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國珍接受元朝的封賞,卻婉拒朱元璋,這是為什麼?

2021-02-13 弋塵讀史

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十一月,朱元璋親自率兵攻入婺州。十二月,朱元璋派主簿蔡元剛、儒士陳顯道去慶元招降方國珍。

方國珍和手下商量對策:朱元璋紀律嚴明,戰無不勝,現在又攻下了婺州,恐怕無法和他對抗;更何況,我們的對手西面有張士誠,南面有陳友定;不如暫且表示順服,以借其聲勢。屬下很認同他的看法。

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正月,方國珍派遣使者向朱元璋進獻五十斤黃金、一百斤白金、百匹錦帛,表示願意一起出兵攻打張士誠。朱元璋派鎮撫孫養浩回訪方國珍。

三月,方國珍派郎中張本仁前來,獻出溫州、台州、慶

元三地,還送來自己的二兒子方關做人質。

朱元璋說:既是誠意歸附,便當真心相待,「何自懷疑而以質子為哉?」(《明太祖實錄》)。

於是朱元璋厚賜方關,然後便讓他回去了。

方國珍向朱元璋百般示好,並不代表他是真心歸附朱元璋,也許只是為了暫避鋒芒,「雖納款,然其志尚陰持兩端」(《明太祖實錄》)。

朱元璋離開婺州返回應天府後,方國珍的態度很快便有了一些變化。

同年六月,朱元璋返回應天府。九月,朱元璋派博士夏煜去慶元,授封方國珍為福建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令方國珍的隊伍仍駐守原地,待命徵討。「博士」一詞在古代指負責經學傳授的官員。

方國珍以年老有病為由推辭不受,只留下印誥,並不赴職;對使者的態度也頗有些傲慢。

方國珍雖然口頭上答應投降朱元璋,但是既不赴任朱元璋授予的官職,也不使用龍鳳年號。他一面對朱元璋虛與委蛇,一面依舊和元朝保持著密切的交往,接受元朝的加官進爵,為元朝海道運糧。

隨著元末農民起義的發展,元朝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京師極度缺糧。

「及汝、潁倡亂,湖廣、江右相繼陷沒,而方國珍、張士誠竊據浙東、西之地,雖縻以好爵,資為藩屏,而貢賦不供,剝民以自奉,於是海運之舟不至京師者積年矣」(《元史·志·食貨》)。

在元朝的官制中,總領全國政務的中書省設右、左丞相各一名(元制尚右,右在左上)均為一品;平章政事四名,都是從一品;右丞一員,正二品,左丞一員,正二品;參政二員,從二品。分管各地的行中書省一般設置平章二員,右丞、左丞各一員,參政二員,官員級別與中書省相同(《元史·志·百官》)。

朱元璋在名義上歸屬龍鳳政權的期間,在機構設置等方面基本上仿照元制。

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二月,方國珍被元廷擢升為江浙行省左丞,兼海道運糧萬戶。八月,張士誠投降元朝,被封為太尉。第二年九月,元朝賜給張士誠御酒、龍衣,令他海路運糧;十月,元朝提升方國珍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

元朝令方國珍出船,把張士誠的糧食從海上運到大都。最初,他們倆互相猜疑,張士誠擔心方國珍私吞自己的糧食,方國珍害怕張士誠扣住船隻趁虛偷襲自己。達識帖睦邇見狀忙從中調節,二人開始為元朝海路運糧,直至張士誠再次稱王才停止,連續運了四年。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五月,運至大都十一萬石糧食,第二年和上年相同,第三年和第四年每年都是十三萬石。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正月,夏煜回到應天府,向朱元璋如實匯報,認為「非兵威無以服之」(《明太祖實錄》)。

朱元璋於是派都事楊憲,傅仲彰前去告誡方國珍:我視你為識時務的英雄豪傑,讓你鎮守一方,你卻陽奉陰違;想窺視虛實便遣子為質,想拒絕所封官職便詐稱年老有疾,自古以來有見識的人能「轉敗為功,因禍成福」(《明太祖實錄》),何去何從,你自己看著辦!

