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降將該如何安置?朱元璋:平等對待不可少,鎮固邊防還可優待

2020-12-20 見史簡談

序言:眾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時,跟元朝的戰爭其實並沒有結束,在洪武三年到洪武二十九年期間,又先後進行了八次「北伐滅元之戰」。那麼對於在戰爭期間抓獲的元朝降兵降將該如何安置,也就成了朱元璋所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故而,權衡利弊之下,朱元璋最終還是決定對這些降兵降將平等對待,而且對於那些願意為明朝鎮固邊防的,明太祖朱元璋出於鞏固邊防的考慮,甚至還會對其加以優待。對明朝邊防以及統一多民族政權的建立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徐達示意畫像插圖

元朝的降兵降將眾多

就好比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明朝北伐滅元的第一場戰爭中,明朝著名將領「徐達」就不辱使命,大獲全勝,生擒元郊王、文濟王及國公、平章韓札兒、虎林赤等官「一千八百六十五人,將校士卒八萬四千五百餘人」。——《明太祖實錄·卷五一》

繼而到了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明朝的第五次北伐滅元戰爭中,著名將領馮勝、以及藍玉北徵「納哈出」,又是大獲全勝,「降其眾二十餘萬」,繳獲的羊、馬、驢、軍需物資等不計其數。——《明太祖實錄·卷一八二》

也就是說,單是這兩場北伐遠徵,明朝就已經擒獲了將近30萬的降兵降將,更不乏一些元朝貴族。

並且這還是筆者經過對史料的篩選,從中找的人數比較多的數據,那些零散的一兩萬人以及幾千人的數據都沒列舉出來。

可想而知,單是這些降兵降將每天所要消耗的物資就勢必會是一個十分龐大的數字,而明初百廢待興,經曆元末時期的混亂,社會秩序以及經濟秩序都需要時間來恢復,百姓更是急需休養生息。

所以,如何才能妥善的安置這些元朝降將,勢必就成了明太祖朱元璋所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明朝對這些來自元朝的降兵降將肯定是不能悉數殺害的。即便封建時期的中原百姓對少數民族有偏見,甚至稱其為「蠻夷」也不行。

畢竟歸根結底,產生偏見的原因也只是因為文化體系以及風俗習慣上不同罷了,雖然封建時期幾乎沒有「優待俘虜」的政策。

但從本質上而言,若是明太祖朱元璋真的為了節省物資消耗而殺害這數十萬的少數民族百姓,那又與「暴君」有何區別,又該如何在明朝初建之際去進行下一步的「凝聚民心」?

更別提明朝推崇的是由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體系,講究「德政」,提倡」以禮治國「,且明朝初建,正是急需穩定民心之時,妄造殺戮顯然只會取得反效果,得不償失。

明太祖朱元璋示意畫像插圖

朱元璋平等對待元朝降兵降將

正如明太祖朱元璋曾說過的,「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他顯然也是清晰的意識到,封建時期的中原百姓跟少數民族的區別除了樣貌以外,充其量也就只是文化差異以及風俗習慣罷了。——《諭中原檄》

故而在對待這些元朝降兵降將如何安置的問題上,自明初時期開始,明太祖一直採用的就都是「招撫」政策,並不會在經濟上或者社會地位上進行虧待。

另外,明太祖朱元璋還在《大明律》中明文規定,「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國,許與中國人家結婚姻」,顧名思義,就是還能夠跟中原的百姓、甚至是皇室通婚。

諸如明太祖的第二個兒子「親王朱樉」,就曾於「洪武四年娶故元太傅中書右皿河南王擴廓帖木兒女王氏為正妃」,且不說其是「正妃」,並非妾室,這個滿滿中原氣息的「王姓」,也足以證明明太祖「平等以待」的舉措確實對促進民族融合是產生了深遠影響的。——《萬曆野獲編·卷三》

