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原毀》,看韓愈分析「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的本原

2021-02-07 半畝方塘半畝田

今天發此文,源起一則案例:

A、B、C三人互為同事,嚴肅的同事,私下無過多接觸。

A 是一名在行業頗有成就的40+, B是一位按理該已知天命的離異的50+,C是一位而立之年踏實工作的30+。

這日,B對C說:「你看你還在公開場合公開追捧A,可是那個A啊,雖然工作做得挺好,但人可不怎麼樣。」

C君未理會B。 

B沒能如願講完自己心中全部積憤,又找一時機對C說:「你沒見A她們自己人都沒有人理她嗎?有人說,A這個人吶,第一次接觸覺得還不錯,可是深入了解會發現這人真的不行!」

呃…S我作為一個旁聽者,不懂B的行為。我可以理解兩三密友間偶爾的發洩情緒的小八卦,卻不能苟同這種逢人便說她人短處的行為。講真,我還真的蠻敬重這位A姐的!

瞬間想到韓愈的《原毀》。文章選自《昌黎先生集》,以古今君子在「責己」、「待人」兩方面的不同表現作為對比,論述和探究了毀謗產生的原因。先從正面開導,說明一個人應該如何正確對待自己和對待別人才符合君子之德、君子之風,然後將不合這個準則的行為拿來對照,最後指出其根源及危害性。全篇行文嚴肅而懇切,句式整齊中有變化,語言生動而形象,刻劃當時士風,可謂入木三分。

韓愈《原毀》原文與與翻譯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

古時候的君子,他們要求自己既嚴格又全面,他們對別人的要求既寬容又平易。

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

嚴格而全面,所以就不會懈怠;寬容而平易,所以別人就都願意做好事。

聞古之人有舜者,其為人也,仁義人也。

他們聽說古人中有個叫舜的,他的為人,是一個有仁德義氣的人。

求其所以為舜者,責於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他們探求舜之所以成為舜的原因,於是就要求自己說:「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夠這樣,可是我卻不能這樣。」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朝夕思索,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發揚那些與舜相似的地方。

聞古之人有周公者,其為人也,多才與藝人也。

他們聽說古人中有個叫周公的,從他的為人來看,是個多才多藝的人。

求其所以為周公者,責於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他們便探求周公之所以能成為周公的原因,於是就要求自己說:「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夠這樣,可是我卻不能這樣!」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朝夕思索,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發揚那些與周公相似的地方。

舜,大聖人也,後世無及焉。

舜,是個大聖人,後世沒有人趕得上他;

周公,大聖人也,後世無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周公,是個大聖人,後世(也)沒有人能趕上他。這些君子卻說:「不如舜,不如周公,這是我的缺點。」

是不亦責於身者,重以周乎?

這不就是要求自己既嚴格而又全面嗎?

其於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為藝人矣。」

另一方面,他們對待別人,就說:「那個人能有這些優點,這就夠得上一個善良的人了;能擅長這些事,這就夠得上一個有才技的人了。」

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為善之利。

他們只要求別人有一種長處,而不苛求人家有兩種長處;他們肯定別人最近的表現,而不追究人家的過去,提心弔膽地只怕人家得不到做好事的益處。

一善,易修也。一藝,易能也。

一種美德,容易培養,一種技藝,容易學會。

其於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可是,他們看待別人時,卻說:「能夠這樣,也就足夠了。」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於人者,輕以約乎?

(又)說:「能擅長這些技藝,這就夠了。」(這)不就是對別人的要求既寬容而又平易嗎?

 

今之君子則不然。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

現在的君子卻不是這樣,他們對別人求全責備,對自己卻要求很低。

詳,故人難於為善;廉,故自取也少。

求全責備,所以別人就很難去做好事;對自己要求低,所以自己的收穫就很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自己沒什麼優點,卻說:「我能夠這樣,這也就夠了。」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自己沒有什麼才能,卻說:「我能夠有這種技能,這也就夠了。」

外以欺於人,內以欺於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對外欺騙別人,對內欺騙自己,還沒有一點收穫就停止了,這不就是對要求自己太低了嗎?

其於人也,曰:「彼雖能是,其人不足稱也;彼雖善是,其用不足稱也。」

他們對於別人,說:「他雖然能夠這樣,這個人也是不值得稱道的;他雖然有這種技能,這點本事是不值得稱道的。」

舉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

舉出人家的一個缺點,不考慮他其他的十個優點,只追究人家的過去,而看不到人家的現在,提心弔膽地只怕他人有了好的名望。

是不亦責於人者已詳乎?

這不就是對別人求全責備嗎?

夫是之謂不以眾人待其身,而以聖人望於人,吾未見其尊己也!

