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送教三殘兒童,把特別的愛送給特別的他丨臺江縣...

2021-01-12 天眼新聞

我叫楊秀忠,是貴州省黔東南州臺江縣南宮鎮中心小學的一名教師。2018年10月20日,這是難忘的一天,讓我知道了,愛是我們每個人最需要的,愛也是我們最應該給予別人的。

這一天我和學校的兩位同事第一次去給三殘兒童送教。在接到這個任務的時候,我無所適從,這是我第一次接受這樣的任務,既不了解送教的對象,又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準備。雖然不知所措,但我們還是出發了。

經過了近三個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了凱裡經濟開發區李明明(化名)的家裡。經過談話,看得出來李明明父親對他幾乎沒有什麼信心。李明明父親說,對孩子的教育作再多的努力和嘗試也是徒勞的。

在開展教學之前,我們讓家長了解到送教上門是國家的一項扶貧政策,是黨和政府對特殊群體的關心和愛護。送教上門是學校與家庭教育孩子的一道橋梁。通過送教,讓學校能了解到特殊群體的生活、學習狀況、更能感受到這些特殊群體家庭對溫暖的渴望。

我們與李明明父親耐心地溝通,他父親最終還是「開竅」了,開始對我們講述這個孩子的一些情況。李明明父親說,這個孩子主要是有一些智力上的問題,大多數情況下與常人一樣,但有時會自言自語,旁人不知他在說什麼,有時候甚至在小區裡跑來跑去。他已經十三歲,如果是一個正常的孩子,他應該讀六年級了。

李明明父親告訴我們,李明明曾經在臺江城關二小讀過一年級,但是李明明的自控能力很差,上一節課不到十分鐘李明明就走出教室了,老師讓李明明進教室,不久李明明又出來了。他還需務工來持家,沒時間天天在校園裡陪孩子讀書,怕孩子在校園裡會出一些什麼安全問題,最終不得不選擇了輟學。就這樣,李明明最終還是離開了這個年齡最該待在的地方——學校。  在剛剛接觸這個孩子的時候,他對陌生人是很害怕的。問他問題的時候,他會有意地把頭往外扭,顯然他不喜歡和陌生人交流。經過一番耐心地交流之後,他開始支支吾吾地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在問到會不會寫自己的名字時,他拿起筆在紙上寫下一個「李」字,後面的「明」就寫不出了。我們就開始教他「明」是怎麼構成的,應該怎麼寫,握著他的手一筆一筆地寫下了他自己的名字。我們根據他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一些數字上和語言上的簡單教學。  通過了解,李明明還是具備送教上門的條件。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反覆的練習,雖然學習時間不長,一周只有兩三小時而已,但他還是能基本上能寫自己的名字、寫出1到10的阿拉伯數字、會讀一些單韻母。這些進步看似微不足道,但卻讓我的內心產生小小的成就感。然而讓我自豪的不只是他在學習上的進步,更是他在心裡的進步。   記得有一次去他家裡送教的時候,有一位老師臨時有要事而不能一同前往。當我們走進他家的門口時,他問我們,「有一個老師怎麼不來了呢?」,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讓我感到幾分的感動和震撼。

顯然,他比以前更愛說話了,還知道了怎樣去關心別人,性格也更開朗了。這個孩子雖然在智力上和行為習慣上和其他的孩子有些差異,但他的內心和常人一樣,同樣需要愛,同樣被愛所感動,同樣懂得去愛別人。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與其說我們在教育孩子,還不如說我們在把愛傳遞給孩子。

送教是一項長期的特殊教育工作,它平凡而艱辛。但只要是孩子們的需要,我們將會義無反顧把工作堅持下去,不斷探索,把特別的愛送給特別的他,用愛的陽光讓孩子的天空永遠燦爛。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曉波 整理

