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湯到底是古法還是創新? 從克裡希納馬查亞留下的文字遺產看阿斯湯加瑜伽的傳承..

2021-01-15 阿斯湯加瑜伽之路
今日視頻八條簡介:公眾號每日第八條為視頻檔,每日推送路路編輯精選瑜伽體位展示視頻或者精選的網絡視頻微課,今天的視頻是David Robson老師談在阿湯練習中如何保護膝蓋。 退出文章在公眾號名片右下角向下拉最下方第八條視頻每日固定視頻檔收看編輯精心手選的精彩瑜伽視頻。


1941年美國「生活」(Life)雜誌刊登了一組拍攝於印度邁索爾郡王的瑜伽學校的照片,當時克裡希納馬查亞還在執教,帕塔比喬伊斯4年前已經「出徒」, 在郡王的資助下開了自己的shala:



這組照片配了這樣的文字介紹: 



「這裡展示的瑜伽仕是在Mysore的瑜伽學校拍攝的, 這個學校是Mysore的印度的最偉大的王子Sri Krishnaraja支持的。這裡展示了高級的瑜伽體位,這些體位在今日只有很少一部分瑜伽仕花很長時間才可以掌握。這些動作的展現都是在一個鎮定,有控制的條件下完成的,而且可以在一個長時間內保持。每一個體位都被認為有其獨特的益處,但是整體的效果讓可以讓體型和美國的運動員一樣強健。而且這些瑜伽仕可以控制主動和被動的肌肉系統。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控制橫膈膜 - 一個瑜伽仕可以把呼吸從每小時1100次減少到70次,通過對心念的自律,實現和宇宙之靈魂喜悅的連接 (Life Magazine 1941年2月22日)」。


也是在1941年這一年,克裡希納馬查亞也出了他的第二本主要著作《Yogasanagalu》  (用Kannada語言出版)。(克裡希納馬查亞的第一本主要著作 Yoga Makaranda 出版於1934年)




長期以來對於帕塔比喬伊斯所教授的阿斯湯加瑜伽的傳承起源一直有很多討論和猜測;根據帕塔比喬伊斯的說法:阿斯湯加瑜伽是遠古時代神授的,被記載在經典「瑜伽科倫塔《Yoga Karunta》中的,此經典原文記錄在芭蕉葉子上收於加爾各答圖書館,克裡希納馬查亞在1922-1924年間看過此經典並記住了所有揭頌,但是之後芭蕉葉子就被螞蟻吃了.....  哈哈哈,巧得很嘛。最早在印度Mysore發現阿斯湯加瑜伽和帕塔比喬伊斯的David Williams曾經說過這樣的故事:每當帕塔比喬伊斯講這個」傳承「故事的時候,他老婆Amma就在旁邊說:」帕塔比,satya" (satya是八支瑜伽niyama中的說實話),於是帕塔比爺爺就紅著臉不再講下去了,哈哈哈哈。不過認真地說,各類考古咖把加爾各答博物館翻了個底兒掉,也沒有找到一個芭蕉葉子的渣或者抓到一個偷吃書的螞蟻yogi;所以這些年,除了帕塔比喬伊斯在《瑜伽瑪拉》一書中僅僅引用過一句傳說中是瑜伽科倫塔《Yoga Karunta》作者Vāmana Ṛṣi的引言:「瑜伽仕啊,沒有vinyasa就不要做瑜伽體位」.....至今任何人都無證據確認是否有瑜伽科倫塔《Yoga Karunta》這一部經典的存在;甚至有人推斷其實此書是《哈他瑜伽之光》中曾經提到的另外一本 《Kapala Kuarantaka Yogabhysasa Paddahti》作者是Kuaranta...(最近此書在印度有英文譯本出版,我最近弄了一本翻看了一下,雖然這部14世紀成書的經典列出了120種左右的瑜伽體位,但是並不是和vinyasa和阿斯湯加練習的方法有太多的關係。)


我一直知道有這本書,然而《Yogasanagalu》這部著作是當地語言出版沒有辦法學習所以這個念想一直擱置, 但是最近有幸接偶遇國外大咖們翻譯整理的民間英文版;天吶,原來這部書裡克裡希納馬查亞的確給出了阿斯湯加瑜伽「傳承」的最初接近完整的形態啊 - 雖然帕塔比喬伊斯講的芭蕉葉的故事無法考證,但是阿斯湯加瑜伽的確是八九不離十地從他的Guru從克裡希納馬查亞手裡傳下來卻從這部書裡可以看的很清楚了。