這就叫做不拿一般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卻用聖人的標準苛求別人,我看不出這是在尊重自己。

 

雖然,為是者,有本有原,怠與忌之謂也。

雖然這樣,這些人這樣做是有思想根源的,就是所謂的懈怠和嫉妒。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懈怠的人,就不會有上進心;而嫉妒別人的人,卻又深怕別人有所造就。

吾嘗試之矣。嘗試語於眾曰:「某良士,某良士。」

我曾經試驗過,試著對眾人說:「某某是個好人,某某是個好人。」

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

那些隨聲附和的人,一定是那個人的朋友;要不,就是那個人平時比較疏遠,跟他沒有利害關係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

不若是,強者必怒於言,懦者必怒於色矣。

如果不是這樣,強硬的人一定會憤怒地說出反對的話,懦弱的人一定會在臉上表露出反對的神色。

又嘗語於眾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應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

我還曾經試著對大家說:「某某不是好人,某某不是好人。」那些不應和的人,一定是那個人的朋友;要不,就是那個人平時所疏遠,同他沒有利害關係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

不若是,強者必說於言,懦者必說於色矣。

如果不是這樣,強硬的人一定會高興地說出贊成的話,懦弱的人就一定喜形於色了。

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

因此,如果一個人的事業有所成就了,誹謗也就隨之產生了;如果一個人的品德是高尚的,詆毀也就隨之而來了。

嗚呼!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之行,難已!

唉!讀書人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而指望著名譽顯揚,道德推行,真是難啊!

將有作於上者,得吾說而存之,其國家可幾而理歟! 

身居高位而想要有作為的人,如果得到我所說的這些道理而牢記住它,那麼國家大概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