不過,朱元璋此時沒時間對方國珍出兵,他要集中精力對戰強敵陳友諒。同年閏五月,陳友諒率領十萬水軍攻佔太平,守將花雲戰死。幾天後,陳友諒約張士誠一起攻打應天府。

擊退陳友諒進攻應天府的大軍後,同年十二月,朱元璋派博士夏煜、陳顯道警告方國珍:「福基於至誠,禍生於反覆,隗囂、公孫述故轍可鑑。大軍一出,不可虛辭解也」(《明史·列傳·方國珍》)。

方國珍聽後臉上露出一副驚慌失措的樣子,對使者好言謝罪。第二年三月,方國珍派人給朱元璋送來「金玉飾馬鞍轡」,朱元璋沒要。

方國珍為什麼接受元朝的封賞而拒絕朱元璋呢?

首先,劉福通的三路北伐軍相繼失利,朱元璋遣使與察罕帖木兒通好,元順帝派張昶招降朱元璋。

劉福通的三路北伐軍各自為戰,沒有連成一片,無法相互支援;在元軍的瘋狂反撲下,相繼失利。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八月,元將察罕帖木兒攻破汴梁。對於朱元璋而言,東西兩面張士誠、陳友諒虎視眈眈,形成夾擊之勢,一旦失去北方紅巾軍的掩護,將三面受敵,處境相當艱難。為了緩解這種困境,朱元璋派遣使者向察罕帖木兒通好。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八月,察罕帖木兒攻佔山東,朱元璋再次派遣使者向察罕帖木兒示好。

察罕帖木兒把朱元璋兩次遣使通好之事上奏元廷,元順帝有意招降朱元璋,於是派戶部尚書張昶航海來到慶元,方國珍先後兩次派人告知朱元璋,均未得到答覆。張昶在慶元住了一年,方國珍擔心禍及自身,把張昶送到福建平章燕欠不花那兒。燕欠不花差人到建昌,請王溥代為轉告。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六月,察罕帖木兒攻打益都時遇刺身亡。

應天保衛戰之後,在與陳友諒的對戰中,朱元璋相繼攻克江州、蘄州、安慶等地,陳友諒的地盤日益減少;陳友諒的部將傅友德、丁普郎,吳宏、王溥、胡廷瑞等人相繼來降。

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十二月,朱元璋派人將張昶接到應天府,明確表示不會投降元朝。

