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歌手》從哪裡來
先表個態,《我是歌手》是屬於韓國的。
說正經的,這檔節目最先由韓國 MBC 在 2011 年推出,剛播出的那幾期其實在競爭激烈的韓國綜藝市場並不出跳,但是卻在社交媒體上意外地獲得了很多關注,一些音樂和文化圈的「大 V」紛紛讚揚了這個節目「對於音樂的尊重」——於是,在 K-POP 文化盛行的韓國,這樣一檔「老年」音樂人(第一季歌手平均年齡 38.6 歲,平均出道 15 年)的音樂 PK 比賽,意外走紅了。
隨後收視率走出了條平穩的上升曲線,第一季最高收視率達到了 20.7%,而「大叔大媽」們在舞臺上演唱的歌曲(有許多是韓國家喻戶曉的經典曲目)迅速排到了各大音樂排行榜的前列,節目也得到了韓國總統的點讚。
正在為湖南衛視尋找新節目模式的洪濤(《我是歌手》的總導演,報排名能急死人那個)發現並引進了這檔節目。2012 年發生了兩件事,湖南衛視因《快樂女生》違規而被總局禁止舉辦選秀節目一年,浙江衛視推出《中國好聲音》,一舉成名。
《中國好聲音》的成功給湖南衛視帶來了競爭壓力,但對於《我是歌手》卻是一件好事。一方面,「好聲音」帶動了許久不見的全民音樂熱情,另一方面,「好聲音」成功後出現了許多模仿者都主打的「選秀」和「草根」,《我是歌手》定位在「專業歌手」的模式「意外」地成為了差異化的代表。
於是湖南衛視順水推舟,一方面在宣傳上將這種「差異化」放大,另外一方面也把它做為 2013 年開年首檔節目,趁著《好聲音》結束幾個月內大家的熱情,營造出一種強強對抗的局面。
2013 年 1 月 18 日,《我是歌手》正式來到中國。
這檔節目有多火《中國好聲音》與《我是歌手》第一期開播時的收視率分別是 1.477% 和 1.434%,幾乎是處在同一基準線上,第一季結束時,《好聲音》在收視率上仍要領先於《我是歌手》不少。
儘管如此,前 12 期 2.11%,總決賽 4.12% 的平均收視率,同時段排名第一;13 期節目近 7 億次網絡播放量;歌王之夜 「我是歌手」微博熱門話題突破 1 億次;「我是歌手」在百度的用戶關注度、媒體關注度分別達到 120 萬、4000 萬——這些枯燥的數字其實就是在說,《我是歌手》第一季表現還不錯。
湖南衛視因「禁令」,在 2012 年全年只拿到了 18 個收視冠軍,而在《我是歌手》的帶動下,2013 年第一季度就拿回了 20 個。
在接下去兩年,《中國好聲音》第二、三季平均收視率與第一季相比都出現了下滑,第二季 2.35%,第三季 2.01%——儘管仍然是同時段第一,但論影響力還是話題性都大不如前;而《我是歌手》在吸引到越來越多大牌歌手加盟之後,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的收視曲線:第一季 2.11%,第二季 2.17%,到韓紅、孫楠、胡彥斌等一線歌手紛紛加入的第三季,平均收視率更是漲到了 2.66%。
(韓磊收穫的不僅是「歌王」,還有很多覺得他「萌萌嗒」的年輕粉絲)
你可以從另一個角度體會到這個節目的火爆。當你跟別人說你是李健粉絲的時候,大多數人都不會再問「李健是誰」,或者把他和李志弄混;你可以更加安心地把韓磊、黃綺珊的歌放進手機裡,或者自稱是他們的粉絲,而不會遭到朋友異樣的眼神;而喜歡了古巨基、黃麗玲多年的同學,也終於找到了組織,可以揭竿而起,大膽地在朋友圈釋放壓抑多年的情懷了。
還有一個測試方法,這幾天翻看你的朋友圈,看各種朋友變成話嘮。
節目中的歌手有什麼特點讓這些已經成名,實力在伯仲之間,許多還是多年好友的歌手登臺真刀真槍的比賽,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尤其是在剛開始,歌手們並沒有看到平臺給我帶來的價值時。
這也是為什麼《我是歌手》第一季與現在的第三季陣容相比,要「寒酸」很多的原因。總導演洪濤在接受採訪時說,為了湊齊第一季的歌手,「幾乎花光了 20 年積累下來的人脈」。
韓版《我是歌手》首先吸引到的都是出道時間長,並不是當紅,但歌唱實力不俗的歌手,這些歌手有的已經功成名就,把上這個節目當成一個好玩的事兒;有的,則希望借這個節目可以在商業和影響力上迎來「第二春」。
中國版的《我是歌手》也延續了這一思路,如果你翻看第一季的歌手名單:羽泉、林志炫、楊宗緯、黃綺珊、彭佳慧、辛曉琪、周曉鷗、沙寶亮、尚雯婕、陳明、齊秦、黃貫中,你大多聽過他們的名字,喜歡他們的一首或者幾首歌,但如果要你掏錢去聽他們的演唱會,你或許要猶豫很久。
