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視劇《三十而已》熱播,網友好評不斷,豆瓣上的評分高達8.1。
這部劇講述了3位都市女性,在30歲這個節點遇到各種壓力的故事。其中童瑤飾演的全職太太顧佳,顛覆了人們對全職太太一貫的刻板印象。像她這樣漂亮、溫柔,同時又理性、獨立的全職主婦可是非常少見。
於是,大家開始議論:生活中過得精緻,家庭也照顧得好,同時人格也獨立的全職主婦算獨立女性嗎?
前幾天,演員童瑤在個人社交平臺乾脆地回了一個字:「算!」,一時引發網友熱議。評論裡,一方認為全職媽媽是了不起的工作,是獨立女性,雖然沒有收入;另一方則認為全職媽媽經濟上都不獨立,談不上獨立。
我自己也當過全職媽媽,就我自己的經歷和我所看到的現實來說,全職媽媽是個沒安全感的群體,付出的勞動有沒有價值得看另一半承不承認,如果長期沒有收入,很難說是獨立的。
那時當全職媽媽,除了因為沒人帶孩子,自己也想更多地陪伴孩子,多花些心思培養孩子,讓孩子成長的更好。
同時,專職照顧家庭,老公也少了後顧之憂。還少了保姆費、送孩子上託管班等費用,表面上家裡少了一份薪水,但實際上經濟帳是划算的。
當然,我也付出了代價:
首先是脫離了職場,職業規劃被打斷,工作技能沒有增長,再找工作的難度加大。
其次是生活圈子小了很多,每天忙於家庭瑣事,與社會隔絕,時間長了,老公也覺得無聊。
三是沒有了收入,地位也不高。傳統觀念認為,女人就該帶孩子、洗衣做飯,不算工作,掙錢養家的是男人。雖然老公好,會承認你為家庭創造的價值,但在這個大環境下,時間長了,也難免覺得理所當然。
最後一點心理上的殺傷力最大。我放棄了自己職業上的發展,承擔了更多養育孩子的重擔,承擔了更多家務瑣事,是犧牲更多的那一個,但外界認為我很輕鬆,是享福的那一個。所以,孩子大了點後,我還是找了工作去上班了。
我的情況還算好的,如果遇到的婆家不太厚道,老公再神氣一點,當全職媽媽真的很容易崩潰。
我見過一個全職媽媽,她全職照顧家庭9年,這段時間成了她人生中最勞累、最壓抑的「黑暗時期」。
首先是丈夫的指責和埋怨。丈夫陰晴不定,動不動就指責她沒用,沒把孩子帶好,沒掙錢。
有一次孩子流感發燒,請了一星期的假,耽誤了期中考試。她丈夫衝她發了很大的火,說她在家連孩子也照看不好,讓孩子生病了,還耽誤學習。「別人家媽媽不僅把孩子培養得好,還兼職掙錢,你卻什麼也做不好。」
當時這話讓她又氣又恨,可是這樣的話聽多了,她也越來越否定自己,懷疑自己,心情越來越抑鬱,後來還被診斷為輕度抑鬱症。
其次是丈夫不負責,不養家。結婚前房子是她買的,可是丈夫連水電費也不交。後來丈夫辭職創業還想要她賣房支持他,關係不好的最後幾年,孩子的生活費也不給了,她只好求助娘家。
因為太勞累、太壓抑,她前後出現了抑鬱症、乳腺增生、子宮肌瘤、甲狀腺結節等各種病,簡直過得一塌糊塗。
要知道她以前也是月入過萬職場女性,還好最後她離了婚,重新開始工作,才慢慢好起來。
相信這樣極端的情況是少數,大多數全職媽媽不至於這麼倒黴。但還是要明白,遇上不靠譜的男人就會吃一些苦,除了離婚止損,沒什麼好辦法。所以當不當全職媽媽一定要慎重考慮。
最好,夫妻之間對生兒育女、當不當全職媽媽這些問題,先商量好,達成共識了再做決定。矛盾出現後才開始解決,雙方可能都不愉快,更可能抬槓加碼吵得不可收拾。
如果夫妻倆一起決定妻子全職在家,那麼做丈夫的就要真正承認全職主婦也是工作,她的薪水相當於由丈夫代替領了,做丈夫的要更努力掙錢養家,給妻子安全感。
理察·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從基因的層面分析了兩性關係。
基因唯一的目的就是更多地複製自己,所以,當孩子出生以後,最有利的做法就是逃離配偶,讓配偶養育後代,自己基因得到延續的同時去尋找新的機會去複製基因。
顯然,這個遊戲中男性處於優勢地位,女性還在孕期或者哺乳期,他就可以逃跑了。更不用說全職媽媽照顧孩子多年,對孩子感情深厚,而男人在外工作,手裡有錢,更有逃跑的主動權,他隨時可以拋妻棄子去複製自己的基因。
從這個角度看,全職太太的不安全感是寫在基因裡的。希望做丈夫的都知道這點,對家裡的全職太太能更加體諒和尊重,這樣才能讓妻子更安心地照顧家庭。
而全職太太呢,不論你的丈夫好不好,最好你自己能獨立。兼職掙錢也好,為將來重返職場做準備也好,總之不能失去自我,不要把自我價值寄托在孩子或丈夫身上,要活出自我,實現自我,這才是真正的獨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