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停掉《康熙來了》後,又在《奇葩說》找到了做節目的新感受,臺灣的綜藝黃金時代就此畫上句號。一大批的臺灣綜藝咖、主持人和製作人湧入大陸市場。比起傳統電視的高門檻,他們紛紛選擇了可控性更強,自由度更高的網絡綜藝。
因為臺灣綜藝元素的大量湧入,近兩年網綜的臺灣復古風也更明顯。
節目視覺包裝的腦洞大開,顏色豔麗跳躍,布景色塊畫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花字越來越大。
臺灣綜藝咖的串場:小甜甜、趙哥、納豆、鬼鬼等以前的臺灣綜藝咖都成了網絡綜藝節目座上賓。
臺灣系的主持人頻繁露面:從《撕人訂製》裡的Selina到《小哥喂喂喂》、《國民美少女》裡費玉清,從《火星情報局》中的郭雪芙到《飯飯男友》中的吳宗憲,還有《大學生了沒》、《你看起來很好吃》的陶晶瑩。隨著臺灣綜藝黃金時代的終結,臺灣系的主持人全面進入大陸網綜市場,確實將臺灣綜藝的靈活、大腦洞以及「犀利」的語言風格帶了進來,也讓臺灣腔普通話和小汙的風格更加流行。
節目內容的臺灣元素增多:臺灣綜藝多學日本,偽娘和cosplay文化進駐的很早。而大陸綜藝節目此方面基本不涉獵。隨著臺灣元素對網絡綜藝的全面滲透,cosplay、女僕裝、甚至偽娘團都解禁了。
臺灣綜藝製作人的遷徙:《康熙來了》的製作人詹仁雄親自操刀打造的《姐姐好餓》,也是小S的網綜首秀,只是讚譽詆毀兩重天。臺灣的王牌製作人遇到網綜,似乎有了一點點水土不服。另一位臺灣製作人孫樂欣擔任總導演的《愛in思談》也出現節目節奏不太好的問題。雖然很多80、90後網友是看著臺灣綜藝長大的,對臺灣式綜藝有著感情,但網絡綜藝發展速度極快,又造就了網友喜新厭舊的秉性。大牌臺灣綜藝製作人也需要儘快自我迭代。
猶記得2015年時,有篇新聞《臺灣名嘴稱臺灣綜藝不能向大陸開放:文明人對抗流氓》。文中報導10月2日的臺灣政經社會評論節目《正晶限時批》中,把綜藝咖和名嘴派拉到一塊兒,聊聊臺灣綜藝的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有臺灣名嘴認為:臺灣的戲劇界借跟大陸合作拍攝的機會大有發展,但「臺灣的綜藝節目很可憐,沒有。」
主持人彭文正則回答到:這是一個文明人對抗流氓。
吳宗憲則立刻表達了不同的看法,他說「綜藝節目是用金錢堆砌的。」言外之意是,臺灣想堆砌但沒錢。在節目中吳宗憲還表示: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不會哪天離開臺灣去美國之類的地方,還說,加強與大陸市場的合作,去大陸賺錢,有什麼不對,賺的錢是拿回來給臺灣繳稅的。
提起這段舊聞不是為了抨擊臺灣名嘴和洗白吳宗憲,只是三年後,臺灣元素的大面積進入網綜正說明了大陸綜藝節目的快速崛起。
陶晶瑩在某次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你以為我們臺灣人到內地做節目就是為了賺錢嗎?我告訴你,不是的!」她提及在去南京錄《最強大腦》飛機上,遇到在另一個內地節目裡做音樂總監的相熟音樂人,對方拉著她說:「哇靠,內地現在真是不得了,我想要一個交響樂團,就會有一個交響樂團在臺上,想呈現的音樂都能做到,太爽了!在臺灣,這怎麼可能?」
臺灣綜藝的作坊式製作模式已經讓他們無力發展,臺灣綜藝面臨的困境,也並非錢能解決。正如內地綜藝的所面臨的創意疲乏,也並非邀請幾位臺灣製作人,購買幾部版權能夠改觀。雖然網綜在快速的發展,但是精品難出依然是不可忽略的現實,作出反輸出好的原創才是製作人們的下一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