其次,一旦拒絕元朝的封賞,方國珍很可能遭遇張士誠和元軍的夾攻。

張士誠當時已投降元朝,方國珍與其領地相交,而且有舊隙。再者,方國珍控制海運,海路當時是江南與大都的唯一運輸通道,元朝不會坐視海運的控制權落於他人之手。

相關焦點

  • 方國珍是第一個起義的,投降後,朱元璋為什麼卻很善待他
    而且,方國珍在洪武七年去世後,朱元璋還親自為他設祭,並且還讓大文豪宋濂給他寫了一篇《神道碑銘》,刻在方國珍的墓碑上。(方國珍雕像)其實,朱元璋是不該對方國珍這麼好的。按照朱元璋的性格,他應該忌憚方國珍才是。為什麼這麼說呢?其一,方國珍是「首義」。也就是說,方國珍是元朝末年第一個農民起義領袖。我們都知道,「第一」總是具有特別意義的。
  • 元朝並非亡於朱元璋之手,元朝滅亡的歷史真相是什麼?
    說起朱元璋滅亡元朝而建立明朝,似乎元朝全是朱元璋打下來的。其實並非如此。在同時代的起義軍裡,朱元璋消滅的元朝軍隊是最少的。元朝雖然被明朝取代,但它並非亡於朱元璋,而是1360年代,南北雙方同時同根相煎、同室操戈的結果。朱元璋的抗元戰績元末農民起義,始於公元1351年五月的劉福通(其實浙江的方國珍還要早,只是孤軍影響不大罷了)。
  • 朱元璋這麼狠心幾乎殺光功臣,為何他能拉攏這麼多人去輔助他?
    咱們不說朱元璋手下那些衝鋒陷陣的武將們,他們多數少知無識並沒有主動選擇明主聖君的思考能力,一生功業無非是被歷史大潮夾裹著走狗屎運遇到了朱元璋而已。咱們單說劉基劉伯溫和李善長這兩個讀書人為什麼要去輔助朱元璋先說劉基。
  • 元朝滅亡後,朱元璋為什麼沒有大肆屠戮投降的蒙人
    朱元璋滅掉元朝之後,有一個很奇怪的事。他沒有大規模殺害投降的蒙古人和色目人,這是為什麼呢?元朝的種族政策可謂是劣跡斑斑,朱元璋完全可以提出復仇的民族政策,將歸降明朝留在中原的蒙古人,進行驅逐或者是殺害。
  • 歷史故事——朱元璋平定福建陳友定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命湯和為徵南將軍,討伐割據浙東多年的方國珍。朱亮祖率數萬軍隊攻破天台、台州,打得方國珍之弟方國瑛大敗而逃。
  • 1個奸細在朱元璋身邊潛伏5年,被他識破,卻受到後人稱讚!
    元順帝下一步面臨的主要對手,就是江南的朱元璋、張士誠、方國珍等人了。但連年徵戰也讓元朝自身元氣大傷,何況還有長江天險阻隔。於是,元朝首先對南方義軍採取了懷柔招撫為主的策略,先後派出多匹使者南下江南,相以高官厚祿誘降一批義軍,來個不戰而屈人之兵。其中有些使者,還身負不可告人的秘密使命。 很快,第一批元朝使者到來到江南實力最強的朱元璋處。這次的使者規格很高,是由元朝大臣張昶、馬合謀等人牽頭組成的。《國初群雄事略》記載,他們給朱元璋帶來元朝的詔書和禮物,想勸說朱元璋接受元朝封號。
  • 元朝到底是怎麼被打敗的?朱元璋出力最少,但卻是最後的獲勝者
    在傳統觀念中,元朝是被朱元璋所推翻的,那麼朱元璋消滅的元軍一定是最多的,然而歷史事實卻和我們的傳統觀念大相逕庭——朱元璋在抗元戰爭中,消滅的元軍只和一些中小起義軍勢力差不多。那麼,朱元璋是怎樣沒出太大的力就取得了抗元戰爭的果實呢?我們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
  • 朱元璋北伐元朝時說驅逐胡虜,為什麼登基後又開始奉元正統?
    朱元璋復原圖吳元年十月,朱元璋以徐達為帥,常遇春為其副,出兵北伐元朝,途中發布《諭中原檄》,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檄文中闡明了元朝的暴虐,有著濃厚華夷之辯的民族性朱元璋稱帝後不久,對元朝的口風突然出現了變化,從胡虜改為前朝,隨即命宋濂主持修撰《元史》,自唐以後,後代給前朝修史成為定製,也是王朝表示繼承性和宣揚正統性的一種特殊方式。
  • 元朝滅亡後,明朝境內還有許多蒙古人,朱元璋是如何對待他們的
    元朝滅亡之後,朱元璋雖然沒有對蒙古人進行殺戮,但是他的做法卻殺人不見血,讓人細思極恐。元朝自1271年建立到1368年滅亡,在其存在的不到一百年時間裡,將國家領土面積擴大到1372萬平方公裡,這幾乎是我國歷史上領土面積的巔峰了。然而控制著如此大面積的國土和人口,蒙古人作為統治者,其人數卻不多,據估計大約也就百萬人上下。
  • 元朝滅亡後,幾百萬蒙古女子下場怎樣?朱元璋手段殘忍
    元朝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這個短命的王朝僅僅存在了不到100年的時間就滅亡了。縱觀整個元朝,他們的皇帝大部分時間都在徵戰四方,元朝把我國的領土面積達到了最大。蒙古起兵驍勇善戰,可惜的是元朝末年的江山依然大亂。
  • 朱元璋顛覆了元朝,為何無法徹底摧毀蒙古大軍?原因其實很簡單
