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LGBT族群的抗爭

2020-08-24 凹凸鏡DOC

《李二毛的雙重人生》來到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給了歐洲觀眾近距離地觀察中國LGBT族群的機會。李二毛,這位社會底層的變性人,收穫了觀眾巨大的尊重。

中國LGBT族群的抗爭

作者:Louis Hothothot

編輯:張勞動

2019年的IDFA——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將「女性力量」作為一個重要的主題。女性導演和製作團隊受到特別的矚目。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IDFA創了一個新的歷史記錄——所入圍女性電影人在IDFA史上是佔比最高的一次,有64%的競賽單元作品來自女性作者,67%的女性項目入選IDFA提案大會等。

紀錄片《李二毛的雙重人生》,是男性導演賈玉川,女性製片人餘天琦合作完成,關注在中國的變性人群體。LGBT的話題在荷蘭越來越受到關注,甚至是流行,然而在中國,這個話題、以及這個族群仍然缺少話語權。《李二毛的雙重人生》來到IDFA,給了歐洲觀眾近距離地觀察中國LGBT族群的機會。李二毛,這位社會底層的變性人,收穫了觀眾巨大的尊重。

從電影的敘述手法上來看,這部電影和美國電影《小丑》一樣,讓主要角色佔有絕對的分量,每一場戲都是圍繞主人公的生存困境來鋪陳的。這樣的敘事,很容易讓觀眾跟著劇情走,追著角色17年來的生活歷程。同時,電影敘事的另一個技巧是,在電影一開始便給出矛盾:這個角色——李二毛,想成為女人,但是變性手術只做了一半——隆了胸。她期盼著能攥夠了錢,可以徹徹底底做女人。

表面的線索是「角色希望徹徹底底做女人」,隱含的線索是「渴望身份的轉換、渴望被愛被接受」。然而,令人哀嘆的是:她「徹徹底底做女人」的願望最終也沒有實現。最戲劇性的一幕是,她最終無法承受社會的壓力,剪去了長發,脫掉了高跟鞋,摘除了胸部,重新變回為男性。

表面的願望沒有達成,那麼,深層的、內心的渴望實現了嗎?

答案令人痛心:也沒有。她失去了家鄉的土地,在城市也沒有立足之地,幾次感情關係折磨的她身心疲憊,最後孤身一人,在猜疑和恐懼中去世。聽上去,似乎所有的不幸都在這17年中接踵而來。然而,電影並不僅僅是給出一個角色的悲劇人生。而是向我們展示了她所處的時代,所給她的壓迫。

導演賈玉川拍攝了她的故鄉的村民對她的偏見態度,深圳工友們對她的暴力,以及豔舞夜總會(她曾為豔舞女郎)對她的價值的榨取... ... 這些眾生相,從更加寬廣的角度塑造出變性人這個群體的生存困境。導演賈玉川對我說,他本來跟拍了三個變性人,但是,陸陸續續地,他們都拒絕了他的拍攝。只有李二毛,始終坦誠地接受他,把他當成大哥一樣。

導演獲得拍攝對象完全的信任,所以才得以深入地捕獲她真實的情感。在電影中,李二毛有過幾次感情生活,但最終都是心力憔悴地分手。賈玉川導演在交流的時候還補充了一點:李二毛是農村出來的孩子,父親在她幾歲的時候,就因為拐賣兒童罪而被槍斃了,所以她有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比如,她總是猜疑男朋友背叛了她,男朋友其實喜歡的還是女人...等等等等。

無論生活,還是電影,悲劇人物總有逃離不出的宿命——像漩渦一樣一層一層包裹著她,並且是周而復始的。李二毛的每一段情感關係,都在猜忌、爭吵、甚至自殺的激烈矛盾中結束。冰箱、電視打碎了再買,剛剛穩定的家,每次都是很快被再次打碎。

電影中有個故事,李二毛的房產被鄰居蠻橫地霸佔了,於是她和男朋友回到重慶的農村老家,和鄰居爭鬥了半年,但是最後還是以妥協告終。這個故事交代出了她的出生環境的殘酷,導演認為這也是造就她內心深處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一點,有個細節讓我看的毛骨悚然:有一個村民和導演談起了李二毛的父親,當他說起李二毛的父親曾拐賣婦女兒童、甚至將自己親生兒子都賣掉了的時候,這個村民的語氣中,並沒有任何道德批評的成分,反倒是肯定他有能力、能掙錢。從這個故事的細節中,我也得以—毛骨悚然地看到李二毛的文化環境和道德環境的畸形。這些環境因素,才是造成李二毛的性格缺陷、狹隘的社會判斷力的罪魁禍首。

2017年,李二毛不再想做女人了,她決定摘除胸中跟隨她多年的隆胸矽膠,手術前化驗血型時,她卻被意外診斷出患有愛滋病毒,手術被迫暫停,李二毛接受不了這個意外的事實,她關閉所有與外界聯繫,失蹤了。