編輯李貝多編審王璐瑤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教育扶貧讓每個孩子享受陽光雨露 丨貴定縣金南...
    從事教育工作35載,我經歷了「提著煤油燈」上夜校的高標準掃盲,「一個也不能少」的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到如今「脫貧先扶智」的脫貧攻堅,最感懷的還是歷經三年的脫貧攻堅工作。柳成美(左二)與同事一起開展走訪,向村民宣傳扶貧政策「教育資助不漏一人,6—16周歲無一人輟學」,是教育扶貧的核心任務,要做到這兩個「一人」,要摸排、走訪、勸返、扶貧,每一個環節缺一不可。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讓我家重獲新生丨鎮遠縣羊坪鎮羊坪村村民熊...
    我叫熊春花,是鎮遠縣羊坪鎮羊坪村村民。丈夫本是玉屏縣人,20年前在羊坪火車站貨場搬貨,就在羊坪鎮定居了。我是從臺江縣嫁過來的。由於我一無文化、二無技術,家裡三個小孩還需要照顧,所以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了丈夫身上,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沒有一分積蓄。2013年,丈夫不幸離世,留下三個年幼的女兒給我,在羊坪這裡,我無親無故,只有三個女兒是至親。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扶貧讓重殘家庭重燃希望|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
    為了讓他能安心去做手術,我為他在社會扶貧網上籌集資金,同時又動員其親屬、愛心人士獻愛心,為他籌到15000多元的善款,解決一些住院開銷。給石堂文家送衣服石堂文的手術很成功,因為是貧困戶、低保戶、重殘家庭等多重身份,他的住院費用報銷很高,自身負擔小了很多。
  • 「我的扶貧故事」一家三口駐村扶貧丨黎平縣九潮鎮民羅村結對幫扶...
    我叫龍家雙,在九潮鎮人民政府扶貧工作站工作員,負責易地扶貧搬遷業務。2019年6月,我產假結束後,被派到民羅村任網格助理員,自此,我開始承擔照看5個月大的女兒,抓易地扶貧搬遷業務和網格工作「三重壓力」。因為負責易地扶貧搬遷業務的另一位同事請產假,所有工作落在了我一個人的肩上。
  • 特別的愛送給特別的你
    真正的愛,不是一時浪漫的激情,也不是驚天動地的表白,而是一份自然而然的牽掛,一份不動聲色的關懷,一份設身處地的體貼,一份如影隨形的惦念。疫情防控以來,河南省鄭州市二七區廣大一線工作者晝夜奮戰在一線,舍小家、顧大家,棄團圓、為家園,你們逆行而上、無悔堅守的忠誠與擔當,全區市民群眾不會忘記,各級黨委政府時刻惦記,我們要將「特別的愛送給特別的您」,向您致敬、感謝!
  • 特別的愛送給特別的您
    母親節就要到了,突然想起了一句歌詞「特別的愛送給特別的您」。母親偉大的愛,我們怎樣感恩都不為過,怎樣報達都覺得不夠。我們就用一份孝心,用各種禮物,用你獨特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愛送給最親愛、最特別的您---偉大的母親。
  • 小艾,爸爸特別特別特別地想你!
    故事中的父親丁午,曾經是中國的「漫畫大王」,曾為國內的孩子引進過經典漫畫《機器貓》《櫻桃小丸子》,參與創辦並主編《兒童漫畫》和《漫畫大王》月刊,創作長篇連環漫畫《熊貓小胖》《小刺蝟》等,80後的許多讀者都是在他的漫畫伴隨下長大的。
  • 「我的扶貧故事」用愛與責任託起教育扶貧丨劍河縣第四中學教師劉琳
    教育扶貧是我們國家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實現全民小康路上的先鋒保障。這項措施猶如暖人的春風,撫慰貧者; 猶如綿綿的細雨,沐浴困者。我叫劉琳,是劍河縣第四中學的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根據學校安排,我和妻子一起聯繫劍河縣久仰鎮奉黨村。
  • 冷水灘區通化街小學:送教上門 讓特殊的兒童享受特別的愛
    老師們一邊與鑫鑫的外婆進行親切的交談,詳細詢問鑫鑫的身體狀況,講解有關康復訓練方法和技能,一邊耐心地教鑫鑫數數、讀拼音、做加法,講述學習中有趣的小故事,還給她帶來了愛吃的水果和牛奶。鑫鑫出生在冷水灘區肖家園街道的一個貧困家庭,因幼時遭遇變故,導致肢體殘疾,心智發育不全,到了學齡也沒能按時到學校接受教育。
  • 「我的扶貧故事」梁彬彬:用「三心」走在扶貧路上
    我叫梁彬彬,是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第二幼兒園的一名老師。2015年從廣東遠嫁到貴州石阡,當時我家人極力反對,說什麼從米籮兜往糠籮兜裡跳,不知好歹。但我為了愛情放棄了家裡優越的生活環境,毅然來到了這裡。緊接著在2016年就開始了我的扶貧徵途。
