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音樂的數學之美
小王子說,我喜歡在夜裡聆聽星星,好像聆聽五億個鈴鐺。星星也能奏出樂響嗎?也許只有童心才能聽見吧。
亞里斯多德在《論天國》裡寫過,天體運動會發出聲音——「當太陽和月亮和在數量上和規模上都如此之大的所有的星星都以如此快的速度運動的時候,它們怎麼會不產生一個非常大的聲音呢……星星的循環運動所發出的聲音是一種和諧,後來,畢達哥拉斯計算出了這種音樂的和諧比率。
畢達哥拉斯說,宇宙是一架巨大的豎琴,每一根琴弦上都有一隻水晶球。古希臘的哲學家探索宇宙的奧秘,順便發現了音樂和諧的秘密,星球運動的井然有序是因為他們的距離和諧,音樂的和諧也來自某個距離比率的數字。畢達哥拉斯一邊思考,一邊在街頭漫步。他路過一個黃銅匠的店鋪,店鋪裡打鐵的聲音高高低低,時而迸出一個異常清亮的高音。他忽然開了竅,回到家,推開書房裡的羅盤、望遠鏡、測量儀器,在房梁上掛下一段木樁,又找來腸弦,剪成等長,掛在木樁上,他在腸弦末端綁上重物,發現重量比是2:1時,腸弦發出了八度音程;重量比是3:2時,得五度音程……這就是畢達哥拉斯對音樂理論的貢獻——他發現了和諧音程的數學關係。
對位法正是將這種音程的和諧關係運用於實踐,按照協和與不協和的音程分類組織音樂。人們常說對位法博大精深,而由此說來巴赫一定是個數學家。不過雖然對位法和平均律都與律制相關,但巴赫絕不是數學家。
廖嘉偉老師將巴赫的對位法比喻成「音樂魔方」。音與音之間的組合,像魔方,可縱橫旋轉出各種搭配,也就是說類似紙牌遊戲,54張牌,四種花色,按照數學的排列組合計算。那麼音樂的12個音,數十種節奏,排出來的組合幾乎是無窮盡了。
也許我們會再次疑惑,這樣作曲,會不會像做數學題?聽起來會不會很呆板?
這個疑問,音樂史上下求索了千年而不得解答,答案只掌握在少數天才手中。天才就是那種遊戲規則的人,掌握規則卻從不遵守規則。巴赫以一千多首作品,窮盡了對位法的組合,照樣寫出了豐美而情感豐富的復調音樂。對位原理脫胎於音程的和諧原理,運用它的卻是音樂家的想像力。巴赫敏銳的聽覺,讓各種音程展現了光譜般繽紛的秩序,興許契合了數學理論,而繽紛的音程都是為了編織波斯地毯般精湛而沉靜的圖案。除了音點的合作之外,還有節奏的錯位、調性的游離、節拍韻律的換位……各種手法,撲朔迷離,信手拈來。所謂的作曲技術,也是一種累贅,學死了就不會作曲。靈感到來時,真正的音樂家會跳脫技術,回歸天真的本心。
巴赫的音樂讓我們懂得了規則和秩序。規則不是教條,秩序來自熱忱。我每次聽到《十二平均律》上冊的第四首五聲部二重賦格,或《哥德堡變奏曲》的最後一曲,都為繁複精美的技藝傾倒。聲部間迴轉、分離、穿插、偶遇、對稱、並流,每一細節都靜穩妥帖,每一褶皺與鏤痕都纖毫畢現、筆鋒歷歷。而他將對位法化為「愛的面孔」和內心的激流,涓涓細訴,款款深情。如果你有過冬夜與一位分別10年的好友促膝交談的經歷,就會明白這種交流之間的愜意、感懷、欲說還休與言之不盡。
有關巴赫是數學家的說法,大約引申自巴洛克藝術的數學「絕對美」。在巴洛克建築中有很多對稱和數字上的精確要求,比如幾何曲線的弧度,廊柱上的渦卷飾的數目,都很具體。有一種叫愛奧尼克的羅馬柱,柱身要求鑿出24條凹槽,少一條都不可;柱子上精雕著棕櫚葉,蓮花辮、卵型花邊或串珠飾。每一種渦飾若少一瓣葉子、少一顆珠看起來即味道不對。像我們常見的國內仿歐式樓盤中,那些雕塑、噴泉一眼望去就覺得山寨,其原因就是比例不準,數字不對。
