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刀的這些基本技法你練對了麼?

2020-12-22 藝武論道江湖

苗刀技法在民間一直都有流傳,自程宗猷《單刀法選》問世至今已有400餘年歷史,這套刀法也被認為是苗刀的基本技法,現代所練的諸多苗刀技法基本都是從此刀法中來。那直接按照《單刀法選》的技法來練習苗刀是否可以呢?個人認為,《單刀法選》中的技法相對來講,還是比較難悟的,這需要有一定的練習基礎,再去研究這套刀法,相對會更容易一些。如果想要從中悟出一些東西,那麼苗刀的一些基本技法是必不可少的。

苗刀的基本刀法有:劈、砍、撩、挑、截、推、刺、剁、點、崩、掛、格、削、戳以及一些花法。在練習刀法時一點要把這些最基本的刀法弄明白,其力從何起,如何發力,點量所要達到的點是什麼,這樣對於刀法刀式才能有更深層的認識。

1、劈刀

刀身由上猛然向下直落為劈,力太刀刃,劈與刀成一直線,劈刀時要求松肩伸臂,刀、身 一體。劈刀有刀刃劈、刀背劈之分。刀刃劈,就是直接的雙手正握刀法,直接的由上猛然下劈,刀背劈刀是以刀的背面為主向下劈擊。

劈刀是主要的攻擊性刀法,諺曰:「刀劈劍刺」,劈刀似斧劈柴,「勢如破竹」,以刃口由上向下劈擊敵之頭、肩、手、臂或槍、棍等器械,雙手舉刀下砍也是劈法之一。

2、砍刀

刀身由側面斜向前或左右砍下為砍。這是斜向攻擊刀法之一,刀刃向右下方或左下方斜劈為砍。力發於腰、臂,力達刀刃中部。砍刀之勢如投石砸特狀,亦似斧砍樹。砍有砍頭、砍肩、砍臂、砍腿等多種砍法。正面、側面、左右、上下在殺大砍,如狂風大作,摧枯拉朽,不拘一格。

砍法之用:如辛酉刀法中向前擊賊勢即為砍法。有棍之一打一揭之法相似,用於刀中,即一砍一挑。在辛酉刀法中,戚繼光採用了《劍經》中的訓練方法,在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中》《劍經》的全文被收錄在內。因棍之法,與長刀相似,用棍法練刀,更易讓士兵接受,因棍是一切兵器的原型,而劍兼有一鋒兩刃,只須將一打一揭的棍法用來操作劍,便能提升為刀法的一砍一挑的斬法,將一砍一挑的劍法,套用到不同的兵器上,也同樣是適用的。

劍經圖勢齊眉殺

附:俞大猷《大同鎮兵車操練法》原文摘要:

初教,各以木棍習手足攻擊之法,為《總歌訣》八句,其知所持循。曰:陰陽要轉,兩手要直。前腳要曲,後腳要直。一砍一挑,渾身著力。砍後即鑿,破虜無敵。約教二月之後,已知大意,則擇其足之便利者為牌手,力之強者為大旗 手、為叉手,手之便利者為鉤鐮及長撥刀手,其餘為鳥銃、神槍、短撥刀手。 各習二月之後,則攻擊之法得矣。

3、撩刀

撩刀是苗刀的一種主要攻擊性刀法之一。刀身由下向上向前方為撩,力達刀身前部。掄撩的刀成為弧形向前之勢。正撩刀,前臂外旋,手心朝上,刀由身體右側貼身弧形撩出;反撩刀向臂 內旋,刀由身體左側貼身弧形撩出。注意在撩刀時,應先出臂,身體與刀的方向保持一致,以身帶刀,苗刀較長,撩刀時,刀易觸地,故在撩刀時,注意以身帶刀,靠身體的旋轉之力,將刀撩出,撩刀技法應以身法相結合練習。

