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黃金時代》臺灣獲獎,內地出版社:寫得很精彩我們不敢發

2020-12-24 娟娟小廚娘

1984年,王小波跟著妻子李銀河到匹茲堡大學陪讀,學的是小學英語對話

一個叫許倬雲的歷史系教授認識了他,並讀了《黃金時代》的初稿,認為他不應該把才華浪費在無意義的牙牙學語上,應繼續創作。

此時的王小波,就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許倬雲決定全程指導他修改《黃金時代》

王小波

許倬雲是歌手王力宏的舅公,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夏威夷大學、匹茲堡大學教授,主攻歷史。

那時去美國留學的中國人很少,許倬雲對王小波很感興趣,不僅因為都是黃皮膚的中國人,還因為這個貌不驚人的年青人思維獨特、經常語出驚人。許倬雲在中國古代歷史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別卓著,在他看了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後,決定親自打琢這塊璞玉。

《黃金時代》被稱為最後一個傷痕文學,意思是最後一個可以傳世的作品。

在書中,王小波極盡諷刺、嬉笑怒罵的筆調,討論的卻是一個嚴肅的人性問題。在這部作品中,主人公王二一直竭力證明自己是「存在的」,而女主角陳清揚一直想要證明自己是「清白的」,兩條主線的穿插融合很鍛鍊作者的思考和寫作能力。

但在處理這兩者交融的過程中,王小波的初稿仍流於「膚淺的狂歡」,極不成熟。

為了幫助王小波認識到文學和歷史的嚴肅性,許倬雲對他說:「你的文字寫得太松、太浪費,要鍊字鍊句,要乾乾淨淨。你對問題的思考應深入,在表達形式上要有節奏,要有歷史感和音律美。」

匹茲堡大學2年,王小波在許倬雲的傾心指導下完成了《黃金時代》第二稿。

經過這次修改,王小波的寫作水平突飛猛進,但他對自己的作品卻越來越不滿意,決定改學歷史。

「在我看來,偉大的作品只能誕生於它置身的歷史中,只有在歷史之內,一部作品才可作為價值而存在,作為藝術而被發現,並被評價。」--米蘭.昆德拉

1988年,王小波回國任教,一邊鑽研歷史,一邊發表基於歷史研究的小說文集,為再次修改《黃金時代》打基礎。

1990年,王小波終於完成了《黃金時代》的終稿,並把它寄給了「伯樂」許倬雲。許倬雲一直沒有忘記王小波和他的作品,很快就把這部作品推薦給臺灣《聯合報》副刊。

當時《聯合報》副刊是臺灣文人扎堆的地方,包括瓊瑤、三毛、席慕容都曾在副刊獲過獎。時任《聯合報》副刊主編的是詩人瘂弦,也是席慕容的半個導師。

在瘂弦的主持下,大家對入選的50篇小說進行了篩選,《黃金時代》進入決賽的5篇之內。經過投票,《黃金時代》和另外一篇小說並列中獎,大家一致認為:文字寫得最好的是《黃金時代》,具有明顯的卡夫卡特徵。

1991年,《黃金時代》先是由臺灣《聯合報》連載,接著由臺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出版,並於1992 年由香港繁榮出版社發行包括《黃金時代》在內的三篇小說合集。

不過,90年代初期的香港正沉浸在「風月文化」中,為了讓這部作品更賣座,商家給書命名為《王二風流史》,收入「風月系列」。這讓王小波很不快,更惹來內地作家的不滿。

當時,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丁東看了這本書後,他預感到王小波將要橫空出世:「像《黃金時代》這樣既有先鋒性,又有可讀性 ;既讓人哭笑不得,又讓人掩卷長思的傑作,還真不多見。」

在那時,國內很少有人注意到王小波和他的《黃金時代》,敏銳的劉心武通過報紙獲知了《黃金時代》獲獎的消息,託人輾轉找來這部書。

看完之後,作為「傷痕文學」泰鬥的劉心武忍不住感慨:「王小波的語言仿佛磁石般吸引住了我,一種閱讀快感與驚詫躍動在我的心中。這本書不是一般的好,是太好了!」

哲學博士何懷宏也恰巧看了這部書,他更驚訝於王小波在處理「被誣陷打瞎隊長家的狗」,以及女隊醫陳清揚是不是「破鞋」這兩個問題上的辯證哲學。他說:「王小波證明了世界上存在著兩個體系 :一個來自存在本身,一個來自生存的必要。」

上述文學家、哲學家的評價,完全剝離了王小波對性的大量描寫,直接抖露出這部書的創新性、文學價值和藝術魅力。這是完全不同於後來國內出版社以及大眾輿論的看法,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純粹藝術評價。

