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討厭媽媽,卻成為了第二個她」|如何走出代際中的自戀循環?

2020-09-06 簡單心理

最近,我又重看了經典電影《黑天鵝》,第一次看的時候剛上中學,只覺得驚悚、恐怖、壓抑,多年以後再看,卻不由得被主人公妮娜跟她媽媽艾麗卡的關係吸引。

妮娜是個芭蕾舞演員,夢想著能夠出演在《天鵝湖》中的天鵝皇后。儘管她的技術精湛,這個角色一開始卻差點跟她失之交臂。原因是借總監託馬斯之口表達的:「四年間每一次跳舞,你都力求精準,卻從未有真情流露。」

確實,妮娜的眼神裡總是帶著小白兔一般的謹慎和躲閃,臉上很少有表情和情緒的痕跡,舞蹈時更是連指尖都緊繃,努力做到動作的完美。

這樣的舞姿看起來完美,但卻總是感覺少了點味道。就像一張妝容精緻但缺少生氣的臉。

實際上,妮娜並非沒有野性的那一面。在被總監突如其來地吻上時,妮娜咬了總監,恰是在這一咬中,總監看到了妮娜禁慾的表象下隱藏的生命力和野性,讓她得到了這個角色.

想理清母親對你的影響嗎?

「測一測你與母親的關係」

1、為什麼看似完美的妮娜,總是給人一種缺少生命力的感覺?

從她跟媽媽的互動中似乎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影片的開始,她們關係看起來十分親近。媽媽稱呼妮娜為寶貝女兒,每天叫她起床、為她穿衣服,關心她的工作,給她加油打氣。在妮娜落選時,媽媽貼心地安慰她,不管飾演什麼角色,都掩蓋不了她的光芒,並準備好音樂盒哄她入睡。妮娜得到角色時,也是第一時間就哭著打電話給媽媽分享喜悅,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好。

為了慶祝妮娜得到她夢寐以求的機會,媽媽帶了一個很大的奶油蛋糕回家。為了保持身材,妮娜拒絕了母親給她切的蛋糕。沒想到,這卻激怒了媽媽,要將整個蛋糕丟進垃圾桶。最後還是妮娜道歉、妥協,並吃了一口蛋糕,才換得媽媽重新開心起來。

到這裡,媽媽超強的控制欲似乎開始顯露端倪。

後來,媽媽不讓妮娜撓背上長的疹子、強行剝去她的衣服、剪掉她的指甲、隨意進出妮娜的房間、不讓妮娜的朋友(莉莉)進家門、不讓妮娜在外面待得太晚。前面被忽視的細節也顯現出來:妮娜的房間全都被媽媽布置成少女的粉色,當妮娜回家晚了一些時,媽媽便直接給她的同事去了電話。

妮娜已經是一個28歲的成年女性,她的媽媽卻仍將她當成一個不知世事的小女孩。

在媽媽全方位的「照料」下,她不需要有朋友,不需要思考太多,更不需要有欲望。連妮娜的芭蕾夢想,也不過是媽媽控制下的產物 —— 她一次又一次地送妮娜去學芭蕾,最終讓妮娜喜歡上了它。而讓妮娜學芭蕾,也是因為媽媽曾經是一個芭蕾舞演員,她將自己舞蹈生涯的結束歸咎於妮娜,並將自己未完成的期望寄托在了妮娜的身上。

妮娜看起來只是一個被保護得很好的乖乖女,實際上,她是被媽媽親手打造成了自己的翻版,是媽媽的延伸物,是一個用來滿足媽媽需要的工具人。試問一個生來就為他人而活的「工具人」,又何來的生命力呢?

2、自戀的母親與忠誠的女兒

而媽媽之所以要這樣對待妮娜,原因可能也很簡單——她自戀

這種自戀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那種對自身的欣賞和肯定,而是一種相對「病態」的自戀。

《母親的羈絆》中指出:

自戀的母親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只關注自己的感受,做任何事情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很少關心別人,她們沒有邊界意識,會粗暴地幹涉女兒的生活,將自己的女兒視為自我的反映和延伸,而不是具有獨特個性的他者。

