望別人,我看不出他是尊重自己的啊!

  儘管如此,這樣做是有他的根源的,就是所謂怠惰和忌妒啊。怠惰的人不能自我修養,而忌妒的人害怕別人修身。我不止一次地試驗過,曾經對大家說:「某人是賢良的人,某人是賢良的人。」那隨聲附和的,一定是他的同夥;否則就是和他疏遠沒有相同利害的人;否則,就是怕他的人。不然的話,強橫的定會厲聲反對,軟弱的定會滿臉不高興。我又曾經試著對大家說:「某人不是賢良的人,某人不是賢良的人。」那不隨聲附和的人,一定是他的同夥;否則,就是和他疏遠沒有相同利害的;否則就是怕他的人。不這樣的話,強橫的定會連聲贊同,軟弱的定會喜形於色。因此,事業成功誹謗便隨之產生;德望高了惡言就接踵而來。唉!讀書人生活在當今世界上,而希求名譽的光大、德行的推廣、難極了!

  在位的人想有所作為,聽取我的說法記在心中,那國家差不多可以治理好了。

韓愈(768-824)唐代思想家和文學家,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南陽(今河南省孟縣)人。貞元進士。唐憲宗時,曾隨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鎮之亂。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諫迎佛骨,觸怒了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後於穆宗時,召為國子監祭酒,歷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他和柳宗元政見不和,但並未影響他們共同攜手倡導古文運動,並稱"韓柳"。在詩歌方面,他更是別開生面,創建了"韓孟詩派"。他善於用強健而有力的筆觸,驅使縱橫磅礴的氣勢,夾雜著恢奇詭譎的情趣,給詩思渲染上一層濃鬱瑰麗的色彩,造成奔雷摯電的壯觀。韓詩在藝術上有"以文為詩"的特點,對後世亦有不小的影響。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360百科)

