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截至2018年底,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49億人,佔總人口17.9%。預計到2020年,高齡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900萬左右[1]。在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的大背景下,慢性病高發成為老齡化社會的重大挑戰。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一組源自上腹部、持續存在或反覆發生的症候群,主要包括上腹部疼痛或燒灼感、上腹脹悶或早飽感或餐後飽脹、食慾缺乏、噯氣、噁心或嘔吐等症狀,但上消化道內鏡、肝膽胰影像學和生化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2]。在我國老齡化社會背景下,老年人FD已成為常見病、多發病。老年FD患者往往合併心血管或其他系統疾病,需多藥同服,其中的用藥安全問題值得關注。
一、老年FD有多少 ?
我國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目前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已成為常見病、多發病。老年人上消化道結構和功能存在生理性退化[2],是FD高危人群。文獻報導功能性消化不良在老年人中發病率達6%~10%,若加上疾病因素的影響,發病率更高。國外調查也顯示老年人群的FD發病率高達24.4%,這可能與老年人易受各種精神心理問題困擾有關[3]。
二、老年患者更易發生FD
1. 老年患者存在動力障礙
胃運動功能減退以及胃電活動減弱、節律紊亂導致的胃排空延遲可能是老年人出現厭食和早飽症狀、消化不良、胃輕癱的主要因素[4]。我國的一項研究顯示,FD老年患者與對照組比較,FD組患者液體食物近端、遠端和全胃半排空時間均較對照組長[5]。
2. 老年患者內臟高敏感
內臟高敏感性主要表現為胃腸道對化學性刺激,如酸、溫度或機械性擴張的閾值降低,老年人內臟的高敏感性是上腹飽脹、隱痛或早飽的原因之一[2]。
3. 老年患者的精神心理因素
已證實FD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由於部分老年人退休後社會角色變化、患多種慢性疾病,或因社會和家庭等因素,心理障礙者明顯增加,精神心理因素與消化不良症狀可互為因果。
4. 幽門螺桿菌(Hp)感染
2015老年人FD共識[2]指出Hp感染是否是FD的發病因素尚存在爭議,老年人Hp感染率高於中青年人,Hp感染可能通過誘發胃腸動力障礙、增加胃酸分泌、增強內臟敏感及影響腦腸軸等環節參與了FD的發生,故建議將有消化不良症狀的Hp感染者歸入FD範疇。
三、老年FD患者特殊臨床特徵
1. 基礎病多,FD是因是果?
老年人共病情況普遍存在。一項研究顯示,共納入389例老年門診就診的患者(≥60歲),經統計患2種疾病者,佔8.2%;患2種以上疾病者高達88.4%[6]。
需排除老年人常見慢性病和常用藥物等所致消化不良
老年人需排除慢性心功能不全、肺心病、帕金森病、腦供血不足等易致消化不良的老年人常見慢性病。同時也需要與服用非甾體抗炎藥、抗生素、抗帕金森病藥和降糖藥等藥物所致的消化不良症狀相鑑別。
判斷有無報警症狀
報警症狀包括:嘔血或黑便、貧血、無法解釋的身體質量減輕(大於身體質量的10%),進行性吞咽困難、吞咽疼痛,持續性嘔吐及淋巴結腫大或腹部腫塊等[2],不要放過器質性消化不良。
2. 多藥同服,能否和平相處?
老年人機體器官和系統功能減退,對藥物反應的適應性和應變能力減弱,並且隨年齡增長,老年人對藥物的耐受性差異增大,不良反應更易發生[7]。
(1) 老年患者多重用藥現象普遍且嚴重
近1/3的老年人住院與藥物相關,其中7%為藥物不良反應,用藥超過5種時,潛在的藥物不良作用發生率增至54%。此外,多重用藥是老年住院患者第3位死亡原因,在對2707例平均82.2歲的歐洲老年人的調查中,51%用藥超過6種;65歲以上女性用藥最多,12%超過10種處方藥,28%超過5種,14%並用草藥[8]。
圖1 不同年齡、性別人群一周的用藥情況(JAMA. 2002;287(3):337-344.)