在聖安德列教堂裡徜徉三天也不夠,目不暇接。每個局部都精心構圖,每次定格都是一副藝術品。一寸寸觀賞巴洛克雕塑中的褶皺紋理,為這細節的完美而傾倒。當你從繁複中仰頭,遠遠觀望縱深的迴廊和開闊的穹頂,又為這高潮迭起的華麗而震撼。古希臘哲學家說,萬物皆數。巴洛克藝術就是數學締造的宏偉。數字,對稱,和諧,直至偉大。如果這樣繁複綺麗的花紋,缺少基礎結構,缺少結構中數學的「高階和諧」和「絕對美」,一定混亂得可怕。這種有序的華麗同樣是巴洛克音樂的特點。當然音樂中的數字不像建築中那麼精確,巴赫的音樂雖無理論上的數學的絕對值,卻有類似的絕對美,他的作品中,一個音符都不能改。
說到巴赫與數字,總是讓我想到他比巴洛克裝飾物更驚人的作品數量。很少有作曲家像巴赫那樣,作品編號到達BWV1000(不是BMW)。這些作品,讓後代的作曲家望洋興嘆,讓一個普通人抄一輩子都抄不完。連貝多芬的作品編號也只到op.127。這裡沒有藝術水準的高低。在巴赫的時代,作曲是一份工作而算不上創造。作曲有很多具體規則,規則越多越好辦,只要依照規則寫下去就是了。程式化作曲的結果就是樂曲彼此相像,無論練習曲、前奏曲、教學曲聽來都是一個味道,但正是這樣大規模的練習讓巴赫的對位技巧出落得爐火純青。現在看來,所有的裝飾音、複雜結構、浩繁迭卷的規模,構成了壯美的浩瀚星海。有位巴赫樂迷說,巴赫已經寫到宇宙了。
音樂到底是心靈的藝術。數學可以計算、度量、推論,音樂卻不可分成音程、結構、頻率、振動幅度,就像人不可拆分成骨骼、血肉、神經一樣。巴赫的秩序是生命的秩序。就像《小王子》的作者聖艾克蘇佩裡曾寫過:「要創造秩序,我就創造一張呼喚愛的面孔。」音樂的秩序是生命和情感創造的,有飽滿蓬勃的熱量。為秩序而秩序,只能是死亡。而那個年代情感豐沛。300年前,人們心懷信仰,靜默而堅貞地相愛。人生易逝,藝術永存。他們用一生交換不朽,他們將此視作上帝恩賜的無上榮耀。技術與情感的飽足,必然帶來音樂藝術的高潮。
所謂完美,就是盡善盡美吧。為信仰及信仰般的情感而寫作。巴赫,因而稱得上是完美的作曲家。
關注我,每天提高音樂造詣
歡迎文末留言發布您對本文的看法
往期華格納:1、西方音樂調性體系瓦解的標誌丨華格納歌劇《特裡斯與伊索爾德》「悲劇」性研究;2、如何理解華格納的「整體藝術」思想?什麼是他的「未來的藝術作品」?3、叔本華思想與華格納音樂的結晶丨楊燕迪解讀《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上);4、華格納=莎士比亞+貝多芬丨楊燕迪解讀《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下);5、跟華格納學如何向朋友借錢丨「皮厚如城牆」的華格納教我的十件事!
6、「所謂愛就是『承認別人同時也要認識自己』」丨華格納《前奏曲與愛之死》;7、「有了《卡門》,我們可以向華格納理想的迷霧告別了!」 8、古典派的勃拉姆斯與未來派的華格納;9、為何華格納要聽現場丨由《女武神騎行》所想到的;10、如何理解華格納的「整體藝術」思想?什麼是他的「未來的藝術作品」?11、華格納導論丨其人其事;12、在生命中,音樂始終是我們最初和最後的愛丨蒂勒曼指揮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序曲;13、我為何迷上華格納的音樂?
