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被明朝擊敗,是因為朱元璋太厲害了嗎?專家:他就撿了個便宜

2021-03-05 一縷清風隨影
引言

戰國思想家荀子在《勸學》中說道:「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要堅持努力,有了這份信念,即便再困難的事,也可以輕鬆完成,若是沒有這份信念,哪怕再容易的事,也終究是一無所成。

縱觀我國歷史上幾位開國皇帝,差不多都是靠著這份信念,一步步的走向了成功,成為了最後的人生贏家。比如說明太祖朱元璋,他本是一介布衣出身,家庭貧窮且兄妹很多,為了維持生活,他曾經給地主放過牛,去寺廟做過和尚、甚至還沿街乞當過乞丐。

可就是這麼個貧家子弟,卻靠著自己的努力和決心,拉起了一支起義隊伍,結束了不可一世的元朝,成就了從朱重八到朱元璋、從乞丐到皇帝的傳奇人生。

圖:朱元璋劇照

那麼,元朝被明朝擊敗,真的是因為朱元璋太厲害了嗎?其實不然,相信讀過史書的朋友都知道,在元末農民起義的幾支隊伍裡,朱元璋手裡的兵馬最少,但他獲得的利益卻是最高的,為此,不少專家還戲稱朱元璋是「撿了個大便宜」,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此事還得從頭說起。

01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元惠帝徵發15萬人修治黃河,並派兵2萬沿河鎮壓。監督修河的官吏趁此機會,貪汙作弊剋扣民工「食錢」,致使民工挨餓受凍,群情激憤,而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則利用這個機會,聯合劉福通及徐壽輝等人,發動了舉世聞名的「紅巾軍起義」。

紅巾軍起義爆發以後,一時「貧者從亂如歸」,不出數月,黃河長江兩淮之間,到處揭起起義的旗幟。到了1356年,各支起義軍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地盤,其中有四人的實力頗為強大,他們分別是徐壽輝、劉福通、張士誠以及明玉珍。

圖:紅巾軍起義

徐壽輝的勢力範圍在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而劉福通則控制著安徽、河南、江蘇等大片領土,張士誠出生在蘇州,起義後也一直在家鄉活動,因此他的勢力範圍涵蓋了,江浙一帶一大片地區。

明玉珍起初抗元只是為了自保,不過後來隊伍強大了,他便深入四川和雲南等地,成為了那裡的土皇帝。

以上這四支軍隊不僅實力強大,而且是消滅黃河以南元朝勢力的主力軍,那麼,此時的朱元璋又在幹什麼呢?

02

根據史料記載,此時的朱元璋正帶兵在安徽中部活動,實力不算特別強大,兵馬也只有區區兩三萬。朱元璋的實力雖然不強,但他卻十分看重「知識分子」,不僅重用了劉伯溫,李善長、朱升等人,而且還聽取了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一直在浙江蟄伏發展。

幾個月後,實力漸強的朱元璋決定帶兵向南推進,僅用了四年的時間,就打到了浙江的金華一帶。此後,朱元璋一直在南方和漢人打仗,再沒有與蒙古人交戰了。

圖:朱元璋劇照

與此同時,在北方戰場接連勝利的劉福通,也決定分兵四路北伐元朝。不過由於戰略上的錯誤,北伐的三路大軍各自為戰,互難支援,相繼失利,而劉福通的中央軍又孤立無援,在各方面環境的影響下,這支紅巾軍最終被元軍各個擊破。

03

紅巾軍既已潰敗,朱元璋在安徽的領地,自然就暴露在了元朝面前,如果元軍率領大軍南下,朱元璋肯定是抵擋不了的,然而就在此時,元朝內部卻又發生重大的內亂事件。

說到這場內亂還得提到一個人,他就是察罕帖木兒。察罕帖木兒字廷瑞,乃蠻氏人,自幼攻讀儒書,曾應進士舉,名聞鄉裡。

後來紅巾軍起義爆發,察罕帖木兒便投筆從戎,加入到地方武裝隊伍打擊紅巾軍,不得不說,這個人能力真的是強,自從他擔任元朝將領後,就以一己之力挽狂瀾於既倒,不但覆滅了北伐紅巾軍,更是攻破了大宋都城(劉福通擁立韓林兒建立的政權)。

