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7日,美國"約翰芬"號飛彈驅逐艦於夏威夷東北部發射了一枚"標準-3"反導攔截彈,並成功摧毀了一枚洲際彈道飛彈,這也是美國首次在艦載平臺上使用"標準-3"反導系統成功攔截洲際彈道飛彈。在此前"標準-3"的攔截測試均是在陸基平臺上進行,模擬攔截的目標也是中程飛彈,"標準-3"的成功上艦並成功攔截洲際彈道飛彈無疑是美國反導系統發展的一個裡程碑,進一步完善了美國的反導體系。
("標準-3"飛彈)
核武器是當今世界和平的支柱,迫於核戰爭保證"相互毀滅"的原則,因此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敢輕舉妄動,各大國維持著一種微妙且脆弱的平衡。但如果某個國家擁有了可以攔截洲際核飛彈的反導系統,那麼其不必再擔憂核戰爭相互毀滅的結果,從而佔據絕對的主動權,因此在洲際核飛彈這根"矛"日漸鋒利的同時,負責抵擋洲際核武的反導系統這面"盾"也應運而生,反導系統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洲際核飛彈本身。
早在冷戰時期,美國就於"星球大戰"計劃中提出了一系列關於攔截蘇聯核武器的戰略反導系統的構想,雖然天基反導系統在如今看起來還是異想天開,但美國的反導系統卻是實打實地發展了起來。
(陸基反導飛彈發射)
如今美國共擁有海、陸、空三基,攔截高度從低到高的六大反導系統,首先是保護美國本土免遭洲際戰略彈道飛彈打擊的"陸基中段防禦系統"(GMD),於飛彈飛行的中段進行高空攔截,覆蓋範圍為美國本土。
("標準-3"的垂直發射單元)
第二是用於攔截中遠程彈道飛彈的"宙斯盾"系統,該系統同時具備陸基和海基平臺,"標準-3"正是"宙斯盾"系統的主要攔截彈,雖然設計之初的目標是防禦中遠程戰役戰術級彈道飛彈,為戰區提供反導保護,但17日的測試證明了的"標準-3'攔截部分洲際彈道飛彈的可行性,能夠有效提升美國反導系統的縱深。
(薩德反導系統)
第三是"戰區末端高空防禦系統",也就是我們熟悉的"薩德"(THAAD)系統,"薩德"可於大氣層高層和大氣層之外進行攔截,可應對射程3500千米之內的彈道飛彈,主要用於為美國的海外軍事基地提供反導火力。
(愛國者)
第四是攔截中近程戰術級彈道飛彈的"愛國者"(PAC)系統,"愛國者"的攔截高度在大氣層之內,主要用於為重要陣地提供對點防禦;除此之外美國還擁有"機載雷射攔截系統"(ABL)用於摧毀助推段的飛彈,以及應對巡航飛彈、小型飛行器的"中程擴展防空系統"。
美國的六大反導系統從近到遠,從低到高構建了一張反導攔截火力網,而海基"標準-3"在完成了攔截洲際彈道飛彈的突破後,無疑填補了前置部署的"薩德"和美國本土"陸基中段防禦系統"之間的戰略反導空缺,有效提升了反導縱深,洲際彈道飛彈想要打到美國本土去變得更加困難,也為美國脫離核戰爭"相互摧毀"提供了強大籌碼,反導系統帶來的競爭力遠非一款先進戰略核飛彈所能比擬的。
雖然美國的反導系統在發展中不斷趨於完善,但並不代表其無法突破,現有的解決方法也很簡單粗暴——提高飛彈的速度!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只要速度快到一定程度,無論是中段大氣層高層的破片殺傷還是大氣層外的動能攔截,都需要攔截彈對來襲飛彈進行精確攔截,速度越快的飛彈越難攔截。
(進入戰略部署的俄羅斯"先鋒"飛彈,飛行速度在20馬赫以上)
"標準-3"在過去的測試中成功攔截了6馬赫來襲的飛彈,當今軍事界也普遍對10馬赫以上速度的高超音速飛彈攔截效果存疑,而根據俄羅斯方面的說法,他們的"先鋒"飛彈在測試中飛出了27馬赫的最高速度,而且射程能夠覆蓋至華盛頓,15分鐘就可以把飛彈打到白宮去,而美國的反導系統很大概率無能為力,而我國的"東風-17"雖然沒有"先鋒"27馬赫的誇張速度,但其獨特的彈道和機動能力也讓反導系統難以攔截,具備出色的突防能力。
(東風-17高超音速飛彈,擁有水漂彈道極難攔截)
飛彈和反導系統這對"矛"與"盾"呈螺旋上升式發展,沒有哪種技術是一勞永逸的,只有同時具備兩者並保持不斷發展,才能在愈發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