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樂路的彩章可不是只有首席公館和藍調的聖母大教堂,除了這兩處,還有位於新樂路100號的永利坊(永利新村)值得讓喜歡逛老馬路的你去一探究竟。
永利村坐落在新樂路100弄,建於民國時期,是一條鬧中取靜、環境優雅的新式裡弄。從外觀看,這條裡弄和上海的其他裡弄沒什麼很大的區別,尋常的外觀住著普通的老百姓。
建築的外觀也比較常見,方形鋼窗,水泥砂漿拉毛的米色和灰色交雜的牆面,弄內基本都是3層樓的毗連式住宅,共有3層樓房4排,2幢連體。
挑簷不大的緩坡屋頂,平面為方形,立面對稱,中間以一豎牆分隔,不設陽臺,相鄰兩個號碼的主入口均設有方形雨篷。沿街住宅以褐色毛面磚貼牆,用以豎直隔離裝飾,弄堂主入口3層通高壁柱直達簷口。除此之外,再無過多的裝飾。
但就這看似不起眼的裡弄住宅,卻曾經住著一群影響中國影壇的名人。這裡又叫「影人村」。最出名的莫過於胡蝶了,那麼,除了胡蝶之外,還有多少明星住在這裡呢?
永利村8號,中國首位電影皇后的舊居
永利村8號,是我國第一位影后張織雲的舊居,很多人以為胡蝶是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后,殊不知,張織雲才是。在1926年的舉行的電影皇后評選中,張織雲以2146票力壓其他11名候選人,成為中國有史以來首位電影皇后。
可惜,這位影后成名之後,先是遇人不淑,沒有把握好手上的資源和拼來的名氣,後來隨著有聲電影的興起,加上錯失了許多良機,最後淪落到街頭,客死異鄉。
永利村16號,影帝高佔非和夫人高倩萍的舊居
高佔非曾是民國時期的中國影帝,1934年,《電聲周刊》發起「中國電影明星選舉」,經過歷時3個月的投票角逐,影帝這個寶座居然讓這位軍人出身的高佔非給奪下了。高佔非在20世紀30年代的名聲僅次於金焰,當時上海灘聞名一時的《女兒經》就是高佔非和胡蝶聯合主演的。
說到胡蝶,大家總想到她和戴笠那段說不清的關係,就連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也把這段往事進去。不得不感嘆,胡蝶的容顏於當時而言是非常受到大眾的認可的,最特別的就是她有一副甜甜的酒窩,一笑一顰間,有說不出的嫵媚動人,有「梨渦美人」的稱號。
1931年,胡蝶因主演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而走紅;1933年元旦,上海《明星日報》發起「電影皇后」評選活動,胡蝶以21334票的最高票數當選為「電影皇后」。在奪得《明星日報》發起的影后選舉桂冠後,在1933年英商中國肥皂公司發起的力士香皂電影明星選舉及1934年中國福新菸草公司發起的中國電影皇后競選中,胡蝶又「連得兩元」,被人們稱為「老牌影后」。
在1935年蘇聯舉行的國際電影節,胡蝶作為唯一的演員代表入選。這年2月,胡蝶攜帶著她主演的《姊妹花》、《空谷蘭》等優秀影片歷經艱辛到了莫斯科。
由於誤了時間,《姊妹花》沒能趕上比賽,但持續數月在歐洲諸國的展映,讓無數歐洲人和在外的同胞領略到胡蝶的魅力,備受推崇。歐洲影壇第一次對中國電影有了真實的了解。
雖然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但是胡蝶並沒有被名利衝昏了頭,回來後和商人潘有聲結婚,婚禮就是在九江路上的聖三一堂舉行的,也許在她看來功名利祿皆浮雲,家庭才是她內心所追尋的,永利村29號就是他們的婚房,不過這裡他們也只是住了兩年便搬去膠州路了。
但是如此慧質的她也終究逃不過命運的考驗,雖然最後能和潘有聲在一起,也算是一個不錯的結局,隨著胡蝶的離去,那些如煙的往事也隨著胡蝶一起飛走,留下一段影后的故事,供後人追思,她住過的房子也因為曾有過她的痕跡而變得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