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看完,你能說出來的詞語,是這部電影給你留下的印象;
《姜子牙》這部電影,我看的午夜場,晚上十二點開始;看到後面有點發困,看完我還能記得的,是電影講述的基本故事情節,還有以下幾個信息:
畫面很不錯,骨頭製成的風鈴,玄鳥的慰藉,卻能將這些怨靈帶回家;
個體和眾生的利益選擇;
申公豹的報恩;
妖怪的前後態度反差大;
師尊上面還有師父;
故事本身很簡單:簡單點描述就是姜子牙救蘇妲己;
詳細點說:
為了達成師尊一統三界的目的,在狐妖的同意之下,狐妖和蘇妲己被師尊用宿命鎖,但是之後師尊沒有兌現讓狐妖封神的承諾,狐妖作亂三界,師尊命姜子牙除妖 ,沒想到在行刑時,發現一個無辜者並救下她,為此姜子牙被懲戒,多年後發現無辜的蘇妲己並就此展開尋找狐妖和解開宿命鎖的道路,最後宿命鎖解開,蘇妲己卻被師尊在解決狐妖時,一同被解決了;最後姜子牙興師問罪師尊,震動師祖,師尊得到應有懲罰的故事;
我和幾個親朋好友一起看的,看到我旁邊的小姐姐在發朋友圈,我說,你寫個簡單的影評唄,後面我看了下,是關於守護的,而其實這點,我沒有怎麼感受到; 這引發我去思考,電影本身的質量和給觀眾的印象相關的內容;一部電影,就像一道菜,而每個觀眾的口味都多多少少不一樣,但是也和食物一樣,只要廚師用心,用新鮮飽滿的食材,用心烹飪,那麼大部分的觀眾,都不會覺得這道菜不好吃;
當食物豐富,不再匱乏,且口味多樣,觀眾的選擇沒有什麼成本,那觀眾的要求自然就隨著提高;這樣一來,觀眾本身的個性化的東西也會慢慢顯示出來;於是眾口難調;
從電影這道菜的本身出發,在這個時候,光是用心,用好的食材等,已經不能滿足這部分選擇眾多的挑剔的觀眾了;想在這麼多的菜品中脫穎而出,就需要各個角度去對比和贏得勝利;或者去嘗試產生新的口味,不過這種方式風險極大,兩極分化嚴重。
從觀眾的角度出發,觀眾本身可以按不同方式被分類,這裡先只按一種情況按我的理解分類,其他類似,電影行業專業者,影評大v,熱評網民,只發發朋友圈的,湊熱鬧看電影的;這裡是根據影響範圍的,頭部的人,也基本影響著電影的評分,畢竟排在後面的人,沒有做太多的發聲,雖然這群人最多;當發出評論和影響最多的這群人,喜歡且習慣吃辣而這道菜不辣時,那麼這道菜就不那麼受眾了,即使還有其他不喜歡吃辣的人,這些吃辣的人,可能覺得吃辣,消耗太多精力了,比較喜歡清淡的,簡單的,或者他們不習慣吃辣,或者說,他們跟不上。
另外,跟品嘗美食一樣,看電影之前,可以先漱下口,把嘴巴洗乾淨了,不然,你看電影之前心情很差的話,那大概率它不能給你好的感受,就像你吃了shi再去吃北京烤鴨,那不要太美味;
回到電影本身,我輸出下我自己的簡單看法,僅代表我個人的口味,和吃過後的感受:
A 電影的畫面效果給我的印象最深,即使有參考其他動漫,無可厚非,這取決於我看過的動漫,參考太多可能會反感;這裡不會;
B 故事本身簡單易懂,沒有講經典的故事,不然大家都該睡著了吧,選擇了救妲己展開,但是正派大boss涉黑,這種還是有些老套;
C 有些情節,有點沒太必要,比如妖怪那段浪費了太多時間,相比,在一些主題上,點到為止,沒有深入一點討論,比如個體和蒼生的選擇,有點硬套的感覺,還有天外有天這個;
D 整個過程,像在平淡的講一個故事,沒有激發太多的歡笑或者淚水,倒是狐狸的形象,帶著面具,小姐姐跟我說有點恐怖,而我沒感受到;其他的,大概事後回想,不會記得太多;就當是放鬆。
最後,想起不同領域中,對一件作品的質量的評價:一臺手機,重在效率;一個處方,重在效果;一道菜,重在材料和味道;一幅畫,重在似或不似,等等,但這裡只是重在,再深入呢? 這道菜,是不是還要考慮營養,考慮受眾是否吸收得了這個營養,考慮各個成分的比例,考慮保質期,還要考慮不要讓觀眾選擇負擔太重;等等;
畢竟,物質太豐富的時候,可能身體也會越來越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