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兩則與鳥有關的新聞引人關注:一是天津七裏海溼地候鳥過境,成群的東方白鸛捕食周邊魚塘的魚,養殖戶損失慘重,希望政府能合理補償。二是廣東順德人冼銓輝20年來將一片荒地變成樹繁林茂、處處鳥鳴的「鷺鳥天堂」,但因土地承包到期無力續租,希望政府能接管並給予相應補償。
兩則新聞,地域不同,性質相似,都因生態環境改善而帶來新問題。這樣的新聞首先令人欣喜。鳥類數量增多是生態環境改善的一個重要標誌。相關報導中,今年抵達天津七裏海溼地的東方白鸛數量是往年的三倍,養殖戶們儘管心疼損失,但大多選擇與鳥兒「和平相處」,而以前候鳥棲息地經常發生敲盆、放炮驅趕候鳥的事件。順德「鷺鳥天堂」被評為廣東省環境教育基地,展現出城、林、鳥和諧的自然畫卷。這些都說明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融入社會生活、就在你我身邊的具體實踐。愛鳥、護鳥也不能單靠個人力量,而要政府、民眾、志願者多方合力。萬鳥翩飛、鳥語花香,是自然之幸,也是人類之幸。
生態環境改善,絕大多數人是受益者,然而也有一些相關者遭受損失。魚塘變「食堂」,養魚人成了「餵鳥人」,損失誰來買單是個棘手的問題。順德「鳥叔」傾力護鳥,卻陷入無力續租的窘境,「鷺鳥天堂」出路何在,成了待解的難題。生態帳是大帳、長遠帳,經濟帳是小帳、眼前帳,個人經濟利益讓位於整體生態利益,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落實到具體的人和事上,不能只講大道理而讓主動保護生態的人吃虧。很多時候,保護生態的付出與收益並不對等。倘若積極作為者付出心血與金錢卻得不到補償,無所作為者反而享受生態改善的成果,顯然不公平。大道理之下,必須承認並關注保護生態者的合理訴求這個小道理,讓公益之人、付出之人不陷入窘境,才能真正促使更多人投身生態保護實踐。
大道理、小道理並不矛盾,可以兼顧,也理應兼顧。事實上,《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確規定:因保護本法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造成人員傷亡、農作物或者其他財產損失的,由當地人民政府給予補償。於情於理於法,相關部門都應積極介入,或補償損失,或接管鷺園,繼續擔當生態保護之責。現在的問題是,理念明確了,相關部門也有表態,但因為是新情況、新矛盾,如何解決尚在探索之中。據報導,有的地方已設立補償基金為野生動物肇事買單,有的地方為養殖戶買保險以賠付野生動物肇事損失,但鳥類魚塘捕食肇事損失補償機制尚無範例。順德鷺園更是獨特個例,政府接管鷺園將涉及徵地及大額資金支出,必須依法依規,儘管程序繁雜,也應儘快解決。
生態環境改善帶來的新問題、新矛盾,考驗著生態環境領域治理能力與智慧。新問題令人棘手,但客觀來說,相比扭轉生態環境被破壞所面臨的難度,新問題依然是小問題、次生問題,可以通過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去解決。對相關部門而言,如果因為沒有成熟的範例和明確的法律規定,就不願作為、敷衍塞責,顯然不是應有的態度。敢於擔責、迎難而上、調查研究,找出能用、管用的辦法並付諸行動,才不會讓小問題累積成大問題、新問題拖成老問題。目前的進展是,天津已經對候鳥捕食的影響進行摸底調查,為制定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具體辦法做準備。順德相關部門也表示盡全力保護鷺園,不會做任何商業開發。兩起生態保護事件帶來的矛盾將如何解決,人們拭目以待。
這兩起事件也給立法部門提出了新課題,法律在補償野生動物致害損失以及針對個人的生態補償方面亟待完善。加快完善生態文明法制體系,著力補齊制度短板,才能釐清併兼顧生態大帳與小帳,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保障。(劉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