(2) 老年患者多重用藥不良反應更常見
我國的一項研究表明,日服藥4種及以下患者中不良反應(ADR)的發生率為4.2%,而日服藥在16種及以上患者中,ADR的發生率為58.3%;日服藥10粒以下的患者中,ADR的發生率為3.6%;而日服藥在30粒以上的患者中,ADR的發生率為82.8%,隨服藥品種、數量增加,藥物不良反應也相應遞增[9],尤其多見於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用藥。
(3) 多種藥物合用影響藥代動力學及藥效
參與藥動學相互作用的機制主要因素包括藥物代謝酶,如細胞色素P450酶(CYP450),二磷酸尿苷葡糖醛酸轉移酶(UGT)等;藥物代謝酶的基因多態性也會造成藥物代謝速度不同,從而影響療效和不良反應。此外,抑制或誘導藥物轉運蛋白也會改變藥物在體內的分布和排洩,導致不良反應發生[7]。
多藥合用在藥效方面存在療效的相加、協同或拮抗作用,如受體激動劑和拮抗劑競爭受體結合;神經遞質的釋放、滅活和再攝取等,從而導致不良反應相加,如Q-T間期延長、高鉀血症、血管神經性水腫等[7]。
四、老年人FD的治療需謹慎
FD的治療主要依靠藥物治療。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可分為餐後不適症候群(PDS)及上腹疼痛症候群(EPS)兩個亞型,建議PDS患者可首選促動力劑或合用抑酸劑;EPS患者可選用抑酸劑,必要時合用促動力劑。一般經驗性治療的時間為2~4周,無效者應行進一步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或調整治療方案[10]。
1.抑酸劑
抑酸劑包括H2受體拮抗劑(H2RA)和質子泵抑制劑(PPI)。抑酸治療療程為4~6周,此後可停藥或按需服藥。該類藥物總體安全性良好,除嚴重肝功能障礙者需酌情減量外,其他老年人應用PPIs與中青年人一樣,無需調整劑量[11]。
需要警惕的是,老年人心腦血管病高發,常需應用血小板聚集抑制劑氯吡格雷,其主要通過CYP2C19代謝,PPIs既是CYP2C19的底物,也是其抑制劑,二者同時應用將影響氯吡格雷療效。而泮託拉唑、雷貝拉唑對CYP2C19的抑制力弱,故建議正在服用氯吡格雷的老年FD患者,需用抑酸劑時,應優先選用雷貝拉唑或泮託拉唑[12]。
圖2 PPIs的代謝途徑及與氯吡格雷的相互作用
2.促動力劑
促動力劑可通過加速胃排空、降低內臟高敏感、促進胃竇動力、止吐等多種機制,改善進餐相關的上腹部症狀。
(1) 促動力藥發展一波三折
甲氧氯普胺為多巴胺D2受體拮抗劑和中樞五羥色胺4(5-HT4)受體激動劑,但因其可導致錐體外系反應,美國老年醫學協會2012年發布的Beers標準建議老年患者,尤其是身體較為虛弱者,除胃輕癱外應避免使用胃復安[2];多潘立酮是我國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促動力藥,但因國外有報導該藥導致心臟猝死和嚴重心律失常,故2012年加拿大衛生部、2014年歐洲藥品管理局(EMA)藥物警戒風險評估委員會(PRAC)建議60歲以上人群應用多潘立酮時,應控制療程,劑量不宜超過30 mg/d,且建議僅用於緩解噁心和嘔吐症狀[2];西沙必利因心血管不良反應已在國外撤市。
(2) 西尼必利——新一代促動力藥
◎ 雙靶點,全動力
西尼必利是一種作用於雙靶點的促動力藥,其可刺激位於消化道肌間神經叢的5-HT4,並拮抗5-HT2和膽鹼能神經末梢的多巴胺D2受體活性,以發揮促胃腸動力效應。
◎ 療效顯著