綜合這諸多案例,相信大家應該不難看出,明太祖朱元璋確實是把元朝的降兵降將和中原的百姓放在了平等的地位上,並沒有因為封建時期對少數民族的偏見而將其「劃分等級」、亦或者是進行「種族隔離」什麼的。

明成祖朱棣示意畫像插圖

從而也就導致終明一代,甚至還存在不少元朝殘餘勢力主動投奔明朝的現象,就好比史書所記載的,「故元詹事院副使南木哥、詹事皿朵兒只自河西率兵民二千餘來降」,並且類似的案例也絕非這一個。——《明太祖實錄·卷六七》

因為據《明實錄》上的不完全統計,即便是到了明成祖朱棣執政時期,主動向明朝投降的元朝殘餘勢力依舊絡繹不絕,永樂年間遷徙到明朝的總人數更是將近5萬餘人,無疑也足以證明明朝確實是對這些降兵降將以及其他一些躲避戰亂的元朝流民都進行了平等對待。

當然,朱元璋對這些元朝的降兵降將也不是什麼限制都沒有,就好比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就曾下令「禁胡服胡語」,也就是這些歸附明朝的元朝降兵降將不能再繼續說蒙古語了,也不能再穿蒙古的服裝。——《讀通鑑論·卷十六》

不過平心而論,這條屬實算不上什麼限制,頂多就是元朝降兵降將不能再說蒙古語、穿蒙古服裝了,人身的自由和權力其實跟中原百姓一般無二。

明朝北伐滅元之戰示意畫像插圖

朱元璋平等對待元朝降兵降將的意義

更別提在明洪武二年(1369年),在明太祖朱元璋決定「禁胡服胡語」之時,明朝的「北伐滅元之戰」還未正式開始,明朝實則僅僅只是推翻了元朝的政權,依舊有很多地區都屬於元朝的統治範圍,諸如遼闊的北方草原、山西、山西、雲南、貴州等諸多地區。

後續的「北伐戰爭」也多是為了奪回這些地區,這也就意味著當時的元朝殘餘勢力,實則仍然具備一定的機會「捲土重來」,明朝自然不得不防。

所以,若是站在統治者角度去看的話,明太祖朱元璋通過「禁胡服胡語」以及「通婚」的舉措無疑也能在潛移默化間實現對「元朝降兵降將」的同化。有效促進元朝的降兵降將跟「中原文化」體系的融合進程。

元朝降將示意畫像插圖

這也就意味著明太祖平等對待元朝降兵降將的舉措,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元朝降兵降將因不平等待遇而發生動亂,穩定社會局勢,另外一方面,亦是可以通過對明朝降兵降將的平等對待、甚至是優待來瓦解元朝殘餘勢力的威脅。

而且,元朝的降兵降將數量如此眾多,且大多數都經過系統的軍事訓練,甚至還不乏一些優秀的軍事人才,如果只是單純的為了「同化」而將其悉數化為普通百姓的話,顯然會有些「大材小用」不是嗎?

換言之,在這些降兵降將當中,勢必會有絕大多數會被重新編入明朝的軍事體系之中任職。就像明朝史書所記載的,「其取兵,有從徵,有歸附,有謫發」,其中的「歸附」所指,便是這些來自於元朝的降兵降將。——《明史·兵二》

寧王朱權示意畫像插圖

再比如明洪武年間由寧王「朱權」所率領的「朵顏三衛,多胡人精銳」,以及被安置在明朝近畿北直隸地區的「達官軍」,其主體也多是由這些降兵降將所組成。——《姜氏秘史·卷二》

而且據史書記載,寧王朱權在洪武年間就任藩王之時,「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一方面證明了「朵顏三衛」戰力強悍,另外一方面也足以證明明太祖朱元璋平等對待降兵降將的舉措,同樣也對明朝邊防的穩固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明史·諸王二》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內廷素有「武衙門」之稱的「御馬監」,其實也有相當一部分的人員是由這些降兵降將組成,不過由於其人數不多,在明初時期也比較低調,所以在這裡咱們不做過多贅述。