圖:察罕帖木兒劇照

近代歷史學家蔡東藩,對察罕帖木兒的評價是「出奇制勝,所向必克,何其智且勇也!」由此可見,他確實是個軍事奇才。

察罕帖木兒在戰場上雖然節節勝利,但他在朝堂之上卻不是很受歡迎,尤其是出身貴族的悍將博羅帖木兒,更是嫉恨他的才華與能力,頻頻向他發難。對此,察罕帖木兒自然是不服氣的。

隨著雙方積怨越來越深,兩人也從之前的口舌之爭,變成了後來的刀兵相向。這場內部爭鬥,不僅消耗了元朝的軍事實力,同時也耽誤了進攻朱元璋的最佳時機。

圖:元朝軍隊

而朱元璋則趁著他們內亂,率領大軍將南方割據勢力逐一擊破。到了1367年,已經統一南方的朱元璋,回頭看北方之時發現他們還在內亂,於是便果斷下令,北伐元朝,10月,常遇春和徐達率大軍25萬,一路向北,兵不血刃,所過之地元軍無不聞風喪膽,舉旗投降。

就這樣,做過牧童、當過乞丐的朱元璋,經過艱苦奮鬥,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繼劉邦之後,又一位出身布衣的開國君主。

參考資料:《明史·太祖本紀》《明史紀事本末》等

相關焦點

  • 元朝滅亡後,明朝境內還有許多蒙古人,朱元璋是如何對待他們的
    元朝滅亡之後,朱元璋雖然沒有對蒙古人進行殺戮,但是他的做法卻殺人不見血,讓人細思極恐。元朝自1271年建立到1368年滅亡,在其存在的不到一百年時間裡,將國家領土面積擴大到1372萬平方公裡,這幾乎是我國歷史上領土面積的巔峰了。然而控制著如此大面積的國土和人口,蒙古人作為統治者,其人數卻不多,據估計大約也就百萬人上下。
  • 元朝並非亡於朱元璋之手,元朝滅亡的歷史真相是什麼?
    說起朱元璋滅亡元朝而建立明朝,似乎元朝全是朱元璋打下來的。其實並非如此。在同時代的起義軍裡,朱元璋消滅的元朝軍隊是最少的。元朝雖然被明朝取代,但它並非亡於朱元璋,而是1360年代,南北雙方同時同根相煎、同室操戈的結果。朱元璋的抗元戰績元末農民起義,始於公元1351年五月的劉福通(其實浙江的方國珍還要早,只是孤軍影響不大罷了)。
  • 明朝有個從元朝時期流傳下來的潛規則,朱元璋發現後,殺了幾萬人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明確規定,各布政司、府、縣每年都要向戶部呈送錢糧及財政收支、稅款帳目。戶部與各布政司、府、縣的數字必須完全相符,分毫不差,才可以結項。如果有一點對不上,整個帳冊便要被駁回,重新蓋上地方政府的印章重新填報。
  • 朱元璋打天下,無意得到元朝一本古書,仰天流淚說:朕,天下已定
    朱元璋的一生可以說特別傳奇,他是無數草根的榜樣,他實現了草根認為遙不可及的理想,坐上了那把人人都想坐的椅子。也許是因為朱元璋把一種不可能性變成一種可能性,關於他的傳說一直很多,有人說,他一出生天就帶異相,也有人說朱元璋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長得就是帝王相。
  • 「不要貶低元朝,我們的父母皆靠他生養」,朱元璋為何這麼尊敬元朝?
    說道這裡估計就有人嚷嚷:「朱元璋有嘛好的?一水的奇葩皇帝,就他自己個殺人如麻,而他後邊的皇帝,啥木匠皇帝等等,有啥好吹的!」咱別的不說就他那文字獄,整掉了咱大華夏多少東西,沒的辦法,很多歷史上的東西,只能從周邊國家的歷史記錄中,找點蹤跡,這也沒誰了。這話頭再說回來,如果真有那些個人說的大明朝都是奇葩皇帝,他這王朝能綿延二百多年?這就是最好的佐證。算了這話題在嘮下去,就是另一個問題了,咱先打住,以後有機會俺再和大傢伙聊。話說,歷史上都講朱元璋這人長的磕磣,咋說呢?
  • 元朝和明朝之間,其實還有一朝代,史學家:不想承認罷了!