在《Yogasanagalu》中, 體位大致根據難易大致被分成了三組,而且拼配了相應的vinyasa和呼吸要求,並且還總結了每個體位的理療功能。


Primary 基礎 - 體位和順序90%可以對接我們現在練習的初級序列

Middle 中間 - 體位和順序70%可以對接我們現在練習的中級序列 (2級)

Proficient 熟練 - 和現在練習的Adanced A 和 B 的體位重疊,但是順序有非常大的不同


下圖:初級組體位列表的部分體位示例


我們都知道阿斯湯加瑜伽有「6個序列」,但是其實當初最早的西方學生David Williams他們70年代去Mysore的時候,序列和級的概念並不是很明顯;在整個70年代初如果有序列的話也是只有「三個」序列,其實非常接近帕塔比喬伊斯從他Guru克裡希納馬查亞傳承到的三組體位的「原貌」;而且在70年代帕塔比喬伊斯本人的教學中,初級序列的順序也有一定的靈活性,比如手抓大腳趾最初是在整個初級序列可以做完之後做,輪式是在中間序列做完之後才」給「等等, 這些前輩們都有很多講述。對於《Yogasanagalu》上的三組體位練習系統, 我個人的粗淺觀察是:


初級體位組和我們現在練習初級序列最接近,說明這部分最接近克裡希納馬查亞的傳承,同時也是體位順序編排最有邏輯的,vinyasa和呼吸的要求也最接近,體位編排順序有少許不同

中級體位組有很大程度接近,但是在克裡希納馬查亞的方法中,很多在體位中的呼吸要求有kumbaka (懸吸)所以練習從皮毛上接近而實質已經有很大差別了。

高級體位組(現在的3456序列):和現在的高級序列差別最大,但是卻最不是問題,因為原來的熟練」proficient"組看起來就不像有什麼編排邏輯,列表上也沒寫呼吸要求和體位的功能,整體感覺只是把所有高難體位都歸納在一起罷了,算不上什麼「序列」。


下圖:用克裡希納馬查亞本人的照片按照初級序列組織的序列


帕塔比喬伊斯說過:  初級序列very useful (非常有用), 中級序列a little useful (有點用), 高級序列 for demonstration only (只是用來做演示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就不難理解了。


那麼克裡希納馬查亞的這三組 「前阿湯」序列,又是怎麼來的呢?在書中,克裡希納馬查亞是這樣寫的:


「我無意詳細綜述古代的瑜伽經典,因為這會讓這部書很長並可能引起讀者的枯燥,請原諒。此書是主要依據以下這些來源:


Patanjalayogasutra (《帕坦伽利瑜伽經》)

Hathayogapradipika (《哈他瑜伽之光》)

Rajayogaratnakara (編輯無法考證中文名,阿育吠陀的經典)

Yogakuranti (傳說中的Yoga Karunta?)

Upanishads related to yoga (奧義書和瑜伽相關的內容)

Learning’s from my Guru and self-experience (從我的上師的傳授和自我修行的體驗)」


其實有沒有芭蕉葉子上的經典又有什麼關係呢?克裡希納馬查亞這樣一位上師們的上師,做為梵文教授通各種梵文經典,做為練習者有好幾十年自我練習經驗,做為瑜伽Guru到1941年已經教了30+年的瑜伽,這樣的Guru承前(以上傳承來源)和啟後 (三組體位序列)難道還不算是結結實實地傳承嗎?


我還聽說過這樣一種說法,克裡希納馬查亞當時教的是vinyasa krama, 而不是ashtanga yoga....  在《神的呼吸》這部記錄片中艾楊格和克裡希納馬查亞的小兒子都用vinyasa krama來描述克裡希納馬查亞教授的動態的瑜伽練習系統;似乎暗示ashtanga阿斯湯加瑜伽是帕塔比喬伊斯的冒名,但是我看到《Yogasanagalu》前言中有這樣寫:


「坎納塔郡國的郡主, Sri Krishna Rajendra殿下, 一個熱心的瑜伽傳承者,在他的Guru指導下練習這種帕坦珈利瑜阿斯湯加瑜伽( Patanjala ashtanga yoga)很多年,現在慷慨地希望他的臣民可以同樣從這個練習中收益;因此, 他支持了四個瑜伽學校並支持出版和發行「Yogamakaranda」, 「Yogasanagalu」和 「Yoganjali」這些瑜伽書籍」。


