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十一月,朱元璋親自率兵攻入婺州。十二月,朱元璋派主簿蔡元剛、儒士陳顯道去慶元招降方國珍。
方國珍和手下商量對策:朱元璋紀律嚴明,戰無不勝,現在又攻下了婺州,恐怕無法和他對抗;更何況,我們的對手西面有張士誠,南面有陳友定;不如暫且表示順服,以借其聲勢。屬下很認同他的看法。
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正月,方國珍派遣使者向朱元璋進獻五十斤黃金、一百斤白金、百匹錦帛,表示願意一起出兵攻打張士誠。朱元璋派鎮撫孫養浩回訪方國珍。
三月,方國珍派郎中張本仁前來,獻出溫州、台州、慶
元三地,還送來自己的二兒子方關做人質。
朱元璋說:既是誠意歸附,便當真心相待,「何自懷疑而以質子為哉?」(《明太祖實錄》)。
於是朱元璋厚賜方關,然後便讓他回去了。
方國珍向朱元璋百般示好,並不代表他是真心歸附朱元璋,也許只是為了暫避鋒芒,「雖納款,然其志尚陰持兩端」(《明太祖實錄》)。
朱元璋離開婺州返回應天府後,方國珍的態度很快便有了一些變化。
同年六月,朱元璋返回應天府。九月,朱元璋派博士夏煜去慶元,授封方國珍為福建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令方國珍的隊伍仍駐守原地,待命徵討。「博士」一詞在古代指負責經學傳授的官員。
方國珍以年老有病為由推辭不受,只留下印誥,並不赴職;對使者的態度也頗有些傲慢。
方國珍雖然口頭上答應投降朱元璋,但是既不赴任朱元璋授予的官職,也不使用龍鳳年號。他一面對朱元璋虛與委蛇,一面依舊和元朝保持著密切的交往,接受元朝的加官進爵,為元朝海道運糧。
隨著元末農民起義的發展,元朝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京師極度缺糧。
「及汝、潁倡亂,湖廣、江右相繼陷沒,而方國珍、張士誠竊據浙東、西之地,雖縻以好爵,資為藩屏,而貢賦不供,剝民以自奉,於是海運之舟不至京師者積年矣」(《元史·志·食貨》)。
在元朝的官制中,總領全國政務的中書省設右、左丞相各一名(元制尚右,右在左上)均為一品;平章政事四名,都是從一品;右丞一員,正二品,左丞一員,正二品;參政二員,從二品。分管各地的行中書省一般設置平章二員,右丞、左丞各一員,參政二員,官員級別與中書省相同(《元史·志·百官》)。
朱元璋在名義上歸屬龍鳳政權的期間,在機構設置等方面基本上仿照元制。
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二月,方國珍被元廷擢升為江浙行省左丞,兼海道運糧萬戶。八月,張士誠投降元朝,被封為太尉。第二年九月,元朝賜給張士誠御酒、龍衣,令他海路運糧;十月,元朝提升方國珍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
元朝令方國珍出船,把張士誠的糧食從海上運到大都。最初,他們倆互相猜疑,張士誠擔心方國珍私吞自己的糧食,方國珍害怕張士誠扣住船隻趁虛偷襲自己。達識帖睦邇見狀忙從中調節,二人開始為元朝海路運糧,直至張士誠再次稱王才停止,連續運了四年。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五月,運至大都十一萬石糧食,第二年和上年相同,第三年和第四年每年都是十三萬石。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正月,夏煜回到應天府,向朱元璋如實匯報,認為「非兵威無以服之」(《明太祖實錄》)。
朱元璋於是派都事楊憲,傅仲彰前去告誡方國珍:我視你為識時務的英雄豪傑,讓你鎮守一方,你卻陽奉陰違;想窺視虛實便遣子為質,想拒絕所封官職便詐稱年老有疾,自古以來有見識的人能「轉敗為功,因禍成福」(《明太祖實錄》),何去何從,你自己看著辦!
不過,朱元璋此時沒時間對方國珍出兵,他要集中精力對戰強敵陳友諒。同年閏五月,陳友諒率領十萬水軍攻佔太平,守將花雲戰死。幾天後,陳友諒約張士誠一起攻打應天府。
擊退陳友諒進攻應天府的大軍後,同年十二月,朱元璋派博士夏煜、陳顯道警告方國珍:「福基於至誠,禍生於反覆,隗囂、公孫述故轍可鑑。大軍一出,不可虛辭解也」(《明史·列傳·方國珍》)。
方國珍聽後臉上露出一副驚慌失措的樣子,對使者好言謝罪。第二年三月,方國珍派人給朱元璋送來「金玉飾馬鞍轡」,朱元璋沒要。
方國珍為什麼接受元朝的封賞而拒絕朱元璋呢?
首先,劉福通的三路北伐軍相繼失利,朱元璋遣使與察罕帖木兒通好,元順帝派張昶招降朱元璋。
劉福通的三路北伐軍各自為戰,沒有連成一片,無法相互支援;在元軍的瘋狂反撲下,相繼失利。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八月,元將察罕帖木兒攻破汴梁。對於朱元璋而言,東西兩面張士誠、陳友諒虎視眈眈,形成夾擊之勢,一旦失去北方紅巾軍的掩護,將三面受敵,處境相當艱難。為了緩解這種困境,朱元璋派遣使者向察罕帖木兒通好。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八月,察罕帖木兒攻佔山東,朱元璋再次派遣使者向察罕帖木兒示好。
察罕帖木兒把朱元璋兩次遣使通好之事上奏元廷,元順帝有意招降朱元璋,於是派戶部尚書張昶航海來到慶元,方國珍先後兩次派人告知朱元璋,均未得到答覆。張昶在慶元住了一年,方國珍擔心禍及自身,把張昶送到福建平章燕欠不花那兒。燕欠不花差人到建昌,請王溥代為轉告。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六月,察罕帖木兒攻打益都時遇刺身亡。
應天保衛戰之後,在與陳友諒的對戰中,朱元璋相繼攻克江州、蘄州、安慶等地,陳友諒的地盤日益減少;陳友諒的部將傅友德、丁普郎,吳宏、王溥、胡廷瑞等人相繼來降。
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十二月,朱元璋派人將張昶接到應天府,明確表示不會投降元朝。
其次,一旦拒絕元朝的封賞,方國珍很可能遭遇張士誠和元軍的夾攻。
張士誠當時已投降元朝,方國珍與其領地相交,而且有舊隙。再者,方國珍控制海運,海路當時是江南與大都的唯一運輸通道,元朝不會坐視海運的控制權落於他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