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88字,預計閱讀時間18分鐘。
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大家還記得海德的平衡理論中的那個看電影的案例吧。
當時我還問了一個問題:假如你認真看完第二遍,走出電影院門口時,你會不會發現其實這部電影也還不錯?
你可能還會叫另一半幫你和電影海報拍個合影發朋友圈,還配上這樣一段話:XX電影是本年度最值得的看電影,記得一定要和另一半去電影刷兩遍哦。
雖然我說得誇張了一些,但我想問的是當你看完第二遍,你會不會改變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從原先的不喜歡變成喜歡?根據認知失調理論,你很有可能哦。
自由選擇與認知失調
對上面這個問題的回答,就需要用到我們今天分享的第二類認知失調表現:自由選擇與認知失調。
這種認知失調指的是如果一個人自由選擇做了某種違背自己信念的行為,TA隨後也會改變自己原有的看法。
心理學家林德(Linder)等人做了一個實驗來驗證這種自由選擇與認知失調。
在進行實驗之前,他們事先已經了解學生的某些觀點,當時在學校裡的學生都反對他們州所推行的一項規定。
但研究者卻要求被試寫一篇支持這個規定的辯護短文,這就與學生原來所持的態度是相違背的。
在進行實驗之前,研究者把學生隨機分配到不同的組裡。
第一個組是控制組,這個組的學生不需要完成短文寫作,直接測量他們原始態度,這組也叫基線(baseline)組。可以來和其他接受實驗操作的組的態度進行比較。
其他的學生被隨機分到兩個條件下:有無選擇和高低報酬。
在進行短文寫作之前,實驗者沒有告知無選擇組的被試是有權利拒絕這個任務的,他們寫這個與自己態度相違背的短文是被迫的。
而自由選擇組的被試則被告知他們有權利不接受這個任務,所以他們寫這個與自己原始態度相違背的短文是他們自己選擇的。
這兩組被試同時還接受另外一個實驗條件操控:
他們有一些人在寫短文之前被告知完成這個任務可以獲得0.5美元的報酬,這是低報酬組,而另外一些則被告知可以獲得2.5美元的報酬,這是高報酬組。
所有人都是先拿到錢後才開始寫文章。
大概20分鐘後研究者回收他們寫的資料,並測量他們對這個規定的態度。
實驗結果: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低報酬的態度和控制組是一樣的,也就是在沒有選擇和低報酬條件下,被試的態度並沒有發生變化。
但是在沒有選擇的高報酬組中,他們的態度發生改變了,比原來更支持這個規定。沒有選擇這組的結果比較符合行為主義的觀點,給你的錢越多,你越喜歡。
但是當我們來看有選擇的條件下,兩組結果和無選擇剛好相反,高報酬組的被試態度沒有發生改變。反而是低報酬組的被試態度發生和很大變化,他們變得更支持這項規定。
這一結果同時也驗證了無理由與認知失調。也就是當我們自己自願選擇做與自己態度不一致的行為時,如果我們找不到做這個行為的藉口,我們會改變對這個行為的態度。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你是一個不喜歡打掃衛生的人,今天你爸媽也沒叫你去打掃衛生,你自己主動把家裡搞乾淨,這是你自由選擇的,也不會獲得什麼好處。
等你幹完了這個事情之後,你會不會覺得把家裡搞得乾乾淨淨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這時候你其實就是認知失調了。
因為你自己選擇做了一個你原來不喜歡的事情,然後你就改變了對這個事情看法了,你會覺得這事情還蠻不錯的。
我們之前講的看電影那個案例就是這種認知失調,你本來不喜歡這部電影,但是你還主動選擇進去再看第二遍,這時你就產生了認知失調。
你可能通過改變自己對這部電影的態度來解決這個失調,認為這部電影也沒有你想的那麼差,甚至可能在看第二遍的時候找到支持你這種新看法的證據,比如在看第二遍你才發現某個主演演技挺細膩的。
但是如果是你的伴侶逼迫你進去看,你就不會有認知失調了,因為你沒選擇,你就不會改變原有的態度。
當然你自願進去看第二遍產生失調,你也可能不會改變態度,你可以嘗試從其他地方找藉口來為自己的行為辯解。
比如你現在剛好沒事可幹,那就再看一次吧,又或者是因為你太愛自己的伴侶,所以你陪TA進去再看一遍,你是為了愛才看這個電影,但你還是不喜歡這部電影。
在這裡我夾帶私貨教你一個小訣竅,假如下次你帶另一半去看TA不喜歡的電影,有很多小技巧可以幫助TA降低認知失調。
第一種是滿足TA未被滿足的某個需要,比如你答應下次陪TA做TA喜歡做的事情,或者是看完電影後帶TA去吃好吃的。
還有一個更簡單辦法你也可以試試:就是在進去看電影之前,你給TA準備一個超大桶的爆米花和飲料。
為什麼買這些東西?因為如果你們空手進去,TA正處於認知失調之中,這種不舒服會轉變成滿肚子的不滿。