明朝吏部尚書李賢示意畫像插圖

朱元璋優待為明朝效忠的降兵降將

與此同時,為了能夠儘快實現對元朝殘餘勢力的瓦解,明太祖朱元璋甚至還極為「優待」為明朝效忠的降兵降將,即對軍營中降兵降將的待遇要高於明朝處於同級的官兵或者將領,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撫之當厚」政策。

咱們就以「達官軍」為例吧,明朝吏部尚書「李賢」就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其月支俸米,較之在朝官員,亦(多)三分之一,而實支之數,或全或半,又倍蓰矣」,這還只是達官軍中的普通士兵,就已然是在待遇上優於普通的明朝士兵了。——《日知錄·卷二十》

至於對那些元朝降將的待遇就更是豐厚,「且以米俸言之,在京指揮使正三品,......實支一石,而達官則支十七石五鬥,是贍京官十七員半矣。」——《日知錄·卷二十》

顧名思義,儼然其實際領取的米俸就已經超出了同級別明朝指揮使所能領取的十七倍還多。

明朝官員示意畫像插圖

若是按照普通人的角度來看,明太祖這種優待舉措確實是有點不合常理,甚至還有點離譜,畢竟同樣都在朝中任職,甚至明朝官員還要跟明朝更為親近,憑啥一個降將就能受到那麼優厚的待遇?當時的很多官員也確實就是這麼想的。

但若是放在明太祖朱元璋的眼中,那意思可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我們首先得知道明太祖朱元璋任用這些「指揮使」的目的是幹嘛的,真的就只是為了帶兵打仗嗎?顯然不是!

就好比洪武八年(1375年)五月,明太祖就曾派元朝降將前「往大同招撫其部屬」,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為了讓這些降將去邊防重鎮「策反」元朝殘餘勢力的。——《明太祖實錄·卷一百》

繼而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又「令擇胡兵可用者卯罕、阿魯溫沙」等人北還,「招諭虜阿札失等」,同樣是讓這些元朝降將去策反「元朝殘餘勢力」。——《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二》

這也就意味著明太祖之所以會優待這些元朝降將,其目的就是為了能借著元朝降將對蒙古諸部風土人情、文化體系、以及其所率舊部、屬官等方面的熟悉,來完成對元朝殘餘勢力的瓦解和滲透、亦或者是策反。

元朝殘餘勢力示意畫像插圖

大家想啊,元朝在到了明洪武年間後期以後,其實就已經被壓制到了北方草原地區,軍事實力上一度衰弱不說,物資也是極為匱乏,那麼面對明朝這「高官厚祿」的誘惑,以及眼前這「移動廣告牌」的盛情邀約,大家說這些元朝殘餘勢力會怎麼想?

很明顯,必然會有相當一部分元朝殘餘勢力願意接受明朝的「邀約」,同意歸附明朝的!

如此一來,此消彼長之下,明朝越來越強,元朝殘餘勢力則越來越弱,又怎麼可能不會出現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伴隨著「第八次北伐滅元」之戰的結束,明朝基本解除了元朝殘餘勢力對明朝政權的威脅,確立其封建統治地位之情景呢?