相關焦點

  • 原毀 唐代:韓愈
    原毀唐代:韓愈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
  • 讀《原毀》,看韓愈分析「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的本原
    瞬間想到韓愈的《原毀》。文章選自《昌黎先生集》,以古今君子在「責己」、「待人」兩方面的不同表現作為對比,論述和探究了毀謗產生的原因。先從正面開導,說明一個人應該如何正確對待自己和對待別人才符合君子之德、君子之風,然後將不合這個準則的行為拿來對照,最後指出其根源及危害性。全篇行文嚴肅而懇切,句式整齊中有變化,語言生動而形象,刻劃當時士風,可謂入木三分。
  • 李秀賢 唐朝的「吹哨人」——韓愈
    找來劉真倫教授贈送我的《韓愈文集匯校箋注》(共7冊),想啃一啃。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居「唐宋八大家」之首。我從《韓愈文集匯校箋注》的校注、詮釋、引文中粗略地讀懂一些名家對韓愈的評價。歐陽修在《記舊本韓王后》中說「學者非韓不學也,可謂盛矣。」蘇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盛讚韓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
  • 陳慧:君臣綱紀與中唐政治危機——韓愈《毛穎傳》解讀
    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便指出,引起藩亂的原因,在於「政治少懈,文致未優,武克不剛」,而「政治少懈,文致未優」,乃是綱紀不振的體現。綱紀弛亂、政令曲折,這在藩鎮權重的背景下,更加削弱朝廷威柄,不利天下的統一安寧。韓愈在貞元年間所作《醫說》也以秦譬唐,更明確地強調:綱紀為國之命脈。
  • 對於唐代大文豪韓愈,你不知道的事還有很多
    說起唐代大文豪韓愈,我們在腦海中能夠想到的是:韓愈,字退之。河南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古文運動倡導者,唐宋八家之一。十歲時兄長仙逝,由寡嫂撫育,所幸韓愈之嫂純良忠厚、堅強明理,把韓愈當作親子撫養,並從小教其立志、讀書。三歲就淪為孤兒的韓愈明白生活的不易與責任的艱重,在別的孩子父母膝前承歡時,韓愈就已經學習儒家經典,「日記數千言,比長,盡能通《六經》,百家學」。
  • 韓愈:歷經了5位皇帝,目睹了唐的多舛命運,心有理想卻無法實現
    在唐代,三十裡為一驛,若以此來看,韓愈每天至少須行三百裡。韓愈貶赴陽山時的情況,亦可由其詩中得知:這對於韓愈來說,無疑是莫大的羞辱;其家眷妻兒,也跟著受累。可以說,「陽山之貶」澆熄了韓愈的雄心壯志。所以說,在元和初期,韓愈是唐憲宗的得力助手,兩人關係良好。但是,好景不長,在元和十四年正月,韓愈因直諫惹來殺身之禍。唐憲宗命宦官杜英奇帶三十名宮人,持香花將佛骨迎入宮中供養三日,再送還佛寺。
  • 不一樣的詩人韓愈,閒說韓愈的反佛思想
    這是韓愈的一首期待春色的詩。世人大多知道韓愈是一個詩人,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韓愈是一個思想家呢?詩句中的韓愈借白雪「嗔怪」春天來得太晚,是什麼拖延了他心中的「春天」,可能當時盛極一時的佛教,在韓愈的心裡,屬拖延春天到來的重要因素。
  • 古詩詞鑑賞-《白雪》唐.韓愈
    【詩人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祖籍昌黎郡」,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從平「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
  • 韓愈傳略
    雖然這一時期韓愈處在艱苦、動蕩的環境中,卻潛心向學,胸懷大志,特別是對儒家「古訓」的傾心,對「古人」文章的偏好,已經培養起來。 貞元二年(786),十九歲的韓愈來到長安求貢舉。但直到貞元八年,屢試不第。貞元三年,唐王朝與吐蕃在平涼會盟,吐蕃劫盟,韓愈的堂兄韓弇作為唐會盟使、朔方節度使渾瑊的判官死於劫難。中唐名將、封北平王的馬燧當時主和戎之議,韓弇是他的部下。
  • 韓愈晚年結識一高僧後,真的信佛了嗎,韓愈:我一成不變!
    元和十四年(819年),如果韓愈沒有上書勸阻唐憲宗李純奉迎佛祖舍利子的話,君臣二人的關係仍然會非常融洽。因為兩年前朝廷收復淮西時,韓愈作為宰相裴度的隨軍高參,功勞也不小。然而,韓愈就是韓愈,一生都在捍衛儒家先賢的大道,不遺餘力。我們知道,韓愈一向大力排斥佛家道家的學說。
  • 詩壇知己:柳宗元·劉禹錫·韓愈
    先是剛就職監察御史不久的韓愈,上奏了一篇《論天旱人飢狀》,被貶為了連州陽山縣令。而後柳宗元與劉禹錫又因為「永貞革新」失敗,雙雙一貶再貶。唐憲宗元和十年,也就是公元815年,二人應召回京,卻再次被貶去遠離朝廷的柳州和連州。他們一同出京赴任,在衡陽分路時,柳宗元寫下了三首感人肺腑的詩歌贈給劉禹錫,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其中的第二首《重別夢得》。
  • 雨中拜韓愈,吟詩悼文公,韓愈逝後葬於這裡,陵園處處聞文韻墨香
    這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在貶謫潮州途中創作的一首七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此詩抒發了韓愈內心鬱憤以及前途未卜的傷感情緒。韓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諡號「文」,又稱韓文公,河南孟州人。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 韓愈《韓昌黎集》一書的歷史文化
    一生從事教育:先後撰就「五原」(《原道》、《原性》、《原毀》、《原人》、《原鬼》)、《進學解》、《師說》等論著,對人性、教育作用與目的、人才、教師、治學等問題見解深刻;任職地方官時,捐資、延師、復學,促進地方教育。主持國子監時,嚴加整頓,考校生徒,嚴選教師,組織講學,使學校面貌一新;任官之餘以傳道為己任,樂於獎掖後學,從者眾多,「韓門弟子」著稱一時。
  • 韓愈為什麼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又為什麼被列入孔廟?三論韓愈貢獻
    韓愈是唐朝貞元年間最為著名的文學家,世人稱其為「昌黎先生」,並將其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為世人所作的貢獻極大,被列入孔廟同孔子一起受後人祭祀,連北宋大文豪蘇軾也曾受到過韓愈思想的影響,並稱讚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
  • 韓愈,一個風流的老頑童
    本來,他的政治生命到此結束了,但神奇的事再次發生,韓愈被貶期間,唐憲宗駕崩,新即位的穆宗再次重用他,令他時隔一年後重返長安,擔任兵部侍郎,次年六月,又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既掌握政治實權。諫迎佛骨是中唐時期的一件大事。史載: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憲宗派特使持香花,迎佛骨,在宮中供養三日。於是「王公世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後。
  • 諫迎佛骨的韓愈和八仙韓湘子的傳說
    和呂祖爺一樣,韓湘子祖師也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韓湘子為唐代大文學家、刑部侍郎韓愈的侄孫。這個大背景下,法門寺有一座佛塔,塔內藏釋迦牟尼指骨一節,稱為舍利,歷代當家大和尚每三十年開一次塔,把舍利取出,讓人瞻仰、參觀,同時昭告天下,說每逢開塔則歲豐人泰,因此,唐憲宗要迎佛骨也就是舍利入宮內供養三日。
  • 相傳韓湘子是韓愈的侄孫,他是如何成仙的呢?和韓愈是否有關?
    韓湘子的仙跡在一些書中的記載大致是這樣的,韓愈有一位侄孫韓湘,字清夫,小的時候就落拓不羈,不讀詩書,只喜好飲酒。在二十來歲時去洛下探親的時候,傾慕山川之樂趣而一去不回,二十多年完全沒有音訊。在唐元和年間,又突然回來了,身穿破衣爛衫,行為很是古怪。
  • 韓愈被貶潮州的詩作
    韓愈被貶潮州的詩作唐憲宗元和十四年,憲宗遣使臣往鳳翔迎佛骨到宮廷,韓愈時任刑部尚書,上表勸諫,表中舉出子漢明帝至梁武帝,皆因信佛而享國短促的事例。憲宗之迎佛骨,無非為了祈求延年,韓愈所說一下子惹惱了憲宗。要處韓愈以極刑。
  • 承先與啟後:站在思想史轉折點的韓愈
    觀陳氏《論韓愈》之大意,重點不在「承先」,而在乎「啟後」,謂韓愈實為開啟趙宋以降新儒學的先驅。無獨有偶,錢穆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也稱,凡治宋學者「必始於唐,而昌黎韓氏為之率」,更加明確了韓愈「啟後」的歷史定位。以陳、錢兩位先生的學識與影響,這一觀點迅速為學界接受、認同,成為不移之論。此後但有講述宋明理學題目者,大都以韓愈為起始點,陳來的《宋明理學》、楊立華的《宋明理學十五講》可為代表。
  • 韓愈與鱷魚之戰
    但和劉禹錫、柳宗元一樣,韓愈的仕途也不順利。他原本因為跟隨裴度平定淮西有功,被任命為刑部侍郎。在唐憲宗要耗費巨資去迎拜據說是釋迦牟尼的一節指骨以求得佛祖保佑時,身為大儒的韓愈以一篇《論佛骨表》上疏直諫,懇請將佛骨「投之於水火,永絕根本,以斷天下後世的迷信疑惑」,並表示「一切災殃,由臣承擔,上天鑑福,絕不怨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