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書信及當今港澳臺、海外華人的書信中,常常用到「足下」一詞,它究竟是什麼含義呢?與腳有什麼關係?
足下,在小編簡單的理解,從其本義看,就是「腳底下」的意思。如老子所言:「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漢代樂府詩《孔雀東南飛):「足下跟絲履,頭上玳理光」,(意思是說劉蘭芝腳下穿著絲鞋,頭上戴著嵌有玳理等名貴寶石的頭飾),說的都是「腳底下」。足下的本義何時發生演變?據南朝劉宋時期劉敬叔編著的《異苑)記載,此詞與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密切相關。
當時晉國內亂,晉獻公之子重耳被迫逃亡在外,他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甚至到了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地步。一次,重耳餓的幾乎暈過去了,隨行的大臣介之推忍痛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來,熬成肉羹,給重耳服下,才保住其性命。
重耳流亡19年後,回晉國做了國君,搞賞了與他一起流亡的隨從,不知什麼原因卻遺忘了介之推,而介之推既不向國君討賞也不邀功,悄悄和老母親隱居在了綿山(在今山西介休境內)。這天,重耳猛然想起介之推割肉救己之事,這才記起沒有給他封賞,心中十分愧疚,經過一番打聽,才知道他已去了綿山。於是就親自跑去請介之推出山做官,但介之推與老母親藏匿起來,就是不見重耳。
無奈之下,重耳命人放火燒山,想逼介之推下山。大火過後,人們發現介之推背著老母親燒死在柳樹之下。重耳沒想到會是這種結果,後悔的掉了眼淚,命人厚葬了介之推母子,並砍下柳樹枝杆,做了雙木履穿上,每當想起介之推,他都俯首拍著雙膝,對著木展嘆道:「悲乎,足下,悲乎,足下!」情真意切,聽來感人。
《異苑》本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但是,重耳「足下」的故事卻很感人。於是將其引申開來,將「足下」一詞變用於交往,成為下級對上級的尊稱或同輩之間的互稱。但有人認為這一說法不確,「足下」一詞古已有之。如:樂毅《報燕惠王書》云:「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此處為下級稱呼上級的尊稱。裝驟註解《史記》「秦始皇本紀」時引用蔡邕的話說:「群臣士庶相與言,日殿下、陛下、足下、侍者、執事,皆謙類。」指出這些稱呼都是敬稱;又如司馬遷《報任安書》首句四字即直稱任安為
「少卿足下」,可見秦漢時期同輩之間稱「足下」已很普遍了,至魏晉時期,朋友互稱足下更為尋常。三國魏稀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云:「足下昔稱吾於穎川,吾常謂之知言。」如此看來,「足下」作為朋友之間的謙稱,早在《異苑》作者之前就已普遍使用,以至成了書信不可或缺的敬詞,是否真的與重耳的「足下」有關,還真不一定呢!
你對足下有多少了解,歡迎留言和小編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