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聽又感傷的《流浪者之歌》,每個人都是世界的流浪者

2020-12-23 今天的露天電影

流浪似乎是每個生命不可避免的情形。流浪是夢裡向夢外走去,是從一個城市走到另一個城市,也是從一個小小的年紀活到一個老態龍鐘的時刻。每個人都是世界的流浪者。今天我們要推薦的這首臺灣才女陳綺貞的《流浪者之歌》,就可以說是關於愛情,關於生命,關於哲學的流浪。

陳綺貞出道已經十幾年,然而卻沒有真正的「大紅大紫」,不過她儘管沒有火,卻有著「才女」的稱號。她清澈不含渣滓的嗓音,她清秀婉轉的詞作,使得每一首歌都帶著天然的純淨感。陳綺貞在大學的時候,學的也是哲學系。故而在她的歌曲當中,總是帶著一種與塵世隔絕的形而上格調。然而在《流浪者之歌》當中,她也並不是漫談哲學。而是從人的生命來關照這人生是什麼模樣的。

在這首歌的MV裡,陳綺貞選取了四個場景,四個地點來闡述自己歌曲的意思。一是獨自生活的單親媽媽,一個人孤獨的生活,要為了肚子裡的孩子而努力,同時又不能懼怕這人生。一是一位孤獨的牧人,牧人每天走在草場上,他的生活很簡單,然而他的夢,也並不是總那麼讓人覺得渺小。一個是在生離死別的一對老夫妻,丈夫坐在已經去世的妻子的身邊,不知該有什麼樣的表情。後來,他只能把自己妻子的骨灰撒在富士山前。

一個是敢於向社會挑戰的男孩,他喜歡穿女裝,然而卻被人打了一頓,在這個世界,這麼無緣無故被教訓了一頓。就像有的聽者所說,沒有MV,這首歌也不能算是完整。然而即使不知道在MV裡發生了多麼讓人心痛的故事。我們也仍然可以感覺到,在這個世界上,每個努力活著的人,都是一個流浪者。他們偶爾在一起相聚,抱團取暖。偶爾只能在陌路匆匆擦肩而過。

我們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停止流浪。然而生命就是一片汪洋大海,在這海洋中流浪,即使是兩顆滄海一粟,也能有機會相遇吧。

