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思想家荀子在《勸學》中說道:「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要堅持努力,有了這份信念,即便再困難的事,也可以輕鬆完成,若是沒有這份信念,哪怕再容易的事,也終究是一無所成。
縱觀我國歷史上幾位開國皇帝,差不多都是靠著這份信念,一步步的走向了成功,成為了最後的人生贏家。比如說明太祖朱元璋,他本是一介布衣出身,家庭貧窮且兄妹很多,為了維持生活,他曾經給地主放過牛,去寺廟做過和尚、甚至還沿街乞當過乞丐。
可就是這麼個貧家子弟,卻靠著自己的努力和決心,拉起了一支起義隊伍,結束了不可一世的元朝,成就了從朱重八到朱元璋、從乞丐到皇帝的傳奇人生。
圖:朱元璋劇照
那麼,元朝被明朝擊敗,真的是因為朱元璋太厲害了嗎?其實不然,相信讀過史書的朋友都知道,在元末農民起義的幾支隊伍裡,朱元璋手裡的兵馬最少,但他獲得的利益卻是最高的,為此,不少專家還戲稱朱元璋是「撿了個大便宜」,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此事還得從頭說起。
01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元惠帝徵發15萬人修治黃河,並派兵2萬沿河鎮壓。監督修河的官吏趁此機會,貪汙作弊剋扣民工「食錢」,致使民工挨餓受凍,群情激憤,而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則利用這個機會,聯合劉福通及徐壽輝等人,發動了舉世聞名的「紅巾軍起義」。
紅巾軍起義爆發以後,一時「貧者從亂如歸」,不出數月,黃河長江兩淮之間,到處揭起起義的旗幟。到了1356年,各支起義軍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地盤,其中有四人的實力頗為強大,他們分別是徐壽輝、劉福通、張士誠以及明玉珍。
圖:紅巾軍起義
徐壽輝的勢力範圍在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而劉福通則控制著安徽、河南、江蘇等大片領土,張士誠出生在蘇州,起義後也一直在家鄉活動,因此他的勢力範圍涵蓋了,江浙一帶一大片地區。
明玉珍起初抗元只是為了自保,不過後來隊伍強大了,他便深入四川和雲南等地,成為了那裡的土皇帝。
以上這四支軍隊不僅實力強大,而且是消滅黃河以南元朝勢力的主力軍,那麼,此時的朱元璋又在幹什麼呢?
02根據史料記載,此時的朱元璋正帶兵在安徽中部活動,實力不算特別強大,兵馬也只有區區兩三萬。朱元璋的實力雖然不強,但他卻十分看重「知識分子」,不僅重用了劉伯溫,李善長、朱升等人,而且還聽取了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一直在浙江蟄伏發展。
幾個月後,實力漸強的朱元璋決定帶兵向南推進,僅用了四年的時間,就打到了浙江的金華一帶。此後,朱元璋一直在南方和漢人打仗,再沒有與蒙古人交戰了。
圖:朱元璋劇照
與此同時,在北方戰場接連勝利的劉福通,也決定分兵四路北伐元朝。不過由於戰略上的錯誤,北伐的三路大軍各自為戰,互難支援,相繼失利,而劉福通的中央軍又孤立無援,在各方面環境的影響下,這支紅巾軍最終被元軍各個擊破。
03紅巾軍既已潰敗,朱元璋在安徽的領地,自然就暴露在了元朝面前,如果元軍率領大軍南下,朱元璋肯定是抵擋不了的,然而就在此時,元朝內部卻又發生重大的內亂事件。
說到這場內亂還得提到一個人,他就是察罕帖木兒。察罕帖木兒字廷瑞,乃蠻氏人,自幼攻讀儒書,曾應進士舉,名聞鄉裡。
後來紅巾軍起義爆發,察罕帖木兒便投筆從戎,加入到地方武裝隊伍打擊紅巾軍,不得不說,這個人能力真的是強,自從他擔任元朝將領後,就以一己之力挽狂瀾於既倒,不但覆滅了北伐紅巾軍,更是攻破了大宋都城(劉福通擁立韓林兒建立的政權)。
圖:察罕帖木兒劇照
近代歷史學家蔡東藩,對察罕帖木兒的評價是「出奇制勝,所向必克,何其智且勇也!」由此可見,他確實是個軍事奇才。
察罕帖木兒在戰場上雖然節節勝利,但他在朝堂之上卻不是很受歡迎,尤其是出身貴族的悍將博羅帖木兒,更是嫉恨他的才華與能力,頻頻向他發難。對此,察罕帖木兒自然是不服氣的。
隨著雙方積怨越來越深,兩人也從之前的口舌之爭,變成了後來的刀兵相向。這場內部爭鬥,不僅消耗了元朝的軍事實力,同時也耽誤了進攻朱元璋的最佳時機。
圖:元朝軍隊
而朱元璋則趁著他們內亂,率領大軍將南方割據勢力逐一擊破。到了1367年,已經統一南方的朱元璋,回頭看北方之時發現他們還在內亂,於是便果斷下令,北伐元朝,10月,常遇春和徐達率大軍25萬,一路向北,兵不血刃,所過之地元軍無不聞風喪膽,舉旗投降。
就這樣,做過牧童、當過乞丐的朱元璋,經過艱苦奮鬥,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繼劉邦之後,又一位出身布衣的開國君主。
參考資料:《明史·太祖本紀》《明史紀事本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