妮娜的媽媽就是這樣自戀的母親,她的房間裡擺滿了她的自畫像。

依戀理論認為,當媽媽能夠敏感地關注孩子、提供高質量的照料時,孩子能形成安全的依戀,知道自己是可愛的、值得被愛的,從而也更敢於去探索,逐漸成為獨立的個體。

而自戀的母親只關注自己,沒有辦法提供給孩子足夠好的關注和回應,孩子被關注和被看到的需求就無法被滿足,甚至孩子還需要壓抑自己來照顧媽媽,從而得到媽媽對自己的「關注」和「認可」。然而可怕的是,這種「關注」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看見」,而只是媽媽自己得到了足夠的滿足後給女兒的反饋。

從妮娜馬上妥協、討好媽媽的互動中,我們可以看出,妮娜的媽媽需要妮娜來照顧自己的情緒,而妮娜為了讓媽媽快樂習慣性地壓抑了自己。她是媽媽忠誠的女兒,一旦表現出一點點自我意識,無論是反抗媽媽的安排、還是有了自己的朋友,可能都會被媽媽看作是對自己的背叛。

甚至,媽媽可能並不是真心地希望妮娜能夠成為天鵝皇后,否則她怎麼會「故意」準備一個大蛋糕呢,曾經也是芭蕾舞演員的她難道不理解控制身材有多重要嗎?

自戀的母親會將女兒的獨立看作是對自己的一種威脅。妮娜的媽媽既控制著她,希望她完美,又不希望妮娜能夠得到自己得不到的東西。而且,她似乎也會擔心,一旦女兒在其他地方得到快樂和滿足,可能就會不再照顧自己。

在這種環境下生活的妮娜,自然沒有足夠好的成長空間來釋放生命力。

3、走出壓抑,重獲生命力

像妮娜一樣,在跟母親的相處中,為了滿足母親的需要,很多人選擇了壓抑真實的自我,那麼實現自我的發展就變得非常困難了。

而且,這也會影響親密關係。妮娜說自己曾經有過男朋友,卻都不是很認真的交往,可能也是因為跟媽媽關係的糾纏,讓她根本無法跟他人發展關係。這樣的女兒,也可能會向外尋找補償,執著地滿足自己未實現的需求,未來成為一個忙於處理自己的感受,難以回應孩子的母親。

如果妮娜最終真的變成了這樣,那麼,「自戀問題」在這兩代人中就完成了一種循環。就像妮娜的媽媽一樣,也許在她小時候,也是一個努力滿足她媽媽需要的小女孩。

在影片中,妮娜最終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卻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那麼,如何正確打破這種代際循環,走出生活在「自戀母親」下的陰影,重獲生命力呢?

根據《母愛的羈絆》,如果要走出母親的陰影,需要完成以下五點:

1、承認自己的感受,允許自己悲傷。

2、接受母親的缺點,不再執著於改變她。

3、從心理上,逐步從母親身邊獨立出來。讓母親感受到你的力量、思想,逐步擺脫她對你的控制。

4、和母親一起,用一種健康的方式處理你們之間的關係。

5、學會建立自己愛的體系,讓這個代際傳遞終結。

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而在這所有的步驟之前,需要先真正地了解和確認自己和媽媽之間的關係。

我們開發了《測一測你與母親的關係》測試,幫助你看到自己跟媽媽之間可能存在的問題,並且,我們也準備了專屬的建議指南,幫助你學會更好地處理跟媽媽的關係。

👩 想理清母親對你的影響嗎?

「測一測你和母親的關係」

掃碼測試↑↑↑

測試題目:33題 | 依戀關係報告:12頁

免費送好友:3次

推薦指數:★★★★★

你將獲得

01-你與母親的依戀得分

02-依戀關係結構地圖

03-12頁專屬成長指南

適合誰測

1.想要深度理解自己和母親之間的關係;

2.想找到和母親之間衝突的原因;

3.想要學習與母親有效溝通的技巧;

4.想要改善與母親之間的關係。

想理清母親對你的影響嗎?

