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刀和戚家刀,那個是你的最愛?

2021-02-13 中華冷兵器

開宗明義:所謂苗刀,源自日本刀法及日本野太刀形制,刀法源流是日本刀法,刀制也完全仿自日本。一定要說不一樣,也無非是流傳過程中有了些許差異,但其刀法、刀形的核心本源,都完全來自日本,這點毫無疑義。

此事之所以會演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原因有二。一是無良廠家為了賣東西,於是各種編造。一是大批「愛國志士」愛國心切,恨不能凡事凡物均為我國所創,絲毫不搭界的也務必牽強附會努力用放大鏡找出一絲有關痕跡,好以斷言此乃我祖上所有,似乎不如此便不能揚我泱泱中華天朝上國之雄風和底蘊深厚,頗類魯迅先生筆下那位「我祖上比你闊多了」的阿Q。於是各種努力各種編造謠言。

惟此心態,斷不能使我國進步,哪怕一點點。

中國古代軍陣實用之刀法劍法,到明朝基本已經失傳。像何良臣、茅元儀、宋懋澄、戚繼光這些名臣良將,在這個認識上出奇地一致。戚繼光因此在《紀效新書》第一版中乾脆不錄任何刀劍法,一直到第二版時,才將得自日本的刀法改良後收錄進去,定名為《辛酉刀法》。同時又仿倭刀形製造制軍刀,這便是現今存世不少的戚家刀。

下面這口就是大名鼎鼎的戚家刀了。這口戚家保存十分完好,連刀卡都是原配,很難得。(對刀劍感興趣,可添加師傅微信:longquanysf)

而明代還有本《單刀法選》,被我國那些苗刀粉的「愛國志士」奉為圭臬。此書為明代武者宗師程宗猷所著,內云:「器名單刀,以雙手執一刀也,其技擅自倭奴…餘訪其法…不吝授餘,頗盡壺奧。」習此刀法所用五尺刀,就是仿的日本野太刀,此刀技來源與戚繼光的不同,這是來自日本野太刀的刀技,程云:「今以倭刀為式,刀三尺八寸,靶一尺二寸,則長五尺。」

《單刀法選》節選:左提撩刀勢:此亦開右邊門戶,彼槍札入,則將刀自下斜撩而上,進左步復成右提撩,聽便砍殺。此二勢乃倭奴之絕技也。

野太刀也叫大太刀,尺寸十分巨大,但在日本歷史上也使用者較少。原因有兩,一是製造十分不易,一是戰國一過進入江戶時代,這麼巨大的軍陣用器用途幾乎沒有了。這口就是大太刀了——山金造波文蛭卷大太刀,刃長:七尺一寸二分(約215.8cm),刀全長:一丈一尺三寸二分(約340cm)。

到清初,武者宗師吳殳作《單刀圖說》,因其認為「唐有陌刀…其法不傳。今倭國單刀,中華間有得其法者,而終不及倭人之精。」於是結合劍法改良出十八勢單刀法。吳殳之師石電,是和劉雲峰一起習的倭刀法,劉雲峰又將倭刀法傳給了程宗猷,因此程宗猷的《單刀法選》和吳殳《單刀圖說》其實同出一源,都是是來自日本刀和日本刀技法。

到了民國,近代刀法宗師馬鳳圖改雙手刀為破鋒八式,傳入29軍軍中,是為大刀隊之刀法起源(此與苗刀問題無關,純屬我向大師致敬,故多介紹兩句)。其子馬明達先生,原在蘭州大學,現為暨大歷史系教授,也是武術宗師,其在文稿中道:「先父…認為…稱苗刀…應該就在曹錕設置苗刀營時期。當時很可能是出自對日本刀的忌諱…如沿用程宗猷、吳殳的單刀,又容易與一般的單刀混淆,於是便改了名字。然而不能不說這一字之改很不高明,十之八九出自某位淺人。」

馬明達先生著作中認為,此名之改很可能出自當時對日本的忌諱,如沿用程、吳二人的「單刀」名又易與一般的傳統單刀混淆,於是便改為此名,但他認為這很不合適——「武人往往不學,晚近以來傳統武術術語多有被妄改者,如改「閃賺騰挪」為「閃展(或作『戰』)騰挪」之類,例不勝舉,「苗刀」之改當屬此類。(對刀劍感興趣,可添加師傅微信:longquanysf)

馬明達先生又道,中央國術館成立之初,馬英圖、郭長生兩大師將原來傳授的不同的雙手刀法進行調整,參照古譜修定了一個套子,為便於流行於是繼續使用「苗刀」名,改稱為「二趟苗刀」。主要刀勢與程宗猷《單刀法選》大部相同——這個記載,此足以說明晚清河北省內兩支雙手刀法的源頭,都應出自程氏,或是直接源自「浙人劉雲峰」,而刀法則就是倭刀法。

