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眾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時,跟元朝的戰爭其實並沒有結束,在洪武三年到洪武二十九年期間,又先後進行了八次「北伐滅元之戰」。那麼對於在戰爭期間抓獲的元朝降兵降將該如何安置,也就成了朱元璋所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故而,權衡利弊之下,朱元璋最終還是決定對這些降兵降將平等對待,而且對於那些願意為明朝鎮固邊防的,明太祖朱元璋出於鞏固邊防的考慮,甚至還會對其加以優待。對明朝邊防以及統一多民族政權的建立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徐達示意畫像插圖
元朝的降兵降將眾多
就好比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明朝北伐滅元的第一場戰爭中,明朝著名將領「徐達」就不辱使命,大獲全勝,生擒元郊王、文濟王及國公、平章韓札兒、虎林赤等官「一千八百六十五人,將校士卒八萬四千五百餘人」。——《明太祖實錄·卷五一》
繼而到了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明朝的第五次北伐滅元戰爭中,著名將領馮勝、以及藍玉北徵「納哈出」,又是大獲全勝,「降其眾二十餘萬」,繳獲的羊、馬、驢、軍需物資等不計其數。——《明太祖實錄·卷一八二》
也就是說,單是這兩場北伐遠徵,明朝就已經擒獲了將近30萬的降兵降將,更不乏一些元朝貴族。
並且這還是筆者經過對史料的篩選,從中找的人數比較多的數據,那些零散的一兩萬人以及幾千人的數據都沒列舉出來。
可想而知,單是這些降兵降將每天所要消耗的物資就勢必會是一個十分龐大的數字,而明初百廢待興,經曆元末時期的混亂,社會秩序以及經濟秩序都需要時間來恢復,百姓更是急需休養生息。
所以,如何才能妥善的安置這些元朝降將,勢必就成了明太祖朱元璋所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明朝對這些來自元朝的降兵降將肯定是不能悉數殺害的。即便封建時期的中原百姓對少數民族有偏見,甚至稱其為「蠻夷」也不行。
畢竟歸根結底,產生偏見的原因也只是因為文化體系以及風俗習慣上不同罷了,雖然封建時期幾乎沒有「優待俘虜」的政策。
但從本質上而言,若是明太祖朱元璋真的為了節省物資消耗而殺害這數十萬的少數民族百姓,那又與「暴君」有何區別,又該如何在明朝初建之際去進行下一步的「凝聚民心」?
更別提明朝推崇的是由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體系,講究「德政」,提倡」以禮治國「,且明朝初建,正是急需穩定民心之時,妄造殺戮顯然只會取得反效果,得不償失。
明太祖朱元璋示意畫像插圖
朱元璋平等對待元朝降兵降將
正如明太祖朱元璋曾說過的,「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他顯然也是清晰的意識到,封建時期的中原百姓跟少數民族的區別除了樣貌以外,充其量也就只是文化差異以及風俗習慣罷了。——《諭中原檄》
故而在對待這些元朝降兵降將如何安置的問題上,自明初時期開始,明太祖一直採用的就都是「招撫」政策,並不會在經濟上或者社會地位上進行虧待。
另外,明太祖朱元璋還在《大明律》中明文規定,「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國,許與中國人家結婚姻」,顧名思義,就是還能夠跟中原的百姓、甚至是皇室通婚。
諸如明太祖的第二個兒子「親王朱樉」,就曾於「洪武四年娶故元太傅中書右皿河南王擴廓帖木兒女王氏為正妃」,且不說其是「正妃」,並非妾室,這個滿滿中原氣息的「王姓」,也足以證明明太祖「平等以待」的舉措確實對促進民族融合是產生了深遠影響的。——《萬曆野獲編·卷三》
綜合這諸多案例,相信大家應該不難看出,明太祖朱元璋確實是把元朝的降兵降將和中原的百姓放在了平等的地位上,並沒有因為封建時期對少數民族的偏見而將其「劃分等級」、亦或者是進行「種族隔離」什麼的。
明成祖朱棣示意畫像插圖
從而也就導致終明一代,甚至還存在不少元朝殘餘勢力主動投奔明朝的現象,就好比史書所記載的,「故元詹事院副使南木哥、詹事皿朵兒只自河西率兵民二千餘來降」,並且類似的案例也絕非這一個。——《明太祖實錄·卷六七》
因為據《明實錄》上的不完全統計,即便是到了明成祖朱棣執政時期,主動向明朝投降的元朝殘餘勢力依舊絡繹不絕,永樂年間遷徙到明朝的總人數更是將近5萬餘人,無疑也足以證明明朝確實是對這些降兵降將以及其他一些躲避戰亂的元朝流民都進行了平等對待。
