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10個人,他們對阿斯湯加瑜伽的認知是什麼?應該會有10個答案。倘若數字增加到100個人,甚至1000個人,答案會是100個以及1000個。所以,我篤定瑜伽是一種內收的練習,每個人的感受會千差萬別。當我們有意識關注自己的感受時,我們也就開啟了自我探索之旅。
David Williams從1973年開始追隨Pattabhi Jois練習,對於阿斯湯加瑜伽,自然是有著獨到的見解,看他在《傳承》中娓娓道來。
「就我所知,這系列的體位法可以用梵文口令引導,一個呼吸搭配一個動作,用串聯的形式呈現。這樣的練習傳統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歷經時代的考驗,也是讓身體保持健康最有效的方法。
這麼多年練習下來,我越來越覺得這套體位法的編排無懈可擊。我覺得它就好像密碼鎖一樣,你必須依照順序調整密碼,鎖才會打開;如果你只是隨便調調數字,鎖是不會開的。瑜伽練習也是這樣。如果你依照某種順序練習體位法,你的身體和意識就會漸漸開啟;如果你只是隨便上上老師按照個人想法編排的瑜伽課,目前大多數的瑜伽課程都是這樣,效果就沒那麼好。所以我練習的時間越長,越珍惜這套編排順序。我教課的時候,儘量完全依照Pattabhi Jois教我的方式教大家,也儘量不用現代的方式多加詮釋。
我同時也發現,練了十年之後,我才開始稍稍了解了什麼是根鎖(Mula Bandha);練了二十年後,我才了解那是瑜伽真正的力量來源。現在,我已經練了超過三十年了,我越來越發現真正的力量其實盡在無形之中。我告訴大家:『看不到的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呼吸以及根鎖。名字和體式不過是幻象。過度重視名字和體式的人就會錯失真正的重點,也就是呼吸和根鎖。看不到的內在練習才重要。」
在著重練習核心力量的瑜伽課上,老師總是會提到根鎖(Mula Bandha)。我以為這個詞很神聖,從一開始也並沒有去特別探尋它的深奧含義。我一直是個比較佛系的瑜伽人。在瑜伽的練習道路上,更多是隨遇而安,沒有特別明確或者深遠的目標,也沒有刨根問底的求學態度。即便如此,有些發現倒很像無心插柳柳成蔭,自然而然就顯現在了我面前。
就像根鎖(Mula Bandha),我會簡單理解為控制自己的核心力量,包括收腹,然後身體就會變輕盈,跳躍很輕,有些動作也能做到,比如手撐地雙蓮花式。女生的弱勢在於上肢力量都比較薄弱,我也如此。但神奇的是,我竟然能做到手撐地雙蓮花式,雖然數不到25個數字,偶爾能堅持10個數字,我以為是根鎖(Mula Bandha)在起作用。聽起來,還挺玄乎的,畢竟瑜伽本來就有一層神秘的面紗,只是看我們是否有機會掀起這層面紗,去一探究竟。
對於阿斯湯加瑜伽,我也想藉機分享一下自己淺薄的認知。都說,我們應該讓自己始終在路上,所以我們要讀書和旅行。讀書可以帶我們進入不同的世界,是心的旅行,而旅行可以帶我們到不同地方,是身體的旅行。
最近,我的新感悟是,每次當我站在瑜伽墊上,開始阿斯湯加練習,都是一場奇妙的旅程。儘管每次的動作都一樣,但練習時,自己的身體狀態會不同,呼吸頻率會不同,意識的集中程度會不同,體式的深入程度也會不同,隨之,練習時的感受也會異彩紛呈,很奇妙。
有假期的日子,我喜歡到處走走。只要遠離熟悉的北京城,把自己抽離出熟悉的環境,拋下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標籤,我就有機會徹底放鬆。但是,對於突如其來的疫情,我沒辦法再像以前那樣離開北京,隨意走動。令人欣慰的是,我的狀態還蠻好的,並沒有因此而焦慮、沮喪、惶恐、不安。
在每次的瑜伽練習中,我都可以找到抽離的狀態,讓自己沉浸其中,探索無限可能。每次練習後,我都會簡單記錄當天的感受與感悟,無論是體式方面,還是任何奇思妙想。甚至,我覺得瑜伽練習中,除了在課堂上關注身體和呼吸,如果能在課下回憶一下課堂上的感悟,做些簡單的筆記,瑜伽練習會進步神速的。這種感受和感悟更像一種復盤,既是對之前練習的總結,也可以更好地提醒自己今後練習中要注意的事項。
感恩,在疫情之下,還有這樣一個奇妙未知的瑜伽世界,等待著我去探索。它好像擁有魔法,讓我敏銳力更強,想像力更豐富。無論與瑜伽世界有著何種交集的您,有何感想或感觸嗎?
(本文插圖由插畫愛好者蓏蓏傾情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