TA可能一進放映廳就開啟狂吐槽模式「這個放映廳怎麼這麼破」「這個椅子怎麼這麼難坐」「前面那個男的怎麼長得這麼醜」,TA甚至能從電影片頭給你吐槽到片尾曲。
為了保證你的觀影感受,你事前買的爆米花和飲料就可以派上用場,用來堵住TA的嘴。
還有一種情況,你讓TA在電影院裡玩手機或睡覺,你千萬不要強迫TA跟你認真看,除非你想看到你們倆在電影院裡吵起來。
努力與認知失調
第三類認知失調是努力與認知失調,如果一個人花費很大力氣完成一件毫無價值的事情,TA可能傾向於提高自己對這個事情的喜愛程度來減少失調,也就是合理化努力(justification of effect)。
我們先來看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和他的同事做的一個實驗。
他們招募了一些女大學生來參加一個小組,告訴這些學生這個小組會定期組織討論性心理學方面的內容。這對大學生來說是挺有吸引力的。
但是他們告訴這些學生,要進入這個小組需要經過篩選。
他們把學生隨機分為三組,她們接受不同嚴苛程度的篩選過程,也就是她們為了進入這個小組所需要的努力程度不同。
第一組人是未受苦組,她們不需要通過篩選,直接進入小組,也就是努力程度為零;
第二組人是中等受苦組,篩選過程會有一定程度的不爽,研究者要求這些被試大聲讀5個和性有關,但還不是髒話的詞(比如妓女、處女和撫摸)。
第三組是嚴重受苦組,她們經歷的篩選過程非常的尷尬和令人不適。這些女大學生被要求大聲讀出12個和性有關的詞(比如 fuck, cock, screw(性交))。
不僅如此,這些人還要再朗讀兩段選自當代小說的有關性行為的生動描述的文字。大家注意這個實驗是上個世紀50年代末做的,這種事情對當時的女大學生來說還是挺為難的。
然後,這三組被試都被允許先試聽一下她們將要進入的小組的其他組員的討論內容,這是研究者事前錄好的錄音。
但這個內容其實非常的無聊和空洞,與實驗前被試對這個小組活動的預期不一致。
最後,研究者請被試評估她們對所聽的小組內容的喜歡程度。
結果顯示,只有嚴重受苦組的被試對這個小組討論內容的喜歡程度發生變化,她們更喜歡這個小組。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組人經歷了非常尷尬的考驗才獲得進入這個小組的資格,卻發現這個小組討論的東西並不像她們預想的那麼有趣。
這個時候她們改變了對這個小組的看法,覺得討論的內容還是很有趣的。
大家還記得小王子與玫瑰花的故事,是不是就和這個實驗很像?小王子為他的玫瑰花花了那麼多的時間和經歷,也就是他付出很大的努力,最後卻發現照顧的只不過是一朵普通的玫瑰花。
所以他更喜歡自己的玫瑰花,覺得她很重要,這就是努力與認識失調的體現。
而那個愛上不合適的人並深陷其中的女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在一段關係中,你付出的時間和資源越多,你會越看重這段關係,萬一這段關係結束了,付出更多的那一方體驗到的痛苦感也會越大。
網絡上經常說「被愛的有恃無恐,而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陳老師說:被愛的有恃無恐,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而深愛的容易認知失調。
決策後認知失調
最後還有一種認知失調叫決策後的認知失調,如果一個人在兩種選擇中做出決策,當TA做出選擇後,TA可能會高度肯定自己的選擇,貶低自己放棄的選項來解決失調。
同樣,我們先來看心理學家布魯姆所進行的一項實驗。研究者給女大學生呈現8種物品(烤麵包機、便攜收音機、自動咖啡機、檯燈等),並請她們評價這些產品的吸引力和受歡迎程度。
然後拿出她們評價價值非常接近的兩件物品,並告訴她們可以帶走其中任何一個,這時被試就面臨在兩個選項中做出選擇。
20分鐘後研究者再次邀請被試重新評估這8件物品。
研究者把被試第二次對這兩個產品的評價減去她們第一次的評價,就得到她們在這兩個物品上的態度改變。
結果顯示,被試更喜歡自己選擇的那個物品,貶低了自己沒有選擇的那個物品。就證明了剛才我們所講的決策後認知失調。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遇到這種體驗,比如說你在網絡上買東西,剛好有兩個東西供你選擇,你都喜歡,但是你的錢包只允許你買一個。
最後當你拿到你選擇的那個東西時,你會越看越滿意。
我們是蒲公英心理諮詢,
請您相信我們和我們的諮詢師,
我們會為您提供安全的空間,放心的環境。
為了更好的自己,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歡迎來心理諮詢。
如需幫助,請聯繫我們
諮詢方式:13188940929
諮詢地址:濟南市陽光100 C2一單元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