  • 《全職高手》特別篇:葉神回來了,但臉卻殘了?
    追劇不息,尬評不止,就讓我們用愛,來朵蜜你!雖然更新的特別篇只有三話,看葉神在新區教做人是很爽沒錯,不過作為他的事業粉,大家都還是始終牽掛著他的職業生涯。而在剛更新的特別篇中,葉秋在職業選手挑戰賽上(素人挑戰職業選手),終於亮出了那記招牌的龍抬頭!
  • 【把愛帶回家·溫暖送萬家】關愛兒童寒假特別行動報導(一)
    12月28日,省婦聯家庭和兒童工作部下發《關於組織開展「把愛帶回家·溫暖送萬家」寒假關愛兒童活動的通知》,各地積極響應、精心組織,活動取得廣泛良好的成效。★2020年1月4日,由省婦聯家庭兒童部、石家莊市體育局聯合主辦、華遠地產承辦的「把愛帶回家·溫暖送萬家—河北省關愛兒童寒假特別行動石家莊市昆龍賦小區健康主題活動」溫馨舉辦。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一線的「排頭兵」|水城縣海坪街道辦事處工作...
    在我成為一名脫貧攻堅工作者後,更加堅定了我對扶貧事業的決心。我經常走訪慰問貧困戶,為了在短時間內儘快了解村裡每家每戶的基本情況,常常是早上天不亮就起來,背包裡裝著一個寫滿村裡每戶情況的筆記本。「你真心為老百姓實實在在幹一些事情,那麼老百姓也是認可你的。」
  • 「我的扶貧故事」把愛帶回家丨安龍縣巾幗志願者岑麗
    今年元旦,我參加了安龍縣婦聯組織開展的「把愛帶回家」寒假結對關愛留守兒童活動,讓我收穫滿滿。今年4月份,我又結對成為另一個孩子的「愛心媽媽」:王淇,是安龍縣春潭街道板磨村人,父親過世早,母親改嫁,現在和年邁的奶奶相依為命。後來,享受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搬遷到安龍縣城裡的雙龍小鎮,現就讀於雙龍小學二年級。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話一點沒錯。和兩個孩子接觸後,兩個孩子的乖巧懂事非常討人喜歡。
  • 夜聽:從扶貧對象到「我的孩子」
    第一次經歷了封城,第一次知道口罩可以這麼難買,第一次聽到扶貧對象毛毛叫我媽媽。曾經我以為,扶貧就是送送米麵油,幫忙打掃一下衛生,給貧困兒童送一些學習用品。直到今年的疫情來臨,我才深刻體會了什麼是牽掛,什麼是擔憂。我們的扶貧村在安陽縣永和鎮朱小莊村,我負責的扶貧對象是一個和我女兒同歲,但是命運卻悽慘太多的男孩毛毛。
  • 印尼罕病女孩不怕霸凌,因為「這是耶穌特別給我的,我很美!」
    (照片來源/Compassion International FB)「我跟我媽媽一樣美」這位患有亞伯氏症的印尼8歲女孩樂觀的說:「因為我沒有正常的手指,別人學我的時候,媽媽教我回應說:『這是耶穌特別給我的。』」
  • 「我的扶貧故事」戰貧歲月最難忘丨黔西縣五裡鄉荒田村扶貧幹部楊靜
    為儘快熟悉村情,做到情況清底數明,我堅持參加小組、院壩、板凳等會,不分白天黑夜,通過一次次的走訪再走訪,排查再排查,期間我填了一首詞發表在杜鵑詩刊上,「《如夢令·扶貧幹部》走訪扶貧天暮,夜靜未還停步,任重何需休,已是眩頭飢肚,撐住撐住,堅守不差一戶」。通過不斷排查問題解決問題,補齊短板,真心幫,實意扶,不僅與困群眾熟悉了,就連寨上的狗見到我都很安靜,不再汪汪叫了。
  • 「黃色潛水艇」沉沒了,「茉莉僧」還俗了,「樂園裡」可能還有茉莉.
    我就說一個事兒:萬青的新專輯其實是錄完了,然後....他們決定重錄一遍。嗯,就這麼個事兒。◑其實當我說起「黃色潛水艇」,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The Beatles的「Yellow Submarine」。Paul說,這就是個兒童歌曲,就跟一般兒歌一樣沒有深層的含義,但基本都會標註它什麼反戰歌曲。
  • 「我的扶貧故事」幫小王找到工作我感到很欣慰丨劍河縣柳川鎮中心...
    我叫雷芹香,是劍河縣柳川鎮中心幼兒園的一名教師。有幸成為脫貧攻堅大軍中的一員,我與愛人一起利用周末、寒暑假的休息時間到幫扶村開展走訪貧困戶、幫助貧困戶打掃衛生、完善村民基本信息、動員適齡兒童入學等扶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我給村裡開了個公眾號丨天柱縣渡馬鎮共和村第一...
    我與共和村的緣分,要從2018年的那次遇見說起。我叫羅信海,那年,天柱縣啟動駐村幫扶工作,我被派駐到天柱縣渡馬鎮深度貧困村共和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初來乍到,我在走村入寨,遍訪農戶,宣傳黨的政策的過程中,發現群眾意見普遍較大,特別是許多長期在外務工人員,一回到家裡就要補助,爭當貧困戶想要低保。這讓我意識到扶貧先扶志和做好國家政策宣傳的重要性,於是我在全鎮率先註冊開通了村級微信公眾號「走向共和」,及時發布更新群眾關注度較高的惠民政策、扶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