當然,朱元璋對這些元朝的降兵降將也不是什麼限制都沒有,就好比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就曾下令「禁胡服胡語」,也就是這些歸附明朝的元朝降兵降將不能再繼續說蒙古語了,也不能再穿蒙古的服裝。——《讀通鑑論·卷十六》
不過平心而論,這條屬實算不上什麼限制,頂多就是元朝降兵降將不能再說蒙古語、穿蒙古服裝了,人身的自由和權力其實跟中原百姓一般無二。
明朝北伐滅元之戰示意畫像插圖
朱元璋平等對待元朝降兵降將的意義
更別提在明洪武二年(1369年),在明太祖朱元璋決定「禁胡服胡語」之時,明朝的「北伐滅元之戰」還未正式開始,明朝實則僅僅只是推翻了元朝的政權,依舊有很多地區都屬於元朝的統治範圍,諸如遼闊的北方草原、山西、山西、雲南、貴州等諸多地區。
後續的「北伐戰爭」也多是為了奪回這些地區,這也就意味著當時的元朝殘餘勢力,實則仍然具備一定的機會「捲土重來」,明朝自然不得不防。
所以,若是站在統治者角度去看的話,明太祖朱元璋通過「禁胡服胡語」以及「通婚」的舉措無疑也能在潛移默化間實現對「元朝降兵降將」的同化。有效促進元朝的降兵降將跟「中原文化」體系的融合進程。
元朝降將示意畫像插圖
這也就意味著明太祖平等對待元朝降兵降將的舉措,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元朝降兵降將因不平等待遇而發生動亂,穩定社會局勢,另外一方面,亦是可以通過對明朝降兵降將的平等對待、甚至是優待來瓦解元朝殘餘勢力的威脅。
而且,元朝的降兵降將數量如此眾多,且大多數都經過系統的軍事訓練,甚至還不乏一些優秀的軍事人才,如果只是單純的為了「同化」而將其悉數化為普通百姓的話,顯然會有些「大材小用」不是嗎?
換言之,在這些降兵降將當中,勢必會有絕大多數會被重新編入明朝的軍事體系之中任職。就像明朝史書所記載的,「其取兵,有從徵,有歸附,有謫發」,其中的「歸附」所指,便是這些來自於元朝的降兵降將。——《明史·兵二》
寧王朱權示意畫像插圖
再比如明洪武年間由寧王「朱權」所率領的「朵顏三衛,多胡人精銳」,以及被安置在明朝近畿北直隸地區的「達官軍」,其主體也多是由這些降兵降將所組成。——《姜氏秘史·卷二》
而且據史書記載,寧王朱權在洪武年間就任藩王之時,「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一方面證明了「朵顏三衛」戰力強悍,另外一方面也足以證明明太祖朱元璋平等對待降兵降將的舉措,同樣也對明朝邊防的穩固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明史·諸王二》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內廷素有「武衙門」之稱的「御馬監」,其實也有相當一部分的人員是由這些降兵降將組成,不過由於其人數不多,在明初時期也比較低調,所以在這裡咱們不做過多贅述。
明朝吏部尚書李賢示意畫像插圖
朱元璋優待為明朝效忠的降兵降將
與此同時,為了能夠儘快實現對元朝殘餘勢力的瓦解,明太祖朱元璋甚至還極為「優待」為明朝效忠的降兵降將,即對軍營中降兵降將的待遇要高於明朝處於同級的官兵或者將領,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撫之當厚」政策。
咱們就以「達官軍」為例吧,明朝吏部尚書「李賢」就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其月支俸米,較之在朝官員,亦(多)三分之一,而實支之數,或全或半,又倍蓰矣」,這還只是達官軍中的普通士兵,就已然是在待遇上優於普通的明朝士兵了。——《日知錄·卷二十》
至於對那些元朝降將的待遇就更是豐厚,「且以米俸言之,在京指揮使正三品,......實支一石,而達官則支十七石五鬥,是贍京官十七員半矣。」——《日知錄·卷二十》
顧名思義,儼然其實際領取的米俸就已經超出了同級別明朝指揮使所能領取的十七倍還多。
明朝官員示意畫像插圖
若是按照普通人的角度來看,明太祖這種優待舉措確實是有點不合常理,甚至還有點離譜,畢竟同樣都在朝中任職,甚至明朝官員還要跟明朝更為親近,憑啥一個降將就能受到那麼優厚的待遇?當時的很多官員也確實就是這麼想的。
但若是放在明太祖朱元璋的眼中,那意思可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我們首先得知道明太祖朱元璋任用這些「指揮使」的目的是幹嘛的,真的就只是為了帶兵打仗嗎?顯然不是!