他針對近來苗刀之塵囂,曾道:「當今海內以苗刀鳴世者不一而足…近年頗有些熱鬧氣象。因為苗刀名氣大,又有某種神秘感,加上商品經濟給武術觀帶來的巨大衝擊,於是,各式各樣的『苗刀』紛紛脫穎而出,專家們也就紛至沓來,著書立說。但恕我直言…不能證明你的苗刀貨真價實。」(對刀劍感興趣,可添加師傅微信:longquanysf)

馬先生身為苗刀發起及刀法修訂的親歷者及當事人,對民國苗刀之起,及後來流傳之刀法敘述,基本可徹底定論。再加上目前相當數量文獻中記載的有關戚繼光、程宗猷、吳殳、石電、劉雲峰等幾人所獲所傳刀法的資料交叉印證,這足夠形成鐵案,無需再作他想了。

所以,苗刀之名,起自民國。目前國內流傳的大多是中央國術館時期修訂出的二趟苗刀法。苗刀的形制和刀法,傳自明清時期程宗猷、吳殳,源頭都是日本,實際就是改動過的日本野太刀法。

戚家刀則是源自普通日本刀,無論是形制還是技法,都和所謂苗刀沒有關係。有關係的,只是都來自日本,而已。

對刀劍感興趣,掃描下方二維碼

註: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

相關焦點

  • 抗倭英雄:苗刀和戚家刀區別,你知道嗎?
    「苗刀」是明朝戚繼光抗擊倭寇,根據倭寇刀的形制和技法所創製的克制刀形與刀法,說是完全模仿未免太牽強。就如中國火藥的發明,被歐洲國家吸收發明的火槍火炮,說是沿用抄襲我們的一樣。都太片面。吳殳之師石電,是和劉雲峰一起習的倭刀法,劉雲峰又將倭刀法傳給了程宗猷,因此程宗猷的《單刀法選》和吳殳《單刀圖說》其實同出一源。
  • 中華苗刀-高錳鋼雙槽龍脊刃
    中華苗刀-高錳鋼雙槽龍脊刃 . 「苗刀」又名「戚家刀」,是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創造的雙手長刀。它集中了刀、槍兩種冷兵器的特點,既可單手握把,又可雙手持柄,威力極大。
  • 苗刀!一個冷兵器中實戰極強的武器
    同時因倭寇刀法犀利,明代民間武術家對日本劍道產生濃厚興趣,通過對日本刀法參考並結合中國武術自身,出現程宗猷的【單刀法選】和戚繼光編寫的【辛酉刀法】。從此中國雙手刀技又開始出現,苗刀在這時有了刀法,開始全軍重視,最重要的就是苗刀抵抗北方蒙古騎兵。
  • 苗刀的真相 | 留刀 一座江湖
    我們之前說過了唐刀,這一期說一說苗刀。苗刀和唐刀差不多,都是用來跟日本刀較勁用的,唐刀的人設是日本刀的祖宗,而苗刀的人設則是戚繼光抗倭的兵器。當然,就像唐刀背景是假的一樣,苗刀的背景也是假的,只不過沒有唐刀那麼假。
  • 《虎豹騎》古今奇談 明苗刀王者歸來
    本期就由虎豹騎老玩家「幸運星」和大家聊聊冷兵器。在說苗刀之前我得先說說我國環首刀一脈也就是中國雙手長刀在宋代的發展,很多人認為中國環首刀一脈至宋代已經失傳,其實不然,據宋代《事物紀原-戎容兵械-斬馬刀》記載:漢成帝時,朱雲請上方斬馬劍斷張禹頭,以厲其餘,則斬馬劍之名,已見於漢代矣。 宋朝神宗熙寧中,又制斬馬刀,其犀利則莫比,蓋亦取漢氏舊名為稱也。
  • 苗刀的真相|留刀 一座江湖
    我們之前說過了唐刀,這一期說一說苗刀。苗刀和唐刀差不多,都是用來跟日本刀較勁用的,唐刀的人設是日本刀的祖宗,而苗刀的人設則是戚繼光抗倭的兵器。當然,就像唐刀背景是假的一樣,苗刀的背景也是假的,只不過沒有唐刀那麼假。
  • 真正的戚家刀是有盾牌的?根本不是仿的倭刀!
    在我們印象裡,戚家刀很像日本刀,所以,經常有人以訛傳訛說,戚家刀是戚繼光在抗倭戰鬥中仿製日本刀所造。
  • 苗刀——守護之刀
    中國武術中,有斑斕多姿的兵器,苗刀是迄今我們唯一可以找到400多年前圖文記錄的兵器,帶著歷史和文化的印記一路走來,從漢代的「環首刀」起源,歷經「唐刀」的洗禮,在銷聲匿跡1000多年之後又出現在大明王朝抵禦倭寇的戰場上,「殺敵致果,斬將搴旗」,成了倭刀的噩夢和終結者。
  • 郭瑞祥:中國苗刀與日本劍道
    1991年以來郭瑞祥在國內外有影響的武術刊物上發表介紹苗刀、通臂拳、劈掛拳、瘋魔棍等文章數百篇。郭瑞祥先生在武術方面的突出貢獻,受到了中國國家體委和政府的表彰和獎勵。2013年8月6日零時45分,郭瑞祥先生在滄州逝世,享年82歲。(本文原發《武魂》雜誌1990年第4期)