元末農民起義示意畫像插圖

結束語

簡而言之,在元朝降兵降將該如何安置的問題上,不論是為了明太祖朱元璋自己,亦或者是為了明朝政權,明太祖都斷然不可能將其悉數斬殺,即便這些降兵降將原本是兵戈相向的敵人也不例外。

因為作為一個統治者,明太祖首先要考慮的必然是怎麼做才能更好的保證明朝政權的利益,也就是能讓剛剛建立的明朝政權擁有一個更為安穩的發展環境。

所以,「平等對待」、甚至於對那些願意為明朝鎮固邊防的降兵降將「加以優待」也就成了必然,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安穩民心,給百姓留下一個「仁義」的好印象,有利於明朝「民心的穩固」,藉以預防重蹈元末農民起義之覆轍。

明朝政權示意畫像插圖

另外一方面則是可以較為全面的發揮出這些降兵降將的能力,知人善任,發揮出其強悍的戰鬥力,以及其更為熟悉元朝殘餘勢力風土人情的「策反」能力,繼而逐漸瓦解元朝勢力,即便無法悉數策反,但元朝內部的「隔閡」必然是與日俱增。

而這一點,相較於由明朝自己派遣使節拉攏、瓦解元朝殘餘勢力的方式,顯然具有著先天性的優勢。如若再加上明朝對元朝降兵降將的「同化」舉措,屬實就足以證明唯有「平等對待」,方能一舉多得,更好的促進明朝政權的發展。

因此,從客觀意義上來講,固然明太祖朱元璋「同化」元朝降兵降將的舉措會對「蒙古文化」體系的傳播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其對明朝政權封建統治地位的鞏固、民心的凝聚、明朝的軍事實力,以及明朝構建統一多民族政權的進程等諸多方面,都屬實具備著極為積極的意義。