    據歷史記載,在元朝末年局勢混亂,很多政權紛紛揭竿而起,其中尤以吐鐵慕爾和阿拉吉巴為首的皇位爭鬥戰給整個國家都帶來了影響最為嚴重。在經歷了無數個大大小小的戰役之後,整個國家分崩瓦解,面臨滅亡。而這時,一個叫做明玉珍的人,由於接受不了這樣的局面,開始集結一些農民和苦難者組成起義軍,於1353的時候宣布起兵,並很快攻佔了湖北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區,並在重慶建都,史稱大夏國。
  • 陳友諒和張士誠實力遠超朱元璋,為什麼最後還是輸給了朱元璋?
    朱元璋是我國歷史上的草根皇帝,他出生低微,又不會讀書識字,但是憑藉其優秀的才能和獨特的個人魅力,陸續擊敗了陳友諒和張士誠這兩個競爭對手,最後驅逐韃虜,光復河山,開創了一個強大並且最有骨氣的王朝——明朝。
  • 朱元璋顛覆了元朝,為何無法徹底摧毀蒙古大軍?原因其實很簡單
    公元1368年,也就是洪武元年,明朝任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率領了25萬大軍向元朝的京城大都也就是如今的北京城發動了最後的攻擊。此戰明軍順利佔領了北京,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順帝只好帶著妻女家眷等逃往漠北蒙古。
  • 為什麼有很多人喜歡明朝?歷史愛好者:大明得國正有氣節!
    而明朝卻是由原本出身於社會最底層的朱元璋率軍在戰場上面對面擊敗對手,光明正大奪來的天下,手段極為正派。建國形式最正而明朝擊敗的對手是元朝,稍微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元朝是由蒙古人統治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到底有多厲害?
  • 元朝有3座都城,明朝也有3座都城,為什麼?朱棣表示,明承元制
    在這兒昊童可以向各位老哥保證,明承元制是真的,這點無法否認(跟本文主題沒太大關係),下面是昊童關於元朝與明朝都有3座都城的一些簡單看法,如有不對,還請指出,謝謝。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元大都之所以被忽必烈選定為元朝都城,是因為元大都位於東西地區的交界點,進可以掌控全國州縣,退可以返回草原重整旗鼓,而且《元史》上還有關於元大都的這樣一段記載
  • 元朝滅亡後,朱元璋為什麼沒有大肆屠戮投降的蒙人
    朱元璋滅掉元朝之後,有一個很奇怪的事。他沒有大規模殺害投降的蒙古人和色目人,這是為什麼呢?元朝的種族政策可謂是劣跡斑斑,朱元璋完全可以提出復仇的民族政策,將歸降明朝留在中原的蒙古人,進行驅逐或者是殺害。
  • 火銃:世界步槍鼻祖,朱元璋應用出神入化,明朝卻大量採購佛朗機
    洪武系列火銃的三種武器 朱元璋不僅對火銃進行改良,他還使用一些類似火銃的大口徑火炮,不過那時候的火炮無法和明朝的洪武大炮比較,但是至少這種大炮威力驚人,能夠給元騎兵極大的戰略震懾,而且這種武器可以為守城添力,對方使用攻城機和撞車,用這種大炮就可以毀掉對方的攻城武器,朱元璋能夠贏得元末勝利,火銃的幫助是功不可沒的。
  • 元朝滅亡後,幾百萬蒙古女子下場怎樣?朱元璋手段殘忍
    元朝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這個短命的王朝僅僅存在了不到100年的時間就滅亡了。縱觀整個元朝,他們的皇帝大部分時間都在徵戰四方,元朝把我國的領土面積達到了最大。蒙古起兵驍勇善戰,可惜的是元朝末年的江山依然大亂。
  • 明朝一位王爺比朱棣厲害,他活著的話,朱棣不敢造反
    得到姚廣孝幫助的朱棣當上了皇帝,他的內心是激動而又後怕的,因為他成功了所以激動,但是當他回想到自己這一路是怎麼走來的就有點後怕,幾次差點全軍覆沒,這還的得益於朱棣沒有遇到真正的對手,加上朱棣也能徵善戰,跟隨著名將常遇春等人成長起來的,可以說朱棣能夠造反成功,天時地利人和他都佔據了。朱棣是燕王,鎮守北平,其實有一個王爺比朱棣還要厲害,而且如果他還活著的話,朱棣不敢造反。
