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人口逐步進入老齡化,越來越多人將走入退休階段,因此關於退休時工齡和退休工資是怎麼計算這個問題,讓很多人非常關注。
在我國,工齡是指勞動者從事有工資收入的法定社會職業的時間。
雖然平時我們感覺不到工齡的作用,但它確實影響著方方面面,比如年休假、醫療期的長短,經濟補償金高低都是和工齡有一定關係的。
工齡一般分為兩種:
一種是一般工齡,指的是參加工作的總時間,包括間斷工作前後的工齡。
一種是連續工齡,指的是勞動者在本單位連續工作的時間。
假設小李在A公司工作5年,目前在B公司工作了8年,那麼他的一般工齡是13年,在B公司的連續工齡是8年。
在計算小李的年休假的長短的時候,使用的是一般工齡13年,所以按照《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小李一年可以享受10天年休假。
而如果小李被B公司辭退,在計算經濟補償金的時候,使用的是連續工齡8年,那麼根據《勞動合同法》,B公司要給予小李8個月的工資作為補償。
但是,在退休後養老金的計算中,工齡這個概念正常是不會用到的。
按照《社會保險法》的規定,退休職工的基本養老金由統籌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和個人帳戶養老金組成。
其中基礎養老金的計算公式如下:
基礎養老金=(參保人員退休時本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
個人帳戶養老金的計算公式如下:
個人帳戶養老金=退休時本人基本養老保險個人帳戶累計儲存額÷計發月數。
假設社平工資一直都是5000元,老李一直都按社平工資的0.6繳納養老保險,一共繳費了20年,60歲退休。
那麼老李的基礎養老金=(5000+5000×0.6)÷2×20×1%=800(元)
個人帳戶養老金=(5000×0.6×8%×20×12)÷139=414(元)
所以老李的養老金為800+414=1214(元)。
從上面兩個養老金的計算公式中可以看出,決定養老金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的繳費工資、繳費年限,並沒有工齡這一項。
有些人會把工齡等同於繳費年限,但是實際上兩者是不同的,並不是所有工齡都能視同繳費年限。
在我國的企業養老保險改革之前,職工個人是沒有繳納養老保險的,因此在退休後進行養老金的計算的時候,會將符合條件的工齡視同繳費,那麼職工退休後就還可以領取一份過渡性養老金。
過渡性養老金=參保人員退休時本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視同繳費指數×本人視同繳費年限×過渡係數。
其中視同繳費指數、過渡係數的確定方式,不同省份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差別。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工齡都能視同繳費,還需要看具體情況,可以視同繳費的工作時間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企業固定職工在當地實行養老保險統籌錢,按國家規定可以計算連續工齡的時間。二、部隊復轉軍人在部隊服役的時間。三、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時間。四、企業職工在按國家規定暫未實行養老保險制度的機關事業單位的工作時間。
即便是上述的工作時間,如果個人檔案中關於這部分時間的經歷材料缺失,那麼也會出現工齡不被相關部門認可的情況。
總之,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正常就是基礎養老金加上個人帳戶養老金,對於有視同繳費年限的人員,還多了一個過渡性養老金。
對於一部分退休人員,他們退休後除了養老金,還可以領取企業年金。
企業年金在我國推行了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但因為企業年金會大幅增加企業的人力成本,所以對於需要盈利的私企,只有極少數會為職工繳納年金。而國企則不存在這種擔憂,所以不少國企都有制定年金制度。
企業年金的繳費標準是企業和職工個人繳費合計不超過工資總額的12%,如果按照最高比例繳納,那麼退休後企業年金能佔到總收入的1/3左右,可以很好地提升退休後的收入水平。
總體上,目前企業人員退休後的平均待遇還不夠理想,這既有一些企業通過各種方式降低繳費標準的原因,也有部分個人自身養老保險意識不高的原因。
隨著國家制度的不斷健全規範,個人還是要堅持參保,那麼退休以後的生活才能夠有一定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