  • 中國古代名氣最高的3款刀:藏刀、苗刀、唐刀你最喜歡誰?
    但是中國最負盛名的還是刀,刀是古代中國帝王、俠士、軍隊的主要兵器,因為其相對來說比較方便攜帶,也比較美觀精美,2000多年前的越王勾踐劍出土仍寒光逼人、刀鋒傷人,可見在春秋中國的鑄造技術就很高超了。那麼,中國古代中,名氣最高、戰鬥力最強、最經典的三款刀是藏刀、苗刀、唐刀,你最喜歡它們當中的誰呢?
  • 唐刀、日本刀、苗刀的區別是什麼?
    唐刀,日本武士刀,苗刀有什麼區別這個問題,我首先把基本的一目了然的區別指出來:一、唐刀:唐刀種類很多,有陌刀、儀刀、橫刀、障刀。我們說的是和日本刀最接近的唐橫刀,也就是通常說的唐大刀。這玩意兒沒說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它刀刃是直的!而且唐大刀不僅刀刃是直的,甚至很多刀尖都是劍型(也有切刃造)。所以,最基本的唐橫刀你就知道了:直刃刀,保留了劍的大部分直刺功能。實際上,你把它當成單面開刃的劍,更適合。二、日本刀。
  • 中國的戚家刀在到底是不是日本刀,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清楚了!
    其實徐浩峰在文化知識分子群體裡的名氣算是相當高的,著名文青最愛導演墨鏡王在拍攝《一代宗師》時曾說過:我要感謝我的編劇團隊,其實,張大春是狂,鄒靜之是傲,徐浩峰是烈隨著戚繼光去世和天下安定,戚家倭刀漸漸失傳,中原武林也斥之為邪道不予承認。這二人正是戚家軍營的高手,他們挑戰四大門派,只望為戚家倭刀正名。 而歷史上也確實存在著「戚家刀」,其實早年戚家軍在接戰倭寇時手中的兵器常遭精良的日本刀磕折,死傷極重,爾後發展出厚背砍刀相抗,雖不再易斷,但一經正面砍架,刃口常翻卷,甚至不能傷敵,況且器又沉重,遠不如日本刀的靈動沉猛。
  • 苗刀的這些基本技法你練對了麼?
    苗刀技法在民間一直都有流傳,自程宗猷《單刀法選》問世至今已有400餘年歷史,這套刀法也被認為是苗刀的基本技法,現代所練的諸多苗刀技法基本都是從此刀法中來。那直接按照《單刀法選》的技法來練習苗刀是否可以呢?個人認為,《單刀法選》中的技法相對來講,還是比較難悟的,這需要有一定的練習基礎,再去研究這套刀法,相對會更容易一些。
  • 日本武士刀的前輩,苗刀一出,武士刀立馬黯然失色!
    您的每一次關注和點讚,都是小編全力以赴的動力!苗刀是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是國內外著名的武術刀技,是一種正宗的漢人練武的刀,因為它的刀身纖細,形似苗木,故稱為苗刀。苗刀體長,共有五英尺長,可以單用,兩隻手交替使用。
  • 國刀苗刀戰鬥力強悍,但為什麼有人說它是東洋刀?
    苗刀是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其刀身修長,形似禾苗, 故名苗刀。關於苗刀的起源之說,一直眾說紛紜。
  • 苗刀基本知識及其在古戰場時期的訓練方法解
    苗刀,古稱單刀或長刀,因其刀形是條形長刀並以右手握刀為主,後世武術家們為了區別於一般的單手刀,故稱苗刀。單刀法選勢法圖苗刀訓練基本知識1、抱刀抱刀時以左手抱刀為主,左手拇指和虎口壓住刀盤,刀背貼靠前臂,食指在後將刀酚前推
  • 苗刀源於日本刀?其實兩者差異還是挺大的
    在網絡中都說苗刀源於日本刀,這個不可否認,苗刀與日本刀是有很大的淵源的,但其技法以及苗刀的刀法與日本刀還是有很大的差異性的。苗刀定名是在民國時期,而其從明朝到民國的發展,清時期少有記錄。苗刀在明時期稱為長刀,其來源記錄如下:《單刀法選》記載倭刀:『刀三尺八寸,把一尺二寸』,而戚繼光《紀效新書·長刀制》:「刃長五尺,後用銅護刃一尺。柄長一尺五寸,共六尺五寸,重二斤八兩。」長刀解:「此自倭犯中國始有之」,《武備志》亦云:「曰長刀,則倭國之制,其利於步,古所未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