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鍋涼粉,安順人的鄉愁味道

2020-12-22 直播安順

在貴州有這麼一說,貴陽的穿著,安順的吃喝,安順的小吃全省聞名,而在安順小吃中,小鍋涼粉絕對有一席之地,而在安順小鍋涼粉街,位於太和街的丕敏小鍋涼粉絕對是領軍人物,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這家深巷中的安順美味。

穿過深深的巷子,我們找到了這家丕敏小鍋涼粉店,可能說起這個名字大家比較陌生,但是說起他家另外一個名字老六小小鍋涼粉,相信大家就比較熟悉了。

小鍋涼粉店老闆 吳寶琴:

我們家小鍋涼粉從1978年的時候,我媽就開始做的,剛開始是用辣椒搞蘸水,一分錢七顆涼粉。

吳阿姨說,小店經營了幾十年本來沒想過要取名字,直到創始人,自己的母親去世,為了紀念母親,便用母親的名字做了店名。

小鍋涼粉店老闆 吳寶琴:

也是為了紀念我媽,我們就想著起個門頭,我家媽叫劉丕敏,所以就叫丕敏小鍋涼粉。

涼粉、洋芋、粉條、黴豆腐,幾種普通的食材搭配在一起,簡單的大火燉煮,卻做出了不簡單的味道。

小鍋涼粉店老闆 吳寶琴:

我家小鍋涼粉的特色最主要是黴豆腐和湯,湯是龍骨熬的,湯要熬得好味道才到, 我的是拿龍骨在小火上慢慢熬,買食材都要特別的注意,就像你家做飯,隨便買來做的,和精心操作的味道是不一樣的。

正是這份對初心的堅守,讓小鍋涼粉成了安順最具地方特色的小吃,對不少在外的人來說,這鍋涼粉,也是鄉愁的一部分。

市民:

真可以,這是一個地方特色。

市民:

粉條、豆腐皮都很好吃,很符合口味。

市民:

沒在家的時候,都會想到這個小鍋涼粉。

市民:

味道很好的,吃了一次還想來吃第二次。

記 者:王佳 陶梅

編 輯:田祺琪

安順市廣播電視臺

外宣民生中心

相關焦點

  • 安順老城逛吃 | 尋找巷子裡的老建築和老味道
    安順地道名小吃主要集中在老城區的儒林路-顧府街一帶,由於近年來舊城改造,有不少老店搬遷到城區各處,但在鋪面上依然標註了原先的名號,延續著好味道。黃果樹大街旁的好吃街是近年來政府打造的美食街,引進了不少原先在小十字的老字號。
  • 我們在安順,3天吃了17頓飯
    六小小鍋涼粉西秀區安順太和街五小分校(原六小)對面,近恆遠百貨為了吃這家小鍋涼粉,我們真是一頓苦找。本來查的說是在安順六小對面,可是後來才發現其實小學門口寫的是安順五小。原來五小以前就是六小……而這家店又完全沒有招牌,就是一個無名店面和簡陋的紅棚子而已。走到巷子口,看到一個清潔工阿姨就去問六小在哪裡,阿姨給指完路以後立刻問我們:「去吃小鍋涼粉的?」 太不好意思了,這麼容易就被看穿,不過也證明每天都有很多人來找這家無名氏小鍋涼粉吧。
  • 讓「安順味道」傳得更遠
    中央廚房採用集團化採購、集約化生產、標準化操作、工廠化配送、專業化運營的現代餐飲服務管理方式,可提供團餐、體育賽事供餐、高鐵餐、航空餐、超市便捷餐等,並圍繞全域旅遊,生產獨具安順特色的名小吃,通過食品深加工,將充滿地域風味的安順辣子雞、絲娃娃、裹卷等做成旅遊產品,讓遊客把「安順味道」帶到全國各地。
  • 「貴州省首屆餐飲產業發展大會」一個人的安順鄉愁文化園:打造...
    「我們有『留住你、養著你、酸著你』的牛肉、羊肉、酸湯三種粉,號稱安順三碗粉,在我們一個人的安順鄉愁文化園,安順所有的美食,想吃什麼都有。」12月17日,貴州省首屆餐飲產業發展大會觀摩團來到安順市一個人的安順鄉愁文化園,走過石拱橋,穿過石雕牌坊,大型馬幫雕塑群映入眼帘,伴隨著一曲悠揚的少數民族迎賓曲,烤魚、絲娃娃、屯堡雞八塊、糖畫等美食香味撲鼻而來。
  • 【吃在安順】傳承老手藝 變身新網紅!一碗滷粉裡熬了28年的安順味道
    對於很多人來說,認識一座城,往往是從味蕾開始的。 初識安順,可能是一道色澤金紅、香而不膩的舊州紅燒肉;可能是一道鮮香味醇、皮糯筋脆的關嶺小黃牛;也可能是大街小巷琳琅滿目的特色小吃……俗話說:「貴陽的穿著,安順的吃喝。」安順美食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幾乎每款菜都有自己的來歷或者與之相關的故事。
  • 經開區:品特色小吃 感鄉愁文化
    一個人的安順鄉愁文化園是經開區重點打造的全域旅遊示範項目,主要以旅遊文化餐飲為主,融合現代元素,打造文化+旅遊+美食的網紅打卡點和旅遊目的地,在這裡可以品嘗到安順特色的小吃,感受「鄉愁」文化。今年10月,一個人的安順鄉愁文化園開園後,安順本土知名餐飲企業就進駐該園,入園後,企業更注重安順本土特色的美食傳承和推廣,這裡不僅能展現安順特色小吃文化品牌,也成為安順餐飲集散的代表,將特色餐飲文化帶給來賓的同時,滿足美食愛好者的需求
  • 什麼是「養著胃、拴著心、留著人」?安順「三碗粉」為你解密
    「米粉有勁道,配料夠足,味道一級棒!」12月18日,在安順「一個人的安順」鄉愁文化園的美食現場,新鮮牛肉、羊肉和貴州酸湯熬製的高湯在鍋裡冒著熱氣,十多名工作人員分工協作,將米粉在開水鍋裡燙三次,盛入碗中。
  • 家鄉的涼粉
    但是,佔據我記憶C位的卻是煎涼粉的叫賣聲:「涼粉啊!煎粉涼粉啊!」 太和煎涼粉。       小學的某個暑假,不似如今的夏天那麼炎熱,爸媽上班,白天我時常一人在家寫作業。有一天上午,接近中午時分,忽然聽到不遠處的巷子裡傳來一位大叔尾音上揚的叫賣聲:「涼粉啊!煎粉涼粉啊!」在此之前,我好像並沒有吃過很多次涼粉,那天那時,饞蟲卻輕易被勾起。
  • 吃在安順|吃它那麼多年,今天才知道居然有人稱它為「面巾紙裹辣椒」!
    >「面巾紙裹辣椒」 從90年代「出生」至今 它的味道更加豐富多樣 它是安順人常掛在嘴邊的 一道經典冷食小吃 夏天和它相遇 清涼爽口
  • 眷村味道,兩代人的鄉愁印記