左右撩刀

劈刀與撩刀是一正一反的正作,即一陰一陽,由上向下為劈,由下向上為撩。撩刀之勢,如提著籃子往前上或後上甩出去。撩刀時須手腕轉變靈活,方盡其妙,而手腕靈活轉變的關鍵在於前臂的內旋或外旋。若前臂不旋,手腕的轉動則不靈。

在苗刀中,也可以練習一些花法,如撩腕花,又名提撩花,刀體低垂,以右腕為軸,沿身體右側反手向前、再向上撩轉,用白話來說,就是做一個反向的「8字」速度快而勻。單手練習,可提升手臂的力量,單手撩刀是,應帶一些腰轉及身法,苗刀較重,且長,故在練習時應注意不要讓刀劃地。撩刀腕花即可以單手練也可以雙手練,雙手練時,一手握刀在前虎口抵住護手,一手在手鬆握刀丙端,反向提撩練習。

雙手撩刀變單手撩刀花法

4、挑刀

刀背由下向上挑,力達刀尖。

5、截刀

截法,割斷之意,勢如拉鋸斷木。刀刃斜向上或斜向下為截,力達刀刃前部。彼槍棍到近處以刀迎之為截。截法一般用於截膝、腕,截槍、棍。常用的截法有橫截、豎截、左截、右截、上截、下截和後截等。使刀橫置,刀刃朝上或朝下,以刀刃截敵之臂或槍棍為橫截;引高刀柄,使刀尖下垂,截敵之內腕,左手虎口朝下,手臂靠近右肋為豎截;左截使刀尖朝上,先避開敵械,身向右移,刃向左截,如推鏗之勢擊其臂、腕;右截要領與左截同,惟方向相反。上截刀斜向上;下截刀斜向下;刀尖朝體後為後截,左手附於右腕。

截刀法

6、推刀

推刀是攻防兼備的刀法之一。刀刃朝前,刀尖朝上或下或左、右,左手輔於刀背前部向前推進為推。運動中幅度較小,發力緊湊,力達刀刃前端。刀尖朝左為平平推刀。

7、刺刀

刺刀是主要攻擊刀法之一。「苗刀取槍式扎法為刺」刀刃朝下、朝上或朝左,刀尖向前直扎,力達刀尖,臂與刀成一直線。平刺刀,刀尖高與肩平;上刺刀,刀尖高與頭平;下刺刀,刀尖高與膝平。

削刀+迎推刺刀

刺與扎同義,但習慣用語中,刀槍為「扎「劍稱「刺」,棍稱「戳」。而苗刀之法,因其刀身修長,與劍的寬度相度,故在其技法中,稱」刺「,刺刀分為上、中、下三種不同高度的扎法。上刺刀刀尖高與頭平,平刺刀高與胸平,下刺刀高與膝平。還有向後、向下至腳面的刺法。此外還有圈刺、正刺、推刺。圈刺是以刀刃朝外,刀背朝內,刀身扁平放置,以刀尖刺戳之;正刺是以刀背朝上,刀刃朝下,直臂向前扎出;反刺是以刀背朝下,刀刃朝上,屈臂向前推送。推刺是以前手為主,後手為輔,進步前推刺刀。

削刀+迎推直刺

8、剁刀

向前下劈砍的動作,刀身與地面平行由上垂直向下為剁,力達全刀刃。剁者,刀身猛然向下之勢,用力急落,刀刃平剁。剁刀以刀刃由上而下將物壓折而切成兩段。勢如閘門墜落,以慣性力處上而下剁擊敵之頭、肩、臂、腿。剁刀為刀身剁或刀頭剁。

