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搶玩具的背後,或許「凡勃倫效應」使然,關注物權意識是關鍵

2020-12-24 凌晨媽媽育兒

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中,經常會出現「搶東西」的情況, 如果在一旁仔細觀察一會兒,就會發現,總有那麼一兩個寶寶,對別人的東西青睞有加。而一旦搶到,反而玩兩下就會丟到一邊。一位閨蜜家4歲的寶寶金豆,就是這樣的行為模式。閨蜜為此沒有少給他講道理,但是下次遇到小朋友聚精會神地玩遊戲時,他還是會上去搶。每次場面都好尷尬的,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閨蜜焦慮地對我說:「你說是不是我們什麼地方做得不對,導致他這種強烈的佔有欲?」我笑而不語,隨後跟她說,其實,很多寶寶在不同程度上,都有金豆這樣的行為。在社會交往中,「搶與被搶」本來是件平常的事情。是孩子社會化進程中可能會經歷的一個環節。如果你家裡的寶寶,也是看著別人的總比自己的好,我們就來一起看看到底是為什麼?

搶東西的凡勃倫效應

在經濟學裡的,凡勃倫效應,講的是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渴求程度,會隨著其標價的增高而提升,這和人們的揮霍性消費心理有關

二寶的早教班上,就有一個喜歡搶他東西的小男孩。老師分發奧爾夫音樂玩具給大家,二寶拿到一個沙錘,興奮的剛搖了兩下。那個小男孩很快地走過來,一把奪走了二寶的沙錘。二寶頓時大哭起來,還沒等老師過來主持公道,小男孩早就玩膩了沙錘,丟下玩具,尋找下一個爭搶目標了。

我仔細觀察了一下他,他的目標是那些看起來很喜歡自己玩具的孩子,而不是那些本來就對自己手上玩具無所謂的娃。說白了,他搶的並不是玩具本身,而是別的孩子對玩具的喜歡。

在某種層面上,喜歡搶別人的玩具,也是一種「凡勃倫效應」。二寶對沙錘的喜愛,無形中給沙錘標出了很高的「價格」,而導致了小男孩無比想要那個沙錘。

所以有些孩子喜歡搶別人的玩具,根本不是什麼性格缺陷,而是一種很普遍的心理狀態。如果是這樣,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對孩子搶東西的行為袖手旁觀了麼?

平常心看待孩子搶東西的行為

當二寶的早教班同學正準備搶一位小姑娘的搖鈴時,他媽媽及時趕到,制止了他的行為,對他說:「你怎麼這麼霸道,那是別人的,說搶就搶麼,自己的不能玩?」 不僅如此,這位媽媽還拉著孩子,向我和二寶道歉。她解釋說,孩子實在太愛搶別人東西了,所以一定要讓他明白,搶東西是絕對不允許的。

但真的是這樣嗎?上文已經說過,搶東西是孩子正常的心理狀態。別人玩的很高興,所以孩子覺得那個東西一定很好玩,搶過來以後,才發覺不過爾爾。喜歡玩具是孩子的出發點,這並沒有什麼問題。有問題的只是娃得到玩具的方法。

如果上綱上線,給孩子貼上小霸王、霸道、手欠的標籤,甚至否認孩子得到自己喜歡東西的想法。就可能會給孩子造成消極的影響:要麼因為心理暗示,變本加厲;要麼習得性地否認自己的欲望,產生更多的情緒問題。那麼,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該怎麼辦呢?

