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那麼它的行政由來,以及變革到底如何,今天沽酒客來給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瀘州,夏、商時屬梁州域。周代屬巴國轄地。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春,秦惠文王派張儀和司馬錯滅巴、蜀,於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設置巴郡,管轄川東、川南、黔北,包括瀘州在內的大片地區。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為36郡,今瀘州全境屬巴郡轄地。漢承秦制,西漢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封趙國(諸侯國)相蘇嘉(亦作蘇息)為江陽侯,以獎其徵討淮南有功,瀘州才有了建制江陽縣(不夠今天這個還有一些新的說法,暫時留存),設治於長江、沱江交匯處。至此,江陽成為長安中央郡縣制裡面的名邑。
《史記》卷十九載:「漢景帝前元六年四月壬申,趙相蘇嘉以將軍擊吳楚有功,封江陽侯,二千五百零七戶」。
《水經注》載:「江陽縣枕帶雙江,據江(長江)洛(沱江)會口,漢景帝前元六年封趙相蘇嘉為江陽侯。」為瀘州秦漢時為江陽縣的最早文獻依據,也是文獻記載可查的瀘州政區建制之始(江陽簡問世後這個被提前了)。
《春秋傳》曰「水北為陽」,江陽因處長江之北而得名。
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犍為郡,領江陽縣。
西漢末,公孫述割據四川,江陽縣為益州所轄。東漢獻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置江陽郡,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各代沿用。至南朝梁武帝蕭衍大通初年(公元527——528年)割江陽郡,建置瀘州郡。
梁武帝大同年間(公元535——546年)建置瀘州。宋史樂《太平環宇記》載瀘州是「梁大同中置」。經考證,梁武帝於大同十年(公元544年)徵「夷僚」置戎州(今宜賓),同時取消以西江陽郡置瀘州。
段玉裁說「梁置瀘州,至馬湖江口,馬湖江即瀘水,故曰'瀘州」也。」馬湖江概指今三峽至金沙江一段長江河道,別稱瀘水。瀘州建置於江陽,從此相沿成習,以後置所多有遷徙、改名,均未離開瀘字,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
梁置瀘州,領郡一:江陽郡;轄縣江陽縣(治所)、漢安縣(今納溪縣大渡口鎮)、綿水(今富順趙化鎮);戍一:安樂戍(今合江鎮)。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效法秦制,改州為郡,以郡統縣,遂改瀘州為瀘川郡,隸屬西南道行臺。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廢全國諸郡,實行州縣兩級制,瀘川郡復為瀘州。武德四年(621年)升瀘州為都督府,委派開國功臣程咬金鎮守,轄1州7縣14羈縻州。
宋太宗時,調整全國政區,瀘州隸屬劍南道,宋真宗鹹平四年(1001年),四川分為四路,瀘州屬梓州路。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在瀘州設置瀘南安撫司,統管瀘州、敘永、長寧沿邊之地。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路安撫使。宋、元之際,蒙軍入侵,瀘州城先後遷治於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磧、合江安樂山(今合江筆架山)最終筑州城於今合江焦灘鄉神臂山,堅持抗擊元軍達35年。元朝,瀘州屬重慶路。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瀘州直隸四川行中書省,洪武九年(1376年),直隸四川布政使司。清嘉慶七年(1802年),瀘州置川南永寧道。民國初,改瀘州為瀘縣,置永寧道。民國ニ十四年(1935年),設置第七行政督察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1月,川南人民行政公署(省級政府)駐瀘州,設置瀘州專署、瀘州市(縣級市)。1960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瀘州專署,所轄市、縣劃歸宜賓專署管轄。1983年3月,國務院同意成立省轄瀘州市。目前,瀘州市行政區劃轄三區四縣,分別為江陽區、龍馬潭區、納溪區,瀘縣、合江縣、敘永縣和古藺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