9、點刀

提腕、刀尖猛向下點,力達刀尖。

點刀、撩刀削刀

10、崩刀

沉腕,刀尖,刀尖猛向前崩,力達刀尖。

11、掛刀

掛刀是防中寓攻的刀法之一。刀尖朝下,由前向左或右、向後掛為掛,力達刀背前部。上掛,向上、向後貼身掛出;下掛,向下、向右貼身掛出;掄掛,貼身立圓掛一周,用刀背向下、向後貼身劃孤為掛。前臂內旋,虎口朝下,刀緊貼身體左側為正掛;前臂外旋,手心朝上,刀背轉向下,刀尖向下、向後貼身右側為反掛。

12、格刀

刀尖朝下或朝上,刀刃朝外,向左、右擺動格檔為格。旋轉格刀要求旋轉一周或一周以上。格法在以刀、劍為代表的短兵器中,是主要的防護方法之一,古代曾把「格、洗、擊、刺」看做是刀劍的主要技術。格刀在傳統刀法中,有刀尖朝下,用刀刃或刀背向左或右格擋對方兵刃用法。同時,還有刀尖朝上(或斜向前上方),用刀身根部向左或向右格擋對方兵刃的用法。如左右滾格刀法。「滾」即在刀身垂直軸上向左或向右旋轉格擋,以形成迎擊力量。格刀時,用力以前臂加手腕為主,後手握柄時手應活,儘量避免上臂揮動。

13、削刀

刀刃由前向下或向左或右斜削為削,刀刃斜朝下。削刀時,刀應隨身走,以身帶刀,前手壓,後手帶,以身旋轉以達到削刀的力度。削刀有進步削刀和退步削刀兩種技法。削刀身要快速有力,以腰帶刀。(見刺刀中的動圖)

14、戳柄

刀柄直線向前或向左或右戳擊,力達柄端。戳擊進應以身催刀。

15、託刀

託刀是防中寓攻的刀法之一。設對方兵器向我上中盤砍扎,我以刀刃向上迎敵時以腕或器械為託。右手腕由外向裡翻,後手輔助,使刀刃朝上,由下橫向左(右)上方託起,高過頭頂。託刀是託擊對手手腕和前臂。(如武藝諸譜中的向左防賊式、向右防賊式、向上防賊式)