從這個介紹中我們得知克裡希納馬查亞原本就用過阿斯湯加瑜伽這個名稱描述他書中的三組體位法練習, 而且用的還是」帕坦伽利阿斯湯加瑜伽「 這就對應帕塔比喬伊斯日後常說的」阿斯湯加瑜伽是帕坦珈利瑜伽「;的確在書中, vinyasa krama 和 krama多次被提及,但是皆不是指整個練習系統的名稱,而是體位和特定體位技術點的描述。或許在30-40年代「前市場營銷」年代,品牌(Branding) 還不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克裡希納馬查亞並沒有大張旗鼓地說這本書描述的瑜伽應該叫做ashtanga或者應該叫做vinyasa krama,但是書中這個系統是克裡希納馬查亞傳承給帕塔比喬伊斯確實是無疑的了,儘管後來有很多「與時俱進」,但是帕塔比喬伊斯的確沒有在這個傳承上做本質的改動和「創新「,就連這個練習系統的名稱」阿斯湯加瑜伽「也可以從他Guru這裡找到出處;其實克裡希納馬查亞的門徒教授的"vinyasa krama" 和帕塔比喬伊斯繼續的"ashtanga",如果都可以追溯到《Yogasanagalu》中的三組體位及其做法,那麼就只是名相的區別吧。


因為前一段時間因為關於帕塔比喬伊斯的歷史的負面評價,國外的一些阿湯練習者在這本書中更多地看到了帕塔比喬伊斯的阿斯湯加瑜伽和這本書描述的體位法系統的不同之處,甚至有一些大咖還重新還原了「克裡希納馬查亞」的練習方法或者倡導回歸歷史學習vinyasa krama而不是阿斯湯加瑜伽,以便繞過帕塔比喬伊斯這個坎同時仍舊可以繼續這個實踐證明非常好的傳承;但是當我深入這本書的時候,我第一眼看到的並不是小於20%的差別,而是多於80%的相同之處....  本來我被洗腦要期待一個「還原歷史」的克裡希納馬查亞版本的練習體系,但是卻發現這個和我們現在練習的序列本質上並沒有巨大的差別,特別是經常練習的初級序列部分。當然,我也會更深地學一下那些不同的呼吸和練習方法,特別是當我練習超過十年之後,我也會用用克裡希納馬查亞自己練習的一些方法重新組織一下自己的序列練習。 安妮薇,我個人覺得傳承具有體驗上的真實,但是沒有教義(gospel/bibilical)層面的真實,也就是你不必要把它當作聖經或者宗教文獻一個體位一個呼吸都不能改 (其實從1941年到今天,每一個傳承者都在做針對學生身體的練習方法修改),但是這種改變不是「創新」而是「活的傳承」,而且在做任何修改的時候必須去掉ego的參與而且不是為了商業目的;最好是在練習超過十年之後再在固定序列上加減,這樣你才會知道你到底幹了些什麼。 

安妮薇,我會還在繼續研究克裡希納馬查亞的這幾本書,接下來我會繼續寫文和大家分享書中裡希納馬查亞對於練習者有什麼具體指導哦 ..... 