    公元1368年,也就是洪武元年,明朝任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率領了25萬大軍向元朝的京城大都也就是如今的北京城發動了最後的攻擊。此戰明軍順利佔領了北京,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順帝只好帶著妻女家眷等逃往漠北蒙古。
  • 幕後英雄紅巾軍,雄才偉略朱元璋!
    》都採取了有意抹殺紅巾軍影響的立場,導致大部分人都認為元朝的滅亡是大明一家之功,這是完全不對的。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由於韓宋政權直接建立在中原腹心,不僅吸引了絕大部分元朝政府的注意力,而且事實上斷絕了中央和南方各省的直接聯繫,元庭不得不在南方靠代理人(還往往是漢人,陳友定、方國珍等)進行綏靖統治,這為漢人在南方勢力的發展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 元朝滅亡後,朱元璋如何處理後宮的蒙古美女,非常殘忍
    大家都了解朱元璋是乞丐皇帝,自小在地主家放羊,童年時期吃了許多苦,爹媽全是餓死的。因此朱元璋對元朝的統治十分憎惡,對元朝末年那的社會黑暗腐敗問題,動蕩,十分不滿意。隨著紅巾軍的造反也拉開了人們反抗元朝的序幕。
  • 古婺州:明太祖朱元璋的橋頭堡與政權副中心
    雖然朱元璋到金華時還只是農民起義軍領袖,但古婺州卻成了他開創大明王朝基業的橋頭堡與與政權副中心,他在婺州駐蹕的半年留下了許多傳說和遺蹟。元朝末年,烽煙四起,天下大亂。明太祖朱元璋起自淮右布衣,執三尺劍而取天下。他的一生波瀾起伏,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的許多奇蹟,建立了第一個由南向北統一中國的封建王朝——大明王朝。金華,這個浙江中部的城市如何成為明王朝建立過程中的關鍵節點?
  • 「不要貶低元朝,我們的父母皆靠他生養」,朱元璋為何這麼尊敬元朝?
    這些個事咱三言兩語的就過去了,但這時間得熬啊,其中的滋味哪裡是一個苦字能表達的了呢?正因為如此,他對民間的疾苦體驗那叫個深入,您當官的玩的那些個伎倆,他門清,想糊弄他?那叫找死,加上他這人眼睛裡揉不得沙子,殺起當官的人那叫個毫不手軟。至於老百姓,只要不是罪大惡極的,他不會拿你怎麼樣的。而朱元璋要和誰爭天下呢?咱大華夏歷史上兩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中的一個——大元朝。
  • 元朝降將該如何安置?朱元璋:平等對待不可少,鎮固邊防還可優待
    但從本質上而言,若是明太祖朱元璋真的為了節省物資消耗而殺害這數十萬的少數民族百姓,那又與「暴君」有何區別,又該如何在明朝初建之際去進行下一步的「凝聚民心」?——《萬曆野獲編·卷三》綜合這諸多案例,相信大家應該不難看出,明太祖朱元璋確實是把元朝的降兵降將和中原的百姓放在了平等的地位上,並沒有因為封建時期對少數民族的偏見而將其「劃分等級」、亦或者是進行「種族隔離」什麼的。
  • 元朝被明朝擊敗,是因為朱元璋太厲害了嗎?專家:他就撿了個便宜
    比如說明太祖朱元璋,他本是一介布衣出身,家庭貧窮且兄妹很多,為了維持生活,他曾經給地主放過牛,去寺廟做過和尚、甚至還沿街乞當過乞丐。可就是這麼個貧家子弟,卻靠著自己的努力和決心,拉起了一支起義隊伍,結束了不可一世的元朝,成就了從朱重八到朱元璋、從乞丐到皇帝的傳奇人生。圖:朱元璋劇照那麼,元朝被明朝擊敗,真的是因為朱元璋太厲害了嗎?
  • 劉伯溫神機妙算,為大明立下大功,朱元璋卻賞給他這3個字,狠狠羞辱...
    曾經中過元朝的進士,當過元朝官吏,後辭官退隱。朱元璋起兵後,打到他的家鄉,再三禮聘邀請,才把他請到軍中。朱元璋非常敬重他,每遇軍國大事,常會向劉基當面諮詢。而劉基也會非常積極獻計獻策,其建議和看法都非常中肯適宜,對軍情的判斷和預測也很準確。《明史》中用一句話很好地概括了劉基的能力:佐定天下,料事如神。可見民間對劉伯溫的崇拜和神化,還是有事實依據的。
  • 「農民起義」聲勢浩大,朱元璋一手爛牌打成「王炸」
    那當時的元朝到底是怎麼了,為什麼會出來這樣一場中國歷史上罕見農民起義呢?按照現在的主流解釋是:元朝的統治者上臺之後並沒有加社會的發展放在第1位,而是開始窮奢極欲大肆掠奪社會上的財富。經常派遣官吏來到社會各處聚離聚斂財富,然後把這些財富運回北方供上層階級享受。
  • 朱元璋滅元朝時,為何蒙古四大汗國不出兵幫忙?
    而後忽必烈繼承汗位,並把蒙古帝國改為元朝,按照漢制進行統治。那為何元朝後期,朱元璋起兵反抗元朝的統治,曾經強悍無敵的元朝為何屢屢退敗?作為宗主國的元朝有「造反」運動,而其他四個汗國為何都不出兵幫忙鎮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