15、腕花

以腕為軸,刀在臂兩側向前下貼身立圓繞環。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苗刀基本知識及其在古戰場時期的訓練方法解
    辛酉刀法式圖到明朝末年,程衝鬥向浙師劉雲峰學習此刀法,歷史上的苗刀有勢,有法,而無名,明天啟元年(1621年)新都程宗猷(字衝鬥)為便於記憶,使苗刀技法流傳久遠,便依勢,取象,撰其名單刀法選勢法圖苗刀訓練基本知識1、抱刀抱刀時以左手抱刀為主,左手拇指和虎口壓住刀盤,刀背貼靠前臂,食指在後將刀酚前推
  • 郭瑞祥:中國苗刀與日本劍道
    中國苗刀與日本劍道用的太刀,刀形相似。苗刀在我國漢代就有其雛形,後隨中日文化交流傳到日本,日本對其進行了認真研究。明代中葉,日寇在沿海騷亂時,苗刀又帶著日本風貌傳回中國。苗刀歷代相承,至清代初年,武術家吳殳(1611—1695)對此刀又作了一番研究,著有《單刀圖說》一書,總結了雙手刀(即長刀、苗刀)「十八勢」。
  • 苗刀和戚家刀,那個是你的最愛?
    一是大批「愛國志士」愛國心切,恨不能凡事凡物均為我國所創,絲毫不搭界的也務必牽強附會努力用放大鏡找出一絲有關痕跡,好以斷言此乃我祖上所有,似乎不如此便不能揚我泱泱中華天朝上國之雄風和底蘊深厚,頗類魯迅先生筆下那位「我祖上比你闊多了」的阿Q。於是各種努力各種編造謠言。惟此心態,斷不能使我國進步,哪怕一點點。中國古代軍陣實用之刀法劍法,到明朝基本已經失傳。
  • 苗刀的真相 | 留刀 一座江湖
    而戚繼光則要求刀尖保留和刀身基本相同的厚度,刀背採用削棟——刀背兩個側面去薄,這種方法來減輕刀刃整體重量,同時又不減少刀刃的強度。從設計理念來說,比日本刀還要強一點。但這樣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戰鬥技法的不同,日刀更加注重刺擊,而中國刀注重砍削。
  • 苗刀的真相|留刀 一座江湖
    而戚繼光則要求刀尖保留和刀身基本相同的厚度,刀背採用削棟——刀背兩個側面去薄,這種方法來減輕刀刃整體重量,同時又不減少刀刃的強度。從設計理念來說,比日本刀還要強一點。但這樣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戰鬥技法的不同,日刀更加注重刺擊,而中國刀注重砍削。
  • 抗倭英雄:苗刀和戚家刀區別,你知道嗎?
    「苗刀」是明朝戚繼光抗擊倭寇,根據倭寇刀的形制和技法所創製的克制刀形與刀法,說是完全模仿未免太牽強。就如中國火藥的發明,被歐洲國家吸收發明的火槍火炮,說是沿用抄襲我們的一樣。都太片面。▲苗刀中國古代軍陣實用之刀法劍法,到明朝基本已經失傳。像何良臣、茅元儀、宋懋澄、戚繼光這些名臣良將,在這個認識上出奇地一致。
  • 《虎豹騎》古今奇談 明苗刀王者歸來
    ,文化總有人會去傳承,不是我就是你。所謂高手在民間,我們的周圍總會有你意想不到的發現。中國雙手刀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已逝的現代雙手劍劍聖于承惠或許已經為我們指明了道標。接下來進入正文,苗刀又稱:長刀、御林軍刀或戚家刀,是明代將領戚繼光抗倭時期用的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之策,借鑑環刀、橫刀以及倭刀的特點與長處而製造出的的克敵兵器。
  • 唐刀、日本刀、苗刀的區別是什麼?
    唐刀,日本武士刀,苗刀有什麼區別這個問題,我首先把基本的一目了然的區別指出來:一、唐刀:唐刀種類很多,有陌刀、儀刀、橫刀、障刀。我們說的是和日本刀最接近的唐橫刀,也就是通常說的唐大刀。所以,最基本的唐橫刀你就知道了:直刃刀,保留了劍的大部分直刺功能。實際上,你把它當成單面開刃的劍,更適合。二、日本刀。這個種類也多了去了,我給你一張圖,你自行理解吧?
  • 苗刀!一個冷兵器中實戰極強的武器
    從此中國雙手刀技又開始出現,苗刀在這時有了刀法,開始全軍重視,最重要的就是苗刀抵抗北方蒙古騎兵。可以說明代以前苗刀就是作為皇家衛士專用,在明代時因為刀法的引進苗刀真正的應用到了戰場。自此苗刀殺敵致果,斬將搴旗,賴以刀法,威震華夏。不過經過幾百年變化,苗刀刀法已經脫離了許多日本元素,成為中國特色武術一部分。
