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45年的時間變成經典
每個人眼中都有自己的《教父》 幾張滄桑的老臉,一段「溫柔傾訴」的小提琴曲,讓時光穿越回半個世紀前的曼哈頓 小 意 大 利……不久前,第十六屆翠貝卡電影節在紐約舉行,而今年的電影節令《教父》的影迷普大喜奔,因為電影節落幕之際,繼387分鐘的《教父》和《教父2》連續放映會後,影片的傳奇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主演阿爾·帕西諾、羅伯特·德尼羅、詹姆斯·肯恩、羅伯特·杜瓦爾、黛安·基頓、塔莉婭·夏爾等共聚一堂,暢談電影製作的經歷,以此紀念第一部《教父》上映 45 周年。
紐約聚會
《教父》是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等主演的黑幫電影,於1972年3月24日在美國上映。該片改編自馬裡奧·普佐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以維託·唐·科萊昂為首的黑幫家族的發展過程以及科萊昂的小兒子邁克如何接任父親成為黑幫首領的故事。1973年該片獲得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獎。2007年被美國電影協會選為「百年百佳影片第二位」。
馬裡奧·普佐於1969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成就了這部青史留名的電影,小說中的主人公維託·科萊昂的原型是被稱為「黑幫總理」的Frank Costello以及暴徒Vito Genovese,這兩人都是紐約黑手黨的成員,小說中的一些黑手黨行動也源於兩人製造的真實事件。既然來源於真實,因此這也是一部超級講究細節的電影,當年馬龍·白蘭度希望讓唐·科萊昂看起來像「鬥牛犬」。試鏡時,他在嘴裡塞了棉花,讓兩頰鼓起來。實際拍攝時,他佩戴了一副牙醫特製的牙套。讓人唏噓的是,這次紐約《教父》聚會,該來的人都來了,唯獨缺少了2004年去世的奧斯卡影帝,影片的靈魂——馬龍·白蘭度。
細節制勝
《教父》對於義大利文化,尤其是家庭文化的描寫細緻入微,很多人在第一次看《教父》的時候,都會感慨,這難道不是紀錄片嗎?克萊蒙扎教邁克做菜這場戲,他的這個菜譜地道極了,很多義大利人都由衷地感慨,這道菜簡直就像是從他們的爺爺奶奶廚房裡摳出來的一樣。而桑尼看到妹妹被妹夫家暴的這場戲,憤怒的桑尼這個時候開始下意識地咬自己的手,這個動作也地道極了,你去看很多義大利人,他們生氣的時候真的就是這樣做。
當年《教父》橫空出世,很多影迷給科波拉寫信,激動地告訴他自己能一字不差地背誦《教父》的每一句臺詞,《教父》已經和很多偉大的文藝作品一樣,成為了文化符號,而新一代的影迷,即便他們沒有看過《教父》,都能從很多一閃而過的細節:音樂,語調,甚至就是那種氣場當中,瞬間明白,然後驚喜喊道:「啊,對了!這是教父裡的場景!」如果你身邊有朋友告訴你,他/她看過幾百遍《教父》,千萬不要覺得驚奇,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就像《紅樓夢》一樣,任何可以反覆觀看的作品都有它必然的道理。
上帝視角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人生就像一場演出。我們是演員,上帝是導演。」但我想知道,誰是觀眾呢?科波拉在拍攝《教父》時大量借鑑了莎士比亞的戲劇理念,他也多次提到上帝視角(god's point of view)。他稱,上帝視角的本質就是只陳述事實,不發表觀點,這看上去很容易,其實是極其困難的,因為觀點其實是不值錢的,但是要抓住事實基本不可能。此外人都是主觀的,我們在陳述事實的時候其實都是帶著自己的觀點的,人類文明史幾千年了,能接近上帝視角這個境界的作家不超過50個(一百年一個的節奏),而莎士比亞毫無疑問是裡面境界最高的一人。
著名影評人肯尼斯圖蘭的評價無疑代表了很多影迷共同的心聲:「我在第一次看《教父》的時候就覺得非常的好,但是後來每看一遍都會看到新的東西,覺得越來越好,因為你在不同的年齡都會有新的領悟,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的年齡對你來說是不一樣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看《教父》時有常看常新的感覺,這種感覺其實和看《紅樓夢》,看《水滸傳》是一樣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翻來覆去看這些有著上帝視角的作品。」
回憶拍攝
在紐約聚會時,導演科波拉回憶說,他先看到的小說《教父》,但一開始並不太喜歡,「我第一次讀的時候,對這本書很失望,因為它非常的長。」在電影拍攝之初,他甚至處於被電影公司解僱的邊緣。科波拉表示,放在今天,《教父》這樣的電影項目都不會在好萊塢得到通過。「第一部《教父》花了650萬美元,第二部《教父》花了1100-1200萬美元,如果你換算一下,這筆投資會耗掉一家主要製片廠的費用。」他表示,「今天,除非能夠拍出一整個系列電影和漫威漫畫類型的東西,否則沒什麼會被通過。」
