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4大電影公司,邵氏停產、嘉禾被賣,現今存活的就只剩兩家

2020-09-04 一奮娛樂


香港電影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經歷過輝煌,這個時期的電影,可謂是撐起了整個亞洲電影的半邊天,功夫片、喜劇片、鬼片等都曾橫行一時,如今的香港電影走向沒落,不禁讓人感到遺憾。


雖然如今香港電影的影響力大不如前,但是我們也不能忘記曾經輝煌的香港影業。當時香港的電影公司可謂是遍地開花,據統計,香港擁有2300家電影從業機構,而在這些家公司當中,嘉禾、邵氏、星輝、永盛這四大電影公司實力最為強勁。經歷這麼多年時光,有的至今存活,有的卻和香港優秀電影一起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了。

嘉禾娛樂事業有限公司

嘉禾娛樂事業公司1970年由鄒文懷、何冠昌和梁風共同創建而成。公司創立之初,創始人鄒文懷憑藉著不錯的眼光,搶先邵氏集團一步籤走了李小龍,李小龍的《唐山大兄》、《猛龍過江》、《精武門》等幾部電影票房創下了記錄,讓嘉禾奠定了在香港電影業佔據一席地位的格局。

此後嘉禾的老闆何冠昌又出馬和成龍談條件,最終以500萬的價格籤下了成龍,成龍的《警察故事》、《紅番區》和《特務迷城》等票房也很不俗,讓嘉禾在電影圈的名聲越來越響亮。80到90年代,嘉禾甚至打入了好萊塢,成龍和好萊塢合作的幾部電影都創下了當年的票房紀錄。

但是從2000年開始,嘉禾的發展開始走向下坡路,為了適應市場的變化,嘉禾開始減少影片的數量,成龍在2001年之後也選擇了離開嘉禾,創始人鄒文懷也年事已高,無力承擔高負荷的企業運營工作,有意把嘉禾公司賣出。2009年,嘉禾電影正式被收購,鄒文懷的所有股份都賣給了別人,曾經的嘉禾娛樂事業有限公司改名為橙天嘉禾娛樂(集團)有限公司,現在已經不碰電影出版發行這一塊的業務了。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1958年邵逸夫和邵仁枚成立&34;,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是邵氏公司的創業時期,當時大陸黃梅戲電影《天仙配》在香港引起強烈反響,邵逸夫重用導演李翰祥拍攝了多部古裝題材的黃梅調電影。


在60年代中期之後,在導演張徹等人的努力下,邵氏專攻武俠片,把香港武俠片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出品的《大醉俠》、《獨臂刀》、《英雄無淚》都是在國際上得獎的好電影。80年代中期起,影片開始注重現代題材,但是質量依舊非常不錯,深受觀眾朋友歡迎,&34;的口號十分響亮。

但80年代後期之後,電視節目越來越精彩,搶走了大部分觀眾,邵氏公司的經營愈發困難,推出的作品越來越少,旗下的很多藝人和導演也都離開了邵氏公司,邵氏公司宣布停產,曾經的電影王國終究沒落了。


星輝海外有限公司

1996年,周星馳從香港彩星電影公司抽出了自己的股份,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電影公司星輝海外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之後推出的電影《食神》票房超過了四千萬,在整個東南亞地區都很受歡迎,奠定了星輝公司在香港影屆的地位。

此後,星輝公司推出了多部大熱電影,比如1999年上映的《喜劇之王》,2001年的《少林足球》,2004年的《功夫》,不僅屢創票房新高,而且還斬獲了金像獎最佳影片等多項重量級大獎,成為業界首屈一指的電影公司。

雖然這個電影公司的口碑並不盡如人意,而且公司的藝人素質也有待加強,但是這個公司卻一直持續到了現在,到今天為止依舊經營的很不錯,周星馳還籤了當紅小花林允,相信只要周星馳還在,這個公司就會繼續存續下去。

永盛電影公司

對於這個公司,相信大家就很熟悉了,此公司成立於1987年,由向華強和向華勝共同創建。公司成立之後拍攝出了很多票房不俗的佳作,《賭神》、《逃學威龍》、《鹿鼎記》都是十分賣座的電影,這些好電影也讓永盛電影公司成為了當時非常有影響力的電影公司。

向華強不僅是一個好老闆,也是一個好演員,經常在公司製作的電影中出演角色,他的公司經營的也很不錯,如今在香港也是數一數二的電影公司,業務涵蓋的內容也比較廣泛,相信憑藉著向華強的生意頭腦,未來這個公司一定會發展的越來越好。

你們對此怎麼看呢?歡迎在評論區評論!那麼我們下次再見!