 長按二維碼,可識別關注

相關焦點

  • 原毀 唐代:韓愈
    原毀唐代:韓愈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
  • 原毀---韓愈.唐
    一善易修也,一藝易能也,其於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於人者輕以約乎?今之君子則不然。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詳,故人難於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於人,內以欺於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 佛教五戒:說四眾過、自贊毀他、吝嗔心毀、嗔心不受悔、謗三寶
    自百丈禪師做系列清規之後,從唐至現代,不少大德都對清規戒律進行了修改和增減,主要是因為時移世易,根據不同情況來制定。應該把不好的事情自己承擔,好的事情讓與他人,修顆好心,成其好事,別人也能成你好事。第八,吝惜加毀戒。「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慳緣,慳法,慳業;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需一切給予。而菩薩以噁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 對於唐代大文豪韓愈,你不知道的事還有很多
    說起唐代大文豪韓愈,我們在腦海中能夠想到的是:韓愈,字退之。河南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古文運動倡導者,唐宋八家之一。十歲時兄長仙逝,由寡嫂撫育,所幸韓愈之嫂純良忠厚、堅強明理,把韓愈當作親子撫養,並從小教其立志、讀書。三歲就淪為孤兒的韓愈明白生活的不易與責任的艱重,在別的孩子父母膝前承歡時,韓愈就已經學習儒家經典,「日記數千言,比長,盡能通《六經》,百家學」。
  • 李秀賢 唐朝的「吹哨人」——韓愈
    找來劉真倫教授贈送我的《韓愈文集匯校箋注》(共7冊),想啃一啃。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居「唐宋八大家」之首。我從《韓愈文集匯校箋注》的校注、詮釋、引文中粗略地讀懂一些名家對韓愈的評價。歐陽修在《記舊本韓王后》中說「學者非韓不學也,可謂盛矣。」蘇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盛讚韓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
  • 陳慧:君臣綱紀與中唐政治危機——韓愈《毛穎傳》解讀
    柳每每撰文與韓較量,唯對此篇自嘆弗能,更因怕人輕看,特作《讀韓愈所著<毛穎傳>後題》為之辯護。韓、柳自述為學門徑,皆及《莊子》與《太史公書》。但柳宗元並未將韓愈「發其鬱積」的《毛穎傳》理解為莊周寓言之流,而是點明它與《史記·滑稽列傳》一脈相承。《史記·滑稽列傳》所傳人物主要採取諧辭、隱語(《文心雕龍》稱為「諧讔」)來諷諫人君。
  • 韓愈:業精於勤,荒於嬉
    因為孤苦,韓愈從小便刻苦向學,無須別人嘉許勉勵。他7歲言出成文,13歲就能寫一手好文章,19歲至京師長安。然而,3次參加科考失利,直至24歲時終登進士第。「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這句千古名句出自韓愈的《進學解》,意為學業由於勤奮而專精,由於玩樂而荒廢;德行由於獨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於因循隨俗而毀敗。
  • 兩幼童三難韓愈
    這天下午,韓愈帶著隨從從宅子裡出來,往城東北方的重興寺走去。一個隨從背著一張竹床,另一個隨從提著釣具和莞席。沿途的風景很好,十幾年前,老刺史李將順開鑿了一條渠道,將府城南仰山的水引進袁州府城,很好地改變了府城消防缺水的狀況。渠道上為方便往來,又修了很多石橋。
  • 閱讀鑑賞讀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現代中國凡讀過中學的人必定都讀過韓愈的文章。今天試鑑賞一首韓愈的七律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左遷,是被貶官的代稱。古代以「右」為尊,那麼離右越遠就表示地位越低,即向左遷移。於是左遷就成了被貶官的意思了。藍關位於今天陝西藍田縣,是古代離開長安向東並轉往其它各地的必經之路。韓愈為什麼會到藍關呢?原來得罪人了。得罪了誰?
  • 韓愈傳略
    客觀地分析起來,韓愈遭貶確是出於革新派的排擠;但其中有韓愈本人的原因,也有革新派舉措失當之處。德宗一朝的政治鬥爭本來十分激烈、尖銳。隨著德宗年事衰邁,贊同革新的太子李誦繼位在即,以二王(王叔文、王伾)、劉(禹錫)、柳(宗元)為首的革新勢力迅速擴展勢力。韓愈和劉、柳是朋友。
  • 韓愈,一個風流的老頑童
    韓愈在潮州經歷了很多神奇的事,但被傳得最神的,一件是打和尚,一件是祭鱷魚。傳說有一天,韓愈在街上碰見一個兇神惡煞、長著兩顆長牙的和尚。韓愈看他面目可憎,覺得這一定不是好人,心裡暗暗想敲掉他那兩顆長牙。
  • 陳尚君:韓愈與柳宗元的友誼
    柳宗元自永貞元年(805)南貶,至元和十年(815)始得返京,是同登之事,不在元和間。韓愈貞元十九年(803)貶陽山,元和初方放回,時柳已貶永州,知可再向前推。華忱之《孟郊年譜》所考,孟郊於貞元十二年(796)登進士第後,尋即東歸,曾小住和州,寄寓汴州,於洛陽選尉溧陽,旋迎母南下,至元和元年始回長安。韓愈從貞元十二年起,入佐汴、徐幕府,中間雖曾數度入京,為時甚暫。
  • 韓愈教你寫作——讀《答李翊書》
    封面圖來自unsplash,謝謝作者的無私分享 韓愈教你寫作——讀《答李翊書》 說話的要點有三個,做事的要點也有三個 李翊是個好學生,自身很有文採,但李翊還是畢恭畢敬地向韓愈請教如何寫古文,要點是什麼? 韓愈很開心,向李翊講了講自己的心得體會。怎麼寫古文,有三個要點講給李翊。 第一個要點是仔細研讀古文。
  • 初次德高,且慢望重
    她一本正經地說:「今天我那朋友看到你,回頭就對我說,你老爸,看他的樣子,應該馬上快退休了吧?哈哈哈!你不是常說工作有點累嗎?這下你要解脫了嘛,所以恭喜你老人家啦!」我嘞了個去,真是喜從天降。看我有些惆悵,女兒好心地對我說:「老爸,去染個發唄,都是白髮惹得禍!」其實,前年就有一次類似的經歷了。我在一家4s店保養車子,執行經理是我年輕時教過的學生。
  • 韓愈:歷經了5位皇帝,目睹了唐的多舛命運,心有理想卻無法實現
    從韓愈由陽山赴江陵途中所寫的《嶽陽樓別竇司直》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見到韓愈之「轉變」:對韓愈而言,被貶陽山的打擊頗大。詩中所言「觸事得讒謗」,實屬無妄之災,詩末還提及「誓耕十畝田,不取萬乘相」,亦可看出韓愈心境的轉變。韓愈心中不平,且生活艱辛,他曾在《送區冊序》中發起了牢騷。
  • 吳冠中:風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見!
    ◎我作了一幅抽象水墨《遺忘之河》,是依據傳說,認為人死後必經一道河,口渴,喝一口水,於是生前之事統統忘光,此即遺忘之河。我的畫面表現無形狀無陰晴無方向的河,近乎忘卻的境界了,卻又灑落幾個彩點,終於還是留下了忘卻的記憶。
  • 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
    不得已,韓愈只能到地方上去向節度使謀個差事,先後在武宣節度使董晉、徐泗濠節度使張建封的幕下任職。一直到802年,韓愈才被朝廷任命為國子監的四門博士。第二年又與柳宗元、劉禹錫等人一起被任命為監察御史。此時的韓愈雖已經三十五歲,但仍不改書生本色。上任不久就上書言事,結果得罪了權貴。於是辛苦謀求來的官職很快也就丟失了,他被貶到了遙遠的廣東當了個小小的陽山縣令。或許這次貶官對韓愈來說是件好事。
  • 羅洋山:因唐代大文豪韓愈的登臨賦詩而聞名
    羅洋山:因唐代大文豪韓愈的登臨賦詩而聞名本文原載《長沙詩話》羅洋山又名大富山,位於長沙市今開福區烈士公園年嘉湖北畔,東面受瀏陽河水 (即今躍進湖,該湖因1958年修京廣鐵路截斷瀏陽河U形河道而成) 切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