孩子搶東西,家長如何處理

搶別人的東西,只是有些孩子成長中的行為偏差。其實不必一味地打壓孩子,或者焦慮他長大後是不是會變成一個「小霸王」。孩子只是需要一些指導和一些方法,你可以試試下面這些辦法。

ü 當場(及時的)制止

搶東西的行為肯定是不對的,所以二寶那位同學的媽媽做得很好。一旦發現孩子有搶別人東西的錯誤行為,首先應該做的就是當場制止。需要注意的是,要控制情緒,溫和而堅定得讓他停止,比如拉住寶寶的手,先轉移對東西的注意,帶他離開現場。如果遇到寶寶哭鬧,也不用大聲呵斥,只是結束搶東西的行為就可以。

ü 肯定孩子的感受

喜歡某一樣東西,想要得到它,這個想法並沒有錯。當孩子因為被制止而哭鬧發脾氣的時候。寶爸寶媽可以先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疏解娃的情緒。讓接下來的教育回到理性的層面。比如說:「媽媽知道你想要那個玩具,你覺得很好玩對不對。」等孩子平靜下來再繼續說理。

ü 明確物權意識

喜歡某個玩具就去搶,真正錯的地方其實在「搶」這個行為。為什麼孩子會去搶呢?在自我意識膨脹的時期,孩子很可能意識不到「物權」的概念。認為普天之下莫非我的玩具。這個時候就要家長來告訴他:「你很喜歡這個玩具沒錯,但那是別人的,沒有經過別人同意,你是不能拿或者玩的。」讓孩子明白,喜歡沒錯,搶才不對。

ü 引導尋找更好的方法

大寶有那麼一個階段,也很喜歡搶別人的東西。後來我們聊了一次天,內容主要是探討,如果喜歡某個東西,該如何得到。他發散思維給我說了很多,比如找媽媽買一個,或者換著玩,或者去求別人。

其實,孩子的「凡勃倫效應」,正是為他們啟蒙「交換」概念的好時機。甚至,能讓他們理解很多,大人都不會注意到的原理。要知道,貿易永遠比爭端獲利更多。

凌晨媽媽來叨叨:

家長認真觀察孩子的行為,解決他們的問題,往往也是發現自身問題的契機。當我們認為孩子搶東西不對的時候,如果只是單純否認孩子的「喜歡」,不去發現行為背後的思維,以及其思維背後的心理狀態,那麼所有教育都只能是流於表面,並沒有實質性意義,您覺得呢?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往期精彩內容推薦:

網際網路時代,孩子的「隱私邊界」在哪裡?這些方面爸媽要注意

孩子每天玩得髒兮兮,家長頭疼不已,用這幾招不哭不鬧解決

3歲孩子不和小夥伴一起玩,不合群,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相關焦點

  • 孩子什麼都說「我的」,物權意識太強,「大禹治水」疏勝於堵
    小孩子總會有一段時間比較「獨」,物權意識很強,想把什麼都佔為己有。玩具只要是自己喜歡,拿上就跑,不管是商場裡的,還是別的孩子手裡的。這個階段的寶寶總是「愛惹禍」,喜歡「強取豪奪」,很多寶媽也會因為寶寶惹的麻煩感到困擾。
  • 孩子愛搶玩具的3個真相,媽媽一定要知道
    而應該了解孩子爭搶背後真正的需求,並加大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讓孩子理解「情緒和語言」是比「爭搶」更有效的交流表達工具,引導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愛搶玩具的孩子,或許是在維護自己的物權。「沒得到過物權尊重的孩子,是不容易學會分享的。強迫孩子分享,更會給他的身心健康帶來巨大傷害。」嘟嘟和媽媽遇到的,是物權歸屬的問題。6歲前的孩子會經歷一個物權敏感期,尤其以2~3歲的孩子為甚,自我意識逐漸形成,認為「所有東西都是我的」。
  • 孩子搶玩具,90%的父母無可奈何...
    孩子愛搶東西這個行為看起來好像不是多麼嚴重的事情,但是如果家長處理不好的話,可能會出現特別尷尬的場面。 那麼,家長到底該不該參與孩子的「戰爭」呢,又該怎樣引導孩子化解矛盾?我們弄要清楚,孩子為什麼要搶東西。
  • 職場「凡勃倫效應」
    我告訴他,這其實是「凡勃倫效應」在職場最典型的表現。什麼是「凡勃倫效應」呢?凡勃倫效應是指消費者對一種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標價增高而增加。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商品價格越高消費者反而越願意購買的消費傾向。
  • 奢侈品牌的凡勃倫效應
    該案之所以引人關注,除了涉案金額巨大,還有一點是犯罪嫌疑人的膽子大。據警方介紹,案件中的假冒商品每件成本200元左右,但在網上的銷售價最高可達數千元,翻了10倍以上。對此,有網友稱:「造假者膽兒也忒肥了,要是定價低點兒,或許還不那麼容易被發現。」也有網友表示:「真貨用料好,做工講究,再加上純手工製作,成本要高很多,哪那麼容易仿冒!」
  • 感情裡,想讓男人持續寵愛,你要懂得「凡勃倫效應」
    說到定位,就不得不提到經濟學中有名的「凡勃倫效應」。「凡勃倫效應」主要就是告訴大家,你對自己的定位不同,你所呈現出來的價值就會不同,價值高,別人才會搶著要。一塊普通的石頭,在不同的市場都有不同的價值,最後能以五十萬成交,並不是因為它真有奇特之處,而是因為它懂得抬高自己的價格,懂得提升自己的價值。
  • 疫情中口罩的「吉芬屬性」與凡勃倫效應
    顯然,顛覆傳統的收入理論下,吉芬商品的存在:是因為在極端的情況下,收入不增加甚至減少,但人們的消費選擇也會不按常理,饑荒概況下,人們擔心基本的生存問題,所以會通過囤積澱粉屬性食物來度過難關,即使價格節節攀升下,因為你會擔心你現在不買別人在搶,隨著商品物資越來越稀缺價格還會越來越高,在生命價值下會便不計成本的考慮問題了。
  • 看完孩子搶玩具背後真正的秘密,才明白原來「護犢子和裝大度」都不對!
    但說方法論之前,C媽想先問一句:孩子在兩歲左右進入物權意識敏感期,往往佔有欲很強。他們開始嘗試藉由外界的物品來更好地確認自我,常常會說「我的」、「這是我的東西」。這個階段的孩子無法區分物品的歸屬權,簡單地以為,我所看到的,我所拿到的,全部都是我的。
  • 孩子的玩具被搶,別瞎客氣,家長不同的做法給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像搶玩具這件事,這在孩子玩耍過程中非常常見,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物權意識還沒有形式。在他們的世界裡,只要是我喜歡的,就是我的,還沒有到了你的,我的明確界限的物權歸屬期。寶寶物權意識形成:大部分寶寶1歲之前,沒有物權歸屬意識,即使是別人拿走了自己的玩具,也就淡淡地看一眼,並不會有太多苦惱的情況,稍微一轉移注意力,就會被別的事物吸引了。