他退一步說,即便《教父》今天能拍出來,像派拉蒙這樣的大公司也不會再做《教父》的發行工作,因為那時候片中很多演員還是新人,這部電影會被當成獨立電影項目去發行。科波拉還說到了電影選角的故事,他透露,最初電影出品方派拉蒙根本不同意馬龍·白蘭度出演「教父」,因為白蘭度有債務問題。急得科波拉「頭一暈摔倒在地板上。」
曝光幕後
科波拉表示劇組的一些成員,他已經多年未見了,因此這次主創聚首讓老爺子非常開心。在談到羅伯特·德尼羅扮演的青年維託時,科波拉表示為了這個角色安排了大量試鏡,直到他發現了羅伯特·德尼羅在演繹青年維託的時候,並不是僅僅簡單模仿白蘭度,而德尼羅本人表示白蘭度在第一部表演片段,是他為第二部做準備的重要學習材料。
另外,選擇阿爾·帕西諾出演麥克·柯裡昂其實充滿爭議。科波拉與帕西諾在洛杉磯見了面,一見面就看中了他。「一旦你看到某人適合這個角色,那就很難再有別的想法了。」但只有導演的支持並不夠,帕西諾則回憶說,自己經歷了無數的試鏡,「看起來我總是在試,得到那個角色之後我依然在試。」帕西諾也透露,他對詹姆斯·肯恩飾演的桑尼·柯裡昂這個角色更感興趣,「我想麥克不是個好角色。」他還說,電影繁忙的拍攝進度曾讓自己崩潰。帕西諾形容拍攝過程令他頭昏腦漲,片場一片混亂。由於他們已經落後於原定拍攝計劃,不得不在晚上趕拍白天的戲,他們回住地的時候,一邊喝酒,一邊吐槽。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楊帆
1、巨大財富的背後,都隱藏著罪惡。
2、讓朋友低估你的優點,讓敵人高估你的缺點。
3、不要憎恨你的敵人,那會影響你的判斷力。
4、離你的朋友近些,但離你的敵人要更近,這樣你才能更了解他。
5、這個世界本身就沒有所謂的清白而言,你能坦言,你從來就沒說過謊,這是自欺欺人。
6、一個人只有一個命運。
7、偉大的人不是生下來就偉大的,而是在成長過程中顯示其偉大的。
8、一個提著公文包的律師所搶到的錢比一千個拿著衝鋒鎗的強盜搶到的錢還要多。
9、如果你認為我不知道其中的真相,那就是在侮辱我的智慧。
10、不要把私人的感情帶到商界,這不利於發展,即使有解決不了的,靠你的能力,你的智慧來解決。
11、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
12、我們開出的條件你是無法拒絕的,要麼是你的籤字,要麼是把你的手指留下。
當教父唐·科裡昂平和地給殯葬業者包那薩拉解釋什麼是「友誼」的時候,第一個全身鏡頭裡來了一個不速之客:一隻灰白相間的貓坐在了馬龍·白蘭度的膝蓋上。導演科波拉說:「馬龍手中的貓並不是計劃內的。我看到它在攝影棚內轉悠,於是就把它抱到馬龍的手上。」白蘭度非常愛小孩和寵物,於是就順理成章了。但這差點毀了那一組鏡頭,我們的收音團隊根本聽不清白蘭度的臺詞,害怕要用到對白字幕才行。問題就出在那隻貓身上,它咕嚕咕嚕的喘息聲蓋過了白蘭度的聲音,當你看影片的時候,你還能聽到。
科波拉原計劃這樣拍開頭,就是明朗地俯拍科裡昂家族的婚禮。但是一個朋友看了劇本以後,對此表示疑惑,他覺得科波拉應該嘗試拍一些不同凡響的開頭。在《巴頓將軍》中,科波拉寫的開場是一段在美國國旗下的演說。科波拉把朋友的話記在心裡,於是就把《教父》的開場改成包那薩拉簡短的,具有反諷意味的說話,以「我相信美國」為起始。
製片方總是在搜尋下一個超級巨星,當科波拉預備找邁克的演員的時候,派拉蒙方面知道這個角色對於年輕演員來講是一個起跳板,他們需要像羅伯特·雷德福或者瑞恩·奧尼爾一樣的類型。當時,除了科波拉以外沒幾個人支持由阿爾·帕西諾來演,因為帕西諾之前只演過一部叫《毒海鴛鴦》的電影,對於製片方來說他還不夠格。但是,當科波拉構思邁克在西西里島鄉村漫遊的場景時,他的腦海裡只有帕西諾的臉。馬丁·辛和羅伯特·德尼羅也曾來試鏡,但都無濟於事。當喬治·盧卡斯的妻子編輯試鏡報告時,她對科波拉說:「帕西諾用他的眼神讓我全身赤裸。」科波拉最終搞定了製片方,讓阿爾·帕西諾來演邁克。
馬龍·白蘭度早年出演的很多影片都成了經典,比如《碼頭風雲》、《欲望號街車》。但是到了1971年,他經常和導演、幕後工作人員發生爭執,也常常被人指責遲到。雖然白蘭度在《教父》中只出現了三分之一的時間,科波拉還是認為需要有這樣一個具有神秘力量的演員。製片方的頭頭斯坦利·傑夫曾說:「只要我還是製片方的領導,馬龍·白蘭度就不會出現在電影裡。」經過一番折騰,傑夫還是同意由白蘭度來飾演教父,但要約法三章:第一,白蘭度的薪水要比平常的低。第二,不可以遲到,否則扣錢。第三,一定要參加試鏡。
科波拉拍《教父》的時候,曾多次差點被炒魷魚。當他完成劇本以後,科波拉和高層糾纏了十多回,幾乎每一個角色都要爭論由誰來演。當拍攝開始以後,高層看了他們在橄欖油公司拍攝的場景後,非常不滿意。剛開始幾周,就有朋友對科波拉說:「看起來他們要解僱你。」得知電影公司從來不會在周中解聘導演,科波拉決定主動出擊,他先炒掉了副導演和一些工作人員。接著他重拍了很多場景,這讓高層怒不可遏。那時,科波拉因為編寫《巴頓將軍》而獲得一座奧斯卡小金人。他說:「那段時間真的是苟且偷生,不管怎樣,我倖存下來了。」《時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