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古人書信中「足下」是什麼意思嗎?

2021-01-18 娛樂一周天

古代書信及當今港澳臺、海外華人的書信中,常常用到「足下」一詞,它究竟是什麼含義呢?與腳有什麼關係?

足下,在小編簡單的理解,從其本義看,就是「腳底下」的意思。如老子所言:「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漢代樂府詩《孔雀東南飛):「足下跟絲履,頭上玳理光」,(意思是說劉蘭芝腳下穿著絲鞋,頭上戴著嵌有玳理等名貴寶石的頭飾),說的都是「腳底下」。足下的本義何時發生演變?據南朝劉宋時期劉敬叔編著的《異苑)記載,此詞與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密切相關。

當時晉國內亂,晉獻公之子重耳被迫逃亡在外,他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甚至到了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地步。一次,重耳餓的幾乎暈過去了,隨行的大臣介之推忍痛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來,熬成肉羹,給重耳服下,才保住其性命。

重耳流亡19年後,回晉國做了國君,搞賞了與他一起流亡的隨從,不知什麼原因卻遺忘了介之推,而介之推既不向國君討賞也不邀功,悄悄和老母親隱居在了綿山(在今山西介休境內)。這天,重耳猛然想起介之推割肉救己之事,這才記起沒有給他封賞,心中十分愧疚,經過一番打聽,才知道他已去了綿山。於是就親自跑去請介之推出山做官,但介之推與老母親藏匿起來,就是不見重耳。

無奈之下,重耳命人放火燒山,想逼介之推下山。大火過後,人們發現介之推背著老母親燒死在柳樹之下。重耳沒想到會是這種結果,後悔的掉了眼淚,命人厚葬了介之推母子,並砍下柳樹枝杆,做了雙木履穿上,每當想起介之推,他都俯首拍著雙膝,對著木展嘆道:「悲乎,足下,悲乎,足下!」情真意切,聽來感人。

《異苑》本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但是,重耳「足下」的故事卻很感人。於是將其引申開來,將「足下」一詞變用於交往,成為下級對上級的尊稱或同輩之間的互稱。但有人認為這一說法不確,「足下」一詞古已有之。如:樂毅《報燕惠王書》云:「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此處為下級稱呼上級的尊稱。裝驟註解《史記》「秦始皇本紀」時引用蔡邕的話說:「群臣士庶相與言,日殿下、陛下、足下、侍者、執事,皆謙類。」指出這些稱呼都是敬稱;又如司馬遷《報任安書》首句四字即直稱任安為

「少卿足下」,可見秦漢時期同輩之間稱「足下」已很普遍了,至魏晉時期,朋友互稱足下更為尋常。三國魏稀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云:「足下昔稱吾於穎川,吾常謂之知言。」如此看來,「足下」作為朋友之間的謙稱,早在《異苑》作者之前就已普遍使用,以至成了書信不可或缺的敬詞,是否真的與重耳的「足下」有關,還真不一定呢!