  • 朱元璋有26個兒子,分封了24個諸侯王?明朝分封的初衷是為了什麼
    最近重新去看了一下明朝的歷史,對朱元璋的分封制度,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為,朱元璋搞分封制,那完全就是自私自利的做法。畢竟老朱打天下不容易,他有26個兒子,除了長子朱標是太子外,他想要讓其他25個兒子都稱王,在地方上做土皇帝。
  • 元朝降將該如何安置?朱元璋:平等對待不可少,鎮固邊防還可優待
    序言:眾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時,跟元朝的戰爭其實並沒有結束,在洪武三年到洪武二十九年期間,又先後進行了八次「北伐滅元之戰」。那麼對於在戰爭期間抓獲的元朝降兵降將該如何安置,也就成了朱元璋所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
  • 明朝十五問(1)——朱元璋的發家史
    這位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這位帝王極富傳奇色彩的一生。一切都要從1328年的那個夜晚說起。這一天,農民朱五四的妻子陳氏誕下了一個男嬰,我們都知道,這個男嬰就是後來的朱元璋。不過此時的朱五四並不像我們現在在產房外面看到的那些焦急中帶著喜悅的父親,作為已經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的朱五四來說,最先要考慮的就是吃飯問題。
  • 朱元璋北伐元朝時說驅逐胡虜,為什麼登基後又開始奉元正統?
    朱元璋復原圖吳元年十月,朱元璋以徐達為帥,常遇春為其副,出兵北伐元朝,途中發布《諭中原檄》,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檄文中闡明了元朝的暴虐,有著濃厚華夷之辯的民族性忽必烈畫像朱元璋給元朝修史,承認元朝是中華正統,並且對元朝開國皇帝元世祖忽必烈格外推崇:「昔中國大宋皇帝主天下三百一十餘年,後其子孫不能敬天愛民,故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於漠北,凡達達
  • 大明朝的國號「明」到底暗藏了朱元璋怎樣的野心和終極信仰
    那麼大明朝的國號「明」怎麼來的?先說說金庸先生。他在《倚天屠龍記》書中提到,主人公張無忌曾把「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重任交給朱元璋。金庸先生說,明朝來源於明教,是因為包括朱元璋在內的當時紅巾軍領袖都是明教的信徒,所以才拿明教信仰當國號。事實果真是這樣的麼?明教和明朝的有一定的關係麼?據《倚天屠龍記》載,明教源自波斯,創始人叫摩尼。
  • 明朝朱元璋,寫下的15個「不徵之國」,有何深意?
    經過了一年的休整,朱元璋實現了從開疆拓土到治理內政的轉變,開始探索如何穩固大明朝的統治,「不徵」的概念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是基於諸多考量的。從內部而言,自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揭竿而起,到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建立,百姓歷經了17年的戰亂之苦。戰爭對人力物力財力的損耗都是巨大的,而伴隨戰爭的饑荒、瘟疫更是讓百姓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