相關焦點

  • 給阿湯自學者的一些建議
    體位法只是在物理上最直觀可以展現出來的練習方法。也可以說體位法是練習阿斯湯加的一個橋梁。阿斯湯加是一種修行的方式並不是體育鍛鍊的方式,只是我們練習這個流派是從體位法入手而已。這個概念一定要清晰,否則會很容易陷入體式的漩渦中出不來。
  • 卻因瑜伽活成阿湯頂級女神
    相對大多數瑜伽博主、網紅來說,kino她的體式就算不能說最棒,也是頂級的。她卻是阿湯傳承裡最直系的,用我們中國江湖的話說就是資格最老輩分最靠前的。因為她是阿斯湯加的創始人喬伊斯親自授權的有資格教授阿湯的導師。這含金量怎麼說呢,就像是張三丰的嫡傳弟子。而且全美僅14個人。說她是阿湯界的頂級女神,估計沒有人有異議!
  • 印度瑜伽大師建議吃飯的時候盤腿坐,用手抓著吃,你怎麼看?
    印度瑜伽大師建議吃飯的時候盤腿坐,用手抓著吃,你怎麼看?阿斯湯加新任掌門人是老掌門人兼創始人帕塔比喬伊斯的外孫,從師承和出身,以及他自己的瑜伽練習經歷來說,絕對算是來自印度的正宗的瑜伽大師。俗話說七分練三分吃,新掌門人小喬伊斯寫過一關於瑜伽飲食的書,在書中新掌門人不僅給瑜伽練習者提供了一些非常詳細的瑜伽飲食的方面的建議,還寫了他的外公老掌門人以及老掌門人的師傅克裡希納馬查亞和老掌門人的同門艾揚格的飲食習慣。
  • 聽過阿斯湯加,但是講不出來它是啥?
    瑜伽小白剛進入瑜伽館可能會有點懵,各種瑜伽流派的課程讓人傻傻分不清,比如流瑜伽、內觀流瑜伽、艾揚格瑜伽、熱瑜伽、力量瑜伽、高溫瑜伽、阿斯湯加等等。其實,大多數瑜伽流派只是為了開拓市場取個名字。瑜伽流派的名稱不同,但是練習的體式本質上區別不大。
  • 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
    李惠萍開設手工博物館,讓居民體驗古法造紙與活字印刷,近距離觸摸傳統文化 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 居民和小朋友來體驗古法造紙。   ▶「因為傳統技藝裡有溫暖質樸的東西存在,你可以從中摸到文字的骨骼與文化的脈絡……」▶「在這快節奏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往往被工作所擠佔。
  • 遵循傳統練習瑜伽,會得到世界的獎勵哦!
    (讀《傳承》觀後感,結合個人練習感受,希望圖書和瑜伽的智慧對大家有所幫助。)在瑜伽圈,大家總會對練習阿斯湯加的人充滿崇敬之情,不僅驚訝於他們跳來跳去的體力,更是對他們每日練習讚嘆不已。在《傳承》中,奎師那穆提對這兩天不練習給出了充足的理由。「我來告訴你,聖典特別指出某些日子不可以學習,我們也了解月亮會明顯地影響人類的想法。舉例來說,每到新月的時候,月亮會暗淡無光,我們的個人心智也會隨之消沉,難以產生正面、積極的想法。同樣,滿月的時候,月亮潔白明亮,我們的心智也會跟著活躍奔放,這也無益於冥想或是內省,好比瑜伽。
  • 雲南羅平:傳承古法精髓 依魯菜籽油香噴花海_旅遊中國_中國網_中國...
    「依魯」是菜籽油古法壓榨技藝的標誌。「依魯」菜籽油古法壓榨技藝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菜籽油古法壓榨技藝傳承人羅麗江監製。羅平金豐油脂有限公司依魯古法壓榨菜籽油生產車間、羅平菜油博物館全面開放,讓消費者和遊客從生產源頭參觀、學習、體驗菜籽油古法壓榨技藝,認識依魯古法榨油技藝,過去神秘的傳統榨油工藝走出深閨,成為羅平旅遊新亮點,有效推動傳統工藝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董事長羅麗江開通了諮詢熱線13769517088,讓多人了解依魯古法榨油。
  • 為什麼我的阿湯瑜伽練習很長時間感覺沒有這麼進步,反而退步了呢?
    還是一個有一個過程用來衡量我們變得越來越安靜並能培養一種深深地和本我的連接能力?從書架上抓了一本《瑜伽經》,翻一翻,再次確認了一下: 瑜伽確實是一種狀態,一種可以控制感官和讓頭腦安靜下來的成就。看了看窗外:春天早就過去了,夏天也已經不見,秋天的落葉依然遍布在地面,戶外只有冬天的寒冷;就像昔日帝國的輝煌早已不見,只剩下掙扎的今日霸主,新力量正在崛起,整個世界一片殘局.... 就像所有的情景一樣,大到天地,小到每日的一茶一飯。我們生存和生活的處境都在變化......不是線性而行-向前或者向後,進步還是退步,而是往復循環...
  • 世界級大師John Scott阿斯湯加系列課程 每日瑜伽全國首發
    初識阿斯湯加的習練者,大部分認為阿斯湯加體式很難,自己練習不了,但其實不然,阿斯湯加對習練者的要求並不高,只要有瑜伽基礎就可以。John scott出版的Asshtanga瑜伽書和計算的Primary Serise DVD 是許多瑜伽練習者的基本資源,他將計數法融入Vinyasa中,作為Tristana(三位一體)之要領,練習流動的冥想之法,實踐八支法之途。
  • 侗族大歌唱響《中國好家庭》 古法木船驚豔全場
    千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侗族大歌的傳承人與四代致力於古法木船製造的「當代魯班」現場講述中國傳統藝術與技藝的傳承故事,讓現場觀眾體味到中國文化之美,感受到一脈相承的文化基因的生生不息氣象萬千。梁宏達、馮曉泉、曾格格三位互動嘉賓更是對傳統技藝驚嘆不已,紛紛表達對傳承家族的敬重之意。有網友評價:「《中國好家庭》這次玩大了,大咖加大咖,這期節目不僅弘揚了傳統文化,更能引起全社會對文化傳承的關注。」