相關焦點

  • 嘉禾被賣了,邵氏也停產了,香港四大電影公司,今飄零的只剩兩家
    因為受到好萊塢電影的衝擊、香港電影人流失等因素的影響,2000年之後的香港電影市場明顯大不如前,那些傳統的電影公司很多也都面臨倒閉和轉型的危機。而這些公司中,嘉禾、邵氏、星輝、永盛這四家作為最具代表性的爭霸諸侯,考驗更是堪比生死存亡,一旦衰落就很難東山再起。
  • 嘉禾被收購,邵氏已停產,香港四大電影公司,只剩下兩家風雨飄搖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香港娛樂行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各種影視公司如同雨後春筍誕生,想在娛樂這塊兒大蛋糕上切上一刀,其中聲名最為顯赫的主要有4家,分別是嘉禾、邵氏、星輝與永盛,很多朋友應該都看過這些公司拍過的影視劇。
  • 邵氏電影公司為什麼不拍電影了?
    7月20日  邵氏電影公司在1960~1980年帶是輝煌一時的香港電影大公司,公司當時的掌舵人就是邵逸夫。1985年之後,邵逸夫的精力主要投入到TVB電視臺之上,邵氏電影宣布正式停產,即便邵氏電影在停產了的20多年之後,依然是人們觀注的焦點。邵氏的影響是深遠的,就好像是一個強盛一時的王朝,就算是分崩離析了,可是在歷史上會留下這個王朝的記錄,是不會被後人遺忘的。
  • 邵氏宣布停產,只有周星馳顧及舊情,苦撐起了邵氏電影的金字招牌
    那5年被周星馳撐起的邵氏電影,1985年邵氏電影宣布停產,因此香港電影格局變成了嘉禾與新藝城的雙雄爭霸,可能很多人會疑惑,為什麼邵氏電影已經宣布了停產,卻在其後的30年裡仍有電影陸陸續續的推出呢?其中靠著周星馳的幾部經典撐起了邵氏的這塊金字招牌。
  • 邵氏VS嘉禾,邵逸夫與鄒文懷不為人知的爭霸往事
    在香港,有兩個電影公司對香港電影乃至整個華語電影的發展、崛起壯大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邵氏和嘉禾。這兩個電影片頭LOGO,就算沒見過第一個,也必對第二個有印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邵逸夫的邵氏公司以大製片廠制度,使香港電影「起飛」。
  • 香港電影的奠基者,邵氏兄弟電影公司
    說到香港電影,大家想必都不會陌生,作為深刻被香港電影所影響的90後,想著重的介紹下香港電影最輝煌的20年,而只要談及香港電影,是一定離不開一個公司或者一個人的
  • 香港電影的奠基者,邵氏兄弟電影公司
    說到香港電影,大家想必都不會陌生,作為深刻被香港電影所影響的90後,想著重的介紹下香港電影最輝煌的20年,而只要談及香港電影,是一定離不開一個公司或者一個人的。那就是邵逸夫老先生和他的邵氏電影。>而到上海的第二年,雷厲風行的邵逸夫便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隨後用巨資在清水灣買下了一塊6萬多平方米的地皮,簡稱了邵氏影城,其全盛時代員工超過一千三百多人,也被外國媒體譽為東方的好萊塢。
  • 香港那些電影公司,嘉禾、邵氏、星輝、永盛等等,現在還有嗎?
    當時的80 90年代也是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候,這些老電影公司一手捧紅很多明星。很多的經典的香港老電影到現在也是無法被超越的。嘉禾公司於1970年由鄒文懷、何冠昌和梁風共同創建而成,並於1994 年成為香港的上市公司,是香港電影盛世時期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發行公司之一,一手栽培出李小龍、成龍、張曼玉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電影巨星。
  • 香港那些電影公司,嘉禾、邵氏、星輝、永盛等等,現在還有嗎?
    香港電影最巔峰的時期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不僅交出了很多經典的作品,還捧紅了很多明星。像是周星馳、成龍、周潤發、張國榮、李連杰等等,直到現在都有著很高的聲望。這背後都離不開電影公司的力捧,那當初那些電影公司如今還有麼?
  • 邵氏電影:香港影壇第一個巨頭,它錯過了多少黃金機會?
    邵氏出品,必屬佳片。【邵氏兄弟電影】因為LOGO上的兩個標誌字母「SB」,而被無數人嘲笑的香港邵氏電影公司,曾經是香港影壇最大最著名的電影公司。邵氏全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擔任總裁,邵氏總計已製作超過一千部電影。這個數字至今仍冠絕華語影壇。
  • 嘉禾和邵氏的恩恩怨怨