「測一測你與母親的關係」

相關焦點

  • 我討厭媽媽
    說著,我伸手搖了搖他的肩膀。「我要睡覺。」陽陽一邊說一邊往被窩裡鑽,把臉也藏起來。我把他的被子掀開一半,準備抱他起來穿衣服。他火了,大喊,「你煩不煩,出去。」「好吧,那我上班去了,再見。」說著我就走出了臥室,來到客廳。
  • 無界之自戀
    在成長的第二個階段,孩子開始區分媽媽不是我,從籠罩性的客體中分離出來,逐步意識到自己的獨立性。 每向前一步,都伴隨著生命中必然的喪失,猶如一次一次分娩,是孩子和母親都要經歷的艱難和痛。猶記得,我那兩歲的稚子,在我拒絕接受他認為的「好」時,哭得天崩地裂,那就是喪失之痛啊!我安靜地抱著他,凝視他,心疼卻無言,等他哭夠,鍥而不捨地再次要我接受他的「好」。
  • 讓代際關係和諧發展——給媽媽的一封信
    親愛的媽媽:您好!時光飛逝,日月如梭,不知不覺中,我已經長大成一個16歲的懂事女孩,在陪著我走過了十六年的人生風雨,你是否注意到了沒有,處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逐漸在我們之間形成一條無形的溝壑,今天我就來跟你聊聊我們之間的代際關係吧!
  • 如何走出質量改進的絕望循環-從「問題」的定義開始
    一個過程是如何達到這種理想狀態的?要滿足四個條件: 這個過程必須在一段時間內具有內在的可預測性。 製造商必須以可預測和一致的方式運行這個過程,運行條件不能隨意改變。 過程的平均值必須設置在適當的水平。
  • 《新相親大會》第二季溫情歸來:在溝通與碰撞中,成為更好的自己
    文|七號(珞思影視研究組)婚戀新王者回歸,觀眾又有糖「磕」了。7月14日晚,江蘇衛視原創代際相親節目《新相親大會》第二季溫暖上線。熟悉的相親模式,交鋒的多元觀點、生動的代際溝通……《新相親大會》第二季首期節目圍繞原生家庭、愛情中的經濟基礎等話題展開火熱探討;香港電競創辦人鍾培生的出現,其「霸道總裁式」擇偶觀引爆熱點;主持人孟非金句頻出,引導正向婚戀價值觀。
  • 媽媽,我討厭你
    我討厭媽媽,我討厭爸爸,媽媽做事情慢吞吞的,爸爸最愛抱著手機不放, 他倆周末都愛睡懶覺……」,在咱們抱怨熊孩子的時候,我們的寶貝兒也有了小情緒。當她把彩泥弄得滿地都是的時候,當她吵醒我的午睡的時候,當她跟我作對的時候,當她不肯好好吃飯的時候,雖然我愛她,可還是覺得好煩,甚至會偷偷地想一下,如果沒有她,生活多麼安寧美好。我相信愛是一種複雜的情緒,裡面一定包含著不滿,甚至恨。所以,當小美第一次對我說,媽媽,我討厭你,我既沒有感到驚訝,也沒有呵斥她。
  • 從高分職場美劇《早間新聞》中,看懂如何應對身邊的自戀型領導
    其實,經典的心理學著作《情商》一書早就給這樣的角色下過定義——自戀型領導者。自戀型領導者渴望榮譽,卻缺乏同理心,習慣於對別人不聞不問。當他們處於自私的目的傷害到他人時,會提出令人心悅誠服的理論,有時甚至連自己都會相信。藉由這個角色,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談談如何解讀及應對職場中的自戀型領導者:如何定義自戀型領導者?
  • 自戀人格組織
    第一個議題是在他們的童年期,都有一個冷淡的媽媽,這樣的媽媽不表達自己的情感,或許她們是抑鬱的。然而,儘管這些母親沒有執行良好的養育功能,但她們對自己的孩子會有特殊的幻想,她們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個特別的人。我會給大家舉幾個例子。第一個例子,這位母親是個天主教信徒,她的信仰很堅定,但是她在婚姻中非常的不快樂。然後她生個男孩。
  • 如何花樣自戀地乘風破浪,又不招人厭?
    PK中,寧靜颯而不剛,媚而不嬌,駕馭著那種鏗鏘自戀的強大氣場,帶領著三人組在節目中一騎絕塵。>;她認真地表達自己為家庭的付出,女兒是如何的需要著她,錄一個影下臺後,看手機有30多個未接電話;甚至喋喋不休說這次為了教了王麗坤和王智唱歌,10個小時沒有停歇,嗓子都是啞的。
  • 為什麼自戀的男人更容易當領導?
    」不是我吹,這是哥大、倫敦大學商業心理學教授Tomas Chamorro-Premuzic在近期新書中得出的結論。書中統計顯示,美國總統平均自戀程度高於80%民眾。不僅有數據,還有實驗,他們讓一群不認識的人聚成無領導小組,其中,自戀者的確更容易成為領導者。現實中,你一定在單位常遇見這種情況。
  • 健康的自戀 VS 病態的自戀:如何抵禦抑鬱情緒?