【end】

相關焦點

  • 元朝滅亡後,明朝境內還有許多蒙古人,朱元璋是如何對待他們的
    元朝滅亡之後,朱元璋雖然沒有對蒙古人進行殺戮,但是他的做法卻殺人不見血,讓人細思極恐。元朝自1271年建立到1368年滅亡,在其存在的不到一百年時間裡,將國家領土面積擴大到1372萬平方公裡,這幾乎是我國歷史上領土面積的巔峰了。然而控制著如此大面積的國土和人口,蒙古人作為統治者,其人數卻不多,據估計大約也就百萬人上下。
  • 元朝滅亡後,幾百萬蒙古女子下場怎樣?朱元璋手段殘忍
    元朝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這個短命的王朝僅僅存在了不到100年的時間就滅亡了。縱觀整個元朝,他們的皇帝大部分時間都在徵戰四方,元朝把我國的領土面積達到了最大。蒙古起兵驍勇善戰,可惜的是元朝末年的江山依然大亂。
  • 朱元璋給地主劉德放了7年牛,他衣錦還鄉後,是如何對待劉德的?
    這時候朱元璋還叫朱重八,這是元朝森嚴的等級制下給漢族平民的一種「賤民」身份的標誌。所以在當時朱元璋是很落魄的,比小說裡修為盡廢的修士還要落魄——因為他連填飽肚子的東西都沒有,只能靠去給地主鄰居劉德去放牛來換一點兒吃的。朱元璋一共給地主劉德放了7年牛,他衣錦還鄉後,是怎麼對待劉德的呢?
  • 明朝北方防線漫長,明初朱元璋是如何鞏固其穩定?
    半生的戎馬生涯,朱元璋建立起龐大的明朝帝國,但是元朝殘餘勢力北元任然「頑固」,手握重兵,對中原地區任然虎視眈眈。如果明朝與北元「硬鋼」的話,元朝殘餘勢力肯定不是明朝對手,明朝也希望北元能夠當一回「真男人」,但北元也不是白痴,正面硬鋼這種以卵擊石的自殺式行為是不會做的,不定期的騷擾明朝北方邊境卻成為了常態化。
  • 朱元璋統一天下有多難?僅打敗元朝?沒怎麼簡單,主要做了五件事
    朱元璋是元末農民大起義的最後勝出者,他所走過的勝利之路,艱難而又漫長,不僅僅是把元朝統治者趕出大都,就算結束了,他還經歷許多的歷程,做了許多的事情,那麼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後,為了迅速統一天下,究竟付出了多少?又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
  • 曾作為張無忌手下的朱元璋,成為皇帝以後,是如何對待張無忌的?
    金庸曾為我們塑造了許多經典的武俠形象,同時也有許多部作品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其中《倚天屠龍記》當中的很多人物角色就深受觀眾的喜愛,而在這部角色當中也是以元朝末年為創作背景,而在當時的小說當中也帶出了角色朱元璋。
  • 方國珍接受元朝的封賞,卻婉拒朱元璋,這是為什麼?
    方國珍和手下商量對策:朱元璋紀律嚴明,戰無不勝,現在又攻下了婺州,恐怕無法和他對抗;更何況,我們的對手西面有張士誠,南面有陳友定;不如暫且表示順服,以借其聲勢。屬下很認同他的看法。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正月,方國珍派遣使者向朱元璋進獻五十斤黃金、一百斤白金、百匹錦帛,表示願意一起出兵攻打張士誠。朱元璋派鎮撫孫養浩回訪方國珍。
  • 朱元璋靠郭子興發家,那朱元璋當上皇帝後,如何對待郭家後人的?
    元朝末年,全國各地發生農民起義,郭子興也參與了這場起義。暴動一開始,郭子興的軍隊就已初具規模,人數達數千人。這時的朱元璋仍然在外面吃飯。由於濠州發生特大乾旱,接著就爆發了饑荒。朱元璋的父母親和哥哥都死於饑荒,為求活命,不得已與二哥分家。朱元璋投奔皇覺寺,但由於亂世廟宇也沒有香錢,因此只好將朱元璋打發到乞丐化緣的地方。17歲時,朱元璋只好託鍋流浪,成了乞丐。
  • 元朝並非亡於朱元璋之手,元朝滅亡的歷史真相是什麼?
    說起朱元璋滅亡元朝而建立明朝,似乎元朝全是朱元璋打下來的。其實並非如此。在同時代的起義軍裡,朱元璋消滅的元朝軍隊是最少的。元朝雖然被明朝取代,但它並非亡於朱元璋,而是1360年代,南北雙方同時同根相煎、同室操戈的結果。朱元璋的抗元戰績元末農民起義,始於公元1351年五月的劉福通(其實浙江的方國珍還要早,只是孤軍影響不大罷了)。
  • 朱元璋偷宰地主劉德的牛,做皇帝後如何對待劉德?
    從窮苦農民逆襲成為皇帝,僅此朱元璋一家,漢高祖劉邦還是秦朝的亭長,好歹還是一名地方芝麻官。朱元璋搖身變為皇帝後,他是如何對待昔日鄉親的呢,其中味道值得細細品味。
  • 為何清宮劇爛大街,元朝的電視劇卻少有人拍?其實是沒人敢拍
    當然,不可否認也有一大批口碑不怎麼好的清宮劇,它們共同讓觀眾產生了「視覺疲勞」。畢竟這些電視劇中隨處可見的辮子,的確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標準。在清宮劇泛濫的同時,很多人也不禁有這樣一個疑惑:同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為何極少出現以元朝為歷史背景的電視劇?