李二毛,雖然她的抗爭是失敗告終,可是,我仍然更願意尊重她的個人意志,視她為一個女性。這部電影就是她的墓志銘:這個女人短暫的一生,讓我們直接了解到中國的邊緣人和弱勢群體的生存困境。

相關焦點

  • 中國LGBT族群的抗爭
    《李二毛的雙重人生》來到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給了歐洲觀眾近距離地觀察中國LGBT族群的機會。
  • 這部紀錄片,呈現了中國LGBT族群的抗爭
    這部紀錄片,呈現了中國LGBT族群的抗爭 2020-06-21 08: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譬如朝露》簡單說說自己的看法(lgbt)
    高中時候有一個腐女說我不帥肯定不能是同性戀我現在都記得)2.同妻問題,有很多人很批評電影中的這一點,這確實不對,但是不就是因為社會現實原因才會出現大量同妻騙婚嗎,不要把問題單方面歸結於同性戀,這是個人與社會的多重原因(強調個人與社會)我就遇到過同志結婚的,也見過不熟悉的一些(家裡就是逼他,承認自己是gay了又能怎麼樣,安排相親,最後只能和看的對眼的女生結婚了,不是每個人都能像電影電視劇裡一樣和世界抗爭的
  • 美國兩代華人間的種族抗爭論戰
    攝影/本刊記者廖攀)美國兩代華人間的種族抗爭論戰文/劉裘蒂發於2020.7.13總第955期《中國新聞周刊》耶魯大學本科英語系大三學生黃艾琳最近寫了一封公開信,呼籲爸媽和華人社區與非裔站在一起,抨擊華人家庭和社區裡一向強調埋頭苦幹、不論時事、甘心做美國少數模範族群的價值觀,面對6月初美國因警察對黑人殘酷暴力而在各地爆發的種族示威,華人擇繼續保持沉默
  • 【國內】支持臺灣婚姻平權公投 美國LGBT族群募款相助
    美國部分LGBT維權人士為支持臺灣婚姻平權公投募款,並打算把籌措到的資金用於宣傳廣告同志族群能否合法結婚議題,臺灣將於24日進行全民投票,美國部分LGBT(男女同志、雙性戀及跨性別者)維權人士為支持「公投」而募款,並打算把籌措到的資金用於宣傳廣告。
  • 《TA們說》-LGBT族群是什麼樣的,看完就知道!
    偶然的機會在YouTube上看見了《TA們說》的第四期,它的標題「LGBT族群彼此看不順眼」吸引了我,點進去第一眼看到了祖雄和曲家瑞,還是第一次在除了康熙的節目看見他們,有種似是故人來的感覺,畢竟在康熙喜歡的女生除了小S就是曲家瑞和楊繡惠。
  • 加拿大主流未必全都認同香港抗爭
    在西方社交媒體上,很多人納悶香港明明屬於中國,那為什麼支持香港黑衣抗爭的人不舉香港旗幟,而要舉著從來沒有統治過香港的加拿大國旗。還有很多西人抱怨抗爭已經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因為這次香港問題,造成他們身邊原本稱兄道弟的華人朋友或鄰居一夜之間變成仇人,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不便。
  • 印度種姓族群老疤有了一道新傷
    中國駐印大使館也在21日提醒在印中國公民密切關注當地局勢發展,加強安全防範,減少不必要外出。  面對日益升級的騷亂,莫迪政府一面果斷採取措施強力平定,軍警人員除了動用警棍和催淚瓦斯外,還警告蓄意滋事者將被擊斃,另一方面也在盡力安撫示威者和普通大眾。印度內政部長拉傑帕特·辛格多次呼籲抗議者保持冷靜,敦促他們應遵守法律和秩序,確保和平。
  • 「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20年11月1日,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主辦的「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線舉行。傅才武教授表示, 馬來西亞是「一帶一路」沿線上的重要國家,與中國互為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也是東南亞地區最早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而馬來西亞華人是海外定居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華人群體之一,馬來西亞華人是世界公認的模範移民族群,是中華文化世界性發展的典範主體。馬來西亞華人克勤克儉,敬業樂群,還是近代以來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先行者,因此,馬來西亞華人值得我們尊敬,馬華文化值得學界深入研究。
  • 美國紀錄片講述「亞裔的抗爭」