  • 苗刀源於日本刀?其實兩者差異還是挺大的
    在網絡中都說苗刀源於日本刀,這個不可否認,苗刀與日本刀是有很大的淵源的,但其技法以及苗刀的刀法與日本刀還是有很大的差異性的。苗刀定名是在民國時期,而其從明朝到民國的發展,清時期少有記錄。苗刀在明時期稱為長刀,其來源記錄如下:《單刀法選》記載倭刀:『刀三尺八寸,把一尺二寸』,而戚繼光《紀效新書·長刀制》:「刃長五尺,後用銅護刃一尺。柄長一尺五寸,共六尺五寸,重二斤八兩。」長刀解:「此自倭犯中國始有之」,《武備志》亦云:「曰長刀,則倭國之制,其利於步,古所未備。」
  • 國刀苗刀戰鬥力強悍,但為什麼有人說它是東洋刀?
    關於苗刀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簡單的總結成這樣:倭長刀——明仿倭御林軍刀——苗刀。細長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唐代儀刀,那為什麼說苗刀源自日本,而跟中國的這些古代細長刀沒有關係呢?戚繼光抗倭事實上,中國古代軍陣實用之刀法劍法,到明朝基本已經失傳。像何良臣、茅元儀、宋懋澄、戚繼光這些名臣良將,在這個認識上出奇地一致。
  • 苗刀——守護之刀
    中國武術中,有斑斕多姿的兵器,苗刀是迄今我們唯一可以找到400多年前圖文記錄的兵器,帶著歷史和文化的印記一路走來,從漢代的「環首刀」起源,歷經「唐刀」的洗禮,在銷聲匿跡1000多年之後又出現在大明王朝抵禦倭寇的戰場上,「殺敵致果,斬將搴旗」,成了倭刀的噩夢和終結者。
  • 古箏彈奏的基本技法及指法符號
    古箏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而種種藝術表現都是依靠各種基本技法及其組合運用來完成的。這樣就形成了古箏演奏基本技法的右手技法和左手技法兩大類。右手的常用技法有託、劈、挑、抹、剔、勾、搖、撮、刮等,左手的常用技法有按、滑、揉、顫等。
  • 鋼琴「基本練習」:練什麼、如何練?(石叔誠)
    但如果只是將考級規定的條目練熟並「過關」,卻未必有多大用處,還是要看怎麼練。基本練習的主要內容是二十四個大小調的音階與琶音。貌似簡單的音階、琶音自我們初學鋼琴就開始練習,卻又幾乎永遠練不到十全十美。有一次與另一位演奏家交談,我說我現在感覺最難彈好的就是全部在白鍵上的C大調音階,不料他竟大有同感。許多偉大的鋼琴家會終生堅持每天足量的基本練習,實不足為怪。對學生來說,應該通過每日的基本練習獲得什麼呢?
  • 日本武士刀的前輩,苗刀一出,武士刀立馬黯然失色!
    苗刀是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是國內外著名的武術刀技,是一種正宗的漢人練武的刀,因為它的刀身纖細,形似苗木,故稱為苗刀。苗刀體長,共有五英尺長,可以單用,兩隻手交替使用。苗刀刀長五英尺,身形細長,刀槍兼備,單手和兩手可以互換,充分發揮腰部和後背的綜合力量。
  • 漫畫頭部教學如何練?人物頭部繪製技法
    漫畫頭部教學如何練?人物頭部繪製技法!今天輕微課主要給大家講解一下人體頸部的畫法,別看頸部很簡單,兩條線條就可以搞定,畫錯了就要重畫,本期給新手朋友們整理了幾個在畫頭頸肩關係時比較容易犯錯的點!漫畫頭部怎麼畫?
  • 中華苗刀-高錳鋼雙槽龍脊刃
    中華苗刀-高錳鋼雙槽龍脊刃 . 「苗刀」又名「戚家刀」,是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創造的雙手長刀。它集中了刀、槍兩種冷兵器的特點,既可單手握把,又可雙手持柄,威力極大。
  • 中國古代名氣最高的3款刀:藏刀、苗刀、唐刀你最喜歡誰?
    那麼,中國古代中,名氣最高、戰鬥力最強、最經典的三款刀是藏刀、苗刀、唐刀,你最喜歡它們當中的誰呢?藏刀,顧名思義就是藏民、藏區用的刀,也稱藏腰刀,又稱「折刀」,距今已經有1600多年的歷史了,相當悠久。
  • 【水彩入門專輯】水彩的基本知識與技法
    這是一個水彩入門專輯,內容涵蓋色彩基礎知識、水彩工具選擇、如何裱紙、水彩的繪畫過程和水彩寫生等內容,乾貨滿滿,這些內容均獲得了多位插畫師的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