Yamamoto等[13]開展的開放、觀察性、非對照、多中心研究評估了西尼必利治療功能性胃腸病的效果,7320例接受西尼必利治療(1 mg、3次/d,餐前15 min服用,持續4周),療程結束時上腹部疼痛、餐後飽脹、噁心改善率分別為87.33%(4153/4755)、89.09%(4054/4550)、99.32%(3253/3 275),被醫師評估為症狀減輕者佔99.54%(4733/4755)。
一項納入我國輕中度FD患者384例的Ⅲ期臨床試驗顯示[14],西尼必利組(口服西尼必利1mg及多潘立酮模擬片1片,3次/d)191例,多潘立酮組(口服多潘立酮10mg及西尼必利模擬片1片,3次/d)192例,療程均為4周。療程結束時,西尼必利組和多潘立酮組總體症狀改善有效率分別為92.9%和85.1%(PP
另一項研究[15]採用全球消化不良指數(GDI)評估西尼必利治療後FD患者症狀及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結果顯示,治療4周後,121例患者的GDI從基線水平13.02±6.31下降到6.65±4.05,其中48.92%患者GDI的下降有統計學意義(P<0.01),其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改善。
圖3 全球消化不良指數(GDI)評估西尼必利治療後FD患者症狀改善情況
◎ 耐受性好,安全性高
西尼必利耐受性良好[16],其可通過CYP3A4、CYP2C8雙通道代謝,藥物相互作用少,不易導致藥物蓄積,避免了同服藥物時血藥濃度升高對QTc間期的影響及心臟不良事件的發生,更適用於多藥服用的老年FD患者。
一項研究顯示,患者隨機分別接受1 mg的西尼必利tid口服溶液或安慰劑治療,統計其心電圖情況,在研究結束時,均未檢測到相關的臨床改變,未觀察到任何分析的ECG參數或與傳導,節律,缺血性或外觀障礙相適應的形態改變的基線值的差異[17]。
圖4 西尼必利與安慰劑治療後患者的心電圖變化參數
HR:心率;PQ:從P波開始到心室去極化開始的持續時間(以毫秒為單位)(Q和R);QRS:QRS複合體的持續時間(以毫秒為單位);QTC:QT間隔已校正心率;QT:從Q波開始到T波結束的持續時間(以毫秒為單位);RR:兩個連續QRS絡合物的R波的兩個峰之間的持續時間(以毫秒為單位)。
另一項研究[18]將16例FD患者隨機分為西尼必利+酮康唑、西尼必利+安慰劑、安慰劑+酮康唑和安慰劑+安慰劑等4組,治療7 d。西尼必利+安慰劑組和西尼必利+酮康唑組患者治療後平均QT間期分別為(382.2±18.6)ms和(387.3±17.1)ms,較基線平均QT間期分別縮短了(8.2±2.8)ms和(2.1±2.8)ms,均未發生QT間期與基線相比延長>60 ms和QT間期>500 ms的情況。研究結果表明西尼必利單用及與酮康唑聯用均不延長QT間期,致心律失常風險小。
3.根除Hp需權衡
目前傾向於伴有Hp感染的FD患者應根除Hp。但高齡(≥80歲)患者對藥物的耐受性差,因此,對合併Hp感染的高齡FD患者,應權衡抗Hp治療的利弊,建議在應用促動力劑、抑酸劑治療無效時,再考慮根除Hp,並與患者充分溝通,徵得患者同意[2]。
4.其他治療可選擇
(1) 抗酸劑及胃黏膜保護劑:氫氧化鋁、鋁碳酸鎂、鉍劑及替普瑞酮等可減輕消化不良症狀。但應注意該類藥物可能誘發或加重便秘,老年便秘患者慎用。
(2) 精神心理治療:伴有明顯精神心理障礙的患者,應進行行為、認知療法和心理幹預,在此基礎上,可選擇三環類抗抑鬱藥或5-HT4再攝取抑制劑。但應注意這些藥物的錐體外系反應,不宜與胃復安等合用[2]。
總結
老年人上消化道結構和功能退化是FD的高危人群,同時老年患者共病多,多重用藥普遍,尤其需要注意用藥安全問題。西尼必利作為新一代雙靶點促動力藥,可全面促進胃腸動力,療效顯著,且而無QT間期延長,藥物安全性好,更適用於老年FD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