1993年,在這些著名作家、哲學家和王小波朋友的推薦下,《黃金時代》被送到一家出版社。編輯們在讀這部書時擊節稱讚:「《黃金時代》像雲南荒山老林裡一首高亢不屈的情歌,值得出版。」但是,主編出於內容的敏感性,拒絕發行。

隨後,中山大學文學教授艾曉明又找到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社聘請的外編陳瓊芝很看好這本書,但領導卻不肯出。艾曉明很難過 :「這部書是銀河送到我家的,那天小波喝醉了酒,所以她才瞞過去。」

因為這部書被多個出版社拒絕,王小波變得自暴自棄,整日昏沉,逢酒必醉。

心疼丈夫的李銀河,不願意看到他沉淪,就偷偷託朋友為《黃金時代》在國內出版到處奔波。

與此同時,十分欣賞王小波的丁東也正在為他到處奔走。他先後把這部書推薦給黃河出版社、十月雜誌社,得到回到都是:「小說寫得很精彩,但我們現在不敢發。」

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中國知青之父」趙凡的女兒-華夏出版社編輯趙潔平偶爾得到了消息,她決定出版《黃金時代》。

1994年,趙潔平趁主編出差,通過華夏出版社推出了《黃金時代》。結果就是,趙潔平被嚴厲警告,出版一事再次夭折。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在家中痛苦去世。

據說,他在死前曾痛苦地大叫一聲,牆上、桌子上滿是咬痕。令人遺憾的是,他的妻子李銀河此時正在美國遊學,鄰居也沒有注意。

就這樣,一顆鮮活的生命在黑夜中痛苦地離開了人世。

王小波的猝死在文化圈沒有受到重視,他的葬禮也像北風肆虐過的曠野,冷清而悲壯。

對中國人來說,最容易寬宥的、最值得尊重的也許只有死者了。

1997年5月,花城出版社隆重發行了《黃金時代》、《白銀時代》和《青銅時代》三部曲,以此悼念這位「中國的卡夫卡」。

但是,這位唯一被別人讚譽的「中國卡夫卡」,卻沒能在生前看到自己的作品問世。

王小波說 : 「性不需要任何理由,它存在著,像風一樣自然。」事實上,《黃金時代》並不是一部傾向於描寫「性」的作品,作者只是試圖把被壓迫的人性通過「性」這一造物主的夾門,向過去的時代索問生命的本質和存在的意義。

和其他的「知青文學」不同,王小波沒在作品中體現出大量的痛苦和扭曲,也沒流露出對意識形態的反抗,而是通過純粹而荒誕的描述,以「性」為介入點,完成關於個體存在和生命本質的思考

那不應該是「黃金時代」,而是集體「狂歡時代」裡王小波們對存在的質疑。

就像王小波在書中說的那樣:「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十年磨一劍,《黃金時代》一書在意象詞的使用,以及正比、反比、曲解、模擬等表現形式的使用,以及逆向思維、歷史本質和中國文學音韻美的積澱,無一不向世人展現著當代頂尖文學的魅力。

高曉松多次強調:「王小波在我讀過的白話文作家中絕對排第一,他在我心裡是神一般的存在。」

魯豫在演講中也曾經感慨:「王小波的文字,什麼時候讀起來都特別解渴。」

生前冷清,死後哀榮,也許這就是偉大作家的命運。

幸運的是,隨著王小波的作品越來越流傳廣泛,熱愛、學習、效仿他的作者不斷出現,甚至結集出版了《王小波的門下走狗》,還有人組織「重走小波路」的活動。這都說明,王小波雖然英年早逝,但他營建的文學天地,仍然具有旺盛的活力。