就好比洪武八年(1375年)五月,明太祖就曾派元朝降將前「往大同招撫其部屬」,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為了讓這些降將去邊防重鎮「策反」元朝殘餘勢力的。——《明太祖實錄·卷一百》
繼而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又「令擇胡兵可用者卯罕、阿魯溫沙」等人北還,「招諭虜阿札失等」,同樣是讓這些元朝降將去策反「元朝殘餘勢力」。——《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二》
這也就意味著明太祖之所以會優待這些元朝降將,其目的就是為了能借著元朝降將對蒙古諸部風土人情、文化體系、以及其所率舊部、屬官等方面的熟悉,來完成對元朝殘餘勢力的瓦解和滲透、亦或者是策反。
元朝殘餘勢力示意畫像插圖
大家想啊,元朝在到了明洪武年間後期以後,其實就已經被壓制到了北方草原地區,軍事實力上一度衰弱不說,物資也是極為匱乏,那麼面對明朝這「高官厚祿」的誘惑,以及眼前這「移動廣告牌」的盛情邀約,大家說這些元朝殘餘勢力會怎麼想?
很明顯,必然會有相當一部分元朝殘餘勢力願意接受明朝的「邀約」,同意歸附明朝的!
如此一來,此消彼長之下,明朝越來越強,元朝殘餘勢力則越來越弱,又怎麼可能不會出現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伴隨著「第八次北伐滅元」之戰的結束,明朝基本解除了元朝殘餘勢力對明朝政權的威脅,確立其封建統治地位之情景呢?
元末農民起義示意畫像插圖
結束語
簡而言之,在元朝降兵降將該如何安置的問題上,不論是為了明太祖朱元璋自己,亦或者是為了明朝政權,明太祖都斷然不可能將其悉數斬殺,即便這些降兵降將原本是兵戈相向的敵人也不例外。
因為作為一個統治者,明太祖首先要考慮的必然是怎麼做才能更好的保證明朝政權的利益,也就是能讓剛剛建立的明朝政權擁有一個更為安穩的發展環境。
所以,「平等對待」、甚至於對那些願意為明朝鎮固邊防的降兵降將「加以優待」也就成了必然,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安穩民心,給百姓留下一個「仁義」的好印象,有利於明朝「民心的穩固」,藉以預防重蹈元末農民起義之覆轍。
明朝政權示意畫像插圖
另外一方面則是可以較為全面的發揮出這些降兵降將的能力,知人善任,發揮出其強悍的戰鬥力,以及其更為熟悉元朝殘餘勢力風土人情的「策反」能力,繼而逐漸瓦解元朝勢力,即便無法悉數策反,但元朝內部的「隔閡」必然是與日俱增。
而這一點,相較於由明朝自己派遣使節拉攏、瓦解元朝殘餘勢力的方式,顯然具有著先天性的優勢。如若再加上明朝對元朝降兵降將的「同化」舉措,屬實就足以證明唯有「平等對待」,方能一舉多得,更好的促進明朝政權的發展。
因此,從客觀意義上來講,固然明太祖朱元璋「同化」元朝降兵降將的舉措會對「蒙古文化」體系的傳播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其對明朝政權封建統治地位的鞏固、民心的凝聚、明朝的軍事實力,以及明朝構建統一多民族政權的進程等諸多方面,都屬實具備著極為積極的意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