    說起香港電影,嘉禾必定是繞不開的篇章,嘉禾的創始人鄒文懷本是邵氏的一員,邵逸夫對其極其器重,等同於半個自家人了。也正是鄒文懷的幫助,邵氏也奠定60、70年代的香港電影的霸主地位,這樣一個人物為什麼會出走自家的東家,開創嘉禾呢?
  • 潮籍香港電影「新教父」鄒文懷與他創辦的嘉禾公司
    ,自立門戶,創辦嘉禾影業公司。次年5月,國泰機構結束在香港的拍片業務,與嘉禾合作,把永華製片廠交由嘉禾經營,改名嘉禾電影製片廠。  在香港電影事業界有這樣一種說法:鄒文懷是20世紀70年代的「新教父」。他所創辦的嘉禾電影公司從根本上改變了香港電影製作的方法,擺脫了五、六十年代好萊塢式流水作業的枷鎖,開創了獨立製片的新天地。
  • 最著名的香港四大電影公司,他們的輝煌歷史,永遠屬於那個年代。
    香港電影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經歷過輝煌,這個時期的電影,可謂是撐起了整個亞洲電影的半邊天,功夫片、喜劇片、鬼片等都曾橫行一時,如今的香港電影走向沒落,不禁讓人感到遺憾。雖然如今香港電影的影響力大不如前,但是我們也不能忘記曾經輝煌的香港影業。當時香港的電影公司可謂是遍地開花,香港擁有2300家電影從業機構,而在這些家公司當中,嘉禾、邵氏、星輝、永盛這四大電影公司實力最為強勁。
  • 一個時代的終結:邵氏電影公司的起起落落與終結
    邵氏電影興盛於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邵氏電影興盛的三十年,製造了多達千部電影。其中雖然也有湊數的,但也正如廣告詞所說的:邵氏出品,必屬佳品。邵氏電影從來就不乏精品。神一樣的商標,如果邵氏電影到了今天還火,公司是否會考慮換一下商標?
  • 一個時代的終結:邵氏電影公司的起起落落與終結
    在1985年的時候,邵氏電影公司對外宣布公司停產。邵氏的電影時代就此落幕。雖然在此之後,邵氏偶爾還會出版自己的新片子,但都已不成氣候,不復昔日影響力了。說起邵氏電影公司的衰落原因有三點:1、公司製片制度落後。
  • 新藝城七怪:敢與邵氏嘉禾兩大巨頭分庭抗爭,最後還是敗給了利益
    香港著名電影公司有很多,如果說70年代香港電影是邵氏嘉禾的天下,那麼80年代就是新藝城的獨樹一幟,一個新生的電影公司,卻能在邵氏和嘉禾兩大老牌電影公司的統治下分一杯大羹。70年代嘉禾平地而起,前有李小龍後有許冠文,讓嘉禾有了與邵氏抗衡的實力。新藝城就是誕生在這兩大公司的夾縫之中,在無人看好的情況下卻接連創下多項紀錄,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神話」。
  • 嘉禾為什麼能制霸香港電影多年?看完這些「衛星公司」你就明白了
    提到香港電影公司,始終繞不開邵氏和嘉禾兩大巨頭,七八十年代雙方你來我往,鬥爭不斷,其實兩家公司淵源比較深,嘉禾創始人鄒文懷、何冠昌都出自邵氏,鄒文懷更是邵逸夫的左膀右臂,為邵氏的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不過相比之下,鄒文懷的嘉禾對香港電影的發展意義更加深遠,他開創的香港獨立製片人制度,促進了香港電影的百花齊放。
  • 鄒文懷:香港電影大亨 嘉禾電影創辦人
    1957年,鄒文懷加盟邵氏集團,1970年自行創立嘉禾電影,公司在20世紀70、80年代與邵氏兄弟對峙,其本人與邵逸夫同被視為香港電影的泰山北鬥。1988年獲大英官佐勳章(OBE勳爵),1998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發金紫荊星章。2007年,鄒文懷將嘉禾股份全部出售給橙天娛樂,隱退影壇。2008年獲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 邵氏1985年宣布停產,為什麼其後多年,還陸續有電影推出?
    1985年,香港演藝界最大的新聞是,邵氏電影宣布停產。由此引發的連鎖效應是,原先香港電影格局變成了嘉禾和新藝城的雙雄爭霸。因為這個時候他想往電影圈發展,不與邵氏無線續約,與無線的發展方向相左。可是,為什麼邵氏電影宣布停產,其後的30多年,仍然還陸續有電影推出?主要靠著周星馳的幾部經典電影,撐起了邵氏這塊金字招牌。
  • 香港電影史:從邵氏兄弟到嘉禾影業
    看著好笑吧開端:邵氏兄弟影業就是捐建邵逸夫學校的那位有名的學者開的公司,當時的模式是大廠制。就是不管有多少演員,那只是一份工作,一個普通僱員。領工資的那種工廠制肯定出了很多數量級別的電影,那時候人們的娛樂比較少,只要能看個影子,或者去電影院有的看就很有市場,後來隨著電視的普及,情況就改變了,在家就能看的何必還要花錢去看呢,所以說時代必須要變,要我說真的都是人為原因。精品化是下一步的必然選擇,那這種大廠模式就走到了陌路,因為精品需要人才,是要花大價錢來合作的,怎麼可能在你那裡拿死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