    在年味愈發濃重的這些天,一支關於"味道"的視頻,更加引燃了在外遊子回家的急迫。視頻的主人公是來自臺灣的王偉忠,"那時候街坊鄰居來自大江南北,四川媽媽做的辣醬,湖南媽媽做的臘肉,北方媽媽包的餃子、擀的麵條。舌間傳來的味道,讓每一個外鄉人,瞬間就回到遙遠的家鄉,回到父母的身邊。"他描述的這個乍一聽仿佛是大陸數十年前部隊大院的地方叫做眷村,遠在海峽對岸的臺灣省。
  • 教你做「酸辣涼粉」:酸湯肥牛調料版,味道獨特
    教你做「酸辣涼粉」:酸湯肥牛調料版,味道獨特吃涼粉吃的是什麼?答案肯定是調味料,涼粉本身就是澱粉物質做成的,是一種沒有味道的食物,但是它的口感是比較好的,滑滑的感覺吃到嘴裡非常的舒服,而且是能夠起到清熱解暑的功效。
  • 「牛(留)住你、酸(拴)住你、羊(養)著你」 貴州安順「三碗粉」 亮相
    安順傳承六百年的屯堡軍帳宴、凝聚黔中風味的民族湯鍋味、充滿市井煙火氣息的小吃「過街調」,無疑成為了來安遊客的最美記憶,由關嶺牛、普定韭黃和金刺梨飲料組合的「一葷一素一飲品」網紅食譜,更是讓人回味無窮、念念不忘。
  • 去安順就應該這樣,一家一家按著順序吃下去!安逸!
    我覺得妙在它用了涼粉,涼粉再怎麼煮一咬開裡面還是涼的,一涼一熱的混搭比起一般的砂鍋粉一鍋燙來說多了層次感。而特別添加了豆腐乳,臭香臭香的,讓人忍不住想多吃。2元/個,經常排隊,據說很多安順在外的學子回家來第一件事就是去買肉餅。
  • 小鍋米線,在異鄉煮一碗鄉愁
    01米線,是一種羈絆對很多雲南人來說,米線,是一種羈絆。而對於在異鄉的雲南人來說,米線則是一種鄉愁。過橋米線、菊花米線、牛肉米線、羊肉米線、兔肉米線、小鍋米線、鱔魚米線、腸旺米線、滷米線、炒米線、涼米線……在雲南的不同地區,不同風味的米線通過不同的烹飪技法和食材搭配,撫慰著雲南人的身心。每年回老家,第一件事就是吃一碗米線。不拘於上述的一種吃法。
  • 安順經開區:農文旅融合推動全域旅遊高質量發展
    打造了以么鋪鎮蓮藕產業為產業樣板,建成「十裡荷廊」生態農業觀光園,和阿歪寨古村落、一個人的安順鄉愁文化園等一批旅遊集結地。 今年,經開區以承辦第七屆安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為契機,通過政府引導、群眾主體、企業參與、社會助力的方式,成功打造了一個人的安順鄉愁文化園、蠟染藝術館、安順旅遊商品集散中心、婁湖藝文中心等重點文旅項目,打造的阿歪寨古村落與周邊黃果樹、龍宮、十裡荷廊等景點形成互動,三產帶二產促一產,帶動餐飲、民宿、生態農業、手工業等聯動發展。
  • 【吃在安順·尋味平壩】忘不掉的味道——南橋牛肉粉
    【吃在安順·尋味平壩】忘不掉的味道——南橋牛肉粉 2020-12-23 17: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生貴州美食】去安順就應該這樣,一家一家按著順序吃下去!安逸!
    我覺得妙在它用了涼粉,涼粉再怎麼煮一咬開裡面還是涼的,一涼一熱的混搭比起一般的砂鍋粉一鍋燙來說多了層次感。而特別添加了豆腐乳,臭香臭香的,讓人忍不住想多吃。2元/個,經常排隊,據說很多安順在外的學子回家來第一件事就是去買肉餅。
  • 夏日美味 自製涼粉~附加豌豆涼粉的做法
    涼粉品種繁多,風味各異,但做法很簡單,將綠豆、豌豆,或大米等材料的澱粉,再加入適量清水稀釋成糊狀,煮熟後冷凝成塊,即成「涼粉」。  不同材料製作的涼粉,保健功效稍有不同。綠豆涼粉可以防暑消熱,有解毒和降血脂的功效;豌豆涼粉有增強新陳代謝的功效;大米性味甘平,可以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是老弱婦孺皆宜的食物,製成涼粉,有利於人體消化吸收。
  • 【瀘水味道】老窩「涼粉夫婦」有絕招 各種吃法齊上桌
    敖永珍高興地說:「一般老窩街天才去賣乾涼粉片,有些人直接來家裡買,寨子裡有人家辦事時,會和我提前預訂,回頭客也比較多,大家對我做的乾涼粉片評價比較高,我還是很開心的,一個星期大約能賣到七八百元那麼油煎的涼粉又會是怎樣的味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