(林志炫在《我是歌手》第一季裡成了「男神」)
《我是歌手》要做的就是再「推一把」,通過節目讓歌手們的商業價值能夠更順利的變現,這也是歌手們來這個節目最大的動力,當然也就成了《我是歌手》一直火下去的必要條件。
節目給「歌手」帶來什麼每一季的《我是歌手》都會出現一兩位代表性的人物,通過節目在短時間內獲得了巨大關注。第一季的林志炫、黃綺珊,第二季的鄧紫棋、韓磊,第三季的李健。
首先是歌手影響力和粉絲數的提升,以第二季為例,根據樂視網(第二季的網絡獨家播出平臺)公布的「《我是歌手》第二季」大數據,賽程前後歌手在新浪微博粉絲數增長最快的三位分別是韓磊(增長 1124.26%)、鄧紫棋(增長 575.42%)以及曹格(增長 230.11%)。
隨之帶來的便是明星商演價格和演唱會門票的銷售增長。此前有媒體報導說,黃綺珊在參加《我是歌手》一個月後,商演價格就翻了數倍到 50 萬元;鄧紫棋在節目之後隨即展開了內地巡演,不僅場場爆滿,主辦方還不得不加場來滿足歌迷的需求;最新的例子則是第三季的臺灣歌手黃麗玲,她的演唱會門票在開票兩小時內就被搶光,在總決賽彩排時被主持人汪涵「口播」。
(鄧紫棋是《我是歌手》開播以來最大的受益者)
以及更多的合作機會。比如曹格在參加完《我是歌手》之後又帶著女兒參加了《爸爸去哪兒》(結果被女兒搶了風頭);第一季的「歌王」羽泉不僅舉辦了巡演,連續推出了兩張專輯,還受邀參加了《最美和聲》、《中國好歌曲》、《奔跑吧兄弟》等綜藝節目,讓此前一度還傳出解散消息的兩人重新成為了「中國好組合」。
芒果臺為它砸了多少錢顯然,芒果臺為製作這樣一當火爆的綜藝節目也砸下了不少錢。
在此前媒體採訪中引用了「湖南衛視內部人士」的說法,第一季每期《我是歌手》的製作費為 500 萬元,第一季一共 13 期節目,也就是 6500 萬元,再加上前期一次性投入的舞美、燈光、音響等硬成本,第一季的總投入大概在 8000 萬元。
如果按照這種說法,那麼湖南衛視為三季節目投入的預算在 2 億到 2.5 億元之間。
一位國內節目製作公司的製片人說,這個數字有點高,他告訴《好奇心日報》:「一般前幾期會比較高,後面隨著情況穩定,知名度的提升,成本其實會低一些。」
一條百度「湖南衛視吧」詢問相關問題的貼子裡,一條回覆說「首期成本由於包括前期籌備,為 600 萬,從第二期開始單期成本大概是 100 萬。」,其中「最貴的是設備和樂隊,嘉賓幾乎零出場費。」
最近一條關於《我是歌手》製作成本的消息則說,《我是歌手》第三季總決賽籌備經費超過 1000 萬元,其中舞美服裝、動畫宣傳片製作、藝人費用三個板塊都超過 100 萬。
(《我是歌手》錄製現場,湖南衛視 1200 平米演播廳)
一名湖南衛視的工作人員並沒有評論以上任何一個數字,只是說「所有的支出都是依據收入量入為出,收入這邊高了以後,製作上面肯定也會有上級,比如設備,請樂隊這些。」
從我們參加總決賽採排的現場感受來看,湖南衛視這個 1200 平米演播廳整個聲音和音響效果和歌手身後幾十位樂團的現場伴奏結合在一起,的確比在電視機前觀看更容易打動你。知乎上有兩篇關於《我是歌手》音響水平和樂手樂隊的專業解讀,有興趣可以點擊。
這個節目賺了多少錢與所有電視臺的節目一樣,《我是歌手》的廣告收入主要來源於三方面:廣告的冠名權、植入廣告以及插播廣告。
冠名權是固定金額,通常由一家企業冠名。比如《我是歌手》一直由立白冠名,前兩季的冠名費分別為 1.5 億與 2.35 億,第 3 季包括其他各項權益在內的合作費用達到了 3 億。如果按這個數字計算,《我是歌手》在冠名上的收益就達到了 6.2 億。
與冠名費相比,植入廣告以及插播廣告則有更大的彈性,第一季剛開始時,一條 15 秒插播廣告售價為 8.6 萬元,但在過了幾期之後,迅速漲到了 13 萬元,而第一期總決賽廣告投標中,15 秒單條插播廣告價格最高達到 63 萬元。而據稱,今晚總決賽最貴的一條 15 秒廣告報價達到了 3500 萬元。
綜合此前的媒體報導,《我是歌手》第一季的冠名費為 1.5 億元,再加上其他大約有 1.5 億元廣告收入,首季《我是歌手》的總收益為 3 億元;第二季冠名權繼續由立白以 2.35 億拍得,而在廣告招標會上,各類廣告位售出 1.67 億,共計 4 億元,這還沒有算上總決收益與網絡獨播權收益。
即便按此計劃,湖南衛視從《我是歌手》三季節目中純收益也達到了 10 至 15 億元。
來源:好奇心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