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太子丹請荊軻刺秦王,註定失敗!
我想如果把樊於期的頭顱和燕國地圖獻給秦王,秦王必定很高興召見我,那樣我就能接近並刺殺他,進而回報您了。燕太子姬丹說:樊於期將軍在走投無路時來找我,我真不忍心殺他啊!樊於期嘆息流淚說:我是個粗人,哪知道該怎麼辦?荊軻說:我有一個辦法,只是對你有點殘忍,你先聽我說完,我是這麼想的,我希望能得到您的頭顱,然後獻給秦王,秦王見後,必定因為高興而召見我,那時我左手拉住他的袖子,右手持匕首刺他的胸膛。這樣一來,秦王被我殺死,您的大仇得報,燕國遭受欺凌的恥辱也可以消除了!
-
為什麼要說荊軻刺秦王是燕太子丹在瞎折騰
燕太子丹曾經在趙國做人質,而嬴政也出生在趙國,兩人曾經是兒時的朋友。等到嬴政當了秦王,燕丹又到了秦國做人質。秦王對待燕丹已經不是兒時那樣,很不友好,所以燕丹怨恨,私自逃歸回到燕國。回到國內以後,太子丹就想著如何報復秦王以及秦國的辦法。為此,他向自己的老師鞠武請教辦法,鞠武一時無策,只能是說進一步考慮考慮。秦國有個大將叫樊於期,因罪逃到了燕國。鞠武擔心秦國因此而加兵燕國,勸燕丹送走樊於期。
-
《大秦賦》之燕太子丹:收留樊於期,派遣荊軻刺殺嬴政
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趙人刺殺秦王嬴政失敗後,燕太子丹沒有遭到打擊,反而邀請荊軻來刺殺秦王嬴政。雖然當時秦國大軍還沒有正式進攻燕國,但是,在燕太子丹看來,等到其他諸侯國全部被消滅的時候,燕國自然無法獨善其身。因此,在《大秦賦》接下來的劇集中,荊軻刺秦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值得注意的是,在荊軻刺秦失敗後,燕太子丹也丟掉了性命,而燕國同樣沒能躲過秦國大軍的鐵騎。
-
《大秦賦》之燕太子丹:戰國著名「導演」,匹夫之勇註定不能救國
距今3000多年前,武王伐紂,牧野之戰後商朝滅亡,周武王姬發建立周朝,大封功臣,其中,周武王的弟弟周姬奭被封於燕地,是為燕召公。約600多年後,燕昭王任用樂毅、秦開等為將,燕國合縱攻齊,盛極一時。然而,戰國末年,秦國傲視群雄,燕國不能自保,最終被秦國所滅,國祚822年。作為燕國最後一位太子,燕太子丹堪稱一代悲劇。
-
《大秦賦》之燕太子丹:夢裡不知身是客,匹夫之勇怎救國?
距今3000多年前,武王伐紂,牧野之戰後商朝滅亡,周武王姬發建立周朝,大封功臣,其中,周武王的弟弟周姬奭被封於燕地,是為燕召公。
-
荊軻刺秦王之「燕太子丹的動機」
這起案件發生後,又衍生了多起案件,秦王的報復也是驚人的,直接指導此次謀殺大案的燕太子丹,最終的結果也是被他的父親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斬殺贖罪,以求得到秦王的寬恕。燕太子丹明知道秦王會報復,那麼他為什麼還要派荊軻刺殺秦王呢?一、燕太子丹的動機燕太子丹為什麼要刺殺秦王嬴政?人們已經從多方面進行了充分的論證。
-
燕太子丹——秦漢歷史人物評析之十六
-五代•李煜《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一燕國太子丹,本是一個寂寂無名的亂世落魄太子,基本屬於志大才疏、無所建樹之輩,而且性格偏執好鬥、心胸狹隘自私,但是因為勇於任事,親自導演了「荊軻刺秦王」的歷史事件而名垂青史。甚至後世很多人把他視為不懼強暴、勇於反抗、堅持鬥爭精神的代表。
-
燕太子丹:行刺秦王政,力圖保全燕國,為何卻未能阻止燕國的滅亡
燕太子丹是戰國末年的燕國儲君,為了挽救燕國不被秦國所滅,可以說是竭盡全力。可惜他未能挽救燕國反而加速了燕國的滅亡。那燕太子丹是如何挽救燕國的,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秦國為質太子丹是燕王喜之子,所以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對當時的天下大事了解的十分透徹。戰國末年秦國實力強大,有統一天下的野心。
-
荊軻刺秦的背後:燕太子丹和秦王嬴政的恩怨情仇
難怪有人說,太子丹派出刺客名義上是保家衛國,實質上是出於私人恩怨的刻意報復。其實,從策劃刺秦行動的過程中,人們就對太子丹有不少看法,比如他斬斷美人雙手討好荊軻的那種變態,擔心荊軻不願刺秦的那種疑忌,不停催促急於求成的那種浮躁等等。而刺秦之後發生的事,也愈加暴露出他的無能、自私與懦弱,引起了後人的無情指責與嘲諷。
-
燕太子丹的做法是否是錯誤的?
