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古因「今」差有異
——以教材《詠懷古蹟(其三)》《蜀相》《越中覽古》《馬嵬》《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為例談詠史懷古詩的鑑賞
懷古詩是以歷史人物(如《蜀相》寫諸葛亮)、歷史事件(如《馬嵬》寫「馬嵬事變」)和歷史遺蹟(《詠懷古蹟(其三)》中的昭君村)為創作題材的一類詩歌作品,其特點在於藉助歷史抒寫情懷或發表議論,或借古諷今,或寄寓個人懷才不遇的感傷(借古傷今),或表達昔盛今衰的興替之感(借古鑑今)。
這類詩的標題往往含有「懷古」「攬古」「詠懷」等字眼,或含有古人(如《蜀相》)、古蹟(如《馬嵬》)等標誌詞語,首先藉助題目來把握題材。
這類詩的寫作思路:臨古地(因古事)——思古人——懷古事——抒今情(志)。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一切懷古詩都是或傷今或諷今或鑑今,具體原因,因為詩人所處時代所處情境而略有異。從對待歷史的態度來看,懷古詩詞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一類是借古傷今,借歌頌或感傷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自勉或自傷。如杜甫《蜀相》借歌頌諸葛亮自勉和感傷自己壯志難酬;《詠懷古蹟(其三)》中杜甫「悲昭君以自悲也」,《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寫周瑜「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正是與自己「早生華髮」形成映襯和反差,強烈的對比生發出濃重的「人生如夢」的感慨,今世之無奈卻只能賞玩「江月」,故地重遊,聯想古人,感嘆懷才不遇,壯志難酬。
一類是借古諷今,批判歷史,引起警醒。如李商隱《馬嵬》辛辣諷刺唐玄宗「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劉義隆草率出兵而「贏得倉皇北顧」,告誡後人不可重蹈前代敗亡之覆轍。
一類是借古鑑今,同情歷史,即不做明確的褒貶判斷,僅從時空變遷、物是人非的角度哀悼歲月的流逝。如李白《越中覽古》通過昔時的繁盛和眼前的悽涼的對比,表現人事變化和盛衰無常的主題。
當然是「傷」「諷」,還是「鑑」,有時一首詩的情感並不是單一的,而是要聯繫詩人所懷之「古」和詩人所處時代以及詩人自身來看。
如杜甫《詠懷古蹟(其三)》則有「諷」有「傷」,對漢元帝昏庸腐敗的諷刺,借王昭君的「怨恨」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怨憤。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怨憤,詩人以一個「赴」字將「群山萬壑」擬人化,聲勢非凡,以「地之靈」烘託「人之傑」;用對比的手法突出昭君命運的悲慘;以「畫圖」的典故揭示造成昭君悲劇命運的根源,而這一切,寫得越是生動悽惻,越是寫出詩人自身的悲劇及產生悲劇的原因。
如李商隱《馬嵬》以重重對比強烈諷刺唐玄宗誤國誤己的荒唐行為及其惡果。頷聯以「無復雞人報曉籌」反襯馬嵬驛「空聞虎旅傳宵柝」,昔樂今苦、昔安今危的兩重處境和兩重心情的對比一如火與冰,暗含因果;頸聯「此日」與「當時」的對比,「當時」誓言猶在,「今日」賜死沒商量;尾聯以反問作結,對比尤為強烈,諷刺力透紙背。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先以江山勝景烘託周瑜的英雄形象,再以小喬襯託周瑜,再正面描寫儒將風範,全方位展示周瑜的年輕有為,而他的背後自有孫權支持,再以自己「早生華髮」與之形成巨大反差,鮮明的對比表現了蘇軾壯志難酬的悲憤,而以「一尊還酹江月」放達處之。
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則用五個典故表達自己複雜難名的感慨。孫權設立京口,並與魏、蜀鼎足三分,劉裕出身京口,創立劉宋政權,二人均英雄了得。這裡有借古抒懷,也有借古諷今,即既有對孫、劉的景仰,又有對當權派的不滿和諷刺。劉義隆的典故則是借古鑑今,勸諫韓侂胄北伐要準備充分,慎重對敵。佛狸祠的古典有諷、鑑之意,對敵人統治區安於異族統治的民眾的「諷」,對南宋統治者儘快回復山河的「鑑」。廉頗的典故有抒懷有諷刺有自傷。
杜甫《蜀相》以「森森」之「柏」,「映階碧草」「黃鸝」「好音」描繪了一副靜謐肅穆、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美景,融情於景,以此表達對諸葛亮的敬慕和景仰之情。最後借古傷今,表達壯志難酬的悲憤。
李白《越中覽古》結構獨特,四句都極富畫面感,前三句一句一個渲染,步步推向高潮,最後一句一落千丈,戛然而止,對比鮮明。四副畫面,虛實結合,前三句給人以想像,最後一句令人無限感慨,詩人以景作結,融情於景,含蓄蘊藉。
綜合上面學過的的詩詞,我們可以發現懷古詩常用的手法有借古諷今,借古鑑今、懷古傷今、用典、反襯、對比、即事議論、觸景生情、寓情於景等。
這是必修教材及選修教材上的詠史懷古詩,以此作為憑藉作以總結,鑑賞詠史懷古詩首先要弄清「古」,及史實,作者是描寫、抒情和議論的,然後結合作者及時代背景思考他為什麼要寫即指向的「今」以及為什麼這樣寫,揣摩詩人運用的技巧及細緻入微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