2018年,王小波的《黃金時代》三部曲再次出版,給了世人再次靠近那顆孤獨靈魂的機會,形成了新的「王小波熱」。

正值「雙11節」,這套原價【143元】的系列叢書已優惠至【99元】,熱愛文學的朋友點擊上面連結看看吧。

相關焦點

  • 王小波用20年寫成「黃色小說」,內地拒絕發表,臺灣發表獲獎
    1997年4月,王小波因心臟病猝死,年僅45歲。臨終前,妻子李銀河在英國訪問不在身邊,同事聯繫到李銀河,但沒告訴她實情,只讓她速速回國。去機場接機,同事對她說了一句話,李銀河瞬間虛脫崩潰!同事說:「王小波真是詩人啊,走得也特別詩意」。本來心存僥倖的李銀河才確定王小波已經去世了。
  • 王小波《黃金時代》:肉體的歡愉,是時代變革下唯一的精神武器
    王小波在外人眼中從小愛發呆,但其實發呆的大多數時間裡他都在思考,並從中得到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很小的時候,他的閱讀速度就比常人快很多,或許這些都為他後來的寫作奠定了基礎。《黃金時代》在港臺出版,卻遭內地出版社多次拒絕17歲的王小波懷揣著滿腔熱情和"浪漫的就是情懷"前往雲南做知青。
  • 王小波《黃金時代》:性描寫太多被當「小黃書」出版,那是他們沒看懂?
    《黃金時代》剛開始被妻子李銀河認為是天才之作,但在24年前的大陸文壇卻被編輯當成」禁書「拒絕出版,1992年時《黃金時代》才獲臺灣第十三屆《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獎,這次獲獎堅定了王小波成為職業作家的決心。
  • 王小波《黃金時代》雖細緻但並不猥瑣,更不是「黑暗」的角落
    他長得其實也不出眾,可以說長得還挺醜,蒜頭鼻、厚嘴唇,眼睛也比大,但是他的思想和文學素養與外貌正好相反。在當時網絡不發達的年代,自己的書可以被被外界認可只能通過,出版社出版,但是我們也說過這本書的內容註定命途多舛。特別是那個年代,"性與愛"簡直就是"恥辱",他們就應該活在"暗處",不能被任何人發現的秘密。
  •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到底講了什麼故事?導致它成為「禁書」的
    01、《黃金時代》:臉紅心跳打開的「小黃書」,卻是光怪陸離的人性世界歷經20年才定稿的《黃金時代》,是王小波的「寵兒」,不知道有多少人把它當成人生中的第一本「小黃書」來看。1992年香港繁榮出版社出版時,直接定名為《王二風流史》。不是說看這本書的人,審美有多低俗,所謂食色性也。
  • 王小波寫了大半輩子「黃色小說」,有趣的靈魂把欲望寫得淋漓盡致
    ——王小波《黃金時代》中國人「談性色變」,他卻把性寫在了前端一談到性,大多數中國人都避猶不及。中國人骨子裡的刻板和封建,不允許把這個詞彙拿出來在大庭廣眾之下談論。有的時候關起來說也不行。可是王小波這個人,不僅看破了性,還說得很透徹。有趣的靈魂浪漫至極,卻還是擁有和常人一樣的苦痛王小波這人長得不咋地,骨子裡卻很有趣。
  • 王小波《黃金時代》赤裸和粗俗的描述、顯現出坦坦蕩蕩的真性情
    1992年香港繁榮出版社出版時,直接定名為《王二風流史》。不是說看這本書的人,審美有多低俗,所謂食色性也。在《黃金時代》中,王小波對男女之事的細節描寫,都是為「人性」的呈現。太過含蓄的,根本不是王小波的風格。
  • 李銀河初見王小波:沒想到這麼醜,王小波一句話,讓她淪陷了一生
    在大學期間,王小波和李銀河結為夫妻。在王小波和李銀河的愛情中,兩個人從不在乎形式。李銀河去了北大當博士後,王小波邊在大學任教邊寫小說。到了1992年初,《黃金時代》終於在港臺發表並獲獎,獲得了聯合報25萬臺幣。
  • 《黃金時代》尺度大堪稱「小黃書」,王小波:沒有性的人生不完全
    自古以來,無論現實還是在文學作品中,「性」都是較為避諱的話題,即使是在虛幻的小說世界中,也很少有作家敢特意去描寫「性」。然而,最近無意中看到了作家王小波的一部《黃金時代》,卻刷新了我的認知與見解。在《黃金時代》中,作家王小波硬是將避諱的「性」寫到了極高的高度,讓人不禁心頭一震。
  • 王小波《黃金時代》,尺度描寫太出格,網友:不敢光明正大地看
    王小波逝世已經二十三年了,生前他無論如何都出版不了的書,在二十三年間一版再版,吸引了許多讀者。他的粉絲不斷地冒出來,他們對王小波的文學才能佩服得五體投地,對他的天才和霹靂激賞不已,紛紛聲稱自己願意做王小波的門下走狗,甚至有一位女作家調侃稱,自己願意做王小波門下的一頭母驢。
  • 王小波艱辛的成名
    在計算機房打雜,考貨車駕照,王小波的理想依然是小說家。1994年《黃金時代》出版後進不了正規發行渠道,王小波說「一本書的出版比寫作更加艱難」。本文首發於《‍三聯生活周刊‍》2007年第14期。‍‍‍我們準備了這期王小波去世‍10周年的紀念雜誌,限量100份。點擊圖片購買王小波紀念套裝。