秦王嬴政和燕太子小時候都在趙國為質,結下了深厚的友情,但是成年後的嬴政和太子丹,卻是不同的境遇,14歲的嬴政成為秦王,而太子丹還是那個太子丹,這就是一個不可比的身份,一個是王,一個只是臣而已,也正是因為身份的不對等,讓太子丹不得不鋌而走險,選擇阻撓秦國東出,不惜和昔日的對頭趙國為伍
-
《大秦賦》荊軻出場,燕太子丹最後的倔強,卻終被父所殺身死國滅
這恐怕也是日後嬴政為何對質於秦的太子丹並不友好的原因所在吧,童年時的羨慕嫉妒在長大後便成了行動上的報復。據《史記·刺客列傳第二十六》記載:燕太子丹者,故嘗質於趙,而秦王政生於趙,其少時與丹驩。及政立為秦王,而丹質於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歸而求為報秦王者,國小,力不能。在秦國並不受歡迎的太子丹,幾經磨難逃回了燕國,心中卻滿是憤懣。
-
《大秦賦》荊軻刺秦王嚴重失真,瞎編亂改,太子丹成失敗罪魁禍首
他不光答應了,還親自去找上了樊於期,這又和我在課本上學到的不一樣了,本人記得好像是太子丹不忍心答應,所以荊軻自己去找上了樊於期,陳說利害,然後樊於期欣然答應,便拔劍自刎了。
-
大秦賦:先殺樊於期,後獻自己項上人頭,悲情燕太子丹讓人無語
戰國第一刺客荊軻在燕太子丹的慫恿下,帶上樊於期的人頭趕往秦國。在易水河畔,他與太子丹和好友高漸離辭行,懷抱一顆必死之心,在瑟瑟秋風中義無反顧地走向「虎穴」,從此青史留名,讓後人無不感動於他的胸懷。
-
司馬光評燕太子丹有大罪 他真的有罪嗎 荊軻刺秦王是對是錯
戰國末期,燕太子丹策劃了荊軻刺秦王,結果大家都知道,荊軻和秦舞陽被斬殺,燕太子丹也被燕王喜殺了,燕國被秦國滅了。一個反抗虎狼之秦的英雄出現了,因此後世史學家都評價燕太子丹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不過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有不同的看法,他不認為燕太子丹是一個英雄,反而認為他是燕國滅亡的大罪人,試問他真的有罪嗎?
-
荊軻刺秦王的太子丹到底與秦王政有多大仇?
共同患難,成兄弟:荊軻刺秦王是燕太子丹一手策劃的。幼年同為質子的燕單和嬴政兩人算是個小學同學,身處異國他鄉時間長了就成了好朋友關係非常鐵,估計一塊在趙國掏過鳥窩,坐過搖搖,去過小賣部,慢慢就成了一對好兄弟,等秦始皇在九歲回鹹陽之後,秦始皇跟他小時候的好兄弟太子丹聯繫就不多了,畢竟當時通訊技術還很不發達,要及時聯繫就只有靠託夢了。
-
一天一個成語——烏白馬角.燕太子丹就是那個能讓荊軻刺秦王的那個太子,按理應該是天選之子啊,最終還是鬥不過秦國.
【成語出處】《燕丹子》卷上:「燕太子丹質(作為人質)於秦,秦王遇之無禮,不得意,欲求歸,秦王不聽。廖言令烏(烏鴉)白頭、馬生角乃可許耳。丹仰天嘆,烏即白頭、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史記·刺客列傳贊》:「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
-
大秦賦中樊於期被燕太子所殺,我們看荊軻刺秦卻是自殺?
樊於期之死,告訴我們一個樸素的道理:「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樊於期到底是怎麼死的?我們接著看:關於樊於期的死!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有詳細的記載(為節省看官時間,且選一小段翻譯成白話文):……荊軻說:「某之愚計,欲刺秦王,而恐其不得近,誠得將軍之首,督亢地圖,以獻於秦,秦王必喜而見於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斫其胸,則將軍之仇得報,燕京得免於滅頂之患,將軍以為如何?」樊於期大喊:「此吾之日夜切齒腐心而恨其無策,今乃得明教。」隨即拔出佩劍自刎,獻出頭顱。
-
戰國末期,秦王嬴政和太子丹,為何從朋友變成敵人呢?
「歷史小愛好者」這個公眾號一直專注於給大家分享各種有趣的歷史知識,小編也是一位歷史小愛好者,就希望每天能把更多的歷史知識分享給更多的歷史小愛好者們
-
《大秦賦》:代王嘉和燕太子丹,縱然不能阻擋秦國,也要奮力一搏
特別是對於本文所要說的代王嘉和燕太子丹,縱然不能阻擋秦國,也要奮力一搏。 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中,公子嘉在趙國滅亡後建立代國,繼續抵擋秦國大軍。而燕太子丹則派遣荊軻刺殺秦始皇,以此避免燕國的滅亡。當然,對於這兩個人來說,都以失敗而收場。
-
【大秦帝國】秦始皇和太子丹,從兩小無猜到勢不兩立
因此太子丹的全名應該叫作姬丹。姬丹是燕王姬喜的兒子,後來被立為燕國的太子。太子這種職業在和平年代聽起來很風光,但是在戰國那個戰火不斷的亂世,太子實在是一種壓力很大、風險很高的「職業」。大約在嬴政登上王位後十幾年,燕王喜為了爭取秦國的支持,把自己的兒子太子丹送到了秦國抵押。自從嬴政跟隨父親離開邯鄲以後,嬴政和太子丹已經有十多年沒有見面了,此時的秦王嬴政和太子丹都已經是二十多歲的青年了。即將見到闊別多年的兒時玩伴,太子丹喜出望外,兩小無猜的小哥們現在已經是秦國的國王了,太子丹有理由相信自己在秦國的日子應該是開心和滋潤的。