    本報特約記者 董 銘5月是美國的「亞裔和太平洋諸島後裔傳統月」,一部聚焦在美國生活的亞裔族群的紀錄片《亞裔美國人》本月11日在美國公共廣播頻道(PBS)開播。這部全部由亞裔美國影視團隊製作,展現19世紀以來亞裔生存情況的5集紀錄片,其中既有中國勞工也有社會名流,還有歷史上迫害亞裔的醜聞。聯繫當下疫情期間亞裔受到的歧視,這部紀錄片讓美國人更關注亞裔在各個領域的現狀和困境,其中也包括最具代表性的影視產業及其從業人員。
  • 歌仔戲與閩南族群認同
    中圖分類號: J 8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257 - 943X(2014)04 - 0099 - 06在電影電視尚未出現前很長一段歷史時期,戲劇是承載移民族群認同的重要載體,「家鄉戲」隨著移民的腳步傳播到移民所在地,中國各類地方戲曲的海外傳播皆與移民族群認同有關。
  • 《姿態 第二季》為逝者祈禱,為生者抗爭。
    只祈禱他們有勇氣和力量,抗爭下去。所幸這始終是一部溫情劇,而不是殘酷的現實主義。每分鐘120擊 120 battements par minuteSILENCE=DEATH 沉默等於死亡 HIV 帶來的焦慮感和對未來的迷茫與擔心是跨族群的
  • 人群關係:跨界族群音樂研究的基本出發點
    所以,中國的「多元文化」是由中國的漢族和少數民族文化組成的,他國文化在中國並沒有紮根。到是西方文化被中國人主動地引進來,並逐漸吸收,逐漸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化的一部分。在這樣的社會狀況之下,西方學者所提出的「飛地」被引進到我們的學術視野之中,並挖掘出了某些具有「飛地」或「離散族群」特徵的音樂文化生活(黃琬《敲起凝聚族群的鼓點》。載《音樂藝術》,2009年第4期)。
  • 【臺灣研究】孫斌 曹茜:臺灣族群問題政治化淺析
    原住民的族群意識是在與福佬人的衝突中形成共同的民族記憶而迸發出來,在20世紀80年代之後的民主化運動中受到福佬人和客家人族群運動的影響而最終完全形成。2.福佬人。福佬人是從中國大陸主要是福建地區遷居臺灣的,遷居時間晚於原住民早於客家人,是當前臺灣社會中的第一大族群,主要語言是閩南語,平原地區分布較多。
  • 洪素珠辱罵老榮民,臺灣族群仇恨嚴重
    老榮民回答:「我為臺灣貢獻了五六十年……」話沒說完就被洪素珠數度打斷,她怒言相嗆:「不要臉的『中國難民』,待在臺灣七十年還不夠嗎?『中國難民』,來這裡啃臺灣人的骨,為什麼要我們臺灣人照顧,滾回去吧!「老榮民不想和她吵,轉身離去,但洪不放過,追著老先生飆罵不已。
  • 有一種覺醒叫孟贏:為了尊嚴而抗爭的女子
    秦朝大一統之前,準確地說,至少在漢武帝尊儒之前,國人尤其是女人的精神生活中還沒有「綱常」之束縛;所謂「忠君愛國」當然也是有的,但更多地是針對分封的某個族群實體。即便如此,孟子還是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視民為草芥,民視君為仇眥」等民本思想。這些對伍子胥合適,跟孟贏卻不沾邊,她的覺醒,很大程度上是基於人格尊嚴或族群尊嚴的覺醒。
  • 吳煒華 | 身體迷思、族群狂歡與虛擬親密關係:女友粉的媒介社會學考察
    摘要:研究發現,「女友粉」的出現,是中國當下娛樂產業與文化語境中碰撞的奇妙產物。運用社會性別視角,本文探討了中國的「女友粉」族群在粉絲身份認同、性別角色扮演及虛擬關係互動中的主體參與和意義生產。「女友粉」的出現、存在、轉變映射著中國青少年族群積極介入娛樂資本的流動以及重塑偶像文化與粉絲文化意義的主體動力。
  • 「第三視角」下的生存抗爭,紀錄片《塞倫蓋蒂》值得一看
    雌獅卡麗正面臨一場考驗——獅群會接受它與其他族群雄獅誕下的幼崽嗎?它試探性地靠近,雄獅還是發現了它的秘密,一場打鬥無法避免,卡麗隨即被逐出了族群。 殘酷的生存法則,輔以鮮活的故事講述,使得《塞倫蓋蒂》一開始便奠定了真實的基調。
  • 林家如:更年輕化的收藏族群,更健康化的中國市場
    第二,亞洲和西方有點不太一樣,亞洲有一個趨向比較特別:市場收藏族群的年輕化,這也是一個比較明顯的趨向。我覺得賈藹力可以代表他們70、80年代繪畫族群的一個新的闡述方式。他是丹東人,當初畢業來到北京發展,他對整個城市發展最直接的感受,都在這次展出的這張作品裡有非常直觀的體現。
  • 古脊椎所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
    相關研究成果呈現了中國史前人群遺傳與演變歷史,提供了東方尤其是中國地區史前人類遺傳、演化、適應方面的重要信息。  該文系首次正式發表大規模中國南北方史前人類基因組分析結果,為探源華夏族群及其文化和修正東亞南方人群演化模式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