相關焦點

  • 聽林懷民講述《流浪者之歌》
    《紐約時報》的舞評認為《流浪者之歌》最好的舞段就是這25分鐘,在每個城市演出時都有人流淚,「我創作這部作品時沒打算要催淚,不知道為什麼觀眾就哭了,也許每個人內心都有哭的理由,但沒機會釋放,這25分鐘就像剝洋蔥一樣把人們的內心層層剝開,擠壓的情緒都釋放出來了。」林懷民認為這正是《流浪者之歌》舞到第17年還能繼續演下去的原因。
  • 【陳老師精選】陳綺貞《流浪者之歌》,獻給在希望與絕望中流浪的每個人.
    《流浪者之歌》-「生命中有許多領悟的瞬間,有時你可能突然哭泣,或許就是在謝謝這些瞬間
  • 林懷民帶來《流浪者之歌》
    黃金色稻種將鋪滿舞臺———本報訊 在林懷民的所有作品中,《流浪者之歌》有著不同的意義,因為這部作品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寫照,也是東方精神的寫照。上世紀90年代,是雲門開始放下包袱,真正從『人』的視角來思考的時期。我有一段時間獨自到印度進行『流浪之旅』。在佛祖得道的菩提樹下,我領悟到『神普度眾生,是因為成為眾生』;在尼連禪河畔,第一次感知到佛原來是個凡人,也有過凡人的彷徨與掙扎。於是回到臺北後,在腦海裡構思、沉澱了四年的《流浪者之歌》如流水般創作出來。
  • 林懷民奏響《流浪者之歌》
    昨日記者獲悉,4月1日至2日,「雲門」掌門人林懷民將帶著他最為珍愛的作品《流浪者之歌》登陸國家大劇院。據悉,作為雲門舞集舞作中近年演出最頻繁的作品,該劇除了舞團一如既往的肢體舞蹈外,舞臺上拋撒三噸半「黃金」稻米的場面也是其中的一大看點。
  • 薩拉薩蒂《流浪者之歌》小提琴名曲賞析
    《流浪者之歌》也被譯為《吉普賽之歌》,是薩拉薩蒂的代表作。
  • 電視劇《天道》與《流浪者之歌》
    在這部電視劇中,音樂、音響貫穿了整個過程,聊音樂也是發燒友們的家常便飯,《流浪者之歌》無論是在電影中還是現實生活中都是發燒友們非常喜愛的一支樂曲,穆特演奏的版本也是人們很愛聽的。在電視劇《天道》中有這麼一個劇情,聊的就是《流浪者之歌》,丁元英說:」穆特演奏的《流浪者之歌》還不足以冠一個『好』字」,同樣一首曲子,我們以穆特和弗雷德曼的小提琴來做比較;「穆特詮釋的是『悲傷,悲涼,悲戚』,弗裡德曼他詮釋的是『悲憤
  • 流浪者之歌
    不遠處的路燈下,坐著一位年老的流浪者。他靠著老舊的磚牆,身子一半隱於陰暗,一半又現於昏黃的燈光下,默默渴求著透過斑駁黃葉灑下的一絲溫暖。他面容枯槁,歲月在他黑瘦的臉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如同那隨風而逝的枯黃落葉。風緊一聲慢一聲地吹著,他裹了裹破絮爛被,蜷縮成一團,再一次驅逐貼在身上的乾冷。他目光呆滯地看著葉片在眼前翻飛又落下,任由寒風撕扯揉虐。
  • 【名曲欣賞】小提琴獨奏曲《流浪者之歌》
  • 單簧管吹奏的印度電影《流浪者》插曲---流浪者之歌\及歌曲欣賞
    單簧管吹奏的印度電影《流浪者》插曲---拉茲之歌     《拉茲之歌》是印度老電影《流浪者》裡面的插曲。
  • [海狸看世界]流浪者之歌
    流浪者之歌請大家在音樂環境下看哦~今年西雅圖的雨季來得格外早。
  • 一部小提琴獨奏曲解讀一個民族——《流浪者之歌》
    一部小提琴獨奏曲,至少學琴5年以上才能接觸到的曲子,是檢驗小提琴技巧以及對音樂理解的試金石,這就是廣為人知的——《流浪者之歌》。《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賽之歌,是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帕布羅·德·薩拉薩蒂的代表作品之一。
  • 弗雷德裡曼流浪者之歌介紹,帶您走進藝術的殿堂
    流浪者之歌有三個版本,穆特的流浪者之歌還不足以冠一個好字,同樣一首曲子我們以穆特和福雷德利曼的小提琴做比較:穆特詮釋的是悲傷、悲涼、悲戚,福雷德利曼他詮釋的是悲憤、悲壯、悲愴,不一樣。(摘自電視連續劇《天道》)另一首《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賽之歌》,是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帕布羅·德·薩拉薩蒂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小提琴獨奏曲中不朽的名篇。迴腸盪氣的傷感色彩與艱澀深奧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織出來的絢爛效果,任何人聽後都會心蕩神馳不已。吉普賽民族在世界上分布廣泛,但都是從不定居的流浪民族,世世代代過著清苦而又飽受歧視的生活,但這個民族活潑、樂觀、能歌善舞。
  • 莎拉·張 小提琴獨奏 薩拉薩蒂《流浪者之歌》
    《流浪者之歌》(又名《吉卜賽之歌》),這是一首小提琴獨奏曲,這一首樂曲是薩拉薩蒂所有作品中最為世人所熟悉的名作。
  • 《天道》「流浪者之歌」你真的聽懂了嗎?
    其實能聽懂電視劇《天道》中插曲的人很少,對於丁元英評說《流浪者之歌》那一部分不求甚解;我覺得這個情節一定是不可忽視的部分,如果《天國的女兒》是為了讓觀眾/粉絲了解芮小丹個人價值追求和實現價值含蓄的表達方式,那麼流浪者之歌一定是對丁元英內心的刻畫,或者希望讀者能透過歌曲了解丁元英的追求和信仰。
  • 看哭無數人的心靈之舞:《流浪者之歌》
    ,叫《悉達多》,另一個名字叫《流浪者之歌》,作者是德國文學家赫爾曼·黑塞。剛去印度的時候,我會很生氣,老是去催去問,火車到底什麼時候才來,每個人告訴你的都不一樣。但去了一段時間後,我就安穩下來。從那天開始,我覺得印度的火車一定會來,飛機也一定會來,我們幹嗎這麼急呢?人生可以不必那麼急。所以,我在印度的月臺上讀了很多很多書。
  • 臺灣雲門舞集-《流浪者之歌》演出信息
    1994年夏天,行囊裡帶著德國作家赫曼‧赫塞根據佛傳故事改寫的小說《流浪者之歌》,林懷民飛往佛祖得道的菩提伽耶。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赫塞,四十五歲創作出經典作品《流浪者之歌》(又譯:悉達求道記),故事主人翁婆羅門之子悉達多,歷經靜坐冥想、放浪形骸、流浪苦行的種種求道法門,而在放下一切法門時得證圓滿。
  • 《流浪者之歌》首登大陸 曾讓皮娜-鮑什落淚
    搜狐演出訊(文/CLL)作為臺灣編舞家林懷民最珍視的作品,《流浪者之歌》首演17年來,足跡遍布18個國家52個城市,演出超160場,感動無數觀眾,這其中就有已故的世界舞蹈大師皮娜-鮑什。皮娜-鮑什當年看完《流浪者之歌》,在觀眾席上痛哭半小時。
  • 流浪者之歌·北京,北京
    流浪者之歌 流落街頭,萍蹤不定 兩手空空蕩蕩經濟命脈,似青筋暴曬,讓己慚愧而捂掩 家人分隔,相思恰比苦黃連 自由的意志,在滿是灰塵的黃昏中遊蕩 卑微的人生,如秋後的狗尾巴草隨風飄動 蜘蛛泊在斷裂的網上,不安地嗅著泛起涼意的空氣 蚊蠅們都遁去了
  • 林懷民《流浪者之歌》三噸半金黃稻米搬上臺
    本報訊 (實習生 馬凌 記者 伍斌)舞壇「流浪者」林懷民又將來上海了。下月22日起,這位功底深厚的現代舞「行者」,將率「雲門舞集」在上海東藝連演三場《流浪者之歌》。隨團而來的還有三噸半黃金稻米。
  • 《流浪者之歌》林懷民催淚:這是佛祖的禮物(圖)
    《流浪者之歌》林懷民催淚:這是佛祖的禮物(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雲門舞集最為人欣賞的是它對中國傳統文化、現代人文理念、多元舞蹈語彙的獨特肢體表現的完美融合,其獨特的肢體技法和作品題材都富含中國傳統意境和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