    我是個陰鬱的人,——鰥夫,——無依無助,是廢棄塔樓中的阿基坦公爵。我唯一的星星死了,——我的詩琴布滿繁星,閃爍著憂鬱的黑色陽光。 02學會肯定自己,敢於自戀 我們過於忽視自己的優點,常常是因為害怕顯得太自戀。表達自己不怎麼樣比承認自己自戀更加禮貌,更合時宜。因為說自己的壞話並不會冒太大的風險。那些承認自己喜歡自己的人確實勇氣可嘉。
  • 當沉默代替教育:臺灣影片《陽光普照》中的家庭代際溝通困境
    ,可是我沒有暗處,我只有陽光。讓觀眾在絕望中看到了希望,卻又在希望中觸摸到了絕望。本文以少年成長世界的孤獨、父愛與母愛的差異性、家庭代際溝通的困境與出路三個維度,來探討《陽光普照》這部優秀華語影片的創作內涵與深意。
  • 《春潮》:中國版「母愛的羈絆」,擺脫自戀母親的禁錮,獲得療愈
    很多女性常感慨到:我很厭惡我的母親,但最後,我也活成我母親的樣子。在《春潮》中的女主也不知不覺走入了母親的怪圈中,逐漸成為另一個「惡母」。《春潮》的編劇兼導演楊荔鈉告訴觀眾:「這部電影不是為了去討伐和指責我們的母親,也沒有給出一個清晰的解決方案,而是希望能對所有為人父母者,起到一些啟發或警示作用。」
  • 電影《土撥鼠之日》—一個如何從困境中走出的故事
    電影《土撥鼠之日》是講述一個人由於固化思維 ,而進入無休止循環而走不出怪圈的一個故事。他從「當陷入困境的時候,逃避和掙扎,會讓自己越陷越深」、「接受,是改變的起點」、「真誠和愛,會收穫尊重和價值感」。這幾個角度,講述了一個人如何從困境中走出的一個過程。
  • 「討厭媽媽,我要打死你!」當孩子放狠話時,高情商父母怎樣回復
    比如說孩子們會忽然在某一時間,一改之前的狀態,說話變得粗魯可怕,讓父母深感陌生和震驚,其實這往往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特殊敏感時期,如果父母不知道,選擇了錯誤的處理方式,很有可能埋下禍根,對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討厭媽媽,我要打死你!」
  • 《我討厭媽媽》告訴你有多愛媽媽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有關媽媽的繪本——《我討厭媽媽》。這本繪本吸引我的原因在於它的名字,孩子一般都很愛自己的媽媽,為什麼他會討厭媽媽呢?先讓我們來看看這本繪本的作者。這讓我很想知道,他到底覺得媽媽怎樣呢?這張圖是上一張圖的延伸,畫面、背景都沒有任何變化,而小兔子依然坐在椅子上,頭一撇,微微向上揚,眼睛閉著,兩隻耳朵也是有些彎曲,左邊出現三個字:"好討厭。"
  • 【薦書】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為了代際傳承,貴婦們只能拼到死
    圖片來源:Time out) 這裡是紐約最昂貴的住宅區,環境怡人,好學校林立,這裡更是紐約最富有的人聚集的地方,連空氣中都滿是錢的味道。 當耶魯人類學博士薇妮斯蒂·馬丁一家計劃搬到上東區時,她對這裡的生活規則還一無所知。從此刻起,她開啟了一場過關打怪生存戰。她在《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中記錄了在那裡為期六年的生活故事。
  • 《幻世浮生》中的自戀型人格障礙
    《幻世浮生》中的自戀型人格障礙 紫膺/文 看電視劇《幻影浮生》時,我想,要是主人公
  • 桂聲網評│讓教育成為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利器
    桂聲網評│讓教育成為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利器 2020-12-22 1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電影《春潮》:我恨我媽媽,所以我活成了她最討厭的樣子
    這位名字頗具中國古典氣質的攝影師,其實是個十足的美國人。自2005年起他在中國開始了攝影生涯,這位擅長長鏡頭拍攝的攝影師,近幾年為《艋舺》、《風聲》、《武俠》、《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以及《七月與安生》等國產影片掌鏡。導演楊荔鈉是吉林長春人,《春潮》正是在長春拍攝。其中的主場景,還是在她大姨家的老房子裡取的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