你對足下有多少了解,歡迎留言和小編一起探討。

相關焦點

  • 噹噹當敲黑板:陛下、殿下、閣下、足下,都是什麼意思?
    而古人老百姓們,平時也會用到足下之類的詞稱呼對方。那麼,陛下、殿下、閣下、足下,都是什麼意思呢?陛下其實,陛下最開始不是用來稱呼皇帝的,而是指站在臺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能直呼天子,必須先呼臺下的侍者而告之。這個臺階,就叫做「陛」,所以叫做陛下。
  • 陛下、殿下、閣下是同一個意思嗎?
    國學知識古人的尊稱有四種:陛下、殿下、閣下、足下。
  • 陛下、殿下、閣下、足下,一文分清怎麼稱呼?
    而古人老百姓們,平時也會用到足下之類的詞稱呼對方。那麼,陛下、殿下、閣下、足下,都是什麼意思呢?後來「陛下」就成為與帝王面對面應對的敬稱,意思就是:「我很尊重您,我覺得自己不夠資格和您直接說話,所以請求您的陛下侍者幫我傳話」。
  • 為什麼在古代尊稱對方為「足下」?
    在古代下對上或同輩間相稱都用「足下」這個敬辭。如樂毅《報燕惠王書》∶「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故遁逃走趙。」意思是說∶擔心損害了先王英明的形象,破壞了您仁義的名聲,所以逃到趙國。又《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閻樂前即二世,數曰:『足下驕恣,誅殺無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為計。』」意思是:閻樂上前走近秦二世胡亥,批評胡亥說∶「您傲慢任性,隨便亂殺人,天下人都背叛您了,請您自己想一想。」《史記‧項羽本紀》∶「張良謝曰∶『……謹使良奉白璧一雙,再獻大王足下;玉鬥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 「陛下」的「陛」是什麼意思?知名評論家這樣趣味解讀
    正好看到一道好玩的問題,問:「陛下」的「陛」是什麼意思?被提問的兩個人唐九洲和於莎莎,首先排除掉了B。但是到底是選A還是選C,兩個人爭來爭去,最後剪刀石頭布決定選擇C,結果當然是輸得很慘,直接被淘汰了。
  • 古人書信,用語太美了…
    適應了聊天快節奏的你,有多久沒有感受」雲中誰寄錦書來」的那份期盼?你不知道的是在沒有微信的古代,卻有墨香書信。這些書信,連常用語都很美!賀新婚忽鳴燕賀,且祝新禧。欣聞足下花燭筵開,奉呈薄禮,聊巹之儀。附呈微物,聊佐喜儀,忽棄是幸。近聞足下燕爾新婚,特此祝賀。
  • 古人書信,用語太美了
    適應了聊天快節奏的你,有多久沒有感受」雲中誰寄錦書來」的那份期盼?你不知道的是在沒有微信的古代,卻有墨香書信。這些書信,連常用語都很美!賀新婚忽鳴燕賀,且祝新禧。欣聞足下花燭筵開,奉呈薄禮,聊巹之儀。附呈微物,聊佐喜儀,忽棄是幸。近聞足下燕爾新婚,特此祝賀。
  • 「陛下」最早並非稱呼皇帝,古人稱呼中的各種「下」,來歷滿有趣
    不知道您注意過沒有,在很多稱謂中,往往都會有「下」這個字,其實按現代人的理解,「下」最主要的意思是代表方位,按說與人的身份沒有什麼直接聯繫,可是古人卻偏偏能把這麼八竿子打不著的字,用到人的稱呼上面,想想也真是怪有意思的,所以今天,咱們就專門找幾個這樣有趣的稱呼來聊一聊。
  • 古人書信 字裡行間的溫文爾雅(值得收藏)
    尤其是在書信禮儀這個問題上,古人以『自謙敬人』為原則,字裡行間,揖讓進退之態不僅依晰可見,而且顯得更為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學會寫信是一種文化素質和個人涵養的最基本體現。書信禮儀我國的書信史源遠流長,戰國時期樂毅的《報燕惠王書》、魯仲連的《遺燕將書》、李斯的《諫逐客書》等,都已是傳誦千古的名篇。
  • 六種尊稱 讀懂古人說話之道
    單字的有令、尊、賢,單字以上的有足下、閣下、兄臺。先說「令」。「令」作為最常用的敬辭,直到今天還在使用。再說「足下」。「足下」是一個敬辭,下對上或者同輩之間都可以尊稱對方為「足下」,意思跟今天的「您」相近。人們會覺得這個敬稱很奇怪:既然是尊敬的稱呼,怎麼能把對方稱為腳下呢?原來,這個稱謂的由來還有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呢。晉人嵇含所編撰的《南方草木狀》中引述了一條西漢幽默大師東方朔在《瑣語》中的記事:「木履起於晉文公時。介之推逃祿自隱,抱樹而死。
  • 積累:古代常用的書信用語
    古代常用的書信用語1、足下:古代最初用為下對上的敬稱,後來書信中多用於同輩之間。2、膝下:舊時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親大人膝下」起首。3、垂鑑 賜鑑 鈞鑑 尊鑑 臺鑑:即古代鏡子,有審察的意思。用作書信提稱語,就是請閱看的客氣說法。
  • 常識 | 古代常用的書信用語