  • 元朝末年「打工人」朱元璋是如何逆襲成為大明帝國「人上人」的?
    今天我們講一講朱元璋是如何從一無所有的「打工人」混到大明帝國「人上人」的。在元朝末年,課稅繁重,民族壓迫,天災人禍,民不聊生,祖輩世代為農,家中一貧如洗,朱元璋就是在這樣的社會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因他在家族兄弟中排行老八,小時候的名字叫朱重八。朱元璋十五歲那年,老家濠州(今安徽鳳陽)發生罕見的大旱和蝗災,之後又爆發了大規模瘟疫。在這場疫情中朱元璋的父親、大哥和母親在不到半個月內相繼去世,家中只剩下他和二哥。
  • 元朝滅亡後,朱元璋如何處理後宮的蒙古美女,非常殘忍
    大家都了解朱元璋是乞丐皇帝,自小在地主家放羊,童年時期吃了許多苦,爹媽全是餓死的。因此朱元璋對元朝的統治十分憎惡,對元朝末年那的社會黑暗腐敗問題,動蕩,十分不滿意。隨著紅巾軍的造反也拉開了人們反抗元朝的序幕。
  • 「不要貶低元朝,我們的父母皆靠他生養」,朱元璋為何這麼尊敬元朝?
    而朱元璋要和誰爭天下呢?咱大華夏歷史上兩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中的一個——大元朝。咋說呢?這大元朝光顧著擴張了,家底都快掏乾淨了,老百姓活的那叫個苦,都活不下去了。一股腦的大傢伙扯著旗杆子就開始懟著大元朝,當時懟的人也多,而朱元璋就是其中一路。老朱這人
  • 朱元璋北伐元朝時說驅逐胡虜,為什麼登基後又開始奉元正統?
    朱元璋復原圖吳元年十月,朱元璋以徐達為帥,常遇春為其副,出兵北伐元朝,途中發布《諭中原檄》,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檄文中闡明了元朝的暴虐,有著濃厚華夷之辯的民族性,徐達軍北伐順利,不久攻克大都,次年正月,朱元璋於應天登基稱帝,還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 朱元璋靠郭子興發家,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如何對待他的子女?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朱元璋脫穎而出,成為大明王朝的開國之君。朱元璋能夠從一位草根逆襲成功,跟他的嶽父郭子興有著密切的聯繫,郭子興可以說是朱元璋的第一位領導,他非常看重朱元璋,視其為心腹,還把自己的養女馬氏許配給朱元璋,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馬皇后。
  • 元朝到底是怎麼被打敗的?朱元璋出力最少,但卻是最後的獲勝者
    在傳統觀念中,元朝是被朱元璋所推翻的,那麼朱元璋消滅的元軍一定是最多的,然而歷史事實卻和我們的傳統觀念大相逕庭——朱元璋在抗元戰爭中,消滅的元軍只和一些中小起義軍勢力差不多。那麼,朱元璋是怎樣沒出太大的力就取得了抗元戰爭的果實呢?我們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
  • 方國珍是第一個起義的,投降後,朱元璋為什麼卻很善待他
    蒙古人雖然已經退守漠北了,但是朱元璋擔心他們會死灰復燃,還對他們一通窮追猛打,前後發動了八次北伐。朱元璋對曾經的農民起義領袖也非常猜忌,元末農民起義早期領袖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最終被沉入江中淹死,這件事據說與朱元璋有極大的關係。陳友諒的兒子陳理投降朱元璋後,朱元璋對他也很不放心,把他送到遙遠的朝鮮,嚴密地看管起來。但是,奇怪的是,朱元璋對農民起義領袖方國珍卻相當優待。
  • 目光遠大的朱元璋,得償夙願
    逐步剪除群雄,一直是朱元璋的夙願,但究竟要如何實施?孰急孰緩,頗費思量,一旦稍有不慎,輕則實力受損,重則關係到自己的生死存亡。 當時的局勢就是,中原有元朝大軍,其實力還十分強大,但是被紅巾軍所糾纏,一時之間還無法把觸角伸到朱元璋所在的江淮地區。
  • 朱元璋是依靠郭子興起家打下江山的,他對郭子興的後人如何
    (郭子興劇照)那麼,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是怎麼對待郭子興及其後人的呢?朱元璋是一個非常忌憚開國功臣的人。不過,讓我們感到奇怪的是,朱元璋對郭子興卻相當優待。他當了皇帝以後,在洪武三年,追封郭子興為滁陽王,並要求當地政府要建廟祭祀。同時,朱元璋還免除了郭子興當年的鄰居宥氏的賦稅徭役,讓這一家人世代為郭子興守墓。洪武十六年的時候,朱元璋還親自寫了郭子興的事跡,讓人刻在郭子興的碑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