  • 高情商女人的戀愛攻心計:凡勃倫效應
    這也是大多數高情商女人的戀愛攻心計,在心理學方面這叫做——凡勃倫效應。所謂「凡勃倫效應」是指,消費者對一種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標價較高而不是較低而增加。
  • 愛人若被「凡勃倫效應」控制,即使你有上億財富,也會被掏空
    是經濟學中的「凡勃倫效應」在作怪。「凡勃倫效應」是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提出的,它是指消費者對於一種商品的需求程度因其價格較高而增加,不是因價格較低而增加,反映的人們揮霍性消費的欲望。在兩性關係之中,經濟學與情感是脫不開關係的。要知道組成婚姻的基礎是房子、車子以及各式各樣的物質需求,在物質需求的基礎上,是男人與女人對錢財的渴望。
  • 凡勃倫效應——打折你不要,漲價你來搶?
    這種現象就被稱為:凡勃倫效應。比如:同樣款式、相差無幾的一件衣服在商場裡售價高達上千元,也有很多人買;相反,同樣的衣服掛在街邊小店只賣幾百元卻賣不動。典型的還有女生的包包,各種輕奢、大牌包包在中國市場上有多暢銷不用我多說了吧,而同樣品質只賣幾百塊錢的包包卻不受大家追捧。
  • 2歲孩子總愛亂拿別人東西?別罵孩子小偷,很可能是物權敏感期
    於是她立馬從孩子手裡搶過巧克力,狠狠地放了回去,接著轉頭就抓住孩子的手,使勁兒打了下去,一邊打,一邊罵:「我叫你偷,叫你偷!小小的年紀你就學會偷.……」孩子被打得哇哇大哭。寶媽甩開孩子的手,趕緊跟店主道歉,店主看這樣子,也只好給這位寶媽找了個臺階下:「沒事,孩子小。」寶媽這才拉著孩子的手離開了。
  • 孩子玩具遭同齡人「橫刀奪愛」,媽媽的一句話,在 Twitter 上獲得了 20 多萬的點讚
    寶寶的「物權」被剝奪,容易陷入強烈的委屈沮喪的情緒當中在家長們勸說寶寶將玩具「分享」出去的時候,首先應該明白的是,分享的前提,是「物權意識」的建立。只有孩子有了物權意識,那分享才是有意義的。所謂「物權意識」,就是孩子明白自己有權利支配屬於自己的物品。
  • 凡勃倫效應證明:愛情,聯繫多了,也就淡了
    這正是愛情中的凡勃倫效應——愛情,聯繫多了,也就淡了。什麼是凡勃倫效應?在購買商品時,消費者會因為商品的價格偏高而認為它的質量較好,從而增強了購買的欲望。對於價格較低的商品,並不會因為它的低廉而多看幾眼。
  • 孩子喜歡搶別人的東西,不會克制欲望,原因是父母沒進行格物教育
    ,不管是玩具還是零食,甚至是一個沒有用的小繩子都要搶。父母的溺愛上幼兒園的寶寶還會出現這種喜歡搶別人東西的行為,是因為父母沒有教育好或者是父母沒有做好克制欲望的引導。當孩子搶東西的時候父母置之不理,完全意識不到事情的嚴重性。
  • 孩子玩具被搶是小事?處理不當後果嚴重
    02有時,孩子委屈哭鬧並非無理取鬧。從情感上來講,大人和孩子看待問題的方式有所區別。大人認為幾塊錢甚至幾十塊錢的東西,不值得小題大做。而孩子不是用金錢衡量值得與否,他們認為玩具上帶有情感印記,比如是獎勵得來的、或是自己喜歡的顏色,等等。從心理學上看,孩子從兩歲開始,慢慢進入物權意識敏感期,開始對物體進行歸屬權劃分。
  • 總想搶別人的玩具?教你幾招讓孩子重新愛上自己的舊玩具!
    如果孩子下次見到新的玩具想扔掉現有玩具時,你就可以告訴他,因為之前的玩具是自己選擇的,所以不能隨意就丟棄。 這樣,孩子也能意識到要接受自己的選擇,下次選玩具時會更加謹慎。
  • 你把「草莓尖、西瓜瓤」給娃吃嗎,錯誤的物權教育,孩子會變自私
    而家長們常常也是把這些好吃的部分給孩子吃,可是殊不知,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的物權意識過了頭,變得越來越自私。老師在晚間立刻聯繫了達達媽告訴不要再這樣溺愛孩子了,聽達達媽說才知道就連家裡的草莓都是孩子把尖吃了,剩下的家長吃,老師立即制止了達達媽錯誤的做法。錯誤的物權教育,孩子會越來越自私像達達媽這種寵愛孩子的家長其實非常多,每個家庭裡或許都有一個這樣心疼孩子的人。
  • 影響生活的12個心理效應,你品!你細品!
    2、聚光燈效應 有時我們總不經意地把自己的問題放到無限大,當我們出醜時總以為人家會注意到,其實人家或許當時會注意到,但事後馬上就忘了。 圖片來源網絡 沒有人會像你自己那樣關注自己, 「聚光燈效應 」只存在於你的頭腦中,而非真實情況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