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楊秀忠,是貴州省黔東南州臺江縣南宮鎮中心小學的一名教師。2018年10月20日,這是難忘的一天,讓我知道了,愛是我們每個人最需要的,愛也是我們最應該給予別人的。
這一天我和學校的兩位同事第一次去給三殘兒童送教。在接到這個任務的時候,我無所適從,這是我第一次接受這樣的任務,既不了解送教的對象,又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準備。雖然不知所措,但我們還是出發了。
經過了近三個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了凱裡經濟開發區李明明(化名)的家裡。經過談話,看得出來李明明父親對他幾乎沒有什麼信心。李明明父親說,對孩子的教育作再多的努力和嘗試也是徒勞的。
在開展教學之前,我們讓家長了解到送教上門是國家的一項扶貧政策,是黨和政府對特殊群體的關心和愛護。送教上門是學校與家庭教育孩子的一道橋梁。通過送教,讓學校能了解到特殊群體的生活、學習狀況、更能感受到這些特殊群體家庭對溫暖的渴望。
我們與李明明父親耐心地溝通,他父親最終還是「開竅」了,開始對我們講述這個孩子的一些情況。李明明父親說,這個孩子主要是有一些智力上的問題,大多數情況下與常人一樣,但有時會自言自語,旁人不知他在說什麼,有時候甚至在小區裡跑來跑去。他已經十三歲,如果是一個正常的孩子,他應該讀六年級了。
李明明父親告訴我們,李明明曾經在臺江城關二小讀過一年級,但是李明明的自控能力很差,上一節課不到十分鐘李明明就走出教室了,老師讓李明明進教室,不久李明明又出來了。他還需務工來持家,沒時間天天在校園裡陪孩子讀書,怕孩子在校園裡會出一些什麼安全問題,最終不得不選擇了輟學。就這樣,李明明最終還是離開了這個年齡最該待在的地方——學校。 在剛剛接觸這個孩子的時候,他對陌生人是很害怕的。問他問題的時候,他會有意地把頭往外扭,顯然他不喜歡和陌生人交流。經過一番耐心地交流之後,他開始支支吾吾地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在問到會不會寫自己的名字時,他拿起筆在紙上寫下一個「李」字,後面的「明」就寫不出了。我們就開始教他「明」是怎麼構成的,應該怎麼寫,握著他的手一筆一筆地寫下了他自己的名字。我們根據他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一些數字上和語言上的簡單教學。 通過了解,李明明還是具備送教上門的條件。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反覆的練習,雖然學習時間不長,一周只有兩三小時而已,但他還是能基本上能寫自己的名字、寫出1到10的阿拉伯數字、會讀一些單韻母。這些進步看似微不足道,但卻讓我的內心產生小小的成就感。然而讓我自豪的不只是他在學習上的進步,更是他在心裡的進步。 記得有一次去他家裡送教的時候,有一位老師臨時有要事而不能一同前往。當我們走進他家的門口時,他問我們,「有一個老師怎麼不來了呢?」,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讓我感到幾分的感動和震撼。
顯然,他比以前更愛說話了,還知道了怎樣去關心別人,性格也更開朗了。這個孩子雖然在智力上和行為習慣上和其他的孩子有些差異,但他的內心和常人一樣,同樣需要愛,同樣被愛所感動,同樣懂得去愛別人。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與其說我們在教育孩子,還不如說我們在把愛傳遞給孩子。
送教是一項長期的特殊教育工作,它平凡而艱辛。但只要是孩子們的需要,我們將會義無反顧把工作堅持下去,不斷探索,把特別的愛送給特別的他,用愛的陽光讓孩子的天空永遠燦爛。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曉波 整理
編輯李貝多編審王璐瑤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