  • 世界級大師John Scott帶你感受阿斯湯加瑜伽那些不為人知的魅力!
    他作為阿斯湯加的傳播者Shri K Pattabhi Jois(Guruji)的親傳弟子,跟隨上師學習阿斯湯加多年,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將計數法融入vinyasa中,作為Tristana(三位一體)之要領,練習流動的冥想之法
  • 蘇州運河文化遺產活態傳承保護之思考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大運河文化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要按照「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的思路,構建具有經濟文化影響力的空間格局框架。蘇州作為運河「線」上的重要一「珠」,如何利用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優勢,重塑蘇州「運河城市」新名片?
  • 阿湯基礎班學員丨我沒有學會手倒立,但是我學到了更多
    阿湯有著固定的序列和體式串聯,採用烏佳依呼吸,吸氣和呼氣等長,每一次練習由拜日式 A/B 開始,然後是基礎體式,站立體式,初級序列到後彎,接著以結束體式結束。這次來參加培訓班的有瑜伽愛好者,有年輕的媽媽,有留學海歸,還有有多年教學經驗的瑜伽老師,非常感謝緣分讓大家在此相遇。
  • 印度大師Arjun親授:印度古法瑜伽,拉筋正骨,做自然美人
    她的保養之道很普通—— 瑜伽。可不普通的是在於,她請了私教,還是印度私教!因為你有機會知道正宗的印度瑜伽,直接接觸「花錢也請不到」的重磅級瑜伽導師——阿爾俊。因為,我們鄭重邀請阿爾俊老師錄製一門線上課《印度古法瑜伽》。在不能出遠門的日子裡,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都能隨時隨地見到高師。對於想用心學瑜伽的,甚至有志從事瑜伽行業的你來說,都是一次不錯的機遇。
  • 【聚焦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重慶:尊古而不泥古 中醫精粹得傳承
    口傳心授數千年,簡便驗廉的中醫藥如一脈清泉,卻也在時代發展大潮的激蕩中出現了傳承不足、創新不夠等問題,制約著發展道路。  為破解人才培養問題,近年來,重慶堅守中醫藥發展的自身獨特規律,切實推進中醫藥傳承融合創新,取得了明顯成效。
  • 【地評線】金羊網評:保護傳承弘揚歷史文化遺產 為偉大復興凝聚...
    知史以明鑑,察古以知今。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赴廣東考察調研,首先考察了潮州市廣濟橋、廣濟樓、牌坊街,察看文物修復保護、非遺文化傳承、文旅資源開發等情況。這充分彰顯出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問題的高度關心,也告訴我們必須全力做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保護工作。
  •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雲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列科普微動漫  ——雲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  【精彩內容】  歡迎大家來到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今天,我們來看雲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這裡有2700年樹齡的千家寨野生古茶樹,有千年人工栽培經驗的萬畝古茶園,還有距現在3540萬年前的寬葉木蘭化石。生活在這裡的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更是以茶為生、與茶相伴。讓我們走進這「世界茶源」,一起來看看吧!
  • 嘉興海鹽縣局:稅惠相伴 古法釀造譜寫百年傳奇
    歲月更替中,沈蕩釀造不廢傳統,沿襲古法釀造,歷經百年風雨,成為海鹽醬園行業的僅存碩果。步入沈蕩釀造廠區,白牆黛瓦與「官酵槽坊」的百年招牌,讓人仿佛置身於那個久遠的年代,千餘只醬缸整齊排列,老師傅不斷掀起缸蓋「翻缸」。這裡沒有現代化工業氣息,有的只是傳統技藝的默默堅守。
  • 「中國丹寨非遺周」:從苗族蠟染、古法造紙到非遺旅遊與論壇
    巧奪天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技藝,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貴州黔東南州大山深處的丹寨匯集了苗侗等少數民族聚居,擁有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等七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納入非遺名錄的項目多達150多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