    1、足下:古代最初用為下對上的敬稱,後來書信中多用於同輩之間。2、膝下:舊時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親大人膝下」起首。3、垂鑑 賜鑑 鈞鑑 尊鑑 臺鑑:即古代鏡子,有審察的意思。用作書信提稱語,就是請閱看的客氣說法。
  • 古代公文與書信格式:書面形式中的——人際關係象徵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公文與書信格式:書面形式中的——人際關係象徵,公文與書信,是人際交往的書面形式。從公文與書信的固定體系與格式中,我們也可以窺探出它在人際關係方面的象徵意義。這樣的格式,象徵著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上下級之間在公文交往中既嚴肅鄭重、又互相尊重的新型人際關係。書信書信可分兩種,一種是公務信函,屬於公文範疇,另一種則是私人書信。我國現存最早的私人書信的實物是1975年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兩封木犢家書,其年代當在戰國末期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這是一對名叫「黑夫」和「驚」的兄弟寫給家裡名叫「中」(又寫作「衷」)的兄弟的戰地家書。
  • 每日一問 | 古人為什麼尊稱對方為「足下"?
    「足下」一詞在古代是對對方的敬稱,相當於現在的「您」,應用非常廣泛,可以用於平輩之間、上下級之間,包括臣下對君主,比如樂毅《報燕惠王書》中「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就是說:「害怕會損害了先王的英明形象,對您的仁義名聲不利」。這個詞的來源就要說到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晉獻公寵愛驪姬,驪姬為了幫助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逼死了太子申生。
  • 【文化】古人書信中的漢語之美,驚呆了
    來看看古人書寫書信之法,一起來品讀傳統書信的典雅吧~- 01 -中國傳統書信的構成示例××先生臺鑑(1):金風送爽,桂花飄香(2)。先生膺任新職,忽而業已三月矣(2)。惠書敬悉,遲復為歉(4)。(中略)寒暑不常,希自珍衛(5),順頌秋安(6).
  • 古人寫信有哪些規矩?稱呼、格式絲毫馬虎不得
    在古代,寫信可是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不過,古人寫信規矩多,信件不僅僅是一種文字溝通,而且還處處透著一個「禮」字呢。書信往來,如何稱呼事關禮儀書信的使用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造紙術發明以前,人們就用竹簡、木牘、帛等做書寫材料。書信往來雖然人不見面,但我們的祖先就是在這一尺大小的書信上,通過文字表達及書寫規格等形式,將見面交談時應有的禮節躍然其上的。
  • 老祖宗告誡:「屋簷不避雨,不串娘家門」,啥意思,古人忌諱什麼
    下雨的時候,躲在屋簷下不是很正常嗎?但是古人為什麼那麼強調呢?古人是在忌諱什麼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屋簷不避雨正如許多在農村生活過的人所知,農村的房子是用瓷磚建造的,甚至是茅草屋。但是很多老房子都有屋簷,牆壁幾乎都是土牆。所以為了避免雨水直接衝刷牆壁,就建了屋簷。如果雨很大,可能會伴有風。
  • 十一封親筆書信,了解不一樣的弘一法師
    相信你已經很熟悉弘一法師才華橫溢、卓然不群的形象,但是你還知道法師在初入佛門時也有許多困惑和心得,也會向摯友訴說委屈、分享思考,相互交換書籍、禮物嗎?在日常生活中,法師的真實一面究竟是什麼樣子的?今天,大菩文化選出共計十一篇弘一法師初入佛門時與摯友的書信,來接近這位法師的真實生活。質平仁弟:兩次託上海家人匯上之款,計已收入。致日本人信已改就,望察收。
  • 古人說:「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是什麼意思?又有何講究?
    每次回老家,總能聽到村裡的老人在說俗話,有些我能聽懂,有些明白不了是什麼意思。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這句話,最初我就是弄不明白是啥意思,直到後來問了村裡的老人,我才稍微懂了那麼一點。
  • 古人的家族觀:令堂、堂兄中的「堂」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大家知道為什麼要用「堂」這個字嗎?「令堂」又為什麼能指代「母親」的意思呢?明_藍瑛_雪溪圖"堂"這個字牽涉我國古代非常有趣的建築格局。▲堂,金文字形,這個字形出自河北平山中山王陵戰國時期的中山王墓宮堂圖,是一個會意字,上面是"尚"的省寫,下面是"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