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者按:7月30日,今年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發行收官。專家認為,總體上看,抗疫特別國債發行並未對銀行體系、A股市場造成流動性壓力。
7月初,抗疫特別國債資金已在多個省份快速下達到市縣。財政部部長劉昆此前表示,發行抗疫特別國債作為特殊時期採取的特殊政策,是紓解企業困難和激發市場活力規模性政策的重要內容,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加強債券管理使用,切實提高資金效益。
專家建議,下一步,可藉助5G、大數據、雲平臺等現代信息技術對資金分配、撥付、使用、償還和績效情況等實施全程跟蹤,全面開展特別國債項目績效評價,加強人大監督、審計監督等,確保資金「花在刀刃上」。
抗疫特別國債發行收官
據新華社,7月30日,隨著2020年抗疫特別國債(四期)第四次續發行完成招標,今年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發行收官。具體來看,自6月18日首次招標開始,採用續發行方式的抗疫特別國債共發行了十六次,期限品種以10年期為主,適當搭配5年期和7年期。
從機構認購情況來看,青島農商銀行金融市場中心總經理助理秦新峰表示,從6月下旬至今,機構對於抗疫特別國債的認購需求旺盛,平均投標倍數穩定在2.5倍以上,發行利率符合市場預期。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高級分析師馮琳認為,此次抗疫特別國債全部採用市場化方式發行,並向個人投資者開放認購,一方面有利於促進國債市場長期發展,另一方面也有利於調動各類社會資金。
資金已經下達,如何用好尤為關鍵。抗疫特別國債資金用途明確:主要用於有一定資產收益保障的公共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抗疫的相關支出,包括支持小微企業發展、財政貼息等;此外,各地可在分配額度內按照一定比例預留機動資金,解決基層特殊困難的急需資金需求。
「要管好用好抗疫特別國債資金。」財政部部長劉昆此前表示,發行抗疫特別國債作為特殊時期採取的特殊政策,是紓解企業困難和激發市場活力規模性政策的重要內容,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加強債券管理使用,切實提高資金效益。
一邊快速下達,一邊強化監管。在各級財政部門協同發力下,覆蓋資金分配、撥付、使用和監管全過程的制度體系已經構建,全鏈條的直達資金監控系統也建立起來,可全面掌握資金去向及使用情況,確保帳務清楚、流向明確。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澤彩建議,下一步,可藉助5G、大數據、雲平臺等現代信息技術對資金分配、撥付、使用、償還和績效情況等實施全程跟蹤,全面開展特別國債項目績效評價,加強人大監督、審計監督等,確保資金「花在刀刃上」。
未對市場流動性造成壓力
據證券日報,專家認為,總體上看,抗疫特別國債發行並未對銀行體系、A股市場造成流動性壓力。中國財政學會績效管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張依群表示,今年抗疫特別國債的發行特點是採用市場化方式,在匹配財政資金使用周期的基礎上,期限品種主要以10年期為主,並考慮市場的承受能力,平滑了各周發行量,穩定了市場預期。
「總體上看,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的發行對於銀行體系和A股市場未造成流動性壓力。」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表示,主要得益於各方面的配合:一方面發行期間減少了一般國債和地方債的發行量,同時抗疫特別國債採用多次續發的方式,分四期總共16次發行,降低了發債短期對於市場流動性的壓力。另一方面,央行嚴密監控銀行間流動性,適時通過逆回購、MLF中期便利等公開市場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抗疫特別國債發行的透明度較高,發行節奏也較為平穩,總體上看,債券市場和貨幣市場受到的衝擊並不明顯。」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陶金說,不過,前期抗疫特別國債的市場化發行一定程度上還是對銀行流動性造成了壓力。但7月下旬以來央行開展了超過4000億元逆回購,對衝了前期到期的逆回購和抗疫特別國債發行,同時,近期DR007利率變化較為平穩,並在本周開始有所下降。
不過,陶金認為,由於前期央行流動性政策力度有所減弱,投入流動性的規模和頻度都有所減弱,同時,因為銀行資金作為購買抗疫特別國債的主力,暫時抽走了一部分原來用於購買其他債券的資金,造成了債券市場資金的短暫壓力。
「對A股市場而言,抗疫特別國債發行對市場資金面影響較小。由於抗疫特別國債的投資資金更多還是來自銀行體系,這些資金與A股市場的投資並不重合,對於A股的流動性影響很小。」陶金說。
多省預留20%抗疫特別國債救急
據第一財經日報,近期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基本完成發行,資金相繼撥付至地方。近日多省調整省級預算時,明確了抗疫特別國債資金分配。對這筆直達基層、省級不得截留的資金,多省按財政部要求預留了部分用於救急。
近日廣東省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批准了2020年省級財政第二次預算調整方案。根據該方案,財政部下達廣東省抗疫特別國債504億元,其中廣東地區366億元、深圳138億元。
按財政部規定,抗疫特別國債可預留不高於20%的資金用於後續解決基層特殊困難,廣東地區擬按總額366億元的20%預留73億元,先行分配293億元,統籌兼顧「一核」(珠三角核心區)建設需求和「一帶一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償還能力,支持構建廣東區域發展新格局。
記者此前從地方財政人士處了解到,今年財政工作的底線之一就是兜牢基層「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確保不出現問題。為了確保地方「三保」不出問題,財政部明確必要時,各地可以按照不高於20%比例將抗疫特別國債資金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用於保障「三保」支出需求。
近日湖南2020年省級預算調整方案(草案)的報告也透露,湖南省級財政收到抗疫特別國債資金225億元,除按中央規定暫時預留抗疫特別國債的20%計45億元,用於解決市縣後續可能出現的新困難,其餘資金均按要求下達市縣。雲南省2020年省本級財政專項預算調整方案中,也明確了省本級一般公共預算中調入了20%抗疫特別國債資金20%,增加了43.8億元資金。河南財政廳近期也公開表示,560.1億元中央直達資金中,除抗疫特別國債預留20%用於應對下半年基層不可預見的特殊困難外,其餘501.3億元全部分解細化到市縣基層。
由此可見,多省均按照最高的20%比例預留一筆抗議特別國債資金用於救急。今年抗議特別國債規模為1萬億元,如果各地均按照20%比例預留資金,地方最高可以將2000億元抗疫特別國債資金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統籌用於支持「三保」。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