14、極簡語言解說華格納的音樂是什麼?15、你更喜歡勃拉姆斯還是華格納呢?15、你更喜歡勃拉姆斯還是華格納呢?16、華格納導賞①丨歌劇創作歷程概述;17、作曲家華格納解析;18、中文字幕華格納歌劇丨斯泰因指揮《紐倫堡的名歌手》(第一幕);19、中文字幕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丨斯泰因指揮第二幕;20、中文字幕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丨斯泰因指揮第三幕;21、楊燕迪丨論華格納;22、《牛津音樂大詞典》裡的華格納丨「未來音樂」是什麼?23、酷愛華格納的徐志摩與豐子愷;24、郭沫若、鬱達夫筆下的華格納;
25、聆聽華格納並非想像的那樣困難丨先聽《羅恩格林》,然後《湯豪舍》;26、他是「富有藝術創造力的德意志精神的最後代表」丨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27、真的是華格納的音樂,喚醒了惡魔?28、《西方文明中的音樂》論華格納丨「他最主要的矛盾是詩人與音樂家之間的矛盾。」29、華格納歌劇該怎麼聽丨聽「特裡斯坦」和「名歌手」;30、聽華格納,先聽音樂,還是先看劇情?31、華格納哲學理論指南;32、華格納音樂與叔本華哲學;33、華格納的一生都在冒險,不知是命運還是他的意志,他成功了;34、華格納家族與拜魯伊特音樂節;35、你不可錯過的華格納紀錄片;35、作曲家華格納的七個解析
貝多芬音樂演奏指南
貝多芬與鋼琴踏板
貝多芬與鋼琴藝術
有關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
論貝多芬和聲的主要特徵
郎朗丨貝多芬奏鳴曲的秘密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演奏技巧
從音樂思想角度理解貝多芬
紀念貝多芬丨鋼琴奏鳴曲導論
貝多芬音樂中幽默因素的運用
貝多芬的音樂風格與音樂精神
《告別》奏鳴曲的分析與演奏
論當代貝多芬演奏中踏板的使用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拿坡裡和弦
貝多芬晚期奏鳴曲演奏技巧指南
《第二十九號鋼琴奏鳴曲》創作成因
什麼是奏鳴曲式丨莫扎特和貝多芬
趙曉生解讀貝多芬奏鳴曲系列(一)
趙曉生解讀貝多芬奏鳴曲系列(二)
貝多芬最後三部鋼琴奏鳴曲導聆(一)
巴赫音樂欣賞指南
論巴赫音樂的精髓
巴赫的理智與柔情
巴赫《馬太受難曲》
大提琴家王健談巴赫
巴赫詮釋與演奏指南
彈好巴赫的七個步驟
為何練巴赫很容易取暖
周海宏沒有聽到朱曉玫
研究巴赫越多就理解越少
如何演奏巴赫《英國組曲》
如何彈好巴赫《創意曲集》
巴赫《哥德堡變奏曲》淺談
巴赫的音樂被人演奏的太快
管風琴大師史懷哲《巴赫論》
「誰彈巴赫,誰就是我的哥們兒。」
如何體現巴赫演奏的「中庸」風格
朱曉梅談巴赫與中國思想以及古爾德
單簧管要聽莫扎特,雙簧管要聽巴赫
演奏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組曲中有感
321巴赫生日快樂丨著名音樂家聊巴赫
走近巴赫時,這種信念突然坍塌了……
史懷哲與巴赫丨音樂中的詩人和畫家
從巴赫本身出發,表達作品內在情感;
席夫談巴赫丨我很少選擇偏激的速度
演奏巴赫復調鋼琴作品的八點要求;
《g小調無伴奏小提琴第一奏鳴曲》詮釋
我為什麼不喜歡朱曉玫的《哥德堡》
聽周海宏、陸倍文談朱曉玫之後談朱曉玫
巴赫平均律最後一首(前奏曲的音樂美)
「巴赫的音樂就像永恆的和諧正與自己對話」
聆聽巴赫音樂所不可缺少的宗教知識背景
巴赫每一段舞曲,都有生動而鮮明的特點
你也是從這兩首小步舞曲開始聽巴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