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銀幕中的民國時期,大上海就是有錢人的天堂,燈紅酒綠,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讓生活在底層的人們好生羨慕。不過,黃包車是那個時代的縮影,黃包車夫穿梭在繁華的城市中,為了生計,為了幾個零碎銀兩,不停地工作,如同動物一樣,命如草芥,幾乎活不過40歲。
黃包車最早出現在日本,它也不叫黃包車,而叫東洋車,東洋車是由當時居住在法租界的法國人提議引進的,在東洋車引進之後,就受到了上層人士的歡迎,隨停隨走,非常方便,而且對於底層的人們來說,又多了一條賺錢的門路。
黃包車夫的人生是非常悲慘的,他們的工作就是為上層人士服務,有時候運氣好遇到闊綽的富人,一趟就能多得到一點錢,但是如果遇到刁鑽刻薄的人,拉一趟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連辛苦錢都掙不到,敢怒不敢言,只能咬碎了牙往肚子裡咽。
既然黃包車夫這工作又累又不賺錢,為什麼還有人拼命攢錢買黃包車呢?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黃包車剛剛引進的時候,相對於其他的職業,賺錢還是很快的,畢竟服務的是上層人士,服務好了,有時候收到的小費,可能比一天掙的錢還要多。
後來,隨著黃包車數量的日益龐大,競爭也是越來越激烈,價格就被降了下來,但是購買黃包車的人數卻沒有減少,在黃包車供不應求的時候,就會出現幾個人拉一輛車的畫面,畢竟在那種富人聚集的城市中,黃包車夫無疑是最吃香的。
坐黃包車的富人們是為了享受,拉黃包車的車夫們是為了生計,各取所需。每個時代,每個行業都有壟斷,各大商業巨頭們看見黃包車帶來的商機,然後就開始大量收購這些黃包車,然後又以高價租售出去,這樣很多黃包車夫就淪為了打工者。
和現在的社會一樣,雖然是講究多勞多得,但是那些黃包車夫他們掙的錢卻是不屬於他們自己的,一天收入的大部分都要交給黃包車公司,剩下的錢財只能維持生計。所以黃包車夫每天早出晚歸,就是為了多掙點錢,來維持溫飽。
黃包車夫不僅掙得少,尤其是在那個混亂的年代,根本就沒有人去管底層百姓的死活,從而誕生了很多地痞流氓,專門欺負底層人士,老舍先生在《駱駝祥子》一書中,詳細描寫了黃包車夫們的悲慘人生,看完不禁黯然。
上面的這些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出黃包車夫他們的生活到底是有多苦?有的人甚至連一雙鞋都買不起,衣衫襤褸,和那些富貴人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過度操勞,又吃不飽穿不暖,很多黃包車夫不到40歲便去世了。
結語:隨著時代的發展,黃包車夫慢慢湮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在我們如今生活的社會中,還有很多和黃包車夫一樣的人群,你們知道都是哪一類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