  • 李銀河初見王小波:怎麼能這麼醜?王小波一句話,讓她淪陷了餘生
    他給李銀河寫情書,超級浪漫熱情的那種「我想你做夢也想不到我會把信寫在五線譜上吧。五線譜是偶然來到的,你也是偶然來的。不過我給你的信值得寫在五線譜裡呢。但願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在國外,他們生活得很清貧,每個月的夥食費只能靠銀河幾百美元獎學金去維持。迫不得已,他們倆都會打一點零工,諸如當服務生、裝修等這些最底層的工作。沒有人知道,這小個子女人是社會學家,這大個子男人是作家。王小波的大哥王小平對李銀河說:「小波靠寫小說沒法維生啊。」
  • 性描寫太直白,小說沒人敢出版,45歲英年身亡的王小波意外火了
    1982年,結婚2年多的李銀河申請去國外留學,王小波也想去,但他除了國學拿得出手,其他的都不是很擅長,加上英語太差,不得已還是舔著臉靠著瞧不起的國學也去了匹茲堡大學。留學期間,李銀河和王小波租住在一間小房子裡,靠著打工賺錢勉強維持生活,別人笑話王小波是「陪讀家屬」,只有李銀河支持他不能放棄文學才華。「你就踏實在家寫小說吧,我來想錢的事兒。」
  • 王小波因「醜」嚇跑女友,和妻子恩愛20年,妻子:愛你就像愛生命
    我很討厭自己不溫不涼的思慮過度,也許我是個壞人,不過我只要你吻我一下就會變好呢。我真的不知怎麼才能和你親近起來,你好像是一個可望不可及的目標,我捉摸不透,追也追不上,就坐下哭了起來不管我本人多麼平庸,我總覺得對你的愛很美。你真可愛,讓人愛得要命。你一來,我就決心正經地,不是馬虎地生活下去,哪怕要費心費力呢,哪怕我去犧牲呢。
  • 王小波45歲暴病離世,用牙咬牆牙縫鑽灰,朋友卻說:走得很詩意
    王小波45歲暴病離世,用牙咬牆牙縫鑽灰,朋友卻說:走得很詩意說到王小波,在上個世紀後半段,他的名聲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甚至他的妻子李銀河曾宣稱:「如果小波不死,或者最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就是他了」。而王小波的小說《黃金時代》,更是被視為這位怪傑最傑出的代表作。
  • 王小波:憑藉「黃色小說」一戰成名!被高曉松捧為神一般的存在
    原來,這本書中有大量性的描寫,還寫的十分細緻,因此他的作品被誤解為「黃色小說」!而出版社為了提高銷量,便將書名改為《王小二風流史》。這本書就是《黃金時代》。作者王小波得知自己的書被改成這樣的名字後,哭笑不得,但好歹也出版了。在大陸,這本書的出版經歷只能用「坎坷」二字來形容。我們中國人是比較內斂,不願意公開談性的。
  • 李銀河初見王小波:你好醜!王小波氣得罵一句話,卻讓她淪陷了
    」所以,王小波便開始構思《黃金時代》,前前後後改了10年,到40歲時,王小波才滿意的說可以出版了。《黃金時代》這本書先在在臺灣出版,還一舉獲得了《聯合報》最佳中篇小說獎。同年,《黃金時代》又在香港出版,卻被改為《王二風流史》,還是被當做「小黃書」,或者說是倫理小說!
  • 初看不懂陳清揚,再看戀上王小波,《黃金時代》王小波的「神」作
    《黃金時代》是我看王小波的第一本書,也是我第一次從閱讀中感受到王小波的文字,直接,粗放,又不缺乏細膩和真誠。王小波寫過很多書,有雜文和小說。我忘了自己為什麼選擇先從《黃金時代》看起,也許是因為下面這段話太常見,以至於印象深刻。
  • 《黃金時代》背後的女人,為王小波生前身後事嘔心瀝血、背盡罵名
    談起當代文學,王小波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而談起王小波,則又繞不開一個女人——李銀河。1993年,《黃金時代》書稿被中國戲劇出版社、《十月》刊物、《黃河》刊物、北嶽文藝出版社等眾多雜誌社接連拒絕出版,理由是「《黃金時代》這本書對「性」的描寫太過赤裸,內陸不敢出版。」在王小波和李銀河兩人的奔波下,直到94年《黃》的書稿才問世,可僅僅三年後,1997年,王小波的便溘然長逝。
  • 王小波《黃金時代》:荒誕不羈的「性」描寫,實則是對時代的控訴
    二十一世紀的到來,我們現在對性這個概念都非常的客觀並且認同,性這個字早就已經成為了美學的一個分支了。試想在當時那個年代裡,人們一談到「色」、「性」就會臉頰緋紅,根本不會去細說。性就理所當然地成了傳宗接代的儀式,無論是知識分子還是農民工人,對性生活的事情都不太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